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集中程度的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跃男 何金海 姜爱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7-102,共6页
基于日温度资料提出一种度量持续高温过程集中程度的指标,采用江苏省6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夏季逐日温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及其相关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研究方面,集中度和集... 基于日温度资料提出一种度量持续高温过程集中程度的指标,采用江苏省63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夏季逐日温度资料,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及其相关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在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研究方面,集中度和集中期具有表征高温在时空场上非均匀性的较好分辨力;江苏省夏季持续高温过程出现时,西南部比东北部集中程度稍大、出现的日期稍晚;采用EOF方法对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的距平值进行分析,第一特征向量的变化均呈现同位相,其相应的时间系数变化显示出先减小再增大的总体趋势,趋势谷值出现在1980年代;而夏季降水量与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度 夏季持续高温过程集中期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的江苏省风能评估试验 被引量:23
2
作者 赵彦厂 江志红 吴息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2,共8页
利用2000年1月1日-12月31日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选取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江苏省区域的风能进行细网格数值模拟。通过风速模拟场与同期实测场大尺度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模拟场能够较好地反映风场的空间分布形态,而在细网格条件... 利用2000年1月1日-12月31日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选取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江苏省区域的风能进行细网格数值模拟。通过风速模拟场与同期实测场大尺度分布的对比分析表明,模拟场能够较好地反映风场的空间分布形态,而在细网格条件下,模拟场更能真实地反映风场在特殊地形下的分布特征:江苏省地面平均风能密度模拟值在60—100w/m^2之间,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增大,200m高度可达320—380w/m^2;沿海地区风能大于内陆,苏中南地区大于苏北地区,太湖等水域风能大于周围陆地;低层风能的海陆间梯度变化明显,高层则趋于平缓。通过分析认为,风力发电场的最佳位置可在江苏中南沿海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能 资源评估 区域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水文灾害的防灾减灾教育培训新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智协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5-889,共5页
简要综述了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本次大会主要讨论防灾减灾的气象水文教育与培训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备灾—预防和早期预警"、"减灾—应急、救援和重建"和"跨学科培训"等3个... 简要综述了第十届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与培训大会的主题报告内容。本次大会主要讨论防灾减灾的气象水文教育与培训等问题,集中讨论了"备灾—预防和早期预警"、"减灾—应急、救援和重建"和"跨学科培训"等3个主题,强调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对于估计出现极端天气事件的风险非常重要,同时必须培训气象、水文工作者使用集合预报中的概率预报信息。中国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预警已经从单纯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气象灾害信息提升到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服务,既考虑自然因子也考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跨学科培训方面,将管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会建议提高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以及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培训单位的培训能力,主要通过提供防灾减灾的专门培训单元,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短期课程进行指导,重视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对于管理和传播领域培训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培训 气象水文 灾害 早期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南京地区1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若冰 陈渭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46-750,共5页
强对流天气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其天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水汽条件、大气垂直运动等。2008年5月27日12:19在江苏省南京地区发生的强雷暴天气是1次典型的强对流过程。笔者通过运用多途径分析方... 强对流天气是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其天气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受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水汽条件、大气垂直运动等。2008年5月27日12:19在江苏省南京地区发生的强雷暴天气是1次典型的强对流过程。笔者通过运用多途径分析方式去分析此次过程,使用较为全面的探测资料力求更加准确地分析判断雷暴生命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之前南京地区持续高温使该地蓄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先决条件,充足的水汽供应、强烈的大气垂直运动及大气中的不稳定层结为此次雷暴天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南下的冷空气触动了不稳定能量是此次雷暴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雷暴 天气图 气象物理参数 卫星云图 多普勒天气雷达图 江苏省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气温长期变化趋势及年代际变化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35
5
