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N薄膜纳米孔芯片制造工艺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袁志山 蔺卡宾 +6 位作者 杨浩杰 纪安平 沙菁 谢骁 倪中华 易红 陈云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77-981,共5页
针对第3代基因测序的需求,提出一种大规模的氮化硅薄膜纳米孔芯片制造技术.通过测量不同膜厚氮化硅薄膜的应力,选择适用于纳米孔制造的最佳厚度为100 nm.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反应离子刻蚀和释放工艺制备出高成品率的氮化硅纳米薄膜芯... 针对第3代基因测序的需求,提出一种大规模的氮化硅薄膜纳米孔芯片制造技术.通过测量不同膜厚氮化硅薄膜的应力,选择适用于纳米孔制造的最佳厚度为100 nm.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反应离子刻蚀和释放工艺制备出高成品率的氮化硅纳米薄膜芯片.在此基础上,使用聚焦离子束和高能电子束实现氮化硅薄膜纳米孔的制造.研究聚焦离子束刻蚀时间、电流与纳米孔直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聚焦离子束将氮化硅薄膜的厚度减薄至40 nm以下时,制作纳米孔的效果更好.采用聚焦离子束制造的氮化硅薄膜纳米孔最小直径为26 nm,而采用电子束制备的最小直径可达3.5 nm.该方法为基于固体纳米孔的DNA测序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硅 纳米孔 聚焦离子束 电子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涡模拟的磁悬浮血泵的正交实验优化设计研究
2
作者 吴鹏 潘志刚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2-62,共1页
目的磁悬浮血泵避免了机械轴承引起的血液损伤,已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衰。磁悬浮血泵实现了悬浮力和转子间隙大小的解耦,常采用较大的间隙以增强血液冲刷,降低间隙内应力,然而也导致血泵内湍流强度和血液损伤增加、水力学性能降低,... 目的磁悬浮血泵避免了机械轴承引起的血液损伤,已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衰。磁悬浮血泵实现了悬浮力和转子间隙大小的解耦,常采用较大的间隙以增强血液冲刷,降低间隙内应力,然而也导致血泵内湍流强度和血液损伤增加、水力学性能降低,使得预测水力泵性能的经验公式失效,给采用湍流模拟方法预测血泵性能、辅助优化设计带来挑战。本研究旨在利用大涡模拟方法发展磁悬浮血泵的正交实验优化设计方法,并研究不同湍流模拟方法对血泵优化设计的影响。方法利用大涡模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自行研发的磁悬浮离心血泵进行了优化,研究流道主要设计参数间的主次关系及不同湍流模拟方法对血泵优化设计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对压头和效率影响最大的参数分别是叶顶间隙、出口安放角、包角和叶顶间隙、短叶片入口安放角、包角。叶顶间隙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且影响程度远大于其他因素。研究显示,对于不同湍流模拟方法,对血泵性能有关键影响的主要参数也不同;大涡模拟预测的性能曲线与实验值的吻合度最高,且预测的不同血泵模型的压头变化趋势与实验值相关性最高,可以更好的评估血泵性能、指导血泵优化设计。结论本研究为磁悬浮血泵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涡模拟 磁悬浮血泵 正交试验设计 水力学性能 机械轴承 安放角 泵性能 包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心脏评价及设计方法2024年度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枫宁 王卓航 +1 位作者 何彦霖 吴鹏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人工心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步发展为当前的磁悬浮血泵,实现了产品植入胸腔以及大规模临床应用的革命性进步,成为治疗心衰这一世界重大卫生公共问题的有效手段。尽管如此,高达89%的患者5年内因胃肠道出血、中风、感染、血泵功能异常... 人工心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步发展为当前的磁悬浮血泵,实现了产品植入胸腔以及大规模临床应用的革命性进步,成为治疗心衰这一世界重大卫生公共问题的有效手段。尽管如此,高达89%的患者5年内因胃肠道出血、中风、感染、血泵功能异常等问题再次入院。因此,需要继续研究多种血液成分的血液损伤机制;持续发展并综合运用数值模拟、体外台架测试、动物实验等手段,更全面地评价血泵性能;要继续对人工心脏进行创新设计来改善血液相容性、满足不同患者群体的需要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本文回顾了2024年国内外血泵评价和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包括血液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利用数值模拟、体外台架测试和动物实验评价血泵性能的研究进展;血泵优化设计、新概念血泵和生物涂层的研究进展,以期助力人工心脏的研发,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 优化设计 血流动力学 血液相容性 体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尺度摩擦力的速度依赖关系
4
作者 张艳 卜浩 +1 位作者 王玉娟 陈云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6-289,共4页
以硅为探针、带有自然氧化物的硅(100)晶面为基底样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探针扫描速度对于单个微凸体系统中摩擦力的影响.首先,利用热噪声标定法测量出硅悬臂梁的法向弹簧常数和法向灵敏度;然后,利用改进的楔形校准法,通过扫描三... 以硅为探针、带有自然氧化物的硅(100)晶面为基底样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探针扫描速度对于单个微凸体系统中摩擦力的影响.首先,利用热噪声标定法测量出硅悬臂梁的法向弹簧常数和法向灵敏度;然后,利用改进的楔形校准法,通过扫描三角光栅得出侧向灵敏度;最后,测量出扫描区域为15μm×15μm、正压力为-5~10 nN、扫描速度为2.5~1 000μm/s下的摩擦力.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速度下摩擦力随正压力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服从经典库仑定律.当扫描速度小于40μm/s时,速度增加所导致的摩擦力的增加不明显;当扫描速度大于40μm/s时,速度增加则引起摩擦力急剧增加.该结果与热激发的Tomlinson模型的计算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摩擦力 扫描速度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核磁共振显微检测芯片的磁路设计
5
