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56年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51
1
作者 缪启龙 许遐祯 潘文卓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0-626,共7页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南京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是明显上升的...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4月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冷积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南京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冬季平均气温是明显上升的,而极端低温和冷积温上升更为显著;南京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90年代以后没有冷冬,多为暖冬,近10年为两年一遇,80年代以来南京冬季明显升温,90年代以来的南京冬季出现了持续的偏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冬季气温 冷积温 暖冬 冷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56年来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缪启龙 潘文卓 许遐祯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37-742,共6页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夏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热积温和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利用候温法研究了南京夏季候平均气温≥22℃的候数变化和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演变,探讨了南京夏季... 利用南京市1951年1月~2007年2月逐日温度观测资料,分析讨论了南京56年夏季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热积温和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利用候温法研究了南京夏季候平均气温≥22℃的候数变化和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演变,探讨了南京夏季各温度指标的年代变化和凉夏、酷暑的分布。结果表明,56年来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是上升的,而极端高温和热积温1990年代以前是下降的,但本世纪头几年回升明显;当今南京的夏季始于5月下旬或中旬,终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南京夏季时间尺度的明显增长与全球变暖相对应;南京1950、1960年代夏季较热,酷暑年较多,1970、1980年代较凉,凉夏年较多,1990年代以后夏季气温回升,但本世纪头几年南京夏季虽较热但未有凉夏、酷暑的异常年出现。南京温度及热积温的变化与大气环流演变和热带海洋海-气相互作用紧密相联,致使南京相应降水日数、日照时数等的变化,可引起南京夏季气温的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夏季气温 热积温 候温 酷暑 凉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ML的气象数据多维度集成表达与实现 被引量:2
3
作者 路明月 邵一丹 +1 位作者 刘彬 郑建琴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5年第11期32-35,共4页
随着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够基于丰富的地理信息进行专业数据更加直观的可视化表达,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深入分析Keyhole标记语言KML(Keyhole Markup Language)对地理数据表达的逻辑结构,结合气象数据的空间特性,提出基于KM... 随着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够基于丰富的地理信息进行专业数据更加直观的可视化表达,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深入分析Keyhole标记语言KML(Keyhole Markup Language)对地理数据表达的逻辑结构,结合气象数据的空间特性,提出基于KML的气象数据表达模型架构体系。基于程序语言设计完成具备多层次结构的相关类库,实现了气象数据的KML多维度集成表达,以期为气象领域的专业研究提供新的可视化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L 气象数据 表达模型 模型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厂雷电灾害案例分析与防护对策 被引量:8
4
作者 杨仲江 赵景昭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2期80-82,共3页
雷电灾害是造成电力供应中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某热电厂的一次雷击事故的具体分析,认为一般热电厂的高大烟囱、冷却塔、露天的大型变电设备、金属油罐及管道等构筑物较易遭受直接雷击,而与热电厂连接的多条架空电力电缆更容易... 雷电灾害是造成电力供应中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某热电厂的一次雷击事故的具体分析,认为一般热电厂的高大烟囱、冷却塔、露天的大型变电设备、金属油罐及管道等构筑物较易遭受直接雷击,而与热电厂连接的多条架空电力电缆更容易将广袤的大地上发生的雷击形成的线路雷击过电压引入厂区电力设施。发电厂担负着为社会提供电力供应的重要任务,因此,应加强对热电厂系统的雷电灾害研究,提出高效合理的防护对策,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失,保证电力供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厂 雷电灾害 防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被引量:66
5
作者 何金海 祁莉 +1 位作者 韦晋 池艳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57-1265,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热带夏季风 青藏高原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1月中国低温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平流层异常活动的联系 被引量:49
6
作者 谭桂容 陈海山 +1 位作者 孙照渤 邓伟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83,共9页