作者 周晓兰 高庆九 +1 位作者 邓自旺 陈海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 根据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1年的逐月气温资料,研究了江苏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近40 a来江苏省年平均气温升高了约1℃,其中冬季3个月(12月—次年2月)升温最明显,夏季7、8月降温明显。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有降低趋势,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趋势不明显,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气温快速升高,因此,年、春、秋、冬季最高温度出现在90年代。其中夏季气温在90年代后期又有所下降,夏季最高出现在60年代。2)长期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春、秋、冬和年平均气温在全省都是升高的,其中苏南和江苏北部的徐连地区春、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升高最明显,秋季苏南地区升温最明显;夏季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下降趋势,其中东部沿海和西南部降温最明显,而北部部分地区则有弱的升温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气温 趋势 年代际变化 空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雷暴分布特征及灾害成因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覃卫坚 寿绍文 +1 位作者 王咏青 李艳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1-138,共8页
对1951—2005年广西88个气象站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得出了年季平均雷暴日数的时间序列,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这些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振荡规律,都具有较强的2a和4a周期振荡信号,在整个时间域里还普遍存在12... 对1951—2005年广西88个气象站的雷暴资料进行统计,得出了年季平均雷暴日数的时间序列,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这些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振荡规律,都具有较强的2a和4a周期振荡信号,在整个时间域里还普遍存在12~14a的周期振荡,各信号频率分布所在的时间域及其强度又存在着差异,从周期变化中可预测,未来几年广西可能转为多雷期。从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广西雷暴长期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雷暴地域分布特征为桂北少桂南多,桂东南及沿海地区为强雷区,其他地区为多雷区。主雷期的开始期和结束期都是桂东北早桂西南晚,持续时间桂东北长于桂西南。灾害成因除了雷暴强度外,主要为建筑物防雷设施不合格,电子设备防雷措施不完善,群众防雷意识淡薄造成的。针对雷电灾害成因,提出了预防雷电灾害的建议,供防雷减灾工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雷暴 小波分析 雷电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高温灾害的趋势分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吴荣军 郑有飞 +3 位作者 刘建军 谈建国 许遐祯 余永江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6-63,共8页
根据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南京、上海和杭州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手段和Mann-Kendal突变检测方法,分析了3个城市的强高温过程,并对高温次数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同时,分析研究了3个城市高温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根据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南京、上海和杭州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手段和Mann-Kendal突变检测方法,分析了3个城市的强高温过程,并对高温次数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同时,分析研究了3个城市高温发生次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高温次数与夏季平均温度的关系,其结果可供验证全球气候变暖的数值模拟研究参考,同时有助于城市热浪预警预报业务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温灾害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控制系统的雷电灾害防护技术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佳 杨仲江 高贵明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2期51-55,共5页
以ICGS雷电冲击试验平台为例介绍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根据其结构的电气特点及雷电造成危害的可能途径,对工业控制系统的雷电防护提出全面具体的技术措施,从而保证工业控制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免受电磁脉冲干扰的危害。经研究,对... 以ICGS雷电冲击试验平台为例介绍了工业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根据其结构的电气特点及雷电造成危害的可能途径,对工业控制系统的雷电防护提出全面具体的技术措施,从而保证工业控制系统正常安全的运行,免受电磁脉冲干扰的危害。经研究,对工业控制系统的防雷保护不仅要做好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等基本的外部防护,还要做好等电位联结,屏蔽,信号系统和电源系统的电涌保护等相关内部防雷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控制系统 雷电防护 雷电灾害 电磁兼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ML的气象数据多维度集成表达与实现 被引量:2
9
作者 路明月 邵一丹 +1 位作者 刘彬 郑建琴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5年第11期32-35,共4页
随着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够基于丰富的地理信息进行专业数据更加直观的可视化表达,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深入分析Keyhole标记语言KML(Keyhole Markup Language)对地理数据表达的逻辑结构,结合气象数据的空间特性,提出基于KM... 随着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能够基于丰富的地理信息进行专业数据更加直观的可视化表达,为专业领域的研究提供支持。深入分析Keyhole标记语言KML(Keyhole Markup Language)对地理数据表达的逻辑结构,结合气象数据的空间特性,提出基于KML的气象数据表达模型架构体系。基于程序语言设计完成具备多层次结构的相关类库,实现了气象数据的KML多维度集成表达,以期为气象领域的专业研究提供新的可视化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L 气象数据 表达模型 模型组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GIS表达与分析的气象符号绘制库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0
作者 路明月 刘彬 +3 位作者 陈旻 王轩 郑建琴 毛远翔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7,共6页
针对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对气象符号支持的不足,通过对气象领域中所涉及的符号进行特征分析及其逻辑分类,构建了对应的几何空间数据模型,并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征具体的气象符号,以"几何对象+样式"的形式完... 针对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对气象符号支持的不足,通过对气象领域中所涉及的符号进行特征分析及其逻辑分类,构建了对应的几何空间数据模型,并采用不同的"样式"表征具体的气象符号,以"几何对象+样式"的形式完成气象符号对象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基于GDI+实现各种气象符号的矢量绘制,并封装形成可供直接调用气象矢量符号绘制库,为基于GIS的气象数据信息的表达和分析提供支撑。最后实例验证了本气象符号绘制库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符号 符号库 地理信息系统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厂雷电灾害案例分析与防护对策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仲江 赵景昭 《灾害学》 CSCD 2008年第2期80-82,共3页
