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脂精细化学利用对个性化松树资源的需求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振东 王婧 +1 位作者 卢言菊 陈玉湘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0,共10页
优质松树资源是松脂可持续、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利用的基础。根据松脂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结合对松脂资源及其深加工利用产业现状的分析,从松脂精细化学利用角度讨论了个性化松脂资源需求。从松脂生产、加工、利用及效益等不同角度来看... 优质松树资源是松脂可持续、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利用的基础。根据松脂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结合对松脂资源及其深加工利用产业现状的分析,从松脂精细化学利用角度讨论了个性化松脂资源需求。从松脂生产、加工、利用及效益等不同角度来看,需要具有产脂力强、产脂时间长、松脂品质好、易于加工等优良性能的集约化优质松脂资源,而从深加工利用角度看,更需要具备品质优良、有效成分含量高、化学组分均衡或特异性成分突出等特性的个性化松脂资源。研究选育能特产的个性化松脂资源,诸如海松酸型松香、异海松酸型松香、南亚松酸型松香、α-蒎烯型松节油、β-蒎烯型松节油、3-蒈烯型松节油、β-水芹烯型松节油、长叶烯型重松节油等产品对于松香、松节油的精细化、高附加值深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建议围绕马尾松、思茅松、湿地松、湿加松、南亚松等主要采脂树种,有针对性地开展松脂化学、精细化学品、基因组学、代谢组学、遗传育种、资源培育、林产化工等相关学科既交叉又综合的个性化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脂 松树 资源 利用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9
2
作者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共18页
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具有可再生性、结构多样性和碳中性等特点。目前,以生物质为原料的林产化工已成为继煤和石油化工之后最重要的化工产业之一。在对中国的林产化学工业发展历史概览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现代林产化学工业的发展,创新地... 生物质资源来源广泛,具有可再生性、结构多样性和碳中性等特点。目前,以生物质为原料的林产化工已成为继煤和石油化工之后最重要的化工产业之一。在对中国的林产化学工业发展历史概览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现代林产化学工业的发展,创新地提出了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学科发展的能源化、材料化、食药化、饲料化、肥料化和基料化6个方向。其中,能源化中的生物质气/液/固体燃料的有效开发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我国林产化工的传统研究领域制浆造纸、木本油脂、松脂化学等则从材料化找到新的突破和发展,相比前两者,食药化、饲料化、肥料化和基料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林产化学工业已迈入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发展新阶段,今后将在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全质利用技术创新、精深加工与应用、绿色低碳与生物技术融合、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创新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剩余物 林产化学工业 六化 生物质能源 生物质材料 药食同源 林源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木高得率浆废水电场辅助微电解预处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尹航 房桂干 +2 位作者 盘爱享 田庆文 朱亚玮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分析了桉木高得率浆废水的有机污染特征,优化了该废水电场辅助微电解预处理的脱毒条件,并采用生物处理实验评估了电场辅助微电解的脱毒效果;进一步采用GC-MS法分析了原水(EW)、微电解(ME)和电场辅助微电解(EFME)预处理后废水的主要成分... 分析了桉木高得率浆废水的有机污染特征,优化了该废水电场辅助微电解预处理的脱毒条件,并采用生物处理实验评估了电场辅助微电解的脱毒效果;进一步采用GC-MS法分析了原水(EW)、微电解(ME)和电场辅助微电解(EFME)预处理后废水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电场辅助微电解预处理的较佳条件为废水初始pH值4、电场强度1 kV/cm,此条件下反应60 min,其BOD值由未加电场时的2 480 mg/L提高到3 000 mg/L。原水经过微电解和电场辅助微电解后可生化性显著增加,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BOD/COD,B/C值)从0.33分别提升到0.38和0.45,厌氧处理效率从55.5%分别提升至62.5%和70.0%,最终综合生化效率分别为75.2%、 78.6%和83.1%。桉木制浆废水经微电解和电场辅助微电解预处理后,废水中的酚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等抗氧化活性物质被分解为容易进行生化处理的丙酸、丁酸等物质,使得酚类、酰胺类化合物含量下降,酸类物质含量提高,酸类物质从原水的5.2%提高到23.3%(ME)和20.8%(EFME),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木 制浆废水 微电解 静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粉状活性炭的成型与再生试验
