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卫星和地面观测的中国典型城市群对流层内臭氧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
7
1
作者
郭云飞
包云轩
刘端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9-730,共12页
为了探明近年来中国典型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臭氧(O_(3))污染的发生规律,利用2005—2020年OMI-MLS(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对流层O_(3)柱总量探测数据以及2015—2020年地面O_(3)浓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
为了探明近年来中国典型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臭氧(O_(3))污染的发生规律,利用2005—2020年OMI-MLS(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对流层O_(3)柱总量探测数据以及2015—2020年地面O_(3)浓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O_(3)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对流层O_(3)柱总量月峰值和年均值均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均在夏季〔分别为50.0和44.4 DU(dobson unit)〕最高,而珠三角城市群在春季(42.2 DU)最高.②三大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京津冀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呈东南高于西北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大,珠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南北局地差异较小;海拔对对流层O_(3)柱总量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海拔越高,对流层O_(3)柱总量越低.③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均呈逐年显著升高的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0.25、0.28和0.27 DU,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在对流层O_(3)柱总量较低的秋冬季年均增长(0.29 DU)最快,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在对流层O_(3)柱总量最高的夏季和春季增长最快,均为0.39 DU.④卫星探测的对流层O_(3)柱总量与地面监测的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简称“O_(3)-8 h浓度”)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性明显,而在珠三角城市群相关性较差.⑤O_(3)-8 h浓度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其中,京津冀城市群O_(3)-8 h浓度在2018年(110.9μg/m^(3))最高,空间上由2016年之前的北高南低转变为南高北低,多数城市O_(3)污染较重且达标率较低;长三角城市群2017年O_(3)-8 h浓度(106.7μg/m^(3))最高,2016年起O_(3)-8 h高浓度中心由东北逐渐向西部内陆迁移,沿海城市达标率增加;珠三角城市群O_(3)污染程度最轻,达标城市较多,但O_(3)-8 h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最高值(100.4μg/m^(3)),且中心城市上升速率远大于外围城市.研究显示,中国三大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和O_(3)-8 h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差异的因素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OMI-MLS)
地面监测
典型城市群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州市近地面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模拟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郭云飞
包云轩
+1 位作者
沈利洪
朱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77,共12页
文章利用2016-2019年苏州市臭氧(O_(3))环境监测站点数据,分析了苏州市O_(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NO_(2)、CO的相关性,并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苏州地区O_(3)高浓度事件来探究湖陆风对O_(3)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市O_(3)明显...
文章利用2016-2019年苏州市臭氧(O_(3))环境监测站点数据,分析了苏州市O_(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NO_(2)、CO的相关性,并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苏州地区O_(3)高浓度事件来探究湖陆风对O_(3)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市O_(3)明显超标且2017年超标最为严重;O_(3)污染日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以O_(3)作为首要污染物在春夏季尤为突出;月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前2年峰值出现时间要略早于后2年;各季节日变化均为单峰型特征,在15:00前后浓度达到最高;空间上市区浓度整体高于周边城市,但在湖陆风盛行的2017年夏季截然相反;苏州市夏季存在明显的O_(3)“周末效应”,周末的夜间和上午O_(3)浓度高于工作日,而工作日在O_(3)峰值时段浓度更高;模拟的O_(3)高浓度事件证明了太湖湖陆风的存在,而高温时段湖风会将城区O_(3)往下风向的周边城市移动,造成苏州东北部城市O_(3)浓度要远高于城区;O_(3)浓度与NO_(2)、CO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而大气氧化剂OX(O_(3)+NO_(2))在白天由O_(3)控制,冬季夜间则完全由NO_(2)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市
O_(3)
时空分布
WRF-Chem
湖陆风
Spearman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卫星和地面观测的中国典型城市群对流层内臭氧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
7
1
作者
郭云飞
包云轩
刘端阳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
灾害预报和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
