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道路客运电动化对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怡静 刘丽娜 王海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9-997,共9页
车辆电动化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从IPCC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出发,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车队预测模型、COPERT模型、排放因子法等,预测了未来电动汽车增长趋势,研究了... 车辆电动化被认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从IPCC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出发,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车队预测模型、COPERT模型、排放因子法等,预测了未来电动汽车增长趋势,研究了不同电动汽车渗透率情景和低碳电力背景下,五种客车类型的CO_(2)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其对电力部门排放的影响,探究了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对CO_(2)和污染物减排的协同效应.结果表明,相对于基准情景,2030年车辆电动化带来的CO_(2),NO_(x),VOCs减排比例分别为17.1%~49.7%,18.9%~53.7%,19.9%~58.5%,2060年达到41.8%~83.5%,45.5%~89.8%,49.0%~97.6%.通过优化电力结构,电动汽车的减排效益将被进一步放大,在最大渗透率和清洁电力情景下,2060年客运部门CO_(2),NO_(x),VOCs排放量仅为6.8 Tg,3.2 Gg,1.2 Gg,分别比基准情景减排了96.3%,97.8%,99.5%.届时,电动汽车发展引起的CO_(2)减排速率将高于污染物减排速率,碳减排成为驱动污染物协同减排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低碳电力 碳排放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2013—2016年臭氧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7
2
作者 张祥志 陈文泰 +4 位作者 黄樱 秦艳红 秦玮 杨雪 陆维青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59,共10页
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国控空气自动站获得的臭氧(O_3)观测数据,探讨江苏省O_3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大气氧化剂OX(O_3和NO2)和O_3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升高速率分别为0.98×10-9a-1和3.70μg/(m3·a),O_3... 利用2013—2016年江苏省国控空气自动站获得的臭氧(O_3)观测数据,探讨江苏省O_3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2013年以来江苏省大气氧化剂OX(O_3和NO2)和O_3浓度呈逐年升高趋势,升高速率分别为0.98×10-9a-1和3.70μg/(m3·a),O_3增幅在我国处于较高水平。在O_3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O_3浓度相对高于西部内陆,O_3浓度高值由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辐散,呈现出区域性O_3污染。结合经验正交分解进行聚类统计检验,结果显示江苏省O_3分区主要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类,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臭氧 时空分布 经验正交分解 聚类统计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与预测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综述 被引量:77
3
作者 任福民 高辉 +10 位作者 刘绿柳 宋艳玲 高荣 王遵娅 龚志强 王永光 陈丽娟 李清泉 柯宗建 孙丞虎 贾小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0-874,共15页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分为单站极端事件和区域性极端事件。本文回顾了极端事件的研究进展,首先回顾了单站极端温度、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观测研究及相关指数,进而对近年来不断增多的区域性极端事件研究做了简要回顾,最后还回顾了极端事件气候预测研究进展。同时,对国内外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和预测业务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指出:在极端事件气候监测方面中国的业务产品较丰富,并率先开展了针对区域性极端事件的监测业务,但在产品表现形式上缺乏统一组织,特别是英文产品表现力严重不足;在极端事件气候预测方面,国家气候中心发展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基于物理统计的BP-CCA和OSR的干旱预测方法,另一个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月动力延伸预报模式(DERF)的高温预测方法。最后,对极端事件监测和预测业务发展及相关科学问题给出展望,指出应根据极端事件的业务需求继续加强相关研究和业务能力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区域性极端事件 研究进展 气候监测 气候预测 业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系统模式对于北极海冰模拟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邱博 张录军 +2 位作者 储敏 吴统文 谭慧慧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5年第1期47-55,共9页
