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有机肥配施化肥对复垦耕地土壤团聚体构成及稻田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王一梓 宋文杰 +5 位作者 张欢 李天鹏 毛伟 杨洪建 赵海涛 居静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2,共10页
为促进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的快速培肥与水稻产量的协同提升,基于持续4年(2019—2022年)有机肥配施化肥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肥(T0)、100%化肥N(T1)、40%鸡粪肥N+60%化肥N(T2)、40%蚯蚓粪肥N+60%化肥N(T3)、40%菜籽饼肥N+... 为促进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的快速培肥与水稻产量的协同提升,基于持续4年(2019—2022年)有机肥配施化肥定位试验,设置5个处理:不施氮(N)肥(T0)、100%化肥N(T1)、40%鸡粪肥N+60%化肥N(T2)、40%蚯蚓粪肥N+60%化肥N(T3)、40%菜籽饼肥N+60%化肥N(T4),测定水稻产量、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及其有机碳(OC)、全氮(TN)含量,并评估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均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3.15%~9.93%。同时,各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还促进了土壤团聚体从微团聚体(<0.25 mm)向中团聚体(0.25~2 mm)转变。此外,这些处理还提高了全土及>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OC、TN含量,增幅分别为6.95%~24.68%及4.03%~58.28%和23.38%~57.14%(OC)、10.00%~31.85%及19.14%~78.95%和28.44%~71.25%(TN)。相关分析表明,0.25~2 mm粒径团聚体的比例以及>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OC和TN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越强。相关和冗余分析表明,>2和0.25~2 mm粒径团聚体的OC和TN与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而<0.25 mm粒径团聚体的OC、TN与水稻产量相关性则相对较弱。综上所述,在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上,采用40%有机肥N+60%化肥N不仅有助于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还能提升水稻产量,在3种有机肥中,蚯蚓粪和菜籽饼肥的效果优于鸡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配施化肥 农村宅基地复垦耕地土壤 土壤团聚体 土壤碳氮含量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规模化肉鸭旱养全饲养周期污染物产生量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曹云 吴华山 +4 位作者 梁忠 孙倩 戴有礼 徐跃定 黄红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86-2095,共10页
为完善肉鸭养殖产排泄系数体系,准确计算肉鸭养殖粪尿产生量与氮磷排泄量并评估其环境效应,本研究通过对高架养殖模式下,肉鸭全饲养周期(育雏-生长-育肥)持续开展42 d的粪尿全量收集试验,获得了肉鸭育雏期、生长期和育肥期产排污系数,... 为完善肉鸭养殖产排泄系数体系,准确计算肉鸭养殖粪尿产生量与氮磷排泄量并评估其环境效应,本研究通过对高架养殖模式下,肉鸭全饲养周期(育雏-生长-育肥)持续开展42 d的粪尿全量收集试验,获得了肉鸭育雏期、生长期和育肥期产排污系数,并基于江苏省各市畜禽养殖量和耕地面积估算了2021年江苏省畜禽粪尿产生量及区域分布情况,评估了肉鸭养殖对耕地、水体污染负荷贡献。结果表明:肉鸭不同生长阶段粪尿产生量及氮磷排泄量差异显著,其中育雏期、生长期、育肥期粪尿产生量分别为56.3、311.5、474.9 g·只^(-1)·d^(-1),化学需氧量(COD)产污系数分别为4.48、20.82、30.22 g·只^(-1)·d^(-1),总氮(TN)产污系数分别为0.31、2.03、3.75 g·只^(-1)·d^(-1),总磷(TP)产污系数分别为0.19、0.85、1.41 g·只^(-1)·d^(-1)。徐州、宿迁、南通、淮安、盐城是江苏肉鸭养殖粪尿排泄总量最大的5个市,其总量占全省肉鸭粪尿排泄量的92.9%。2021年,江苏肉鸭粪尿中COD、TN、TP产生量分别为13.47万、1.19万、0.57万t。单位耕地面积肉鸭养殖氮、磷负荷最大的市为徐州,占比分别为23.31、28.53%。南通市、盐城市畜禽粪便耕地磷污染负荷高于欧盟磷限量标准,水体污染预警等级为Ⅳ级。研究表明,在肉鸭生产中应根据群体结构和相应的产排污系数科学核算其污染物排放量,盐城、南通在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畜种配置与环境承载力,适当减小肉鸭养殖规模,防止局部养殖污染风险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污系数 排污系数 肉鸭养殖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 粪便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培肥地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田丽云 刘欢 盛海君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7,共6页
