-
题名江苏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
被引量:23
- 1
-
-
作者
魏建苏
朱伟军
严文莲
孙燕
吴洁
刘建文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气象台
江苏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河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0-687,共8页
-
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QX)2007-6-26)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BS2007088)
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指导性项目(2006556)
-
文摘
利用江苏沿海6个基本气象站49a(1960--200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江苏沿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雾过程持续时间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探讨了影响沿海雾生成的相关因子。结果表明:江苏沿海地区雾日数呈江淮地区〉沿江苏南地区〉淮北地区的特点;其年代变化总体是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21世纪后明显下降;雾日数呈春季和初冬季节多、夏秋季节少的分布特点;一天中雾大部分时段出现在01-09时,春秋季节雾频次最高的时次在早上的06-07时,强浓雾次数在07时(春季)或08时(冬季)前后达到最大;各地雾过程出现的频次随着雾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减少,持续时间大于6h雾的频次近年来在增加,且雾持续时间极端最长有上升趋势。沿海地区雾绝大多数发生在风速小于等于7m/s的情况下,以1~3m/s最为适宜,多出现在NNE—SSE风情况下。雾季平均海水温度为7.45~22.
-
关键词
雾
气候特征
风速
海温
江苏沿海地区
-
Keywords
fog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wind spe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oastal areas of Jiangsu
-
分类号
P426.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南京冬季一次雾过程宏微观结构的突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66
- 2
-
-
作者
陆春松
牛生杰
杨军
刘新
赵丽娟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江苏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
出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1-690,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75012
中国气象局气象行业专项GYHY(QX)2007-6-26
+4 种基金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06KJA17021
08KJA170002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K2007727
江苏省青蓝工程云雾降水物理学与气溶胶研究创新团队项目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B_226Z
-
文摘
2006年冬,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等仪器在南京北郊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本文选取2006年12月14日的一次浓雾过程,利用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深入研究雾顶和地面雾浓度的突变特征(爆发性增强和迅速减弱过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雾顶的爆发性发展是湍流促使水汽向上输送、在上层逆温下累积并伴随大幅降温引起的;地面雾浓度爆发性增强时,近地层冷平流降温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同时上层系统性的下沉增温引起逆温增强,水汽得以累积;雾顶的迅速下降过程中,雾顶部湍流发展,同时下沉运动引起了气层增温、雾体双层结构和低空急流的出现;地面雾的迅速减弱是太阳辐射和动量下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沉运动对雾生消的作用具有双重性;雾的双层结构出现在雾顶大幅下降过程中,并加快了雾顶的下降速度,这与以往研究中双层结构促使雾顶爆发性发展有很大差异。
-
关键词
雾顶
地面雾浓度
突变特征
双层结构
下沉运动
-
Keywords
fog top
ground fog density
jump features
double layer structure
sinking motion
-
分类号
P42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2009年7月7日南京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 3
-
-
作者
王啸华
吴海英
唐红昇
喜度
-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省气象台
江苏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
出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60-1069,共10页
-
基金
江苏省气象局科研开放基金项目"中尺度分析技术方法研究"江苏省气象局青年基金项目"城市边界层过程对南京市夏季强降水的影响"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FY-2C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_(BB))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2009年7月7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短时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形势下,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南京地区合并,合并后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强,移速慢,造成了南京地区的强降水。这次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在云图T_(BB)资料上表现为对流云团合并后强度和范围显著增强,移速缓慢,T_(BB)梯度大值区在南京地区停留;在地面风场上体现为南移的中尺度辐合线与南京地区局地生成的中尺度辐合中心合并,使得地面风场辐合显著增强;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南京地区上空不断有对流单体并入形成大面积高效率降水回波,镶嵌其中的γ尺度对流单体沿着相同方向依次通过南京地区。分析中还发现,低空急流、低空切变线是这次短时暴雨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系统,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可以识别和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特征,为短时暴雨的临近预报提供依据。
-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云团
地面辐合线
低空急流
低空切变线
-
Keywords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convective clouds short-time torrential, ground wind convergence line, low-level jet stream, low-level shear line
-
分类号
P458.121.1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复杂构型涡旋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
- 4
-
-
作者
马革兰
任义方
倪东鸿
罗哲贤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9-348,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577065)
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2014DFA90780)
+1 种基金
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154311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5CB453200)
-
文摘
能量频散是一个基础性的科学问题,与台风、暴雨以及地震等灾害密切相关,一直受到多学科研究人员和广大预报员的关注。孤立圆涡能量频散波列形成过程己经清楚。但是,造成天气灾害的往往是非孤立圆涡,这里,非孤立圆涡指的是:一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涡旋和一个中尺度涡构成的复杂构型。非孤立圆涡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用线性化的正压无辐散涡度方程,研究了复杂构型的非孤立圆涡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并指出该形成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涡旋东西向非对称结构的形成;涡旋主体东侧,频散高值系统的出现、持续和发展;在频散高值系统的东侧,频散低值系统的出现和加强。这些结果在台风预测中具有应用前景。
-
关键词
复杂构型涡旋
热带气旋
能量频散
波列
形成过程
-
Keywords
complex structure vortices
tropical cyclone
energy dispersion
wave train
formation process
-
分类号
P4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