雷电灾害是造成电力供应中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某热电厂的一次雷击事故的具体分析,认为一般热电厂的高大烟囱、冷却塔、露天的大型变电设备、金属油罐及管道等构筑物较易遭受直接雷击,而与热电厂连接的多条架空电力电缆更容易... 雷电灾害是造成电力供应中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某热电厂的一次雷击事故的具体分析,认为一般热电厂的高大烟囱、冷却塔、露天的大型变电设备、金属油罐及管道等构筑物较易遭受直接雷击,而与热电厂连接的多条架空电力电缆更容易将广袤的大地上发生的雷击形成的线路雷击过电压引入厂区电力设施。发电厂担负着为社会提供电力供应的重要任务,因此,应加强对热电厂系统的雷电灾害研究,提出高效合理的防护对策,减少雷击造成的损失,保证电力供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厂 雷电灾害 防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浪灾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方法研究 被引量:66
12
作者 刘建军 郑有飞 吴荣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1-156,共6页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热浪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夏季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加之其对人类健康的显著影响,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的关注,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介绍了高温...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热浪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夏季频繁发生的极端天气灾害事件,加之其对人类健康的显著影响,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的关注,同时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概述,介绍了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根据相关因子,分单因子、双因子和多因子介绍了热浪对人体健康影响的主要研究方法,指出了目前热浪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并对如何降低热浪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人体健康 影响因子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康俊 邱新法 +1 位作者 曾燕 李梦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9-96,共8页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地表湿润指数Hi=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地表湿润指数Hi=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对比分析了江苏省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突出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最后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由于温度的升高苏北苏中地区均出现变干趋势,苏南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却没有呈现显著变湿趋势。江苏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地表湿润指数 变化趋势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夏季降水特征及其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被引量:8
14
作者 庄樱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5-840,共6页
利用江苏省13个代表站41 a(1960—2000年)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江苏夏季旱涝年环流特征以及夏季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年际变化;江苏夏季涝(旱... 利用江苏省13个代表站41 a(1960—2000年)的夏季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运用合成和相关分析方法考察了江苏夏季旱涝年环流特征以及夏季降水异常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夏季降水存在明显年际变化;江苏夏季涝(旱)年500 hPa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从低纬到中高纬呈"正负正"("负正负")的高度距平分布;江苏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指数反相关;江苏夏季降水的偏多(少)通常与前冬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冷)有关。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暖(冷),夏季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降水 环流特征 SS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和热带季风的再认识 被引量:66
15
作者 何金海 祁莉 +1 位作者 韦晋 池艳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57-1265,共9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CMAP(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erged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降水资料,分析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与热带夏季风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两者相互作用问题,深入讨论了东亚副热带季风的本质。分析发现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早于热带夏季风,于3月中旬已经开始建立。两者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前者并非是后者向北推进的结果;相反,前者建立后的突然南压有利于后者的爆发。副热带夏季风为渐进式建立,但撤退迅速;热带夏季风爆发突然,但撤退缓慢。副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南风的建立为特征,而热带夏季风的建立以偏东风向偏西风转变为特征。热带夏季风的建立时间取决于经向海陆热力差异转向,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则更依赖于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逆转。亚洲大陆(含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之间的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逆转无论对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还是热带夏季风均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 热带夏季风 青藏高原 纬向海陆热力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部极端降水时空分布及其概率特征 被引量:126
16