基于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偏高的现状以及“双碳”背景对农业的要求,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供理论参考。通过设计等氮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10%、20%、30%化肥以及常规施肥等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肥力、植株养分吸收和水稻产... 基于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偏高的现状以及“双碳”背景对农业的要求,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提供理论参考。通过设计等氮量条件下有机肥替代10%、20%、30%化肥以及常规施肥等处理,研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肥力、植株养分吸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等土壤养分指标及土壤重要特性pH值向好的方向发展,随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增加,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有效氮含量增加,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与有机肥替代比例正相关;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无显著影响,替代20%N和30%N处理土壤各项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与常规施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处理水稻体内氮、磷、钾含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仍能维持较高的浓度水平;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养分积累量有明显提升,替代比例为20%时,水稻产量及氮、钾积累量最高。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为20%时最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肥 部分替代 产量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纤维毯覆盖对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杂草防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彭鵾 靳红梅 +8 位作者 孙恩惠 陈国强 雍宬 GUEGUIM KANA E B 吴增游 刘歆颖 程洁红 曲萍 黄红英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0-438,共9页
为探究不同碳氮比(C/N)水稻秸秆纤维毯覆盖对葡萄果实品质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在葡萄园内实施秸秆纤维毯覆盖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包括覆盖C/N为25、35、65的秸秆纤维毯处理,以及不铺设秸秆纤维毯的对照(CK),研究其对土壤温湿度、养分... 为探究不同碳氮比(C/N)水稻秸秆纤维毯覆盖对葡萄果实品质及土壤理化指标的影响,在葡萄园内实施秸秆纤维毯覆盖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包括覆盖C/N为25、35、65的秸秆纤维毯处理,以及不铺设秸秆纤维毯的对照(CK),研究其对土壤温湿度、养分以及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C/N为25、35和65的处理均能改善葡萄园土壤性质,且C/N为25的处理效果最好。铺设秸秆纤维毯的葡萄园土壤温度降低3.83%~13.23%,pH值增幅最高达5.02%,土壤湿度提高0.56~2.51个百分点,速效钾提高4.80%~32.68%,硝态氮提高29.80%~146.40%,且土壤有机碳含量也得到提升。覆盖秸秆纤维毯能有效控制设施葡萄园土壤杂草密度和生物量,生态控草效果达81.82%~90.91%。此外,秸秆纤维毯覆盖对提高葡萄果实品质具有积极作用,C/N为25、35和65处理的葡萄糖酸比较CK分别提高37.13%、21.57%和23.12%。秸秆纤维毯覆盖处理尤其是C/N为25的处理可以起到调控温度和保湿功效,且显著提高葡萄园土壤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从而提高葡萄园土壤管理综合效益。研究表明,铺设秸秆纤维毯是一种优异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措施,可以改善葡萄的品质,秸秆纤维毯适合作为覆盖物铺设在设施葡萄园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秸秆纤维毯 土壤性质 杂草防控 果实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红壤线虫群落特征的影响
5
作者 程刘竹 朱柏菁 +6 位作者 成艳红 万兵兵 刘婷 陶邑恒 陈小云 胡锋 刘满强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6-846,共11页
