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识昆剧 被引量:1
1
作者 丁修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0,共5页
消失在古罗马烟尘里的希腊古剧,可以通过考据基本复原,因为它是诗、朗诵和歌队等“人类幼年”简朴的表现手段所构成。昆剧比希腊古剧晚出2000年。今天的昆剧虽然也是“剧”,但更重要的是充满了更多的人类智慧和活力,有极其丰厚的中... 消失在古罗马烟尘里的希腊古剧,可以通过考据基本复原,因为它是诗、朗诵和歌队等“人类幼年”简朴的表现手段所构成。昆剧比希腊古剧晚出2000年。今天的昆剧虽然也是“剧”,但更重要的是充满了更多的人类智慧和活力,有极其丰厚的中国文明历史积淀。其中有学术密集度极高的传统国学、历史社会形态和戏剧学的本质法则,其表演技法又充满根植于古代哲学思维的精湛绝伦的神来之笔,这些都是远离农业时代的现代人无法“创造”的,所以,昆剧的抢救和保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明 形象的历史 尚未开启的又一“敦煌藏 经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昆剧与西方戏剧 被引量:1
2
作者 丁修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15,共5页
人类文明历程中的戏剧学说,经过数千年筛选,只形成东、西两大学派。作为东方戏剧学派之典型代表的中国昆剧,其虚实相济和相生的戏剧法则,却是包括全部东西方戏剧在内的世界戏剧学的核心真谛和规律。我们需要更新认识昆剧的视点。
关键词 戏剧经验 戏剧学说 昆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 被引量:7
3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0-164,共5页
魏良辅的声腔改革是对南曲音乐的综合改革,昆山腔不是昆曲的单一母体。魏良辅的声腔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舞台语音排斥了正宗的苏州方言,而选定了"苏州—中州音",从而为昆曲吸收北曲和流传全国奠定了基础;二是发明了"... 魏良辅的声腔改革是对南曲音乐的综合改革,昆山腔不是昆曲的单一母体。魏良辅的声腔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舞台语音排斥了正宗的苏州方言,而选定了"苏州—中州音",从而为昆曲吸收北曲和流传全国奠定了基础;二是发明了"依字行腔"的歌唱方法,即以字声、字韵决定演唱腔格,以求四声的中正得宜,从而进入一种"字清、腔纯、板正"的歌唱新境界;三是乐器伴春天的组合大成。由是论定:昆山腔、昆曲、昆剧不应该混为一谈,应把"国初"以顾坚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称为"昆山腔",把魏良辅的新声腔称为"昆曲",而把《浣纱记》以后昆曲歌舞演故事的形式称为"昆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声腔改革 魏良辅 戏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十二律吕到八十四调——八十四调涵义论 被引量:4
4
作者 蒋晓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103,58,共11页
中国古代以 三分损益法 计算出各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确立了二十律吕 ;以结音作为调式依据的简单调式概念形成 ;强调宫音重要性的从宫观念确立 ,为 施相为宫 理论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 施宫 理论的产生、变化等方面对八十四调涵义进... 中国古代以 三分损益法 计算出各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确立了二十律吕 ;以结音作为调式依据的简单调式概念形成 ;强调宫音重要性的从宫观念确立 ,为 施相为宫 理论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 施宫 理论的产生、变化等方面对八十四调涵义进行了探讨 ,结论为 :八十四调即八十四种不同的调高 ,不同调性的不同调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十二律 旋相为宫 八十四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良辅《南词引正》解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7-148,141,共3页
《南词引正》是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唯一的传世著述,全文虽然不足1500字,但对昆曲的歌唱规律和歌唱技法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既是开创性的,也是划时代的。本文对《南词引正》的理论精髓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正声 字清 腔纯 板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魏良辅声腔改革——就昆曲语音、昆曲地位答戴和冰先生 被引量:3