运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近30年中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及其相联... 运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近30年中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及其相联系的北大西洋涛动遥相关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北大西洋急流加强东扩,北大西洋涛动正异常,从北大西洋经欧亚中高纬到中国北方出现波状环流异常,贝加尔湖南侧气压偏高,冷空气活动偏强,是中国1月气温偏低的主要环流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年1月中国低温还受到了平流层的影响。平流层环流异常开始于2007年9月,对流层从2007年12月开始,两者都在2008年1月达到最强。从平流层环流显著异常的波源区有异常的波作用量向西向下传播,在北大西洋东部到西欧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波向量耦合,导致对流层该地区上空高压脊扰动加强,扰动向北的经向热输送异常偏强,锋区向北扩展,相应急流异常偏北东扩;通过波流相互作用,扰动能量向下游频散,引起相应遥相关环流异常,导致2008年1月中国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地面气温 冷事件 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的长期演变 被引量:19
7
作者 贾建颖 孙照渤 +2 位作者 刘向文 谭桂容 徐文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97-407,共11页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1951年1月~2005年12月),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TBO)的长期演变特征。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对最大熵谱分析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TBO信号显著,高值区基本呈带状分布,方... 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中国160站月降水量资料(1951年1月~2005年12月),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TBO)的长期演变特征。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对最大熵谱分析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TBO信号显著,高值区基本呈带状分布,方差最大值中心分布在江淮流域及南部沿海地区。根据中国东部夏季降水TBO分量的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展开(REOF),将东部地区划分为东北地区、河套地区、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西部、华南中部及华南东部7个降水区。对各降水区的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夏季降水振幅变化TBO信号明显;(2)各降水区夏季降水TBO有着不同的长期演变特征,表现出不同的年代际变化。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南中部降水TBO特征较明显;华南西部和东北地区降水TBO特征较弱;河套地区在1990年代以前表现有较显著的TBO特征,但1990年代后,TBO特征趋于不明显;华南东部地区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TBO特征明显,以后TBO特征减弱;(3)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地区由南向北的过渡带,是夏季降水TBO的敏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降水 降水准两年周期振荡(TBO) 长期演变 敏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a来中国西北年极端高、低温的变化及对区域性增暖的响应 被引量:67
8
作者 杨金虎 江志红 +1 位作者 魏锋 吴胜安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5-631,共7页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29个台站逐日最低、最高温度资料,从中统计出年极端高温发生频次、年极端低温发生频次、年极端高温强度、年极端低温强度以及年极端高温和低温开始和结束日期,分析了它们近45 a来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利用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29个台站逐日最低、最高温度资料,从中统计出年极端高温发生频次、年极端低温发生频次、年极端高温强度、年极端低温强度以及年极端高温和低温开始和结束日期,分析了它们近45 a来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近45 a来中国西北年极端高温发生频次的增加趋势是明显的,而年极端低温发生频次的减少趋势更显著;中国西北近45 a来年极端高温的强度在不断增强,而极端低温的强度在不断减弱;近45 a来中国西北年极端高温开始日期逐渐提前,结束日期逐渐推迟,而年极端低温的开始日期在逐渐推迟,结束日期在逐渐提前;年极端低温发生频次的减少对于西北区域增暖的响应比年极端高温发生频次增加更显著,而年极端低温强度的减弱要比年极端高温强度的增强对西北区域性增暖的响应偏弱,年极端高温发生频次的增加同年极端高温强度的增强对西北区域性增暖的响应程度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年极端高温、低温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Q矢量释用技术及其在定量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岳彩军 寿亦萱 +2 位作者 寿绍文 曾刚 王咏青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66-675,共10页
新发展了一种湿Q矢量释用技术:利用松弛法迭代求解以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为强迫项的方程得到垂直运动场ω1,然后由ω1计算湿Q矢量散度场,接着再利用松弛法迭代求解以湿Q矢量散度场为强迫项的ω方程得到垂直运动ω2,最后由ω2结合水汽条件... 新发展了一种湿Q矢量释用技术:利用松弛法迭代求解以非地转干Q矢量散度为强迫项的方程得到垂直运动场ω1,然后由ω1计算湿Q矢量散度场,接着再利用松弛法迭代求解以湿Q矢量散度场为强迫项的ω方程得到垂直运动ω2,最后由ω2结合水汽条件进行降水量计算,得到湿Q矢量释用降水场。结合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研究表明,湿Q矢量释用降水场对同期观测降水场水平分布特征、极端降水强度都具有一定的反映能力,反映出湿Q矢量释用技术具备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一定合理性。将此释用技术应用于华东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基于MM5 V3.6而建立,以下简称MM5)产品,得到湿Q矢量释用定量降水预报(QPF)场,其独立于模式本身输出的QPF场,但与模式QPF场具有相同的时空分辨率。