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效率特性的仿真与试验 被引量:33
1
作者 王光明 朱思洪 +3 位作者 史立新 倪向东 阮文盛 欧阳大业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42-48,共7页
为了对一种新型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的效率水平进行评估,该文对其满负荷及部分负荷下的效率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SimulationX平台,该文构建了完整的变速箱传动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对其进行了校准,从而确保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仿... 为了对一种新型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的效率水平进行评估,该文对其满负荷及部分负荷下的效率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SimulationX平台,该文构建了完整的变速箱传动模型,并通过台架试验对其进行了校准,从而确保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仿真分析,得出了传动效率与发动机转速、负载扭矩和速比的关系,并绘制了较为全面的效率图谱;指出了泵前齿轮副对变速箱效率的影响,从而使得基于效率进行变速箱的结构优化具备了理论上的可操作性。结果表明,该变速箱在HM2、HM4段负排量和HM1、HM3段正排量时存在功率循环,且变速箱的传动效率受到发动机转速和扭矩的双重影响,其在额定工况下的满负荷传动效率为81.5%。因此,该类变速箱的传动效率随工况波动较大,为了使拖拉机在给定的车速、负载水平下高效作业,必须合理匹配其速比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该研究可为变速箱的结构优化及动力匹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 拖拉机 传动 效率 无级变速 功率循环 Simulation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拉机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换段控制优化与试验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光明 朱思洪 +2 位作者 史立新 陶海龙 阮文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1-59,共9页
为了提高无级变速拖拉机的换段质量,该文对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的换段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离合器充油特性试验中,通过改变离合器控制油路参数,获得主油路压力与充油流量对换段时间的影响规律;单因素加载试验中,通过单... 为了提高无级变速拖拉机的换段质量,该文对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液压机械无级变速箱的换段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离合器充油特性试验中,通过改变离合器控制油路参数,获得主油路压力与充油流量对换段时间的影响规律;单因素加载试验中,通过单独改变发动机转速、主油路压力、充油流量、负载转矩,获得各因素单独作用时对换段质量的影响规律;多因素组合加载试验中,设计了3水平4因素组合试验方案,对多个因素综合作用时的变速箱换段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时序优化试验中,通过控制器改变离合器动作时机,获得最佳的换段时序。试验结果表明:离合器主油路压力、充油流量可通过影响换段时间而间接影响到换段质量;重叠时序换段会引起油压陷阱,证明了重叠换段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单因素作用时,换段质量与离合器压力、流量正相关,与负载转矩负相关,与发动机转速无关;多因素共同作用时,换段质量的主次影响因素依次为充油流量、负载转矩、主油路压力、发动机转速;此外,采用重叠时序换段可显著改善换段质量。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为使该变速箱获得最佳的换段质量,其离合器主油路压力应取值4MPa,充油流量取值5L/min,重叠时序取值120ms。该结论为换段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离合器 优化 换挡 无级变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拉机耕深模糊自动控制方法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鲁植雄 郭兵 高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3-29,共7页
研究了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耕深自动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耕深自动控制方法和综合度系数的概念,设计了耕深模糊控制器,并利用综合度系数将力位综合调节转化为对耕深的模糊控制。试验研究了阻力在不同... 研究了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耕深自动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的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耕深自动控制方法和综合度系数的概念,设计了耕深模糊控制器,并利用综合度系数将力位综合调节转化为对耕深的模糊控制。