作者 蔡敏 丁裕国 江志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9-318,共10页
利用我国105°E以东地区210个测站近50年(1953-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在REOF客观分区的基础上,确定各分区的极端降水最佳采样期为1~2日。进而研究了日极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采用具有优良特性的L-矩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东部极端... 利用我国105°E以东地区210个测站近50年(1953-2002年)逐日降水资料,在REOF客观分区的基础上,确定各分区的极端降水最佳采样期为1~2日。进而研究了日极端降水量的气候特征。采用具有优良特性的L-矩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东部极端降水拟合Gumbel分布。结果表明,L-矩参数估计方法的拟合优度比其它方法有进一步提高,近50年来,极端降水趋势虽无明显变化,但其时空差异较大。符合Gumbel分布的极端降水重现期的地理空间分布,大致特征是,东南大、西北小,两湖盆地、黄海海湾及辽东半岛也有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东部 极端降水 L-矩估计 Gumbel分布 重现期 区域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1月中国低温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平流层异常活动的联系 被引量:49
17
作者 谭桂容 陈海山 +1 位作者 孙照渤 邓伟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5-183,共9页
运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近30年中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及其相联... 运用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在结合近30年中国1月地面气温年际异常变化可能机理基础上,分析了2008年1月气温异常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8年1月中国大范围气温异常偏低,其异常变化与同期北大西洋西风急流及其相联系的北大西洋涛动遥相关环流异常有密切的关系。北大西洋急流加强东扩,北大西洋涛动正异常,从北大西洋经欧亚中高纬到中国北方出现波状环流异常,贝加尔湖南侧气压偏高,冷空气活动偏强,是中国1月气温偏低的主要环流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2008年1月中国低温还受到了平流层的影响。平流层环流异常开始于2007年9月,对流层从2007年12月开始,两者都在2008年1月达到最强。从平流层环流显著异常的波源区有异常的波作用量向西向下传播,在北大西洋东部到西欧上空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波向量耦合,导致对流层该地区上空高压脊扰动加强,扰动向北的经向热输送异常偏强,锋区向北扩展,相应急流异常偏北东扩;通过波流相互作用,扰动能量向下游频散,引起相应遥相关环流异常,导致2008年1月中国低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异常 地面气温 冷事件 平流层和对流层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09年5、6月华南暖区暴雨形成系统统计分析 被引量:75
18
作者 陈翔翔 丁治英 +2 位作者 刘彩虹 常越 朱传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7-718,共12页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 利用2000—2009年5月和6月的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气象台站常规资料,对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500 hPa及以下的环流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影响暖区暴雨的环流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切变线型、低涡型和偏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型(简称偏南风型)。切变线型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以冷式切变为主,季风爆发后以暖式切变为主;低涡型在季风爆发前的发生次数远少于季风爆发后,在低涡中心的东北-东南方向最易产生暖区暴雨;偏南风型总体以西风风速切变辐合为主,而南风风速切变辐合在季风爆发后的比例有所增加。对影响暖区暴雨的高空槽分析发现,高原槽对暖区暴雨影响明显,其次为南支槽。低涡型最易受高空槽影响。对各种类型暖区暴雨的合成分析发现,各类型暖区暴雨500 hPa高空槽的位置特点均不相同,暴雨辐合中心均在850hPa以下的低层,副高脊线距雨区约6~8纬距是产生华南暖区暴雨的重要天气形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华南暖区暴雨 统计分析 低涡 切变线 南海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地区一次典型大气污染过程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6
19
作者 马锋敏 高庆先 +3 位作者 周锁铨 苏福庆 康娜 孙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6,共7页
利用区域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MM5)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对2002年10月7—13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典型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揭示了该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和生消过程.结果表明:该污染过... 利用区域中尺度大气数值预报模式(MM5)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对2002年10月7—13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典型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揭示了该污染过程的形成机理和生消过程.结果表明:该污染过程具有区域性特征,是由本地污染源和外来污染源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共同造成的混合型污染.HYSPLIT气流来向轨迹分析表明,北京周边地区的污染对北京有显著影响,南部周边城市污染物外源的输入是造成北京地区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式 空气污染 气象条件 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8~2000年6月连续性暴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41
20
作者 丁治英 常越 +1 位作者 朱莉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利用1958~2000年6月的43年间我国长江以南各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区域划分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发现6月份我国南方暴雨发生频繁,且华南、江南可同时有连续性暴雨过程存在,并得出了我国6月份连... 利用1958~2000年6月的43年间我国长江以南各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区域划分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发现6月份我国南方暴雨发生频繁,且华南、江南可同时有连续性暴雨过程存在,并得出了我国6月份连续性暴雨的基本特征以及年代际的变化规律,认为1990年代以后连续性暴雨增加明显。最后以1994、1998、2005年6月发生我国南方的连续性暴雨为例,初步探讨了连续性暴雨中华南、江南双雨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形成机制,指出产生连续性暴雨的大尺度背景场与南亚高压和高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暴雨 南亚高压 高空急流 华南 双雨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