作者 陆荣生 吴卫平 倪中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3-537,共5页
基于磁路设计理论首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原子核磁共振显微检测芯片的永磁磁路;然后根据磁路磁通折射定理和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对设计的磁路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单一匀场环磁路性能优化方法;最后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计算了优化前的磁路... 基于磁路设计理论首先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原子核磁共振显微检测芯片的永磁磁路;然后根据磁路磁通折射定理和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对设计的磁路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单一匀场环磁路性能优化方法;最后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计算了优化前的磁路、单一匀场环优化后磁路和传统的双匀场环优化后磁路.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优化前和采用传统的双匀场环优化后的磁路,采用单一"匀场环"优化后的磁路其性能最优,工作区域内磁场强度和均匀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磁场强度达到0.703 544 T,工作区域内磁场均匀度为14×10-6.因此所设计的磁路能够较好地满足原子核磁共振显微检测芯片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芯片 单一匀场环 永磁体 折射定理 基尔霍夫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式血泵优化设计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珂嘉 吴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2-558,共7页
人工心脏(血泵)应兼具优良的水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血泵性能的提升依赖于良好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对近年离心式血泵优化设计相关的工作进行总结,首先回顾数值模拟方法的进展,高保真度的流场数值模拟是进行血泵优化设计的先决条件;接... 人工心脏(血泵)应兼具优良的水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血泵性能的提升依赖于良好的优化设计方法。本文对近年离心式血泵优化设计相关的工作进行总结,首先回顾数值模拟方法的进展,高保真度的流场数值模拟是进行血泵优化设计的先决条件;接着主要从叶轮、蜗壳、间隙等方面概括优化设计的参数敏感性研究;总结优化设计常用的几种方法,包括参数敏感性研究、正交优化、机器学习/遗传算法、拓扑优化;最后提出血泵优化设计的展望及存在的挑战。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的血泵优化设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泵 叶轮 蜗壳 优化设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支架耦合系统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顾兴中 程洁 +1 位作者 李俐军 倪中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9-1093,共5页
针对预防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需求,分别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血管支架耦合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因素.采用有限体积法的基于算子分裂的压力隐式算法进行了脉动流状态下的壁面剪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壁面剪应力的最小值总是出现... 针对预防血管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需求,分别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研究了血管支架耦合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因素.采用有限体积法的基于算子分裂的压力隐式算法进行了脉动流状态下的壁面剪应力分析,结果表明:壁面剪应力的最小值总是出现在支架杆临近区域;任意时刻,壁面某个点的壁面剪应力与入口速度、入口加速度正相关,壁面剪应力值低于0.5 Pa区域面积与入口速度负相关;在一个心动周期的部分时刻,支架段内出现低于0.5 Pa的壁面剪应力,因此该区域为内膜增生易发区;支架杆壁厚与低壁面剪应力区域面积正相关;支架杆宽度与壁面剪应力基本无关.采用电化学方法定量测试了在模拟血管内植入支架前与植入支架后的壁面剪应力平均值.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数值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提出的实验方法是对血流动力学模拟方法的合理补充和有效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支架 再狭窄 血流动力学 壁面剪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支架的多功能体外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程洁 周啸 +1 位作者 李俐军 倪中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41-345,共5页
针对开发优良力学性能冠脉血管支架的测试需求,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多功能血管支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并应用所研制的测试装置对自主研发的薄壁微管雕刻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介入过程中的柔顺性、径向支撑力以及支架植入后脉... 针对开发优良力学性能冠脉血管支架的测试需求,研究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多功能血管支架力学性能测试装置,并应用所研制的测试装置对自主研发的薄壁微管雕刻316L不锈钢冠脉支架介入过程中的柔顺性、径向支撑力以及支架植入后脉动流环境下的血流动力学特性等多项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支架具有良好的输送性能;其径向支撑力为180kPa;该支架植入后降低了支架段血管内壁的壁面剪应力,特别是支架近前端和近后端处为低剪应力区,易导致内膜增生而出现再狭窄.测试过程表明,该测试装置满足冠脉支架的多种力学性能测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支架 机器视觉技术 力学性能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尺度下类金刚石(DLC)薄膜摩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张艳 东梅 +1 位作者 李媚 段早琦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248,共7页
