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典型任务剖面的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器件-设备-系统多层级供电可靠性评估策略
1
作者 高远 洪芦诚 +2 位作者 周爱华 章兴睿 徐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6-112,共17页
电力电子器件接入加剧了配电网故障演化的不确定性,而传统供电可靠性评估难以表征电力电子器件的退化失效行为,造成系统可靠性评估结果存在偏差。为此,该文提出面向典型任务剖面的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器件-设备-系统多层级供电可靠性评估... 电力电子器件接入加剧了配电网故障演化的不确定性,而传统供电可靠性评估难以表征电力电子器件的退化失效行为,造成系统可靠性评估结果存在偏差。为此,该文提出面向典型任务剖面的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器件-设备-系统多层级供电可靠性评估策略。首先,提出基于数据-物理融合驱动的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寿命损伤评估方法,采用FFT-Light GBM方法计算IGBT结温,利用IGBT解析寿命模型计算IGBT寿命损伤,显著提升IGBT寿命损伤计算效率和精度;其次,提出计及任务剖面不确定性的IGBT可靠性计算方法,采用改进生成对抗网络(wasserstei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with gradient penalty,WGAN-GP)算法刻画任务剖面的不确定性,降低任务剖面不确定性对IGBT可靠性指标计算影响;然后,构建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器件-设备-系统多层级供电可靠性评估框架,实现从微观器件可靠性建模到宏观系统供电可靠性指标量化的贯通分析;最后,通过IEEE RTBS BUS6 F4配电系统验证了所提策略在电力电子化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精准评估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供电可靠性 数据-物理融合驱动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可靠性 任务剖面 改进生成对抗网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四极板耦合器的建模与特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成 曲小慧 +1 位作者 孔凡雷 马春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02-1912,I0024,共12页
相较于常被视为绝缘体的空气,水介质中离子浓度影响其导电性,进而水下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耦合器的模型与空气中不同,极板间可同时存在电容和电导,且为防腐蚀而引入极板的绝缘介质层亦会带来额外电容,为耦合器建模带来挑战。考虑实际应... 相较于常被视为绝缘体的空气,水介质中离子浓度影响其导电性,进而水下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耦合器的模型与空气中不同,极板间可同时存在电容和电导,且为防腐蚀而引入极板的绝缘介质层亦会带来额外电容,为耦合器建模带来挑战。考虑实际应用场景中淡水和海水的电导率,文中以常用的四极板耦合器为对象,提出其等效模型。首先,经理论分析和有限元仿真得到可忽略水域容纳的频率范围,推导出耦合器无绝缘介质层时的六电导及其简化Π电导模型,并给出模型中参数计算与测量方法;接着,考虑绝缘介质层产生的电容,基于简化Π电导模型,提出完整的耦合器模型。模型中耦合器等效电容仅与绝缘层材料与厚度相关,不受水域中传输距离的影响,可有效指导耦合器和补偿网络的设计。最后,搭建实验样机,模拟实际淡水和海水环境下的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场式无线电能传输 耦合器建模 水下环境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不确定时滞的有源配电网无功电压鲁棒控制 被引量:13
3
作者 窦晓波 葛浦东 +4 位作者 全相军 季宇 吴在军 顾伟 张从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90-1301,共12页
受外界环境影响,分布式光伏出力具有波动性、不确定性且难以预测,其高渗透接入会带来局部过电压问题,同时其分散化接入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控制的难度。因此,该文提出了一种计及不确定时滞的有源配电网无功电压鲁棒控制方法,该方法充分... 受外界环境影响,分布式光伏出力具有波动性、不确定性且难以预测,其高渗透接入会带来局部过电压问题,同时其分散化接入的方式进一步加大了控制的难度。因此,该文提出了一种计及不确定时滞的有源配电网无功电压鲁棒控制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光伏的无功调节能力,解决含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配电网局部过电压问题;首先,采用含光伏和负荷出力不确定性的多胞体模型设计H∞电压鲁棒控制器,实现对电压越限的抑制;其次,构建不确定时滞补偿模型来解决通信延迟和闭环控制带来的控制滞后性问题;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PG&E 69节点仿真模型并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控制方法可适应有源配电网运行状态变化,提高配电网控制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源配电网 时滞 不确定性 H∞鲁棒电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宽频振荡中的应用与挑战 被引量:31
4
作者 冯双 崔昊 +2 位作者 陈佳宁 汤奕 雷家兴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7889-7904,共16页