试验研究了阻力在不同综合度系数下对耕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耕深从0到20 cm的响应时间低于1.7 s,当综合度系数分别为0.7、0.5和0.3时,耕深受阻力的影响分别减少了3.2、3.8和5.6 cm,过渡时间分别为0.79、0.93和1.21 s,该控制方法能够满足耕深自动控制的要求。论文提出的基于模糊控制的力位综合调节方法,利用综合度系数,以耕深和阻力为控制参数,可以实现耕深的双参数控制,为拖拉机电控液压悬挂系统耕深进行力位综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 模糊控制 试验 液压悬挂 力位综合调节 综合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植物壳纤维成分及理化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石峰 何春霞 +3 位作者 朱碧华 张园园 常萧楠 刘丁宁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59-365,共7页
[目的]为探讨4种植物壳纤维(花生壳、椰子壳、榛子壳、稻壳)成分和性能的差异,以及其替代木纤维作为木塑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的可能性。[方法]对4种植物壳纤维进行成分分析和吸水性能测试,并对4种植物壳纤维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 [目的]为探讨4种植物壳纤维(花生壳、椰子壳、榛子壳、稻壳)成分和性能的差异,以及其替代木纤维作为木塑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的可能性。[方法]对4种植物壳纤维进行成分分析和吸水性能测试,并对4种植物壳纤维进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差示扫描联用法(TG-DSC)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4种植物壳内、外表面微观结构。[结果]4种植物壳纤维均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成分,稻壳纤维素含量最高,为44%;4种植物壳纤维热分解过程基本相似,在280~365℃阶段,它们的失重均较大,稻壳剩余质量比最大,为32.31%,其具有最好的热稳定性;4种植物壳纤维均含有羟基,有一定吸水性,椰子壳纤维与稻壳纤维24 h吸水率较小,花生壳纤维24 h吸水率较大,4种壳的外表面均含有蜡质层。[结论]在4种植物壳纤维中,稻壳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和耐水性能,为木塑复合材料增强材料的优选材料,4种植物壳纤维与非极性塑料复合时要进行去蜡质层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纤维 成分 吸水性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表面处理对麦秸秆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何春霞 傅雷鸣 +1 位作者 熊静 刁含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5-331,共7页
[目的]探讨酸、碱、水热处理对麦秸秆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20 g·L^(-1)NaOH、20 g·L^(-1)草酸和热水对麦秸秆表面进行处理,并测试3种表面处理和未处理麦秸秆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用热重分析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目的]探讨酸、碱、水热处理对麦秸秆性能的影响。[方法]分别用20 g·L^(-1)NaOH、20 g·L^(-1)草酸和热水对麦秸秆表面进行处理,并测试3种表面处理和未处理麦秸秆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用热重分析法(TG)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它们的热性能,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它们的化学官能团,并观察麦秸秆经不同表面处理后其内外表面的微观结构。[结果]不同处理方法对麦秸秆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有较大影响,经NaOH处理后的麦秸秆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较大,其次是水热处理,而草酸处理会降低麦秸秆的拉伸性能。不同表面处理麦秸秆的热失重趋势相同,在250~400℃内质量损失均较大,质量损失从大到小的处理依次为:20 g·L^(-1)NaOH处理(损失41.52%)、水热处理(损失34.98%)、未处理(损失29.57%)、20 g·L^(-1)草酸处理(损失27.61%)。[结论]不同表面处理均能够去除麦秸秆表面部分蜡质层,NaOH处理对麦秸秆表面蜡质层去除较多,使其表皮下层组织暴露增加,还能破坏C—O键,溶解麦秸秆中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而水热处理对麦秸秆内外表面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秆 拉伸性能 热性能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朱碧华 何春霞 +3 位作者 石峰 王兴华 史金棉 陈扬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2-146,共5页