增施有机物料并结合化肥减施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协同作物产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生物质炭作为生物质热解产生的富碳、碱性和多孔的有机物料,其性质与红壤的贫碳、酸化和黏重的不利因素形成互补,因而在红壤耕地... 增施有机物料并结合化肥减施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协同作物产量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生物质炭作为生物质热解产生的富碳、碱性和多孔的有机物料,其性质与红壤的贫碳、酸化和黏重的不利因素形成互补,因而在红壤耕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健康提升方面潜力巨大。在亚热带旱地红壤红薯-油菜种植农田中设置2×3全因子交互式设计试验,包括3个有机物料(无有机物料施用的对照、秸秆、生物质炭)和2个化肥施用量(全量化肥NPK和减量化肥60%NPK),共6个处理,探究生物质炭施用5年后对旱地红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全量化肥施用下,与不施用有机物料的对照相比,生物质炭的施用显著增加了食细菌线虫数量、食微线虫与植食性线虫数量的比例,降低了红薯根冠比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土壤矿质氮含量;相比之下,减量化肥施用下,与对照和秸秆相比,生物质炭显著增加了土壤线虫总数、食细菌线虫和植食性线虫以及捕杂食线虫数量,同时提高了红薯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以及土壤pH,但显著降低了土壤矿质氮含量。通过分析土壤线虫群落与植物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关系,表明生物质炭与化肥减量配施会造成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进而通过养分限制促使植物将更多光合产物投资到地下,从而增加作物根系生物量和植食性线虫数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化肥减量和有机物料增施的背景下,生物质炭施用和化肥减量相结合的土壤施肥措施应全面考虑土壤养分缺乏对作物生长的潜在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生物质炭 化肥减施 养分限制 线虫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利弊分析及收储运对策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钱玉婷 张应鹏 +3 位作者 杜静 孔祥平 常志州 叶小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54-160,共7页
为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以稻麦轮作区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与离田综合利用进行了利弊分析,围绕秸秆捆型、收储运模式及作业成本角度分析了对秸秆收储运的影响,并针对目前秸秆收储运体系存在问题,从政府引导、设备自... 为推动区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以稻麦轮作区的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对秸秆还田与离田综合利用进行了利弊分析,围绕秸秆捆型、收储运模式及作业成本角度分析了对秸秆收储运的影响,并针对目前秸秆收储运体系存在问题,从政府引导、设备自给率、资金扶持方向和研发投入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和实地调研发现,秸秆离田方式不仅有利于下茬作物耕种和减少生态环境影响,同时可为种田主体节约成本,增加收入,也为秸秆收储主体通过销售秸秆商品获得经济利润;通过分析打捆秸秆类型对收储运环节的影响,得出大圆捆秸秆是江苏省秸秆收储运作业的优选捆型。同时,针对目前主要的第三方秸秆收储运模式,通过深入分析该模式下不同收储运主体之间的运行机制、秸秆收储运各环节作业成本和利润空间,指出在政策引导及政府行政推动下,秸秆离田收储运是容易实现的,并且收储运成本相对比较稳定且透明,而制约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的瓶颈在于末端秸秆利用形式及终端产品附加值高低。最后,通过剖析现有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效果质量和收储运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综合利用 收储运 江苏省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稻麦轮作系统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77
7
作者 赵军 李勇 +3 位作者 冉炜 张瑞福 沈标 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94-602,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稻麦轮作系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找到合适的施肥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培育高产土壤微生物区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金坛市的长期肥料试验点为研究对象,设置6...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稻麦轮作系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找到合适的施肥措施来提高作物产量,培育高产土壤微生物区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金坛市的长期肥料试验点为研究对象,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常规氮、磷、钾化肥(NPK),3 000 kg·hm^(-2)猪粪有机肥替代30%常规化肥施用量(NPKM1),6 000 kg·hm^(-2)猪粪有机肥替代50%常规化肥施用量(NPKM2),1 800 kg·hm^(-2)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替代50%常规化肥施用量(NPKMOI1),3 600 kg·hm^(-2)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替代70%常规化肥施用量(NPKMOI2)。