针对2004年6—8月汛期华东地区一次梅雨锋降水过程和一次登陆台风降水过程,结合实况雨量资料,比较分析了湿Q矢量释用QPF场和MM5模式QPF场对实际观测降水场的反映能力,结果表明,前者对有无降水、10.0 mm/24 h以上明显降水的反映能力明显优于后者。进一步进行预报统计检验表明,湿Q矢量释用预报有无降水、小雨及10.0 mm/24 h以上降水的TS评分、正确率都明显高于MM5模式,而漏报率、空报率则是前者明显低于后者。这也充分反映出湿Q矢量释用技术应用于QPF研究的有效性。最后,探讨了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对数值预报模式性能的依赖性,并指出未来对湿Q矢量释用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及其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Q矢量释用技术 定量降水预报 华东区域数值预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非均匀性特征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杨金虎 江志红 +1 位作者 王鹏祥 白虎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15,共5页
利用极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集中度与集中期的空间差异并不大;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的季节内分配状况同夏季极端降水量存在较好的相关... 利用极端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集中度与集中期的空间差异并不大;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的季节内分配状况同夏季极端降水量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极端降水量越集中、集中期越早,则极端降水量越少,反之亦然;东亚夏季风同西北地区东部夏季极端降水量、极端降水量集中期存在负相关,与极端降水量集中度存在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东部 夏季极端降水 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空间模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39
11
作者 朱艳峰 谭桂容 王永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7年第5期266-270,共5页
分析了近55a来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国冬季气温变化有两个主要空间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一致变暖;第二模态表现为80年代以后东北、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升高,而西南、华南... 分析了近55a来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及其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国冬季气温变化有两个主要空间模态,第一模态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一致变暖;第二模态表现为80年代以后东北、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升高,而西南、华南地区气温降低。2)西伯利亚高压变化与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第一模态关系密切,当西伯利亚高压偏强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反之亦然。3)北极涛动(AO)与冬季气温变化的第二模态关系密切,它与中国冬季气温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当AO为正位相时,上述区域气温往往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空间变化模态 大尺度环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和甘肃两地区地闪特征的初步对比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岩 王振会 +3 位作者 康凤琴 张慧良 肖稳安 李照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69-674,共6页
利用浙江和甘肃两地区地闪活动的闪电定位资料,对两地地闪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强度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地闪电活动的月变化、日变化以及强度分布差异较大,浙江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及夜间地闪所占的比例均小于甘... 利用浙江和甘肃两地区地闪活动的闪电定位资料,对两地地闪的时间变化规律和强度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地闪电活动的月变化、日变化以及强度分布差异较大,浙江地区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及夜间地闪所占的比例均小于甘肃地区,浙江地区地闪频数在6~8月较多,甘肃地区地闪频数在7~9月较多,浙江地区地闪日变化中总地闪达到峰值的时间比甘肃地区要早,而正地闪达到峰值的时间较为一致;最后,将地闪活动与大气不稳定因子(CAPE)结合讨论,对比分析发现夏季杭州附近的CAPE平均值比兰州附近的大,但地闪活动频数对CAPE变化的敏感性要比兰州附近的小。而造成两地地闪活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地不同的地理条件及雷暴产生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和甘肃地区 地闪特征 对流有效位能(CA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云参数化和微物理方案不同组合应用对台风路径模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河惠卿 王振会 +2 位作者 金正润 牛生杰 徐爱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5-441,共7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研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研究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微物理过程方案...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研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研究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微物理过程方案对0514号台风"彩蝶"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较大,KF方案比BM方案能更好地模拟出台风路径;使用KF方案时,选择微物理方案比不选微物理方案对于台风路径有更好的模拟结果,其中,Ferrier、WSM6和Lin非常接近于实况;KF方案较好地模拟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西伸和东退的变化以及台风环流的风场分布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微物理过程方案 台风路径 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空间模态及其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谭桂容 孙照渤 +1 位作者 闵锦忠 朱艳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8-1046,共9页