无锡学院物联网设备超融合应用与安全工程
研究
中心
江苏省
气象
科学
研究所
南京
气象
科技创新
研究
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9-730,共12页
基金
江苏省PM_(2.5)与臭氧协同控制重大专项(No.2019023)
无锡市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项目(No.N20201012)。
文摘
为了探明近年来中国典型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臭氧(O_(3))污染的发生规律,利用2005—2020年OMI-MLS(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对流层O_(3)柱总量探测数据以及2015—2020年地面O_(3)浓度监测数据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O_(3)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①对流层O_(3)柱总量月峰值和年均值均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均在夏季〔分别为50.0和44.4 DU(dobson unit)〕最高,而珠三角城市群在春季(42.2 DU)最高.②三大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京津冀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呈东南高于西北的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随纬度升高而增大,珠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南北局地差异较小;海拔对对流层O_(3)柱总量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海拔越高,对流层O_(3)柱总量越低.③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均呈逐年显著升高的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0.25、0.28和0.27 DU,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在对流层O_(3)柱总量较低的秋冬季年均增长(0.29 DU)最快,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在对流层O_(3)柱总量最高的夏季和春季增长最快,均为0.39 DU.④卫星探测的对流层O_(3)柱总量与地面监测的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浓度(简称“O_(3)-8 h浓度”)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相关性明显,而在珠三角城市群相关性较差.⑤O_(3)-8 h浓度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特征,其中,京津冀城市群O_(3)-8 h浓度在2018年(110.9μg/m^(3))最高,空间上由2016年之前的北高南低转变为南高北低,多数城市O_(3)污染较重且达标率较低;长三角城市群2017年O_(3)-8 h浓度(106.7μg/m^(3))最高,2016年起O_(3)-8 h高浓度中心由东北逐渐向西部内陆迁移,沿海城市达标率增加;珠三角城市群O_(3)污染程度最轻,达标城市较多,但O_(3)-8 h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最高值(100.4μg/m^(3)),且中心城市上升速率远大于外围城市.研究显示,中国三大城市群对流层O_(3)柱总量和O_(3)-8 h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差异的因素也不同.
关键词
臭氧(O_(3))
臭氧监测仪-微波临边探测器(OMI-MLS)
地面监测
典型城市群
时空变化
Keywords
ozone(O_(3))
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Microwave Limb Sounder(OMI-MLS)
surface observation
typical urban agglomerations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分类号
X5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州市近地面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模拟分析
被引量:
5
2
作者
郭云飞
包云轩
沈利洪
朱焱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
灾害预报和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
无锡学院物联网设备超融合应用与安全工程
研究
中心
吴江区
气象
局
昆山市
气象
局
出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6-77,共12页
基金
无锡市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项目(N20201012)
江苏省PM_(2.5)与臭氧协同控制重大专项(2019023)。
文摘
文章利用2016-2019年苏州市臭氧(O_(3))环境监测站点数据,分析了苏州市O_(3)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NO_(2)、CO的相关性,并利用WRF-Chem模式模拟了苏州地区O_(3)高浓度事件来探究湖陆风对O_(3)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苏州市O_(3)明显超标且2017年超标最为严重;O_(3)污染日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以O_(3)作为首要污染物在春夏季尤为突出;月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前2年峰值出现时间要略早于后2年;各季节日变化均为单峰型特征,在15:00前后浓度达到最高;空间上市区浓度整体高于周边城市,但在湖陆风盛行的2017年夏季截然相反;苏州市夏季存在明显的O_(3)“周末效应”,周末的夜间和上午O_(3)浓度高于工作日,而工作日在O_(3)峰值时段浓度更高;模拟的O_(3)高浓度事件证明了太湖湖陆风的存在,而高温时段湖风会将城区O_(3)往下风向的周边城市移动,造成苏州东北部城市O_(3)浓度要远高于城区;O_(3)浓度与NO_(2)、CO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而大气氧化剂OX(O_(3)+NO_(2))在白天由O_(3)控制,冬季夜间则完全由NO_(2)控制。
关键词
苏州市
O_(3)
时空分布
WRF-Chem
湖陆风
Spearman相关系数
Keywords
Suzhou
O_(3)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WRF-Chem
lake-land breeze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分类号
X5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卫星和地面观测的中国典型城市群对流层内臭氧时空变化特征
郭云飞
包云轩
刘端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苏州市近地面臭氧时空分布特征及模拟分析
郭云飞
包云轩
沈利洪
朱焱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