测定水稻、小麦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并利用氯仿熏蒸-硫酸钾浸提法和高通量测序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与NPK处理相比,猪粪有机肥(NPKM1、NPKM2)和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NPKMOI1、NPKMOI2)替代部分化肥对水稻和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无显著降低,且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NPKMOI1和NPKMOI2处理能够增加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显著改变土壤细菌区系,且这种改变随着化肥替代量的增加而变大。[结论]3 600 kg·hm^(-2)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替代70%常规化肥施用量处理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是一种具有培育高产土壤微生物区系潜力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猪粪有机肥 猪粪有机无机复合肥 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区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土壤施用生物质炭的后效应——水分条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康熙龙 张旭辉 +4 位作者 张硕硕 郑聚锋 李恋卿 刘晓雨 潘根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8,共7页
农田施用生物质炭作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的重要措施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一次性大量施入生物质炭3年后且长期种植玉米的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 农田施用生物质炭作为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技术的重要措施已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选择一次性大量施入生物质炭3年后且长期种植玉米的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描述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总体看来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强度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25%WHC(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50%WHC和75%WHC水分条件下,与C0(无生物质炭)相比,C20(生物质炭20 t/hm2)、C40(生物质炭40 t/hm2)处理下,有机碳的矿化强度分别降低了28.57%~42.86%(25%WHC)、22.22%~33.33%(50%WHC)、15.00%~30.00%(75%WHC),不同处理下土壤的微生物商和微生物代谢熵对水分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生物质炭施用下微生物量相对稳定,且稳定程度与生物质炭用量有关。因此,旱地土壤施用生物质炭具有保持微生物量稳定且降低土壤有机碳矿化与CO2释放的作用,这对于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增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后效应 水分条件 土壤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不同有机和无机固体废物配制人工土壤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姚粉霞 陈贵屏 +3 位作者 胡伟 徐冰 陈亚军 封克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3,共6页
以生活污泥、牛粪、蚓粪、菌菇渣、粉煤灰、脱硫石膏、钢渣和煤矸石8种固体废物为原料配置人工土壤,探讨不同有机和无机固体废物配比对人工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的人工土壤中,粒级〉0.250mm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总体在2... 以生活污泥、牛粪、蚓粪、菌菇渣、粉煤灰、脱硫石膏、钢渣和煤矸石8种固体废物为原料配置人工土壤,探讨不同有机和无机固体废物配比对人工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的人工土壤中,粒级〉0.250mm的水稳性团聚体质量分数总体在20%~50%,接近或达到正常的自然土壤标准,制得的人工土壤为弱碱性,pH实测值在7.12~8.14。培养过程中,人工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大大降低。生活污泥组、蚓粪组人工土壤在培养过程中呈现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而牛粪组人工土壤在培养过程中虽然有较多的有机氮被矿化,但同时也有较多的硝态氮被重新同化成有机氮。合成的人工土壤在物理、化学、养分和生物毒理学性质方面均已达到自然土壤相关参数的正常范围值,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但由于部分固体废物原料重金属超标,则应尽量避免用于种植可食用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固体废物 无机固体废物 人工土壤 技术新成土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规模水禽养殖粪污处理模式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华山 黄红英 徐跃定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76-80,共5页
