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武传》称谓语内涵探析
1
作者 于立娜 李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2,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文化的过程。《苏武传》中人物对话使用的称谓语因时间而变,因地点而变,因对象而变,且都别有深意,有时称“汝”,有时称“字”,有时称爵位,有时却又完全不用称谓,既展现了史家笔法和语言之美,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文化的过程。《苏武传》中人物对话使用的称谓语因时间而变,因地点而变,因对象而变,且都别有深意,有时称“汝”,有时称“字”,有时称爵位,有时却又完全不用称谓,既展现了史家笔法和语言之美,又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武传》 称谓语 含蓄隐晦 客观严谨 尊儒宗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例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与名著阅读的融合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29,共4页
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受限于时间和考试压力,难以自觉落实名著阅读任务,而这一问题也不会因语文教师的几堂名著导读课就能得以解决。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完成系统的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随堂适时地拓展穿插名著内容,... 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受限于时间和考试压力,难以自觉落实名著阅读任务,而这一问题也不会因语文教师的几堂名著导读课就能得以解决。如果我们能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在完成系统的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随堂适时地拓展穿插名著内容,借此来扩展教学内容的宽度,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必能既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可谓事半功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名著阅读 高中 教学内容 考试压力 中学阶段 阅读任务 语文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房宫赋》数词使用艺术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朱芬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6-59,共4页
杜牧擅长在诗文中使用数词,他的《阿房宫赋》中的数词使用更是苦心经营,含义隽永。该文中的数词无论是虚指还是实指,都不是仅仅指向一个单纯具体的数字意义,而是融入了忧时伤世的历史思考。作品在使用数词时,通过夸饰、反讽和对比等手法... 杜牧擅长在诗文中使用数词,他的《阿房宫赋》中的数词使用更是苦心经营,含义隽永。该文中的数词无论是虚指还是实指,都不是仅仅指向一个单纯具体的数字意义,而是融入了忧时伤世的历史思考。作品在使用数词时,通过夸饰、反讽和对比等手法,表达了戒奢戒淫、节俭爱民以及盛衰兴废的真知灼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房宫赋》 数词 博约 隽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朝”与“圣朝”之辨——重读《陈情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56,共4页
《陈情表》把蜀汉政权和西晋王朝分别称之为“伪朝”与“圣朝”。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历史转折时期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本土知识分子弃蜀投晋的利益取向。梳理李密与蜀汉及西晋政权的关系,追踪李密乃至家族入晋后的起伏命运,... 《陈情表》把蜀汉政权和西晋王朝分别称之为“伪朝”与“圣朝”。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历史转折时期以李密为代表的蜀汉本土知识分子弃蜀投晋的利益取向。梳理李密与蜀汉及西晋政权的关系,追踪李密乃至家族入晋后的起伏命运,方能明晰《陈情表》中“伪朝”与“圣朝”的深层意蕴,洞察李密写作此文的背景与动机。《陈情表》不仅是陈述“孝情”,更是向晋武帝和晋王朝陈述自己的忠诚和感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情表》 伪朝 圣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伶官传序》"春秋笔法"浅谈 被引量:1
5
作者 朱芬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5-58,共4页
欧阳修集十八年之力撰写《新五代史》,其目的是维护儒家道统。《伶官传序》作为该书的优秀篇章,作者娴熟运用“春秋笔法”,通过“不没其实”“简而有法”“曲笔要义”等“书法”,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阐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理,告... 欧阳修集十八年之力撰写《新五代史》,其目的是维护儒家道统。《伶官传序》作为该书的优秀篇章,作者娴熟运用“春秋笔法”,通过“不没其实”“简而有法”“曲笔要义”等“书法”,强调“人事”的重要作用,阐明“得之难而失之易”之理,告诚后人“忧劳兴国”,谨防“逸豫亡身”,避免重蹈后唐覆亡之后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笔法 不没其实 简而有法 曲笔要义 《伶官传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之“实”与文之“虚”——浅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49,共4页