利用全球耦合模式对比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拟试验的结果,并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评估了CMIP5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多数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北极海冰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1979—2005年北极海冰迅速减少,所有模... 利用全球耦合模式对比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拟试验的结果,并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评估了CMIP5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多数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北极海冰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1979—2005年北极海冰迅速减少,所有模式均模拟出北极海冰减少的趋势,但减少趋势大小与观测差别较大。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地表气温升高1℃,北极海冰的面积减少1.02×106km2,而在模式中减少的北极海冰面积在0.62×106—1.68×106km2之间,说明模式对于北极海冰的模拟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气候系统模式 CMI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光化学污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谢旻 李明高 +4 位作者 朱宽广 王体健 杨浩明 胡海波 白紫宸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2-36,共5页
以高浓度臭氧为主要特征的光化学污染是城市地区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利用WRF-CALGRID空气质量模式系统模拟南京地区的光化学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前体物的浓度分布与污染物排放的情况较吻合,臭氧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下风方向、... 以高浓度臭氧为主要特征的光化学污染是城市地区主要的大气污染问题之一。利用WRF-CALGRID空气质量模式系统模拟南京地区的光化学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前体物的浓度分布与污染物排放的情况较吻合,臭氧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下风方向、源区浓度较低,白天臭氧的浓度普遍大于日平均浓度。利用WRF-CALGRID模拟减少35%前体物排放后臭氧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前体物浓度减小幅度与35%相差不大,减少NOx时臭氧增加、减少VOC时臭氧减少,说明南京城市区域多为VOC控制区;进一步通过光化产物指示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南京地区的指示因子数值小于敏感性过渡值,控制臭氧浓度要控制VOC的排放。利用WRF-CALGRID模拟未来气温增加条件下臭氧的变化,结果显示南京大部分地区浓度将增高1×10-9以上。城市光化学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污染 臭氧 光化产物 指示因子 WRF-CALGR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云三号系列卫星数据的北极海冰密集度反演产品的对比分析
6
作者 张大千 张录军 +1 位作者 储敏 张熠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71,共17页
本文将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风云三号系列卫星(FY-3B、FY-3C和FY-3D)中提取的多卫星组合序列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产品(FY-3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0.25°逐日SIC产品(OISST数据集)及美国... 本文将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供的风云三号系列卫星(FY-3B、FY-3C和FY-3D)中提取的多卫星组合序列海冰密集度(sea ice concentration,SIC)产品(FY-3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0.25°逐日SIC产品(OISST数据集)及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提供的MASAM2和SSMISSIC产品(MASAM2数据集和SSMIS数据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FY-3数据集、OISST数据集和MASAM2数据集在大西洋扇区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5、0.13和0.13,在太平洋扇区的平均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3、0.11和0.12,主要差异来自FY-3数据集对9月SIC数值的异常高估;(2)FY-3数据集的海冰范围偏差在全时段小于OISST数据集,2016年后小于MASAM2数据集,最小平均绝对百分比偏差为2.5%,在边缘冰区范围方面,FY-3数据集和MASAM2数据集在太平洋扇区存在严重低估(标准化平均偏差为45%);(3)FY-3数据集与OISST数据集的质量相当,与MASAM2数据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尤其在长序列SIC反演产品方面。因此,建议在如何消除多颗卫星间的数据不一致性方面投入更多的开发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云3卫星反演 海冰密集度 边缘冰区 对比分析 北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和气候效应”专栏前言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鉴泞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3-736,共4页
城市化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就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通俗地讲,城市化就是地表由乡村变为城市,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对环境的改变显著而直观,城市的气温通常高于乡村,产生了所谓... 城市化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就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通俗地讲,城市化就是地表由乡村变为城市,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城市对环境的改变显著而直观,城市的气温通常高于乡村,产生了所谓的热岛效应,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已经超过一百年;城市大部分地表被建筑和路面覆盖,减少了地表向大气的水汽输送,城市的空气湿度通常都低于乡村,所以城市又被说成是干岛;城市是人类活动的密集区和污染排放的集中地,空气污染一直是城市重要的环境问题,所以城市还被看成是浑浊岛。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对于单个城市而言,它体现为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形成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如北上广(北京、上海、广州)。在城市规模不断发展扩大的过程当中,它对环境的改变可能影响到当地的天气和气候,气象观测资料显示,城市下风区域的降水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影响 城市化 气候效应 气象观测资料 人类活动 特大城市 工业社会 工业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计晓龙 吴昊旻 +2 位作者 黄安宁 赵卫 吴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88-1200,共13页