类金刚石薄膜(DLC)作为保护涂层在磁存储系统和微/纳米机电系统(M/NEMS)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摩擦副的设计问题,本文中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以金属Cr作为过渡层在硅基底上制备类金刚石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 类金刚石薄膜(DLC)作为保护涂层在磁存储系统和微/纳米机电系统(M/NEMS)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摩擦副的设计问题,本文中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以金属Cr作为过渡层在硅基底上制备类金刚石薄膜,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类金刚石薄膜的表面特性进行表征,并研究针尖的力学性能对类金刚石薄膜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尺度下硅针尖和氮化硅针尖测得的摩擦力与法向载荷之间均呈线性关系,这说明针尖材料对类金刚石薄膜的摩擦性能没有影响.Si针尖的SEM图像表明:高载荷下,Si/DLC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增加是由于Si针尖的磨损;而类金刚石薄膜的AFM图像表明:Si3N4/DLC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增加是由于类金刚石薄膜表面的粗糙峰在高载条件下发生了塑性变形,DMT理论计算验证了我们的实验结果.因此,本研究对于类金刚石薄膜在实际应用中摩擦副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薄膜 针尖材料 摩擦副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5
10
作者 魏志勇 毕可东 陈云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6-310,共5页
采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石墨烯纳米带的热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在纳米带长度方向上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利用Tersoff作用势和Fourier定律计算热导率.由于模拟尺寸较小时热导率随纳米带长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为了减小长度... 采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石墨烯纳米带的热导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在纳米带长度方向上施加周期性边界条件,利用Tersoff作用势和Fourier定律计算热导率.由于模拟尺寸较小时热导率随纳米带长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为了减小长度对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的影响,采用倒数拟合的方法消除了尺寸效应.模拟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带热导率随温度升高逐渐减小,这与高温下Umklapp散射作用的增强有关.结果还表明,在实际宽度近似相等的条件下,锯齿形纳米带的热导率明显高于扶手椅形,且对相同类型的纳米带,其热导率随宽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纳米带的手性和宽度是影响石墨烯纳米带导热性能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带 分子动力学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制造的圆角特征选择性抑制识别的处理策略 被引量:7
11
作者 程亚龙 刘晓军 倪中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1-735,共5页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零件模型信息,提出了一种面向制造的圆角特征处理策略.该策略将圆角特征分为抑制类与非抑制类,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过程包括圆角特征识别与分类、圆角抑制与恢复2部分:根据刀具接近方向识别出所有主加工面,再... 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零件模型信息,提出了一种面向制造的圆角特征处理策略.该策略将圆角特征分为抑制类与非抑制类,并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处理过程包括圆角特征识别与分类、圆角抑制与恢复2部分:根据刀具接近方向识别出所有主加工面,再以主加工面为基础向周围搜索识别圆角过渡面,然后分析过渡面信息进而确定圆角特征类型;对抑制类特征进行抑制,对抑制后的模型进行特征识别,完成之后恢复抑制的圆角特征,并还原三维模型的原始结构,对非抑制特征不做任何处理.该处理策略简化了圆角特征的抑制过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三维模型的特征信息,提高了特征识别的整体效率与准确性.最后,利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类圆角特征 主加工面 广义夹角 圆角凹边 圆角凸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ω法测量纳米流体热导率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建立 朱建军 +1 位作者 宋辰兴 张兴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42-47,共6页