6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5,193,共8页
昆曲的舞台语音俗称"苏州官话"或"中州音",实际上这种语音既不是"官话",也不是"中州音",仍然是苏州的地方语音,也可以称为"准方言",我曾把它重新命名为"苏州—中州音"。... 昆曲的舞台语音俗称"苏州官话"或"中州音",实际上这种语音既不是"官话",也不是"中州音",仍然是苏州的地方语音,也可以称为"准方言",我曾把它重新命名为"苏州—中州音"。昆曲成为全国性剧种并非舞台语音"官语化"的结果,而是凭借"苏州—中州音"这种南北声韵兼容的语音"脐带",吸收、化合了南曲"四大声腔"乃至北曲的艺术成就,由魏良辅最终完成"新声"的研制而实现的。昆曲是民族音乐——南曲与北曲音乐的综合,是全民族的文化奇葩,故昆曲有二个故乡,其狭义故乡是苏州,广义故乡是中华。昆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遗产,魏良辅作为昆曲"鼻祖"、"曲圣"的历史地位都是当之无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中州音” 声腔母体 度曲 正声 昆曲艺术 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滩簧独白 被引量:2
7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7-180,共4页
苏州滩簧经历200多年的艰辛孕育而有苏剧,它的音乐品位在苏剧那里赢得了举世瞩目的赞誉(现已被宣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剧和昆剧一直相依为命,当苏剧有能力独立时,昆剧似乎离不开它,当苏剧已没有能力自理时,昆剧却离它而去。然... 苏州滩簧经历200多年的艰辛孕育而有苏剧,它的音乐品位在苏剧那里赢得了举世瞩目的赞誉(现已被宣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剧和昆剧一直相依为命,当苏剧有能力独立时,昆剧似乎离不开它,当苏剧已没有能力自理时,昆剧却离它而去。然而苏剧今天虽然萧条,但它巨大的文化贡献却有目共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音乐 苏州滩簧 国风苏滩班社 民锋苏剧团 苏剧 昆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玉论 被引量:2
8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125,227,共8页
李玉父子二代均是明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家人。李玉的青少年时代在申相国家成长,自幼受到申家所崇尚的儒家文化和礼教道德的浸润,以及申时行、申用懋父子生平行藏、道德准则和申家"甲于吴中"的家班演唱的深刻影响。李玉成名后,... 李玉父子二代均是明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家人。李玉的青少年时代在申相国家成长,自幼受到申家所崇尚的儒家文化和礼教道德的浸润,以及申时行、申用懋父子生平行藏、道德准则和申家"甲于吴中"的家班演唱的深刻影响。李玉成名后,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市民剧作家,却与士大夫阶层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他把笔锋深入于市民社会。他生平创作传奇42种。形成了众多同时代剧作家竞相效仿的风格,作品内容着重于市民道德和贵族精神的张扬,或从儒家的道德层面对明亡教训作深刻反思,对于社会因忠、孝、节、义的缺失而酿就的见利忘义、腐化堕落进行了无情鞭挞。他的作品面对着已然改变了的新的观众层面,在承接前朝"汤沈之争"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完成了传奇形式结构的改革,导致了昆曲艺术真正的雅俗共赏,开创了昆剧一代风格流派——"苏州派",从而迎来了昆曲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昆曲艺术 一笠庵 苏州派 雅俗共赏 两擅其极 艺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昆曲苏州派 被引量:2
9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169,213,共9页