4
作者 许伟 刘军利 +3 位作者 孙康 呼生春 洪超 黄毅成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67,共7页
为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和高值利用,以废粉状活性炭为原料,凹凸棒土为黏结剂,经成型后进行了热再生处理。考察了材料物性、成型条件、再生条件等对活性炭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仪(TG-DSC)研究了成型活性炭对正丁烷的最... 为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和高值利用,以废粉状活性炭为原料,凹凸棒土为黏结剂,经成型后进行了热再生处理。考察了材料物性、成型条件、再生条件等对活性炭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并通过同步热分析仪(TG-DSC)研究了成型活性炭对正丁烷的最大吸附量和吸附热。试验结果表明:凹凸棒土是较好的成型黏结剂和耐热材料,其较好的热稳定性是成型活性炭具有较高得率、着火点和低吸附放热的原因;热处理可实现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凹凸棒土的添加不会堵塞废粉状活性炭的孔结构,也不会影响废粉状活性炭的再生条件。制备成型活性炭的最佳条件为凹凸棒土添加量40%,热处理温度500℃,热处理时间15 min;制备的成型活性炭碘吸附值为580 mg/g,四氯化碳吸附率为43.49%,着火点为358℃,强度为92%,丁烷最大吸附量为59.05 mg/g,丁烷单位质量吸附热和单位吸附量吸附热分别为-37.049 J/g和-0.627 J/mg。本研究实现了废粉状活性炭的成型和再生,制备了一种耐高温、使用安全、性能较好的成型活性炭,拓展了废粉状活性炭的高值化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废粉状活性炭 凹凸棒土 成型 再生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x)ReRu@C催化剂催化脂肪酸甲酯加氢性能
5
作者 赵佳平 刘朋 +4 位作者 李静 夏海虹 王瑞珍 徐俊明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17,共7页
按照Ni/Re不同物质的量比值x(x=0.1,0.25,0.4和0.5),制备了Ni_(x)ReRu@C多金属催化剂,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NH3程序升温吸附(NH_(3)-TPD)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催化剂组成、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 按照Ni/Re不同物质的量比值x(x=0.1,0.25,0.4和0.5),制备了Ni_(x)ReRu@C多金属催化剂,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及NH3程序升温吸附(NH_(3)-TPD)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催化剂组成、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H_(2)压力对催化硬脂酸甲酯加氢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中主要含有Ni和Re氧化物,具有大量弱酸性和中酸性位点。在反应温度180℃、反应时间4 h、H_(2)压力3 MPa及催化剂用量30%的条件下,Ni_(0.25)ReRu@C催化硬脂酸甲酯加氢的转化率为100%,且产物中十七烷(C_(17))和十八烷(C_(18))的选择性超过98%。Ni_(0.25)ReRu@C催化剂在循环使用11次后对硬脂酸甲酯的转化率仍可达到100%,并且对油酸甲酯、棕榈酸甲酯和月桂酸甲酯均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转化率分别为88.16%、97.63%和100%。硬脂酸甲酯加氢反应主要通过加氢脱羰(HDC)和加氢脱氧(HDO)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生物柴油 低温催化 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低温催化脂肪酸加氢反应性能研究
6
作者 赵佳平 刘朋 +3 位作者 李静 夏海虹 王瑞珍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28,共8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说明:Re和Ru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而且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Re的氧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Re/Ru摩尔比、反应温...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Re_(x)Ru@C双金属催化剂,并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说明:Re和Ru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而且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Re的氧化物。