利用2008—2014年逐小时空间分辨率为0.1°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融合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持续时间和等级降水对降水量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高原地区夏季... 利用2008—2014年逐小时空间分辨率为0.1°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资料和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融合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不同持续时间和等级降水对降水量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高原地区夏季降水量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凌晨和傍晚的双峰结构,而降水强度的双峰结构却不太明显。进一步对各分区降水日变化特征的分析发现,高原中西部降水日变化特征与整个高原地区的一致,而高原北部(东部)地区降水量和频率的日峰值出现在傍晚(午夜-凌晨)。降水持续时间对降水量日变化有显著的影响,高原夏季降水量日变化的双峰特征是由短时(1~3 h)和长持续性(6 h以上)降水共同作用造成的,午夜-凌晨(傍晚)的降水日峰值主要是由于长持续性(短时)降水所引起。分析不同等级降水量日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北部地区小-大雨(暴雨)的降水量日峰值基本出现在下午(午夜),而高原中西部不同等级降水量的日变化基本都呈现出傍晚和午夜-凌晨的双峰结构,高原东部地区不同等级降水量的日变化形式较一致,日峰值出现在午夜-凌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日变化 夏季 降水持续时间 降水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夏季臭氧浓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朱宽广 谢旻 +7 位作者 霍云怡 王体健 冯文 朱新胜 陈飞 欧阳琰 符传博 唐家翔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217-3226,共10页
利用南京基准地面气象站1951~2010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南京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利用2007年南京草场门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探讨O3同气象要素之间关系并分析气象要素改变对污染的可能影响,结合WRF-CALGRID模式基于2008年7月的情景模拟研究199... 利用南京基准地面气象站1951~2010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南京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利用2007年南京草场门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探讨O3同气象要素之间关系并分析气象要素改变对污染的可能影响,结合WRF-CALGRID模式基于2008年7月的情景模拟研究1990年代以后南京城市下垫面变化对气象要素变化的贡献,并分析其对O3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南京气温呈现增长趋势,平均风速、大气湿度、日照时数呈现降低趋势.气温与O3浓度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较小的风速和相对湿度有利于O3的生成.城市下垫面的增加使得南京城区气温增高超过1℃、风速减小0.4m/s、湿度下降0.5g/kg、混合层高度增加100m.气象要素的改变使地面NOx浓度减小,最大减小量超过6×10^-9.对O3浓度的影响有增有减,南京市北部、西部增加,增加量超过2×10-9,主要受温度增加、风速减小以及NO的垂直输送影响;主城区的南部、东部O3浓度减小,减少量1×10^-9~3×10^-9,主要受混合层高度增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 气象要素 臭氧 WRF-CALGRI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暖季短时强降水的时空不均匀特征分析 被引量:35
10
作者 沈伟 袁慧玲 +2 位作者 陈曦 王文清 赵燕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3-462,共10页
利用江苏近10 a(2005—2014年)暖季(5—9月)69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内演变以及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北部比南部活跃,最活跃区均位于沿淮西部,高强度短时... 利用江苏近10 a(2005—2014年)暖季(5—9月)69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内演变以及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北部比南部活跃,最活跃区均位于沿淮西部,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淮北东部,且空间分布集中。近10 a来江苏短时强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为北部地区减少最为显著。短时强降水季节内分布不均匀,以7月最为活跃,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在8月最为频繁;其逐候分布显示,梅期短时强降水骤增,于7月第2候达到峰值,盛夏期间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增多,8月第3候达到峰值。江苏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整体呈双峰结构,主峰和次峰分别出现在傍晚17时(北京时间,下同)和清晨07时,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于午后;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存在季节内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其中梅期和盛夏两个高发阶段均呈单峰结构,但梅期峰值出现在清晨,盛夏阶段峰值则出现在傍晚;由南向北,日变化特征由单峰向双峰、多峰演变,在淮河以南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而淮河以北地区多出现在夜间至清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日变化 时空不均匀 暖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的热带气旋活动及其影响的动力降尺度模拟 被引量:12