简要介绍了稻壳、椰壳、核桃壳、花生壳等植物壳纤维利用现状及其主要组成成分,阐述了稻壳、椰壳、核桃壳、花生壳等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针对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植物壳纤维替代木粉、... 简要介绍了稻壳、椰壳、核桃壳、花生壳等植物壳纤维利用现状及其主要组成成分,阐述了稻壳、椰壳、核桃壳、花生壳等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针对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植物壳纤维替代木粉、竹纤维等传统增强纤维制备木塑复合材料和大力发展新型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了植物壳纤维增强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壳纤维 复合材料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作物秸秆生物炭对重金属Pb^(2+)的吸附性的比较 被引量:15
7
作者 邹凡 何春霞 +2 位作者 张杨燕 史航 周凯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93-997,1009,共6页
为探讨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壳和稻壳制备生物炭的差异,本文对这些植物纤维在不同预成型压力下制备的生物质炭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研究了其对铅离子(Pb^(2+))的吸附性。结果表明:玉米、小麦和水稻三种秸秆生物质炭对溶液... 为探讨小麦、玉米、水稻、花生壳和稻壳制备生物炭的差异,本文对这些植物纤维在不同预成型压力下制备的生物质炭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研究了其对铅离子(Pb^(2+))的吸附性。结果表明:玉米、小麦和水稻三种秸秆生物质炭对溶液中Pb^(2+)的吸附性能较好,且在不同初始浓度下对Pb^(2+)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量分别为141.310、121.226和122.753mg·g^(-1)。而花生壳和稻壳生物炭对Pb^(2+)的吸附性能较差,吸附量分别为62.914和51.037mg·g^(-1)。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OH、-C-H、C=C等表面官能团较多,可通过表面官能团的络合作用吸附溶液中的Pb^(2+)。小麦和水稻秸秆制备生物炭由于含有较高的碳酸盐、磷酸等无机矿物形成化学沉淀。不同初始压力下制备生物质炭对溶液中Pb^(2+)的吸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重金属Pb^2+ 吸附 等温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拖拉机前桥油气弹簧的设计与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袁加奇 朱思洪 +3 位作者 高强 徐刚 马佳富 鲁植雄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6-185,共10页
[目的]为了提高我国拖拉机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设计并研究了拖拉机前桥油气弹簧减振系统。[方法]以常发CF700型拖拉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前桥悬架拖拉机三自由度振动模型,根据拖拉机前桥悬架的参数要求,设计了刚度和阻尼均可调的油... [目的]为了提高我国拖拉机的乘坐舒适性和行驶平顺性,设计并研究了拖拉机前桥油气弹簧减振系统。[方法]以常发CF700型拖拉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前桥悬架拖拉机三自由度振动模型,根据拖拉机前桥悬架的参数要求,设计了刚度和阻尼均可调的油气弹簧系统,以此为基础建立油气弹簧刚度和阻尼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计算了油气弹簧的结构参数。仿真研究了油气弹簧的性能,并对所设计的油气弹簧进行了静、动态特性试验。[结果]静态特性试验得到油气弹簧的刚度特性,其在平衡位置处的静刚度系数为72.6 kN·m^(-1);动态特性试验研究了比例阀电流、各节流阀开度及激振频率对油气弹簧输出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油气弹簧能够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输出力的大小,满足前桥悬架的设计要求。[结论]该研究为后期开发前桥油气弹簧系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拖拉机前桥 油气弹簧 设计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表面组织结构及耐磨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银 康敏 +2 位作者 傅秀清 李恒征 刘运通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66,共12页
为改善材料表面耐磨性能,采用电沉积法在不同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及其混杂配比下制备了Ni-Co-P-BN(h)、Ni-Co-P-Al2O3和Ni-Co-P-BN(h)-Al2O3的3种纳米复合镀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仪、摩擦磨损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 为改善材料表面耐磨性能,采用电沉积法在不同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及其混杂配比下制备了Ni-Co-P-BN(h)、Ni-Co-P-Al2O3和Ni-Co-P-BN(h)-Al2O3的3种纳米复合镀层,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仪、摩擦磨损仪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镀层的表面组织结构与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纳米颗粒质量浓度及其混杂配比对纳米复合镀层表面组织结构有重要影响,纳米复合镀层表面呈现出典型的包状结构,混杂配比后出现明显纳米Al2O3的衍射峰;与Ni-Co-P-BN(h)和Ni-Co-P-Al2O3镀层相比,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的平均显微硬度更大,达到753.6 HV 0.2;摩擦磨损试验中对摩件是直径4 mm的GCr15合金球,在施加载荷3.2N、转速500 r/min、摩擦时间30 min的磨损条件下,二元纳米复合镀层磨损量最小为9.2 mg/h.