考察了催化剂用量、Re/Ru摩尔比、反应温度、H_(2)压力及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催化硬脂酸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e/Ru为0.25∶1(Re_(0.25)Ru@C催化剂)时,在催化剂用量30%、反应温度140℃、H_(2)压力3 MPa及反应时间4 h时,Re_(x)Ru@C催化硬脂酸加氢反应的转化率达到100%,而且十七烷(C_(17))和十八烷(C_(18))的选择性达到99%。由于循环使用后的催化剂中Re的氧化物减少以及部分Ru被氧化而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使用5次后,Re_(x)Ru@C催化硬脂酸的转化率为97.91%,加氢产物主要为十八醇(C_(18)-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催化剂 脂肪酸 低温加氢 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竹材机械浆顽固发色基团结构特点解析
7
作者 焦健 朱北平 +3 位作者 李红斌 韩善明 房桂干 杨成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在乙醇/水二元介质漂白体系下,对比研究了慈竹和青皮竹2种竹材原料制得的高白度漂白化学热磨机械浆(BCTMP)中残留的顽固发色基团的结构特点,发现制备相同高白度(80.0%(ISO)以上)纸浆,2种原料的漂白机理有显著差异。青皮竹浆料因呋喃类... 在乙醇/水二元介质漂白体系下,对比研究了慈竹和青皮竹2种竹材原料制得的高白度漂白化学热磨机械浆(BCTMP)中残留的顽固发色基团的结构特点,发现制备相同高白度(80.0%(ISO)以上)纸浆,2种原料的漂白机理有显著差异。青皮竹浆料因呋喃类共轭结构的化学稳定性较高,需要增加氢氧化钠用量以促进苯环侧链共轭基团脱除才能实现目标白度。高白度慈竹化学热磨机械浆(N-BCTMP)中的顽固发色基团结构主要有呋喃类共轭结构,以及木质素结构中的氧化紫丁香基(S′)、氧化愈创木基(G′)和对香豆酸酯(p CA)3种共轭结构,而高白度青皮竹化学热磨机械浆(B-BCTMP)中的顽固发色基团则以呋喃类共轭结构为主。通过分析2种体系漂白终段溶出物结构特征的差异,推测青皮竹漂白工艺氢氧化钠用量相对较多、漂白浆中木质素结构脱除较彻底,应归因于其浆料中非苯环侧链共轭类的呋喃类共轭结构连接较稳固,难以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竹 青皮竹 机械浆 顽固发色基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图像比色法测定肉桂油中醛类化合物的研究
8
作者 程贤 李胜男 +3 位作者 李盼盼 陈玉湘 李鹏飞 毕良武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基于醛类化合物可与2,4-二硝基苯肼(DNPH)反应生成红色显色物质的原理,采集有颜色部位的图像,利用三基色红绿蓝(RGB)模式提取数据,建立了一种检测醛类化合物的数字图像比色法,用于检测肉桂油样品中醛类化合物,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条件优... 基于醛类化合物可与2,4-二硝基苯肼(DNPH)反应生成红色显色物质的原理,采集有颜色部位的图像,利用三基色红绿蓝(RGB)模式提取数据,建立了一种检测醛类化合物的数字图像比色法,用于检测肉桂油样品中醛类化合物,并对检测方法进行了条件优化和方法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针对20μL待测样品,加入1 mL的DNPH(5 mmol/L)、 10μL盐酸和1.5 mL氢氧化钾(60 g/L)完成显色反应,可利用样本颜色的蓝/绿(B/G)值作为指标建立肉桂醛测量方法,该方法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8 6,定量限为1 mg/L,检测限为0.5 mg/L,基质干扰为6.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39%和0.52%,准确度为102.5%~107.5%,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图像比色法 2 4-二硝基苯肼 肉桂油 醛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松松脂组分分析与鉴定
9
作者 王婧 陈玉湘 +3 位作者 赵振东 李海兵 冯盛 林秋菊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对近几年国内市场出现的展松松脂进行了组分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展松松节油中β-水芹烯质量分数最高可达80%,α-蒎烯和β-蒎烯的总质量分数约为10%,倍半萜烯化合物超过11个,总质量分数超过20%,显著区别于马尾松、湿地松、思茅松等我国... 对近几年国内市场出现的展松松脂进行了组分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展松松节油中β-水芹烯质量分数最高可达80%,α-蒎烯和β-蒎烯的总质量分数约为10%,倍半萜烯化合物超过11个,总质量分数超过20%,显著区别于马尾松、湿地松、思茅松等我国主要松节油品种。由于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过低,展松松节油无法满足GB/T 12901—2006《脂松节油》技术要求;展松松香主要组分构成与马尾松、湿地松、思茅松等一致,但其海松酸型树脂酸总质量分数及异海松酸质量分数高于其他松香,分别约为26%和17%;展松松香乙醇不溶物超过1.5%,主要为萜烯二聚物;不皂化物超过20%,主要由二萜醇和二萜醛构成。高含量的不皂化物和乙醇不溶物导致展松松香的多项指标无法满足GB/T 8145—2021《脂松香》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松松脂 Β-水芹烯 萜烯二聚物 二萜醛 二萜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基强韧复合材料的界面分子设计策略