11
作者 姚隽琛 周天军 邹立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63,共14页
热带气旋是气候模拟关注的重要对象,但是,由于当前的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较低,难以合理再现热带气旋分布特征,因此,动力降尺度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的模... 热带气旋是气候模拟关注的重要对象,但是,由于当前的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较低,难以合理再现热带气旋分布特征,因此,动力降尺度就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系统模式FGOALS-g2的模拟结果进行动力降尺度,基于热带气旋路径追踪法,从热带气旋的路径、强度和降水三个方面,检验了动力降尺度在热带气旋模拟能力上的增值。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结果大幅提升了热带气旋路径频率的模拟,较之全球模式,其与观测的路径频率分布的空间相关系数从0.57提升至0.74;区域模式模拟的热带气旋强度与观测更为一致,全球模式难以模拟40 m s-1以上风速的热带气旋,区域模式能够模拟风速为60 m s-1的热带气旋;在热带气旋降水方面,降尺度后的热带气旋降水贡献率和平均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均有所改善,在西北太平洋区域较之全球模式,区域模式将热带气旋降水贡献率和降水强度提高了10%和4.7 mm d-1。动力降尺度后TC(tropical cyclone)的模拟技巧得到提升的区域为西北太平洋区域,但在中国南海区域,技巧提升的不显著甚至有所下降。关于动力降尺度结果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的技巧提升,分析表明能够更好体现CISK(Condi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Second Kind)机制是主要原因,区域模式模拟的水汽增多、正涡度增强、上升运动增强而垂直风切变减弱都有显著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路径 热带气旋降水 气旋路径追踪 区域模式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中玉华山泥炭地沉积来源的粒度端元法分析与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重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尚广春 李亮 +3 位作者 马春梅 弋双文 赵琳 崔安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细粉砂(4~16μm)为主,中粗粉砂(16~64μm)次之;运用端元分析法得出3个端元,其中端元组分EM1代表水动力搬运来的较细组分,指示气候的干湿状况,EM2是反映土壤的成壤改造作用的组分,EM3是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组分。通过偏差法得出的敏感组分10.473~16.535μm,结合上述3个端元的变化规律,得出近2000 a的干湿变化:(1)0—300 AD阶段,降水逐渐增多,气候由干转湿;(2)300—500 AD气候由湿润转入干旱,但整体较干;(3)500—650 AD气候波动与突发性洪涝灾害都较少,是稳定且持续的湿润期;(4)650—900 AD,气候波动较大,变化频繁,总体偏干;(5)900—1400 AD是较为湿润的时期,其中有100年的频繁波动期;(6)1400—1800 AD为小冰期,此区域的气候变化分为湿-干-湿的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粒度 标准-粒级偏差 端元分析法 干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变化及其与秋季海冰的联系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冬东 张录军 +3 位作者 周舒 王华曌 周玮佳 李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09,共8页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的地面气温数据以及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逐月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并通过气候百分位法统计了逐月的极端低温事件日数,分析了1979-2016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北半球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9-11月)北极海冰变化...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的地面气温数据以及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逐月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并通过气候百分位法统计了逐月的极端低温事件日数,分析了1979-2016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北半球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9-11月)北极海冰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挑选了典型年份探讨了秋季北极海冰对极端低温事件可能存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波弗特海、楚科奇海、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海冰面积变化密切相关,其中亚洲北部区域冬季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的海冰面积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青藏高原区域、非洲北部区域和北美东北部区域冬季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的海冰面积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典型年份冬季北半球极端低温事件极度异常时的大气环流进行分析后发现,当秋季关键海区海冰异常偏少时,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其东部偏北风加强,使得欧亚大陆北部的气温偏低,极端低温事件偏多;冬季冰岛低压偏强,其南部的西南风加强,将低纬度温暖的空气带到了非洲北部区域,使其冬季气温偏高,极端低温事件偏少;高层异常反气旋主要位于格陵兰岛附近,其下沉气流不利于形成极端低温天气而导致北美东北部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北极海冰 极端低温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风北界年际变化的东西差异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思洁 李秀珍 温之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68-1080,共13页