鉴于学界对苏州派成员确认的纷纭混乱,著者以通读李玉和所有明末清初尽可能搜集到的苏州传奇家的作品为基础,以创作风格的趋同性为论证的中心标尺,对苏州派阵容作了最后指认。明末清初苏州丝绸手工业推动了城市经济起飞,壮大了市民阶层... 鉴于学界对苏州派成员确认的纷纭混乱,著者以通读李玉和所有明末清初尽可能搜集到的苏州传奇家的作品为基础,以创作风格的趋同性为论证的中心标尺,对苏州派阵容作了最后指认。明末清初苏州丝绸手工业推动了城市经济起飞,壮大了市民阶层,改变了昆曲的观众结构,繁荣了民间职业戏班,使得昆曲在贵族厅堂之外,占领了市井中寺庙、会馆、茶馆乃至广场的露天戏台,苏州派的诞生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处在社会底层的市民剧作家在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后,他们发自内心的反思,深刻地影响了传奇作品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李玉与苏州派传奇家面对与昆曲初兴时期不同的观众对象,接受了"汤沈之争"的深刻影响,他们通过传奇结构的成功改革,铸就了雅俗共赏的正宗吴门曲派即"南曲"的艺术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昆曲 苏州派 贵族精神 市民意识 新纪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城镇化趋势与昆曲传奇中的市民意识的厚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79,共7页
文章开辟了昆曲的市民话题。市民观众是昆曲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决定因素。早在昆曲发祥时期,苏州城市经济依靠丝绸手工业的兴起而得以起飞,周边乡村随之加速了城镇化,从而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并成熟,并倒逼着昆曲从士大夫厅堂流向市... 文章开辟了昆曲的市民话题。市民观众是昆曲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决定因素。早在昆曲发祥时期,苏州城市经济依靠丝绸手工业的兴起而得以起飞,周边乡村随之加速了城镇化,从而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并成熟,并倒逼着昆曲从士大夫厅堂流向市井草台。市民成为昆曲最重要的观众。明末以降,尤其清初"苏州派"的传奇作品,市民人物充塞了表演舞台,且常常占据舞台中心。市民的道德观、利义观和新兴市民的社稷观念被昆曲传奇不断厚化,并被传奇家珍藏于他们的传奇作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昆曲传奇 苏州 城镇化 市民意识 市民阶层 社稷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曲三谈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修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6,共4页
“昆曲是什么 ?”这一根本问题 ,至今未能解决。虽然国际权威机构已定位中国昆曲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国内有关方面并未在认识上解决昆曲遗产的定位问题 ,还在买椟还珠 ,加速遗产流失 ,加速“隐性失传”。昆曲的价值 ,源于其精致的古典文... “昆曲是什么 ?”这一根本问题 ,至今未能解决。虽然国际权威机构已定位中国昆曲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国内有关方面并未在认识上解决昆曲遗产的定位问题 ,还在买椟还珠 ,加速遗产流失 ,加速“隐性失传”。昆曲的价值 ,源于其精致的古典文化内在结构。做好昆曲工作 ,必须提高其理论阐述深度 ,提高到学术层面。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昆曲工作 ,只能与“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背道而驰 ,永远失去了保护、保存昆曲遗产的最后时机。昆曲呼唤学术型艺术家 ,昆曲呼唤“昆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隐性失传 学术性 昆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昆曲唢呐的运用
12
作者 李学才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3-114,共2页
唢呐是一件历史悠久,非常富有特色的民族管乐器。然而昆曲大部分的唱腔都不用唢呐伴奏,但是有些唱腔就非加不可。本文就唢呐在有限的昆曲曲牌伴奏中的特色及技巧运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 唢呐 昆曲伴奏 技巧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梦探幽——学习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的体会和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单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3期145-147,共3页