10
作者 陈楚楚 金永灿 姜波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1-190,共10页
具有绿色、低碳特性的强韧复合材料正逐渐发展成为未来结构和功能应用的理想材料。作为天然的生物质资源,木质素独特的生物活性、亲疏水性、纳米尺度的可调节性、分子设计的灵活性及生物相容性等使其在强韧医学承载材料、可折叠电子设... 具有绿色、低碳特性的强韧复合材料正逐渐发展成为未来结构和功能应用的理想材料。作为天然的生物质资源,木质素独特的生物活性、亲疏水性、纳米尺度的可调节性、分子设计的灵活性及生物相容性等使其在强韧医学承载材料、可折叠电子设备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基于近年来木质素基强韧复合材料取得的进展,文中综述了木质素基强韧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策略及其增强增韧分子机制,重点讨论了氢键、静电、金属配位、疏水等物理相互作用和非动态共价交联、动态共价交联等化学作用及物理-化学协同作用在木质素基强韧复合材料中的设计策略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此外,文中分析了木质素基强韧复合材料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启发高性能木质素基强韧复合材料的构建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复合材料 强韧性 界面设计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机浆预浸渍溶出物的抗氧化性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
11
作者 焦婷 朱北平 +5 位作者 焦健 苏晨 田庆文 房桂干 张凤山 邓拥军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4,共10页
本研究探讨了目前被当作废弃物的桉木化机浆预浸渍溶出物(PR)的抗氧化性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潜力分析,探究了预浸渍条件(NaOH用量、温度和浆浓)对制得PR抗氧化性和得率的影响,研究了不同NaOH用量下制得PR的化学结构差异,建立了PR的组... 本研究探讨了目前被当作废弃物的桉木化机浆预浸渍溶出物(PR)的抗氧化性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潜力分析,探究了预浸渍条件(NaOH用量、温度和浆浓)对制得PR抗氧化性和得率的影响,研究了不同NaOH用量下制得PR的化学结构差异,建立了PR的组分结构与抗氧化性的构效关系,并以热稳定性、高温处理后抗氧化性和细胞毒性为评价指标,评估了PR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NaOH用量是影响PR抗氧化性和得率的主要因素,NaOH用量越少,PR得率越低、抗氧化性越强。NaOH用量为0时,制得PR(R0)的抗氧化性最佳,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82.63%。同时,R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200℃下高温处理1 h后仍能保持初始抗氧化水平的84%,并且在100μg/mL浓度下对HepG2细胞无细胞毒性,满足食品领域应用的基本要求。醌式共轭结构是PR具有强抗氧化性的主要原因,NaOH用量过大(30 kg/t)时,制得PR中醌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其抗氧化性也随之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机械浆 预浸渍溶出物 抗氧化性 细胞毒性 食品应用 UPL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素基导电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齐稷 罗通 +2 位作者 王春鹏 储富祥 王基夫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6,共7页
先通过丙烯酰氯(AC)与乙基纤维素(EC)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乙基纤维素基大分子单体(ECAC),然后以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HEA)为单体,ECAC为交联剂,1-丁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为导电填料和2-羟基-2-甲基苯丙酮为光引发剂,通过光固化本体聚合,制... 先通过丙烯酰氯(AC)与乙基纤维素(EC)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乙基纤维素基大分子单体(ECAC),然后以丙烯酸-2-羟基乙基酯(HEA)为单体,ECAC为交联剂,1-丁基-3-甲基氯化咪唑鎓为导电填料和2-羟基-2-甲基苯丙酮为光引发剂,通过光固化本体聚合,制备了一种无液体、可用于应变传感的纤维素基导电弹性体,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仪、核磁共振氢谱(~1H NMR)仪、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仪、热失重(TG)分析仪和万能试验机等对产物进行表征。FT-IR和~1H NMR分析表明ECAC已成功合成,DSC与TG分析表明ECAC提高了纤维素基导电弹性体的热稳定性,ECAC添加量10%的导电弹性体比未添加的玻璃化温度高5.19℃,比ECAC添加量2%的导电弹性体损失5%和50%质量所对应的温度分别高20.2和12.7℃。当ECAC添加量为8%时,导电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最佳,其断裂伸长率和抗张强度分别达到698%和1.91 MPa。当导电弹性体作为传感器时,ECAC添加量的提升会降低其灵敏度(G_F),从而降低其传感性能。控制ECAC的添加量可以调控导电弹性体的力学和传感性能,实现导电弹性体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 本体聚合 改性纤维素 弹性体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纸基电极的构建及在摩擦纳米发电机和焦耳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文灿 焦健 +3 位作者 张凤山 李红斌 黄晨 房桂干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共8页