文章调查了江苏省42个规模水禽养殖场,涉及到种鸭(鹅)、蛋鸭场和肉鸭(鹅)场,调查内容为养殖量、养殖方式、粪污收集处理方式、养殖场内及周边水体等。结果表明:近年来,水禽养殖企业大规模减少,现存的养殖场以高架养殖为主,占调查养殖场... 文章调查了江苏省42个规模水禽养殖场,涉及到种鸭(鹅)、蛋鸭场和肉鸭(鹅)场,调查内容为养殖量、养殖方式、粪污收集处理方式、养殖场内及周边水体等。结果表明:近年来,水禽养殖企业大规模减少,现存的养殖场以高架养殖为主,占调查养殖场的42.9%;26.2%的养殖场采用的是机械刮粪,40.5%的养殖场配套了雨污分流,66.7%的养殖场产生的粪便直接出售,7.1%的养殖场粪便用于有机肥深度加工。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粪污处理配套较好,小规模养殖场大多缺乏合理的配套设施。有污水排放的养殖场周边水体污染较重,甚至达到了劣五类水。养殖池塘的COD和TN平均浓度大多超过90 mg/L和15 mg/L;养殖笼舍内洗澡池,其COD和TN浓度平均超过400 mg/L和5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水禽 粪污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粪与不同废弃物混合厌氧发酵的效果 被引量:6
11
作者 杜静 沈礼晨 +5 位作者 奚永兰 孙恩惠 孔祥平 张应鹏 王莉 叶小梅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2644-2648,共5页
采用中温批式发酵方式,研究人粪分别与稻秸、尾菜、牛粪按1∶1、2∶1、3∶1的干物质质量比混合发酵的产沼气效果和无害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纯人粪发酵40 d的产气率仅140.64 mL·g-1(以总固体计),而通过添加其他有机废弃物进行混... 采用中温批式发酵方式,研究人粪分别与稻秸、尾菜、牛粪按1∶1、2∶1、3∶1的干物质质量比混合发酵的产沼气效果和无害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纯人粪发酵40 d的产气率仅140.64 mL·g-1(以总固体计),而通过添加其他有机废弃物进行混合发酵能较好地提高其产气效率,且对产气效率的提升效果表现为稻秸>牛粪≈尾菜。纯人粪经37℃发酵40 d后对粪大肠菌群和蛔虫卵的杀灭率分别达98.18%和100%,混合发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无害化处理效果,但发酵结束后的粪大肠菌群数值接近于NY/T 2596—2014《沼肥》限值要求,故后续需强化人粪无害化的热处理关键参数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粪 混合发酵 甲烷转化 无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拆解工艺参数优化及纤维自交织结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恩惠 彭鵾 +5 位作者 曲萍 靳红梅 雍宬 陈玲 刘歆颖 黄红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03-110,共8页
大尺寸高长径比纤维是影响非织造秸秆纤维生态毯质量的关键。机械揉搓是获得高长径比纤维的最佳处理技术工艺。该研究探究了揉丝机主轴转速和锤齿间隙对不同含水率秸秆纤维拆解揉丝的影响,其工艺参数为主轴转速、锤齿间隙及物料含水率,... 大尺寸高长径比纤维是影响非织造秸秆纤维生态毯质量的关键。机械揉搓是获得高长径比纤维的最佳处理技术工艺。该研究探究了揉丝机主轴转速和锤齿间隙对不同含水率秸秆纤维拆解揉丝的影响,其工艺参数为主轴转速、锤齿间隙及物料含水率,指标输出为秸秆丝化率与标定单位生产率,并对纤维自交织结构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开发了一个可确定输入和输出参数间的函数,2种评价指标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决定系数分别为R^(2)>0.95,R^(2)>0.84。优化数学模型工艺参数:含水率41.2%,主轴转速2498 r/min,锤齿间隙12.84 mm组合下秸秆丝化率达96.93%,标定单位功率生产率为29.33 kg/(kW?h)。大尺寸高长径比秸秆纤维长度>70 mm和长宽比>80比例增幅分别达120.55%和16.01%,有效改善纤维自交织能力,所开发的RSM模型秸秆的实际揉搓拆解丝化率达96.27%,加工成本降低27.50元/t,可广泛应用于生产大尺寸纤维秸秆基高值农用制品。该研究为生物质秸秆的有效循环利用和高值化材料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纤维 参数优化 机械揉搓 高长径比 丝化率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熏蒸条件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西瓜生长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蒲瑶瑶 吕秀敏 +6 位作者 邬梦成 王东升 李伟明 王斯琪 李辉信 胡锋 焦加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06-311,352,共7页