运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资料,分析了1979年以来北太平洋夏季海温异常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海温异常的空间分布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夏季海温主要存在两种模态,当太平洋热带地区西高东低(西低东... 运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资料,分析了1979年以来北太平洋夏季海温异常的主要模态,并探讨了海温异常的空间分布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夏季海温主要存在两种模态,当太平洋热带地区西高东低(西低东高),西太平洋到黑潮区海温偏高(低),东南太平洋的海温偏低(高)时,东亚贝加尔湖南侧地区为显著的正(负)高度异常。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环流异常与北太平洋西部海温异常引起的辐合辐散有关,北太平洋西部近大陆海域海温异常偏暖(冷),对应上空为异常的上升(下沉)运动,因质量的连续性使贝加尔湖南侧地区低层辐散(辐合)异常,有利于该地区异常反气旋性环流的加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 东亚大气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强度变化的特征及其与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6
15
作者 高建芸 余锦华 +1 位作者 张秀芝 张容焱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73,共11页
利用1979—2005年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根据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特点,研制了能较好表征季风槽活动的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并分三段描述不同区域季风槽的活动特征及其对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MTTC)活动的... 利用1979—2005年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平均资料,根据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特点,研制了能较好表征季风槽活动的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并分三段描述不同区域季风槽的活动特征及其对生成于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的热带气旋(MTTC)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季风槽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呈正相关关系,季风槽强度越强,其位置越偏北。(2)季风槽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1994年前以4~5年的变化周期较为显著,1994年后2~3年的周期较明显。(3)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的影响因子不同。前期海温场的异常将导致大气环流异常,致使不同区域的季风槽强度异常。(4)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密切相关,3个不同区域的季风槽以南海季风槽强度与MTTC频数异常的关系最为密切。MTTC异常偏少年大多出现在季风槽总体偏弱,各区域季风槽也偏弱的年份;MTTC异常偏多年可能出现在季风槽偏强的年份,也可能出现在季风槽总体偏弱但南海季风槽偏强的年份,且后者出现的概率更大一些。(5)季风槽强度的季节内变化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季风槽同时处于30~60天振荡和准双周10~20天振荡的活跃期时,有利于MTT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 强度变化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高压季节持续性异常及其与ENSO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彭丽霞 孙照渤 +1 位作者 陈海山 倪东鸿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55-864,共10页
南亚高压是对流层中上层重要的大气活动中心.文中选取200hPa等压面,应用1948—200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CAR的CAM3.0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南亚高压强度的季节持续性异常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强度的冬—... 南亚高压是对流层中上层重要的大气活动中心.文中选取200hPa等压面,应用1948—200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NCAR的CAM3.0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南亚高压强度的季节持续性异常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强度的冬—春—夏的季节持续性异常特征,这种长达半年以上的季节持续性异常与ENSO事件存在密切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南亚高压强度异常程度的时间演变特征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表征的ENSO信号的演变特征并不一致,南亚高压强度度异常滞后ENSO信号,对ENSO信号的响应从前一年的12月开始,一直持续到当年的9月,1—5月强度异常最强,6—9月强度异常次之。1月Nino3.4指数时滞自相关表征的ENSO事件春季开始,夏秋季发展,冬季成熟,来年春季开始减弱,夏季基水消失。不同海区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ENSO事件成熟期的冬季,南亚高压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关系密切,在ENSO事件衰减期的春季,与赤道东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关系密切,在ENSO事件衰减期的夏季,与印度洋海温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 季节持续性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棠”(Haitang)台风降水非对称分布成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17