以木质纤维为原料,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纸基材料(CMPP),并进一步通过浸渍法制备具有高导电性的纸基电极(CMPE),研究其在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和焦耳热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纸基电极,CMPE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电导率为0.2 S/cm... 以木质纤维为原料,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纸基材料(CMPP),并进一步通过浸渍法制备具有高导电性的纸基电极(CMPE),研究其在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和焦耳热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纸基电极,CMPE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电导率为0.2 S/cm)。以CMPP和CMPE制备的单电极摩擦纳米发电机(CMPE-TENG)展现出优异的电输出性能,在5 Hz频率下其输出电压达到180 V,在2.0 MΩ的负载电阻下输出功率密度达到最大值3.65 W/m^(2)。利用焦耳效应,在5 V的施加电压下,CMPE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140℃,并且CMPE电极的表面温度随施加电压的增强而逐渐升高,在4 V的施加电压下其表面温度在120 min内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基电极 电导率 摩擦纳米发电机 焦耳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活性炭对气体吸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秀府 吴文娟 金永灿 《中国造纸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AC)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因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物质AC的结构特性和吸附机理,介绍并比较了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制备生物质AC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生物... 以生物质为碳源制备的生物质活性炭(AC)作为一种吸附材料,因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阐述了生物质AC的结构特性和吸附机理,介绍并比较了物理活化法和化学活化法制备生物质AC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生物质AC在气体吸附领域中CO_(2)捕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去除和H2储存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对生物质AC的气体吸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表面官能团和活化剂种类等因素会影响生物质AC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及其他表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活性炭 吸附 微孔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高温法构建椰壳基钠离子电池负极硬碳材料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俊潇 王傲 +2 位作者 汪书乐 张高月 孙康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以椰壳为原料,通过预炭化和快速高温精炼的两步热解法制备了生物质椰壳硬碳(CHC),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元素分析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CHC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 以椰壳为原料,通过预炭化和快速高温精炼的两步热解法制备了生物质椰壳硬碳(CHC),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元素分析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方法对CHC的形貌及结构进行了分析与表征。通过改变精炼温度调控硬碳的形貌结构,当精炼温度为1000、1200、1400、1600℃时,制得的椰壳硬碳分别标记为CHC-1000、CHC-1200、CHC-1400和CHC-1600。