基于田间大棚试验,采用等量养分原则,分析生物有机肥、蚯蚓粪、鸡粪等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西瓜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西瓜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产量... 基于田间大棚试验,采用等量养分原则,分析生物有机肥、蚯蚓粪、鸡粪等不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西瓜生长、产量、品质以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西瓜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产量及品质,其中以蚯蚓粪与化肥配施效果最佳,其光合性能显著高于单施化肥,产量提高了33.6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维生素C含量分别增加了14.07%,14.47%和17.52%。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肥处理的肥料利用率高于单施化肥,土壤养分元素依存率低于单施化肥,以蚯蚓粪配施化肥作用效果最为显著,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26.02%,5.67%和29.89%,土壤氮、磷、钾素依存率分别为20.96%,20.32%和31.55%。熏蒸处理的西瓜枯萎病发病率整体低于未熏蒸处理,其中熏蒸条件下蚯蚓粪部分替代化肥施肥处理西瓜发病率最低,仅为4.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熏蒸 西瓜 生长 养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炭施用对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佳盟 刘伟 +6 位作者 刘志伟 刘秀霞 吴秀兰 卞荣军 郑聚锋 李恋卿 潘根兴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81-2088,共8页
本文旨在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下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为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质炭施用下的固碳效应提供参考。以太湖地区施用生物质炭2 a后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个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样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生物... 本文旨在揭示生物质炭施用下不同深度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变化,为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质炭施用下的固碳效应提供参考。以太湖地区施用生物质炭2 a后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集了7个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样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生物质炭施用下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分布及矿化特征。结果表明,生物质炭仅显著增加了表层(0~10 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而对深层土壤无显著影响。然而,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土壤0~40 cm有机碳矿化强度,0~10、10~20、20~30、30~40 cm土层的降幅分别为23.74%、37.57%、37.62%和15.95%,并降低了10~40 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0~40 cm土层微生物代谢熵,同时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增加11.3%,而以上各指标在40 cm以下土层未因生物质炭添加而产生显著变化。因此,生物质炭在2 a尺度上提高了稻田土壤0~40 cm有机碳的稳定性,有助于增加深层土壤固碳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深层土壤 水稻土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废弃物堆肥产物复配黄瓜育苗基质配方筛选 被引量:11
15
作者 古君禹 王秋君 +5 位作者 孙倩 张晶 陈豹 成立 曹云 黄红英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8-1247,共10页
以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堆肥原料,设置正常通气量[10.0 L/(m^(3)·min)]和低通气量[2.5 L/(m^(3)·min)]2种方式,进行为期5个月的堆肥试验,并将发酵4个月和5个月的堆肥产物分别用于复配制备育苗基质进行黄瓜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正... 以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堆肥原料,设置正常通气量[10.0 L/(m^(3)·min)]和低通气量[2.5 L/(m^(3)·min)]2种方式,进行为期5个月的堆肥试验,并将发酵4个月和5个月的堆肥产物分别用于复配制备育苗基质进行黄瓜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正常通气量堆体最高温度和高温时间均大于低通气量堆体,有机质降解程度更高。发酵5个月后,低通气量堆肥产物中铵态氮、硝态氮、总钾含量分别比正常通气堆肥高68.7%、8.2%、38.3%,总氮、总磷含量分别比正常通气量堆肥低6.7%、15.6%。