作者 岳彩军 寿绍文 +1 位作者 曾刚 王咏青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33-1342,共10页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 2005年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省前后所引发的降水呈明显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逐时MT1R静止气象卫星IR1云图分析揭示,陆地上台风环流云系呈南北非对称分布。浓白色的降水云区主要位于台风北侧,而在此期间,台风南侧云系则相对较暗。在WRF模式成功模拟的基础上,分析模拟的700 hPa高度上相对湿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场表明,垂直上升运动场呈现出与降水场相似的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而台风南北两侧空气相对湿度呈均匀分布。进一步改进的湿Q矢量(Q*)以及地形抬升和地表摩擦作用(简称地形因子)分析表明,Q*矢量散度辐合区、地形因子强迫产生的垂直上升速度区都呈南北非对称分布特征。综合考虑指出,"海棠"台风降水分布的南北非对称性,主要由动力因子(Q*矢量(相当于上升运动)、地形抬升与地表摩擦以及垂直上升运动场)引起的,而热力条件(包括相对湿度)是不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棠”台风 台风降水 非对称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云导风资料及其对台风数值预报影响试验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河惠卿 王振会 +2 位作者 金正润 李峰 徐爱淑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8,共7页
由于在海面上缺乏重要的常规观测资料,因而云导风成为研究西太平洋台风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为了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发的云导风系统(CWIS)进行质量评价及其对台风研究的贡献,选取了三种云导风资料进行综合对比。通过对比C... 由于在海面上缺乏重要的常规观测资料,因而云导风成为研究西太平洋台风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为了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发的云导风系统(CWIS)进行质量评价及其对台风研究的贡献,选取了三种云导风资料进行综合对比。通过对比CWIS导出FY2C云迹风数据、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中心(NSMC)导出FY2C云迹风数据和日本气象卫星中心(JMSC)的MTSAT云导风数据,采用逐点比较法分析了不同资料的精度与误差。所得结果发现:CWIS的风速与JMSC风速、NSMC的风向与JMSC风向分别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使用三重制约法获得了三种云导风资料的误差信息,风速误差标准差以JMSC最小、NSMC最大;风向误差标准差以JMSC最小、CWIS最大。云导风资料在中尺度对流云带和高空急流云带上,NSMC云导风风速大于CWIS、JMSC;而在台风云系上三种云导风资料没有特别的差异。根据以上比较的三种云导风资料的结果,进行了云导风资料对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的影响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加入云导风资料模拟后得到的台风移动路径与实况总体上比较接近,不同的资料导出不同的结果,台风中心位置误差减小到23%~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导风数据 对比分析 逐点比较法 三重制约法 数值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网络在雷暴预报中的应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赵旭寰 王振会 +2 位作者 肖稳安 冯民学 李全景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7-360,共4页
尝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南京地区的雷暴天气进行预报。南京站的探空资料(每天08时和20时各一次)可以反映雷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的初始状态,而江苏省闪电定位网资料则可以作为预报量加以使用。利用探空资料计算了一些与雷暴发生相关... 尝试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对南京地区的雷暴天气进行预报。南京站的探空资料(每天08时和20时各一次)可以反映雷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的初始状态,而江苏省闪电定位网资料则可以作为预报量加以使用。利用探空资料计算了一些与雷暴发生相关的预报因子,用以建立南京地区雷暴的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并应用独立样本进行了初步的模拟预报检验。初步结果表明,预报模型取得了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应用神经网络的方法预报雷暴的发生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雷电预报 闪电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微波辐射计网络资料处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伟 王振会 +3 位作者 孙安平 胡方超 楚志刚 潘旭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0-125,共6页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项目利用三台地基微波辐射计(12~20通道)用于人工增雨工程,为了有助于在增雨作业过程中快速、直观、准确掌握整个区域内天气状况,设计了微波辐射计网络资料处理系统。整个系统包括观测站以及中心站数据库设计、...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项目利用三台地基微波辐射计(12~20通道)用于人工增雨工程,为了有助于在增雨作业过程中快速、直观、准确掌握整个区域内天气状况,设计了微波辐射计网络资料处理系统。整个系统包括观测站以及中心站数据库设计、观测数据上传和入库以及用户查询显示终端程序。该系统的建立采用结构化程序设计,方便后续功能扩展,用DELPHI 7作为应用程序的开发工具,用Microsoft SQL 2000做数据库,已实现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资料的实时传输、自动入库、原始数据及气象产品的查询、输出及单站产品多方式显示等功能。经过半年多软件测试实验,系统整体运行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网络 资料处理软件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