将所制得的硬碳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并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利用焦耳加热装置制备硬碳,解决了以往硬碳制备过程中升/降温速率慢、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为硬碳制备提供了新思路。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石墨化程度增加,结构更加有序,其总比表面积逐渐减小,孔径分布集中在0~1 nm之间。1600℃下的样品获得了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50 mA/g的电流密度下具有270.2(mA·h)/g的可逆循环容量和63.9%的首次库伦效率,支持“插层-填孔”机理,即斜坡容量归因于钠离子在硬碳碳层之间的插层行为,平台容量归因于钠离子在闭孔间的填充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焦耳加热 硬碳 表征 钠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化学机械浆筛分耦合长纤维级分磨浆的增强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楠 徐永建 +2 位作者 杜鹏 谢章红 房桂干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本研究通过筛分竹化学机械浆(简称化机浆)得到各级分原料,耦合长纤维级分进行PFI磨浆处理,并将磨后长纤维级分与未处理短纤维级分按原比例混和抄纸;通过形态、形貌和保水能力确定长纤维分级标准,研究了长纤维级分经PFI磨浆处理后的形态... 本研究通过筛分竹化学机械浆(简称化机浆)得到各级分原料,耦合长纤维级分进行PFI磨浆处理,并将磨后长纤维级分与未处理短纤维级分按原比例混和抄纸;通过形态、形貌和保水能力确定长纤维分级标准,研究了长纤维级分经PFI磨浆处理后的形态、形貌和滤水性能变化,并分析了竹化机浆筛分耦合长纤维级分磨浆处理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化机浆中R50和P200/R400级分含量分别为46.4%和27.3%;微观结构表征显示R50和P50/R100级分纤维形态完整,表面较为光滑。筛分耦合长纤维磨浆后,随着PFI磨浆转数增加,R50和R100浆料游离度下降,保水值上升,纤维平均长度减小,平均宽度增加;磨浆转数增至7500 r时,细小纤维含量分别增至22.3%和26.6%。随磨浆转数的增加,R50和R100纸张松厚度下降,抗张指数和撕裂指数均增加;R50-P50/R400和R100-P100/R400纸张松厚度下降,抗张指数升高,撕裂指数先增加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化机浆 筛分分级 PFI磨浆 耦合增强 纸张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基生物质炭改性半导体及其光催化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碧瑶 邱健豪 +1 位作者 李伊馨 姚建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7-970,共14页
因木质纤维素基生物质炭具有表面官能团丰富、结构易于调控及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其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及电化学等领域。其中,在光催化材料的构筑中,生物质炭能够改善半导体吸光差、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活性位点较少、比表面积... 因木质纤维素基生物质炭具有表面官能团丰富、结构易于调控及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其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吸附及电化学等领域。其中,在光催化材料的构筑中,生物质炭能够改善半导体吸光差、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低、活性位点较少、比表面积较小等问题,进而优化其光催化性能。本文重点讨论了纤维素和木质素基生物质炭用于不同半导体(TiO_(2)、g-C_(3)N_(4)及ZnO等)的改性,改性方式包括复合改性和掺杂改性,复合改性又分为碳点复合和以炭为载体两种形式。同时,详细介绍了改性后的催化剂在各种光催化应用[光催化有机污染物降解、Cr(Ⅵ)还原、产氢及产H_(2)O_(2)等]中的性能表现。最后,从催化材料设计和光催化应用角度分别讨论了木质纤维素基生物质炭改性半导体用于光催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另外,还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本文能够为生物质衍生炭的应用及光催化材料的设计提供较为深入的见解和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木质素 生物质炭 半导体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聚氨酯胶黏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汪宏生 叶韧 +2 位作者 张代晖 桂成胜 王春鹏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1,共7页