堆肥产物复配菜园土后的基质pH、电导率(EC值)、总养分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比单纯堆肥低,但容重增加。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复配基质中堆肥产物添加比例越高,基质综合性能越好;发酵5个月的堆肥产物复配基质优于发酵4个月堆肥产物复配基质。好氧发酵产物与菜园土按3∶1体积比配比对黄瓜育苗效果较好,可作为其穴盘育苗的推荐配方。降低堆肥通风量制备的堆肥产物可以获得与正常通风水平下的堆肥产物及商品基质同等育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废弃物 堆肥 基质配比 茄果类蔬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生物质水热转化技术研究热点与前沿态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大数据知识图谱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朱梦 李丹阳 +1 位作者 吴华山 靳红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9-420,共12页
废弃生物质生态安全利用是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的重点和难点。水热转化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特别适合于处理高含水率原料的热转化技术,在废弃生物质无害化和高值化利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以收录于CNKI和Web of Science索引库中(2... 废弃生物质生态安全利用是废弃物减量化与资源化的重点和难点。水热转化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特别适合于处理高含水率原料的热转化技术,在废弃生物质无害化和高值化利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以收录于CNKI和Web of Science索引库中(2000年1月—2019年12月)关于废弃生物质水热转化的2960篇文献(CNKI 600篇,Web of Science 2360篇)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 5.5知识图谱软件对作者、发文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分析,利用关键词聚类分析方法解析该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态势。分析结果表明,全球范围内废弃生物质水热转化发文量可分为缓慢发展期(2000—2007年)、快速增长期(2008—2016年)和小幅下降期(2017—2019年),其中农业废弃生物质水热转化的中英文研究论文均呈现增长态势;我国学者对废弃生物质水热转化研究的贡献较为突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固体产物(特别是炭基材料)和液体产物(特别是生物油)生产及特性等方面;未来废弃生物质水热转化的研究热点为水热转化原料预处理、水热转化工艺条件、水热反应过程和水热转化产物高值化利用等方向。该研究可为水热转化技术在废弃生物质生态安全利用领域的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转化 废弃生物质 研究热点 前沿态势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菌联合化学复合改良剂协同改良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的效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悦 陈爽 +6 位作者 曹锐 郑灵韵 王强 薛鹏飞 李先平 胡锋 李辉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4-360,共7页
为探究生物和化学方法联用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首先进行粉煤灰的改性和土著耐盐菌的筛选,选取其中2株耐盐菌(BY-4、BY-8)与化学复合改良剂(改性粉煤灰+脱硫石膏+腐殖酸(FSZ))通过联合配施的方法开展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研... 为探究生物和化学方法联用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的改良效果,首先进行粉煤灰的改性和土著耐盐菌的筛选,选取其中2株耐盐菌(BY-4、BY-8)与化学复合改良剂(改性粉煤灰+脱硫石膏+腐殖酸(FSZ))通过联合配施的方法开展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研究渗滤液和土壤中盐基阳离子、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钠吸附比(SAR)以及土壤有机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Y-4和BY-8除具有明显的耐盐和产吲哚乙酸能力,还分别具有较高的溶磷与解钾能力;与对照(CK)处理相比,添加化学复合改良剂(FSZ)能显著促进水溶性Na+的淋洗,降低土壤中水溶性Na+的总含量和SAR值,提高土壤中DOC和有机质含量,且耐盐菌BY-8联合化学复合改良剂的处理(FSZ8)效果最好;与CK相比,FSZ8处理下土壤水溶性Na+总量下降33.30%,耕层土壤SAR下降79.76%,DOC淋溶损失下降34.60%,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79.47%。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耐盐菌在改良盐碱土壤中的作用,并可为生物和化学复合改良剂的研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 耐盐菌 化学复合改良剂 土柱淋溶 协同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不同无机和有机固体废物配制技术新成土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洋 刘迎春 +5 位作者 郁山 王琛源 尹微琴 徐乔 王圣森 王小治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45-454,共10页