随着高比例新能源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双高”电力系统的形成,其中的振荡问题也日趋复杂,呈现出显著的宽频域、强时变性、强非线性、多模态以及广域传播等特征,目前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人工智能由于具有对系... 随着高比例新能源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的“双高”电力系统的形成,其中的振荡问题也日趋复杂,呈现出显著的宽频域、强时变性、强非线性、多模态以及广域传播等特征,目前尚缺乏统一有效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人工智能由于具有对系统模型的低依赖性,对大量数据之间非线性复杂关系的强大学习能力以及对随机时变环境的快速适应性,有助于解决电力系统宽频振荡问题。该文首先根据宽频振荡在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分析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宽频振荡问题的可行性与优势。然后,分别从宽频振荡的辨识、振荡源定位与抑制方法3个方向分析提炼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宽频振荡问题的研究成果,并抽象出对应的典型框架。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以上3个研究领域面临的样本完整性、方法可迁移性和鲁棒性、广域互联系统中的算法收敛性等方面挑战。最后,结合人工智能的最新发展与宽频振荡的研究动态,从样本获取、算法可解释性及其与宽频振荡特性相融合等角度指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宽频振荡问题中的一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人工智能 宽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电网故障抢修驻点选址与抢修任务分配优化策略 被引量:17
5
作者 孟军 施萱轩 +1 位作者 陈中 车松阳 《广东电力》 2018年第3期120-126,共7页
配电网故障抢修工作是配电网运行的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抢修驻点位置可以有效提高抢修效率,减少停电所造成的损失。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二维空间地理位置坐标的配电网故障抢修驻点选址与抢修任务分配模型,并引入拉格朗日乘子法简化计算... 配电网故障抢修工作是配电网运行的重要环节,选择合适的抢修驻点位置可以有效提高抢修效率,减少停电所造成的损失。为此,建立了一种基于二维空间地理位置坐标的配电网故障抢修驻点选址与抢修任务分配模型,并引入拉格朗日乘子法简化计算。针对所建立的非线性规划模型,采用免疫算法得到全局最优解或近似全局最优解。最后,以实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配电网故障抢修驻点选址与抢修任务分配优化策略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故障抢修 选址与分配模型 拉格朗日乘子法 免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分频海上风电系统的模块化多电平矩阵变换器混合建模与控制 被引量:20
6
作者 冯双 韦超凡 +3 位作者 雷家兴 吴熙 吴小丹 汤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6-1557,共12页
分频输电(fractiona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system,FFTS)结合高压交流和高压直流输电的优势,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大规模、中远海风电输送方案。模块化多电平矩阵变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matrix converter,M^(3)C)以其控制性能好、易... 分频输电(fractional frequency transmission system,FFTS)结合高压交流和高压直流输电的优势,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大规模、中远海风电输送方案。模块化多电平矩阵变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matrix converter,M^(3)C)以其控制性能好、易于冗余扩展等优点,在海上风电FFTS中备受关注。然而,M^(3)C-FFTS中不同频率的输入和输出直接耦合,给系统建模与控制带来了挑战。为解决此问题,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M^(3)C的混合建模方法及相应的控制策略。对各子换流器的3个桥臂进行差模–共模分解,实现输入–输出解耦;对各子换流器桥臂功率进行αβ0建模,并分析桥臂功率低频分量与差模电流基波分量的约束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的M^(3)C-FFTS系统控制策略,通过构造差模电流的基波正序有功、负序有功和无功分量实现子模块电容电压平衡控制。所构造差模电流仅包含输入工频分量,显著降低控制策略的复杂度。最后,在220k V/400MW M^(3)C-FFTS中验证所提建模方法与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模块化多电平矩阵变换器 分频输电 混合建模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 被引量:7
7