采用1958~2016年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夏季平均的可降水量定义了东亚夏季风北界,通过谐波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波活动通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东西差异。... 采用1958~2016年JRA-55(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利用夏季平均的可降水量定义了东亚夏季风北界,通过谐波分解、回归分析、合成分析、波活动通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东西差异。根据各经度上夏季风活动北界位置年际变化的一致性可划分为华北区域(107.5°~115°E)和东北区域(122.5°~130°E)两个区域,两个区域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年际变化具有明显差别。两个区域的夏季风北界位置的异常偏北都与东侧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密切相关,与华北区域北界位置密切联系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位于黄海附近,与东北区域北界位置相关的异常反气旋式水汽环流则位于日本海北部。两个区域分别位于反气旋式环流西侧,受偏南风水汽输送影响,区域水汽输送以及辐合增强。影响华北区域的反气旋式异常与中高纬度波列的传播有关;影响东北区域夏季风北界位置偏南年与偏北年的反气旋式环流的可能成因存在非对称性,偏南年对应西北太平洋低纬度正异常高度场以及中纬度负异常高度场,可能受东亚—太平洋遥相关波列的影响;偏北年则对应着东北亚的正异常高度场,可能与局地增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季风北界 年际变化 可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大城市群PM_(2.5)污染及健康负担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巫燕园 刘逸凡 +2 位作者 汤蓉 姜玲玲 王海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和比较了2000-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四个特大城市群的PM_(2.5)污染及其健康负担.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一年中,京津冀的PM_(2.5)污染最严重,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次之,珠三角污染程度最轻;总体上四个城市群PM_(2.5)年均浓度先增后降,2020年较2000年分别下降35.6%,43.9%,34.6%和49.7%.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PM_(2.5)归因死亡人数分别约为12.8万、14.0万、5.2万和9.0万,老龄化和人口增长是城市群大气污染健康负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因素贡献最大.PM_(2.5)污染减轻是健康负担下降的主要驱动力,表明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的健康效益.未来需要加强人群健康视角的城市群PM_(2.5)污染防控,特别要关注老年人群大气污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PM_(2.5)污染 归因死亡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有机碳风化及其控制因素
16
作者 王野 陈旸 陈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2-409,共8页
岩石有机碳为岩石地层中的有机碳,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库。岩石有机碳的氧化、风化过程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是地质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对维持地球长尺度碳平衡以及表层环境的长期宜居性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岩石有机碳氧化、风化过程的... 岩石有机碳为岩石地层中的有机碳,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库。岩石有机碳的氧化、风化过程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是地质碳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对维持地球长尺度碳平衡以及表层环境的长期宜居性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岩石有机碳氧化、风化过程的研究取得了显著发展,相关研究已经从剖面拓展到流域尺度,定量方法也在日益精确。本文系统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针对岩石有机碳自身结构性质、风化速率定量方法、控制因素和风化通量统计等问题的研究现状,以期对全球范围内岩石有机碳风化在研究地质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性和当前进展及发展趋势有更加系统性的认识,并对相应的关键性科学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有机碳 地质碳循环 大陆风化 铼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我国热带气旋灾害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赵珊珊 任福民 +1 位作者 高歌 黄大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4-432,共9页