长期以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辞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左传》“史有诗心”投射下的史学叙事艺术却未有涉及,更无深入探讨.因而把作品放在《左传》研究宏大的艺术视野中来观照,从“精而腴”“简而奥”“婉而辩... 长期以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辞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对于《左传》“史有诗心”投射下的史学叙事艺术却未有涉及,更无深入探讨.因而把作品放在《左传》研究宏大的艺术视野中来观照,从“精而腴”“简而奥”“婉而辩”“微而显”四个叙事艺术角度加以剖析,能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与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虚实结合 叙事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而实绮 简而多姿--浅谈苏洵《六国论》的语言艺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1-43,共3页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缜密严谨的论证结构上,而且体现在“质而实绮,简而多姿”的语言艺术上。通过文本中比喻、对比、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言约义丰的语言运用,以及承转灵活的句式,可以深刻地体会《六...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典范之作,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缜密严谨的论证结构上,而且体现在“质而实绮,简而多姿”的语言艺术上。通过文本中比喻、对比、对偶、设问等修辞手法、言约义丰的语言运用,以及承转灵活的句式,可以深刻地体会《六国论》一气呵成的气势和理定而辞畅的政论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国论》 修辞手法 言约义丰 开合有度 语言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代婚姻文化视野下《氓》之主旨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0-53,共4页
周代是婚姻由自由开放到渐趋遵守仪礼的时代。《氓》中女子既有先民女性特有的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也有对礼制婚姻的自觉遵守:主动将自己的婚姻过程纳入“六礼”的轨范,以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热恋、成婚到大归,她温柔如水又刚毅独立... 周代是婚姻由自由开放到渐趋遵守仪礼的时代。《氓》中女子既有先民女性特有的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也有对礼制婚姻的自觉遵守:主动将自己的婚姻过程纳入“六礼”的轨范,以期得到社会的认可。从热恋、成婚到大归,她温柔如水又刚毅独立,其形象并不是活、自尊自爱的大地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 婚姻文化 《氓》 主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说》:传“道”者的坚守与呐喊
9
作者 李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59,68,共5页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师说》视为一篇传播尊师重教主题的文章,认为文章从三个维度阐释其思想价值,即教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从师的意义。这些实用化的理解,似乎无可非议。文本阐释学认为,细读文本不能忽略特定文本的写作任务,文本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师说》视为一篇传播尊师重教主题的文章,认为文章从三个维度阐释其思想价值,即教师的作用、择师的标准、从师的意义。这些实用化的理解,似乎无可非议。文本阐释学认为,细读文本不能忽略特定文本的写作任务,文本内容的理解必须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约。解读作品既要尊重文本,又不能陷入狭隘的“文本中心论”,割裂文本与写作背景的联系。当然,历千年时代变换、语境更迭,后人欲完全还原作者本意,则是道阻且长。因此,最大限度地追溯时代语境,还原写作本意,应是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基本任务。《师说》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如果还能关注到它是一篇“序”,回到古人赠序所特有的推重、劝勉功能,那么就很有必要探讨李蟠“行古道”的具体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说》 写作任务 中学语文 细读文本 写作背景 尊师重教 文本中心论 赠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考作文选材“三法”
10
作者 李彬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57,共2页
千古文章意为高,但是好的立意还需要好的材料来支撑论证。当前,许多中学生作文貌似材料充盈,实则缺乏深度,难以形成对人物、事件、观点有张力的表现效果,以至于影响评分等级的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于他人、宽于他人、深于他人的... 千古文章意为高,但是好的立意还需要好的材料来支撑论证。当前,许多中学生作文貌似材料充盈,实则缺乏深度,难以形成对人物、事件、观点有张力的表现效果,以至于影响评分等级的提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高于他人、宽于他人、深于他人的材料。虽然有些学生对名人典故、轶事新闻有所把握,但由于既不知晓事件的真相,更不可能了解事件的背景,所以只能在似是而非的引用中,狐假虎威,哗众取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作文 评分等级 中学生作文 表现效果 三法 为高 写作思路 沉默是金 跳出来 颜如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石钟山记》写作艺术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卓立子 李彬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49,共4页
《石钟山记》是苏轼"破体为文"的成功典范,文本在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哲理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自出新意的结构安排突破了宋代"记"体文"三段论式"结构模式,优美凝... 《石钟山记》是苏轼"破体为文"的成功典范,文本在阐发"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哲理的过程中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艺术.自出新意的结构安排突破了宋代"记"体文"三段论式"结构模式,优美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形象之妙、情态之趣,"体用为本"的修辞思想闪耀着经世济民的人格光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艺术 结构 优美凝练 体用为本 《石钟山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