纳米BN(h)和Al 2O 3在电沉积加工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二元纳米粒子协同生长的优势,使得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 表面组织结构 显微硬度 耐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润湿性及耐蚀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银 康敏 +2 位作者 李恒征 刘运通 金美付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21-2333,共13页
采用电沉积法在45钢表面制得Ni-Co-P-BN(h)、Ni-Co-P-Al2O3及Ni-Co-P-BN(h)-Al2O3纳米复合镀层。利用SEM、EDS、XRD对镀层的组织、成分及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镀层的... 采用电沉积法在45钢表面制得Ni-Co-P-BN(h)、Ni-Co-P-Al2O3及Ni-Co-P-BN(h)-Al2O3纳米复合镀层。利用SEM、EDS、XRD对镀层的组织、成分及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接触角测量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镀层的表面粗糙度、润湿性及防腐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纳米颗粒掺杂配比对Ni-Co-P-BN(h)-Al2O3镀层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及厚度均有影响。与Ni-Co-P-BN(h)和Ni-Co-P-Al2O3镀层相比,在水滴体积为3μL、速度为1μL/s条件下,Ni-Co-P-BN(h)-Al2O3镀层表面静态接触角为133°,镀层表面具有更高的疏水角。电化学试验表明:在5%的NaCl溶液中,Ni-Co-P-BN(h)-Al2O3镀层的最小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分别为1.0806×10^-6A/cm^2和0.01308mm/a,镀层具有更优的耐蚀性。镀层中共沉积的纳米BN(h)、Al2O3颗粒充分发挥二元纳米粒子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了二元纳米复合镀层表面的疏水性和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Ni-Co-P-BN(h)-Al2O3二元纳米复合镀层 表面粗糙度 润湿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P合金镀层显微硬度及其耐海水腐蚀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银 康敏 +3 位作者 李恒征 刘运通 金美付 Nyambura Samuel Mbugua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4-392,共9页
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Ni-Co-P合金镀层,并对镀层的表面形貌、晶相结构、显微硬度及耐腐蚀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i-Co-P合金镀层表面均匀平整,晶粒尺寸细小,显微硬度均优于Ni-P合金镀层;当镀液中CoSO_(4)·7H_(2)O含量... 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Ni-Co-P合金镀层,并对镀层的表面形貌、晶相结构、显微硬度及耐腐蚀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Ni-Co-P合金镀层表面均匀平整,晶粒尺寸细小,显微硬度均优于Ni-P合金镀层;当镀液中CoSO_(4)·7H_(2)O含量为50g/L时,Ni-Co-P合金镀层的显微硬度达到766.3HV_(0.2)。在人工海水环境中,Ni-Co-P合金镀层的开路电位稳定值更正,腐蚀电流密度与腐蚀速度最小分别为0.68μA·cm^(-2)和8.25μm·year^(-1);且Ni-Co-P合金镀层的容抗弧半径均大于Ni-P合金镀层,电荷转移电阻(Rct)高达9.902×10^(4)Ω·cm^(-2),约为Ni-P合金镀层的6倍,表现出优异的耐海水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Ni-Co-P合金镀层 显微硬度 耐海水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种植物秸秆纤维理化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磊 何春霞 +1 位作者 姜良朋 李晓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75-780,共6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9种植物秸秆(花生、油菜、芦苇、大豆、红薯、芝麻、棉花、小麦、水稻秸秆)纤维理化特性的差异,以及其替代天然植物纤维增强木塑复合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对9种秸秆纤维进行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XRD)分析,并用激光...