利用最新搜集的2004—2013年热带气旋(TC)灾情资料,研究在影响我国TC的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背景下TC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2004—2013年,TC灾害造成我国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百分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人口、受灾人口... 利用最新搜集的2004—2013年热带气旋(TC)灾情资料,研究在影响我国TC的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背景下TC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2004—2013年,TC灾害造成我国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百分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人口、受灾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均比上个十年(1994—2003年)显著减少。我国致灾TC年频数整体呈增加态势,但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特征,死亡人口和倒塌房屋数量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我国TC灾害造成的各项损失总量与TC灾害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较一致。从平均单次损失来看,我国北方和内陆的部分地区由TC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农作物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灾害 直接经济损失 农作物受灾面积 人口转移安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区人为热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谢旻 朱宽广 +5 位作者 王体健 冯文 朱新胜 陈飞 欧阳琰 刘芷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8-734,共7页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各省份的非再生能源消费资料和2.5min×2.5min分辨率的人口格点数据,对中国地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人为热通量随时间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各省份的非再生能源消费资料和2.5min×2.5min分辨率的人口格点数据,对中国地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人为热通量随时间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长加速,1985年到2000年从0.09W/m2增长到0.16W/m2,而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0.38W/m2.中国地区的人为热排放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由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人为热的污染很严重;在华中地区,人为热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圈;在东北地区,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区域人为热污染也较为严重;而在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人为热排放量很小,仅在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区域较大.历年来全国年均人为热的最大值都出现在上海,其中2010年最大,为113.5W/m2,上海人为热排放的年均值增长明显,可达到0.6W/m2/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热的排放愈来愈强,热污染对城市和区域的气候以及空气污染的影响也会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热 能源消费 热污染 气候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热带气旋Megi(2010)路径差异的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雨星 钟中 +1 位作者 孙源 胡轶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45-2555,共11页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分别采用YSU和MYJ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2010年超强台风Megi的移动路径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热带气旋(TC)路径模拟对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并从模拟TC尺度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角度揭示了模式边界层方案影响TC路径的...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分别采用YSU和MYJ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2010年超强台风Megi的移动路径进行了模拟,研究了热带气旋(TC)路径模拟对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并从模拟TC尺度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角度揭示了模式边界层方案影响TC路径的机理.结果表明:由于两种方案对边界层垂直混合作用过程的描述不同,两个试验模拟的低层水汽垂直输送存在差异.相对于能很好模拟出Megi路径的MYJ方案,YSU方案模拟的TC外围螺旋雨带更活跃,造成TC尺度增大,引起TC中心北侧外围气压梯度和径向风速增加,使得由副高向TC中心输送更多的质量,造成副高异常减弱,从而导致由副高主导的引导气流发生改变,最终使得采用YSU方案模拟的Megi路径出现提前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参数化方案 台风路径 数值模拟 WRF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地区2013年12月重霾污染事件成因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郑龙飞 谢郁宁 +3 位作者 刘强 黄昕 聂玮 丁爱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46-553,共8页
利用2013年12月在南京地区针对气溶胶化学成分及其前体物进行的一个月的强化观测资料,结果发现,期间观测到了两次严重的灰霾污染事件(事件1和事件2),其PM_(2.5)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67和150μg/m^3。事件1过程中,气团主要起源于长三角及... 利用2013年12月在南京地区针对气溶胶化学成分及其前体物进行的一个月的强化观测资料,结果发现,期间观测到了两次严重的灰霾污染事件(事件1和事件2),其PM_(2.5)的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67和150μg/m^3。事件1过程中,气团主要起源于长三角及南京地区,天气系统稳定,混合层低矮,空气相对湿热,气溶胶多来自于前体物集聚后的二次转化;事件2过程中,来自华北地区的污染物长距离传输则有显著贡献。事件1中的化学转化机制较为复杂,白天的气相均相氧化以及夜间的非均相或液相转化均对硫酸盐和硝酸盐的二次形成有所贡献;而事件2中则主要为白天均相氧化机制,夜间的化学转化过程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南京 二次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