为拓展固体废物的利用途径,以生活污泥、蚯蚓粪、秸秆、粉煤灰、煤渣为原料通过为期3个月的室内恒温培养来制备技术新成土,研究不同原料配比对技术新成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技术新成土pH在7.08~7.69之间,水稳性团聚体总量... 为拓展固体废物的利用途径,以生活污泥、蚯蚓粪、秸秆、粉煤灰、煤渣为原料通过为期3个月的室内恒温培养来制备技术新成土,研究不同原料配比对技术新成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技术新成土pH在7.08~7.69之间,水稳性团聚体总量为49.83%~86.44%,团聚体破碎率为13.10%~32.20%,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为0.54~1.04 mm和0.54~0.89 mm。培养后技术新成土的氮、磷、钾速效养分分别下降了11.03%~38.08%、5.79%~25.06%、0.11%~10.52%,总有机碳含量在5.26%~8.74%之间,整体养分含量处于较高水平。DTPA提取态Zn含量升高了15.74%~102.40%,DTPA提取态Cd含量降低了17.39%~65.02%。生物毒性实验表明有9种处理不会对植物生长产生明显影响,有3种处理需要对配方进行调整。综合pH、团聚体总量及稳定性、养分含量来看,所制备的技术新成土的性质基本达到了自然土壤的正常范围,可以用于土壤复垦、改良或代替部分自然土壤。污泥会导致处理中重金属Zn含量较高,因此制备的技术新成土应避免种植蔬菜、粮食等农作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弃物 技术新成土 养分 土壤团聚体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与趋势预测 被引量:49
19
作者 邱子健 靳红梅 +6 位作者 高南 徐轩 朱津宏 李庆 王子清 徐拥军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8-669,共12页
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_(2)排放当量(CO_(2)e)整体... 为探讨江苏省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未来碳排放趋势,利用排放因子法对江苏省2000—2019年农业碳排放进行估算,并运用STIRPAT模型对2020—2030年全省农业碳排放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江苏省2000—2019年的CO_(2)排放当量(CO_(2)e)整体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并在2005年达峰,估算为8361.77万t,其中种植业、畜牧业则分别在2010年、2003年达峰,种植业排放量远高于畜牧业。农业CO_(2)e排放强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03年后排放强度逐年递减,到2019年已降至1.31 t·万元^(-1);在各碳源中,水稻种植是全省农业碳排放的最大排放源,而在主要畜禽中,猪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碳排放远高于其他畜禽;预计2020—2030年,伴随城镇化发展、农业人均GDP提高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进一步降低,全省农业CO_(2)e排放量仍将呈下降趋势,在减碳的同时可以兼顾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研究表明,江苏省农业已实现碳达峰,未来农业碳排放的持续降低将有利于加速全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农业碳排放 种植业 畜牧业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与茎部注射有益菌联合高效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婧璇 薛娇 +4 位作者 王世梅 杨天杰 韦中 徐阳春 沈其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0-487,共8页
将有益菌引入土壤或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但防控效果常不稳定。为了提升有益菌防控土传病害的稳定性,本研究以有益解淀粉芽孢杆菌QL-18和皮氏罗尔斯顿菌QL-A6为研究对象,将含有菌株QL-18的生物有机肥与茎部注射菌株QL... 将有益菌引入土壤或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但防控效果常不稳定。为了提升有益菌防控土传病害的稳定性,本研究以有益解淀粉芽孢杆菌QL-18和皮氏罗尔斯顿菌QL-A6为研究对象,将含有菌株QL-18的生物有机肥与茎部注射菌株QL-A6两种防控方式相结合,通过温室盆栽试验与春季和秋季田间试验,探究了二者联合防控番茄土传青枯病的效果,并通过比较根际与茎部样品中有益菌芽孢杆菌和皮氏罗尔斯顿菌与病原青枯菌的数量比揭示潜在机制。结果表明:温室试验中联合防控处理的生防率为80.79%,春季田间试验中为71.88%,秋季田间试验中为81.47%,均显著高于单一防控处理。单独使用茎部防控和根际防控分别在春季和秋季的田间试验中防效下降。并且联合防控处理的番茄根际中芽孢杆菌与青枯菌和番茄茎部皮氏罗尔斯顿菌与青枯菌的数量比均高于单一防控处理。因此,生物有机肥与茎部注射联用可作为提高土传青枯病生物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茎部注射 生物防控 土传青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