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9种植物秸秆(花生、油菜、芦苇、大豆、红薯、芝麻、棉花、小麦、水稻秸秆)纤维理化特性的差异,以及其替代天然植物纤维增强木塑复合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对9种秸秆纤维进行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XRD)分析,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微观结构。[结果]9种秸秆纤维红外光谱曲线基本相似;芦苇、油菜和棉花秸秆峰值较高,结晶度较高;芝麻和油菜秸秆抗吸湿性能高于其他7种植物秸秆材料,而小麦和水稻秸秆抗湿性差;9种秸秆纤维微观结构差异较大,芦苇、水稻和小麦秸秆长径比较大。[结论]在9种秸秆纤维中,芦苇和油菜秸秆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小麦、水稻和芦苇秸秆具有较高的长径比以及较低的阻湿性,这些优异的理化特性都为秸秆纤维增强制备木塑复合材料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纤维 微观结构 吸湿性 长径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纤维/PVC复合材料的蠕变和热稳定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邵笑 何春霞 姜彩昀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995,共5页
为研究不同木质类纤维/PVC复合材料的蠕变和热稳定性能,分别以桉木粉(EU)、杨木粉(PO)、松木粉(PI)和竹粉(BA)四种木质纤维为填料,聚氯乙烯(PVC)为基体,采用挤出成型法制备木塑复合材料。采用包括综合热分析仪在内的诸多方法,分析其官... 为研究不同木质类纤维/PVC复合材料的蠕变和热稳定性能,分别以桉木粉(EU)、杨木粉(PO)、松木粉(PI)和竹粉(BA)四种木质纤维为填料,聚氯乙烯(PVC)为基体,采用挤出成型法制备木塑复合材料。采用包括综合热分析仪在内的诸多方法,分析其官能团变化,表面微观形貌和热稳定性,并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蠕变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桉木/PV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蠕变抗性,较优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为36.94MPa,比杨木/PVC,松木/PVC、竹/PVC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49.38%、28.04%和29.61%,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也相应提高;松木/PVC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纤维 聚氯乙烯 FTIR 蠕变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颜色桉木/聚乙烯木塑复合材料耐酸雨腐蚀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舜仁 蒋倪鑫 +2 位作者 顾瑶琼 姜彩昀 何春霞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4-679,共6页
对黄色、绿色和银色桉木/PE木塑复合材料进行模拟酸雨加速腐蚀实验,比较了模拟酸雨腐蚀对三种有色桉木/PE木塑复合材料的化学基团、力学性能、颜色变化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腐蚀周期的增长,三种颜色木塑复合材料出现褪色、... 对黄色、绿色和银色桉木/PE木塑复合材料进行模拟酸雨加速腐蚀实验,比较了模拟酸雨腐蚀对三种有色桉木/PE木塑复合材料的化学基团、力学性能、颜色变化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腐蚀周期的增长,三种颜色木塑复合材料出现褪色、力学性能下降及吸水率增大现象,但添加银色颜料的桉木/PE木塑复合材料褪色程度较低、性能下降较小、吸水率增加较小。银色木塑复合材料经腐蚀三个周期后弯曲强度分别下降了12.93%、16.84%、24.16%,黄色木塑复合材料腐蚀三个周期后弯曲强度分别下降了13.07%、19.13%、33.64%,绿色木塑复合材料腐蚀三个周期后弯曲强度分别下降了19.35%、24.19%、28.91%。银色桉木/PE复合材料两相界面结合较为紧密,裂纹和孔洞缺陷较其它两种颜色复合材料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木纤维 聚乙烯 酸雨腐蚀 FTIR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水Ni-P-Al2O3纳米复合镀层的制备及耐腐蚀性能研究
15
作者 张银 康敏 +3 位作者 李恒征 刘运通 王兴盛 刘泽祥 《电加工与模具》 2020年第2期43-48,共6页
为提高45钢基体材料的耐腐蚀性能,采用电化学法与氟硅烷修饰相结合的方式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超疏水Ni-P-Al2O3纳米复合镀层,并对镀层的表面形貌、晶相结构、表面粗糙度、润湿性及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电沉积法制备的Ni-P-A... 为提高45钢基体材料的耐腐蚀性能,采用电化学法与氟硅烷修饰相结合的方式在45钢基体表面制备超疏水Ni-P-Al2O3纳米复合镀层,并对镀层的表面形貌、晶相结构、表面粗糙度、润湿性及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电沉积法制备的Ni-P-Al2O3镀层表面均匀、致密,且无明显气孔缺陷,接触角测试表明其表面达到了超疏水状态,而经电化学加工后,镀层表面形成不规则的微凹坑结构,表面粗糙度值明显增大。经电化学测试,与普通Ni-P-Al2O3镀层相比,超疏水Ni-P-Al2O3镀层的腐蚀电流密度、腐蚀速率均更小,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镀层 氟硅烷修饰 表面粗糙度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