舞台上,昆曲闺门旦的人物形象塑造经历了数百年的经验积累,有着丰富的实践传承和文献载录。当代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呈现新的传承特点和发展需要。笔者在18年闺门旦学习演出经历中认识到:遵循传统... 舞台上,昆曲闺门旦的人物形象塑造经历了数百年的经验积累,有着丰富的实践传承和文献载录。当代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呈现新的传承特点和发展需要。笔者在18年闺门旦学习演出经历中认识到:遵循传统、创新发展、触类旁通,用心体验角色性格、创新运用表演手法、丰富表演体系,是当前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闺门旦 《牡丹亭》 《1699桃花扇》 《南柯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初士大夫文人的戏剧创作
14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7-151,共5页
清初,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市民剧作家以其独特的流派风格驰骋于剧坛,与此同时,风格迥然的苏州士大夫文人的戏剧创作也十分活跃,从而形成了苏州剧坛的另一道风景。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吴伟业和尤侗。就其总体而言,他们继承了明... 清初,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市民剧作家以其独特的流派风格驰骋于剧坛,与此同时,风格迥然的苏州士大夫文人的戏剧创作也十分活跃,从而形成了苏州剧坛的另一道风景。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吴伟业和尤侗。就其总体而言,他们继承了明代士大夫、贵族文人典雅绮丽的风格,就其剧作主题而言,吴作侧重于对江山易主的伤怀,寄托着作者浓烈的故国之思,又时时流露了自己被迫出仕清廷的隐痛;尤作则虽然同样寓藏着对于社会与政治的深刻的感触,但更偏重于个人际遇的喟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剧创作 梅村 典雅绮丽 冒家班 《秣陵春》 《西堂全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曲声律说
15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9-144,138,共7页
昆曲声律指的是演唱或念白时咬字吐音的规律。"依字行腔"的先决条件是"识字",即认识字声和字韵。而"度曲"即是通过"三分切法"、"四呼"等音度技巧将字声和字韵于行腔时予以体现。乐... 昆曲声律指的是演唱或念白时咬字吐音的规律。"依字行腔"的先决条件是"识字",即认识字声和字韵。而"度曲"即是通过"三分切法"、"四呼"等音度技巧将字声和字韵于行腔时予以体现。乐句由不同的字声搭配而成。曲牌则是乐句的组合,也是形成句和字的一种格律程式。富于感情色彩的曲牌个性,说到底乃是声律结构的综合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艺术 声律 度曲 反切 曲牌 戏曲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靖年间的吴中声腔人才群落
16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7-149,90,共4页
在明嘉靖之前,吴门曲坛声腔纷繁林立,吴门本地的声腔也衍生出昆山、无锡、苏州三大支流。魏良辅对南曲声腔进行了十年"立昆之宗"的改革,最终造成了一个新剧种——昆剧的正宗音乐而流传至今,这个剧种音乐,古人呼为"新声&q... 在明嘉靖之前,吴门曲坛声腔纷繁林立,吴门本地的声腔也衍生出昆山、无锡、苏州三大支流。魏良辅对南曲声腔进行了十年"立昆之宗"的改革,最终造成了一个新剧种——昆剧的正宗音乐而流传至今,这个剧种音乐,古人呼为"新声",今人称为"昆曲"。"立昆之宗"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这不仅是魏良辅个人的丰功伟绩,更是明嘉靖吴中声腔人才群落共同创造的硕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群落 昆曲 新声 立昆之宗 三支共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腊古剧的启示
17
作者 丁修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8-66,共9页
创造世界戏剧第一次辉煌的希腊古剧体现了人类戏剧“虚实兼行”的普遍本质,然而未能将虚与实有机结合为一个产生“化生”和“相生”效应的艺术统一体。当希腊古剧传统中断以后,“反映自然”的写实主义统治了西方戏剧数百年,在理论上... 创造世界戏剧第一次辉煌的希腊古剧体现了人类戏剧“虚实兼行”的普遍本质,然而未能将虚与实有机结合为一个产生“化生”和“相生”效应的艺术统一体。当希腊古剧传统中断以后,“反映自然”的写实主义统治了西方戏剧数百年,在理论上主实弃虚。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新的条件下向虚实兼行的人类戏剧共同法则实现了回归,但还处于不完全自觉的探索性实践阶段。中国昆剧从虚实兼行进而上升为虚实相济和相生,生生不息,创造出戏剧天地的大千世界,其创造法则涵盖人类戏剧学的全部本质内容。昆剧既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与实 希腊古剧 中国昆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