作者 陈久林 徐陈成 +1 位作者 吴在军 窦晓波 《江苏电机工程》 2013年第6期39-42,共4页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对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压输电线路的布局和监测参数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层次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网为ZigBee网络,负责传感器数据的采集;骨干网为基于IEEE 802.11的多跳自组织网络,负... 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对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高压输电线路的布局和监测参数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层次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子网为ZigBee网络,负责传感器数据的采集;骨干网为基于IEEE 802.11的多跳自组织网络,负责数据的远距离可靠传输。设计了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无线传感器节点和监测子站,介绍了其软件和硬件结构。进行了无线链接质量测试,得出常对数距离衰减模型与实测数据相符,可以通过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值判断无线通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输电线路 在线监测 RSS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编码器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宽频振荡广域定位方法 被引量:20
8
作者 崔昊 冯双 +3 位作者 陈佳宁 叶宇剑 汤奕 雷家兴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4-201,共8页
高比例新能源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引发的宽频振荡问题日益凸显,而现有基于同步相量数据的振荡监测方法受到现有通信带宽的限制,难以对频率在数赫兹至数百赫兹范围内的宽频振荡进行全局化监测。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自编码器信号压缩与长... 高比例新能源与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引发的宽频振荡问题日益凸显,而现有基于同步相量数据的振荡监测方法受到现有通信带宽的限制,难以对频率在数赫兹至数百赫兹范围内的宽频振荡进行全局化监测。为此,提出一种基于自编码器信号压缩与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宽频振荡广域定位方法。该方法利用自编码器的数据压缩与解码还原能力实现宽频振荡信号的广域监测分析。首先,在子站对电力系统量测信号进行编码压缩,在现有带宽下实现宽频振荡信号的传输,并有效降低振荡数据的冗余度。然后,在主站侧,可直接基于压缩数据生成特征矩阵,利用LSTM网络定位振荡源。此外,主站还能解码子站上传的压缩数据,并根据需求利用压缩数据或解码还原数据,从而进行宽频振荡的分析与控制。最后,全面考虑次同步、超同步以及中高频段的宽频振荡,并计及负荷变动和随机噪声进行仿真,所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还原与定位精度以及较好的抗噪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振荡 压缩 振荡源定位 自编码器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虚拟阻抗改进无功环路的虚拟同步功率解耦控制策略 被引量:24
9
作者 李旭枫 陆立民 +4 位作者 成乐祥 王建华 吕志鹏 李文兵 顾伟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752-3760,共9页
随着分布式能源高渗透率地接入电网,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典型VSG系统在并网工作时存在功率耦合问题,尤其在中低压线路阻抗呈阻感特性的情况下其耦合程度明显加强,严重影... 随着分布式能源高渗透率地接入电网,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典型VSG系统在并网工作时存在功率耦合问题,尤其在中低压线路阻抗呈阻感特性的情况下其耦合程度明显加强,严重影响系统控制性能。在传统虚拟阻抗功率解耦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控制系统的小信号模型,从抑制由功率耦合造成的输出电流波动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阻抗改进无功环路的虚拟同步功率解耦控制策略。同时,针对系统各类运行工况,引入自适应虚拟阻抗概念,以估算某一具体工况下的稳态工作点实时修正虚拟阻抗设定值,进一步提升了控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功率解耦的可靠性。相关的理论分析通过PLECS仿真平台得到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同步发电机 功率耦合 改进无功环路 自适应虚拟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具有高抗偏移特性的通用复合式IPT耦合器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玮 曲小慧 +1 位作者 连静 马春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7343-7351,共9页
为实现高效高可靠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其耦合机构的原边和副边侧线圈应保持精准对齐,但在很多应用中线圈偏移不可避免。因此,文中提出一种具有高抗偏移特性通用复合式IPT耦合器,该复合式IPT耦合器通过... 为实现高效高可靠的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其耦合机构的原边和副边侧线圈应保持精准对齐,但在很多应用中线圈偏移不可避免。因此,文中提出一种具有高抗偏移特性通用复合式IPT耦合器,该复合式IPT耦合器通过结合一个4线圈的BP耦合器和一个高阶的PS-S或S-SP补偿网络,可有效实现高抗偏移能力,适用于任意补偿网络。同时,高阶网络的接入,使得BP耦合器原边或副边同一侧两个交叠的线圈可有效解耦,简化设计。另一侧两个交叠的线圈虽仍然相互耦合,但其参数设计只需考虑交叉耦合足够小即可,进一步简化BP耦合器的设计难度,无需迭代重复设计。最后,基于该复合式IPT耦合器构建一台3kW的抗偏移IPT系统,采用S-S补偿网络,输出不受负载和耦合变化影响的恒定电流,适合于电动汽车电池充电场合,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 复合式耦合器 高抗偏移能力 补偿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