以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油脂基氢化二聚酸(Pripol 1009)和生物基1,4-丁二醇(bio-BDO)为原料,采用酯交换/酯化-熔融缩聚法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00的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co-氢化二聚酸丁二醇酯)二醇(PBDF-20 dio... 以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二甲酯(DMFD),油脂基氢化二聚酸(Pripol 1009)和生物基1,4-丁二醇(bio-BDO)为原料,采用酯交换/酯化-熔融缩聚法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00的聚(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co-氢化二聚酸丁二醇酯)二醇(PBDF-20 diol),随后以PBDF-20 diol聚酯多元醇为软段、以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4,4′-MDI)和bio-BDO为硬段,采用溶液加聚法制备得到生物基聚氨酯,并采用多种方法对生物基聚氨酯以及粘接试件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BDF-20 diol酸值和羟值满足指标要求,相应的生物基聚氨酯为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弱结晶性聚合物,其分散相长周期为13.4 nm;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熔融温度分别为35.5和154.1℃,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分别为44.5 MPa和352%。利用该聚氨酯胶膜压制的竹材和桦木胶合板,剪切强度远高于传统三醛胶,尤其在不锈钢上表现出极佳的粘接性能,搭接剪切强度为(28.27±0.63)MPa,在桦木胶合板上的甲醛释放量<0.025 mg/m^(3),符合GB/T 39600—2021 E_(NF)级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聚酯多元醇 聚氨酯 微相分离 E_(NF)级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α-烯烃基础油长时间氧化衰变特性及机制研究
19
作者 徐茹婷 赵剑 +4 位作者 文世涛 孙康 卢辛成 张燕萍 蒋剑春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49,共9页
以低黏度聚α-烯烃基础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反应釜在150~200℃下对其氧化240 h,采用柱层析分离工艺结合GC-MS分析,研究聚α-烯烃基础油长时间氧化过程中分子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特性,分析结构演变与性能衰变的关系,探讨聚α-烯烃基础油... 以低黏度聚α-烯烃基础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压反应釜在150~200℃下对其氧化240 h,采用柱层析分离工艺结合GC-MS分析,研究聚α-烯烃基础油长时间氧化过程中分子组成与结构的变化特性,分析结构演变与性能衰变的关系,探讨聚α-烯烃基础油氧化衰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下聚α-烯烃基础油发生热分解反应和热氧化反应,其中长时间氧化以热氧化反应为主;高温氧化导致聚α-烯烃黏度降低、酸值增大、颜色变深,其中在200℃下氧化后其运动黏度(40℃)由18.961 mm^(2)/s降至18.469 mm^(2)/s,酸值由0.011 mg/g增至0.132 mg/g;聚α-烯烃热分解发生无规则断链、解聚和支链脱除,产生小分子烃类、支链烃等低分子物质,导致黏度衰变;聚α-烯烃热氧化产生的具有未酯化羧基的芳酸酯,是导致其酸值增加的主要原因,氧化产生的具有n-π^(*)结构的含氧化合物,导致其颜色变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α-烯烃基础油 氧化衰变特性 热氧化 热分解 黏度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环氧Vitrimer的制备及其应用
20
作者 马慧茹 张海波 +3 位作者 毕良武 王婧 古研 陈玉湘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8,共7页
将樟脑酸缩水甘油酯(GECPA)与萜马二酸(TMA)合成生物基环氧vitrimer材料(GECPA-TMA),由于刚性松节油萜环的引入,TMA中活泼氢与GECPA中环氧基物质的量比为1∶1时,GECPA-TMA1.0vitrimer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5.9±1.7) MPa、 25℃的储能... 将樟脑酸缩水甘油酯(GECPA)与萜马二酸(TMA)合成生物基环氧vitrimer材料(GECPA-TMA),由于刚性松节油萜环的引入,TMA中活泼氢与GECPA中环氧基物质的量比为1∶1时,GECPA-TMA1.0vitrimer材料的拉伸强度为(65.9±1.7) MPa、 25℃的储能模量为2 148 MPa、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00℃、交联密度为0.99×10^(-3)mol/cm^(3),热失重10%的温度(T10%)为329℃。在高温下通过动态酯交换反应(DTER)可以实现材料的自修复,180℃下加热30 min, GECPA-TMA vitrimer材料涂层的自修复率为94.89%。GECPA-TMA vitrimer材料和碳纤维(CFs)复合制备的GECPA-TMA-CF材料拉伸强度为(570.8±64) MPa,具有可再加工、形状记忆和可回收性能,在90℃的乙醇胺(EA)溶液中加热70 min可以实现基体的完全降解,实现CFs的无损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vitrimer 松节油 生物基 自修复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