设计加工了可用于3ω法测量导电流体热导率的实验装置,推导了衬底/绝缘层/流体系统中加热器温度振荡量的表达式,进而研究了绝缘层对流体热导率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器宽度远小于热渗透厚度时,加热器温度振荡量的实部随对数... 设计加工了可用于3ω法测量导电流体热导率的实验装置,推导了衬底/绝缘层/流体系统中加热器温度振荡量的表达式,进而研究了绝缘层对流体热导率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热器宽度远小于热渗透厚度时,加热器温度振荡量的实部随对数频率增加而线性减小,通过拟合对应的斜率可得流体和衬底材料的热导率之和;当绝缘层热无限薄时,绝缘层对流体热导率测量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纳米流体有效热导率随多壁碳纳米管浓度的变化关系与Hamilton-Crosser模型的理论预测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ω法 绝缘层 多壁碳纳米管 纳米流体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表面微结构对表面润湿方向性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玉娟 郭亚杰 +1 位作者 裘英华 陈云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61-1165,共5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硅表面微结构对表面润湿方向性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的微结构探讨了水滴在表面上的扩散方向问题,以及微结构尺寸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微结构宽度存在临界宽度值,当微结构宽度小于临界宽度时表面...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硅表面微结构对表面润湿方向性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的微结构探讨了水滴在表面上的扩散方向问题,以及微结构尺寸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微结构宽度存在临界宽度值,当微结构宽度小于临界宽度时表面表现为疏水性,反之,亲水性增强;在疏水性表面上,水的铺展性表现为各向同性,水滴稳定后俯视图近似为圆形,在亲水性表面,水的铺展性表现为各向异性,表面微结构形状不同,水滴稳定后呈现不同的特殊形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表面润湿性 表面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3N4薄膜的纳米孔制备及λ-DNA分子检测(英文)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建 刘磊 倪中华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76-879,共4页
随着纳米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孔传感器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生物大分子检测。本文利用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在100 nm厚的氮化硅薄膜上制备出50 nm~60 nm孔径的纳米孔,将带有纳米孔的硅基片密封在两个有机玻璃液池内,在液池两侧加入... 随着纳米加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纳米孔传感器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生物大分子检测。本文利用聚焦离子束微纳加工技术在100 nm厚的氮化硅薄膜上制备出50 nm~60 nm孔径的纳米孔,将带有纳米孔的硅基片密封在两个有机玻璃液池内,在液池两侧加入氯化钾溶液,同时施加一定的偏置电压,利用膜片钳放大器可以实时监测离子穿越纳米孔所产生的离子电流,当在液池的一侧加入λ-DNA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λ-DNA分子穿越纳米孔由于物理站位作用从而引起离子电流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孔 聚焦离子束 氮化硅薄膜 过孔 Λ-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通道内λ-DNA过孔信号的小波去噪及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霏 倪中华 +3 位作者 陈云飞 刘磊 马建 毕晨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4,共5页
针对λ噬菌体中的脱氧核糖核酸(λ-DNA)通过纳米通道时的过孔信号噪音大,强度弱且非平稳的缺点,提出了使用具有良好时频域分辨能力的小波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去噪处理,并对有效去噪后的λ-DNA过孔信号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根据小波去噪原理... 针对λ噬菌体中的脱氧核糖核酸(λ-DNA)通过纳米通道时的过孔信号噪音大,强度弱且非平稳的缺点,提出了使用具有良好时频域分辨能力的小波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去噪处理,并对有效去噪后的λ-DNA过孔信号进行了统计分析.首先根据小波去噪原理,选择合适的小波函数,确定最佳的分解层数并选取合适的阈值,对实验采集到的含噪声信号进行去噪处理.根据最终去噪效果可得,以sym7为小波基函数、分解层数5层、使用默认软阈值可以有效降低信号中的噪声,提高信噪比.然后,对具有48 000个碱基对(48 kbp)的λ-DNA通过60 nm氮化硅(SiN)纳米孔的特征信号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阻塞电流和过孔时间分别符合双峰高斯分布和偏正态分布,这为后续DNA分子的辨识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通道 λ-DNA过孔信号 小波去噪 信噪比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石墨烯纳米带的法向热传导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晨晗 董赟 +6 位作者 陈伟宇 陶毅 蔡爽 魏志勇 毕可东 杨决宽 陈云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87-991,共5页
为了探讨纳米带横截面积和制造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凸起结构对多层石墨烯纳米带法向热传导的影响,采用了能够反映纳米尺度下声子波属性和量子效应的原子格林函数方法来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带单位面积法向热导与横截面积呈负相... 为了探讨纳米带横截面积和制造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凸起结构对多层石墨烯纳米带法向热传导的影响,采用了能够反映纳米尺度下声子波属性和量子效应的原子格林函数方法来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纳米带单位面积法向热导与横截面积呈负相关,并最终趋近于体态值100 M W/(m2·K).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随着横截面积的增大,增加的声子支主要位于高频区域,而相对于低频声子,高频声子在界面处的透射值较小.另外,声子局域态密度和透射函数的计算结果表明,凸起会改变热流的传递方向和降低热流传递的效率,从而减小法向热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格林函数法 多层石墨烯纳米带 声子 透射函数 热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换热对悬空微器件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林 赵扬 杨决宽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52-1355,共4页
基于悬空微器件法的一维纳米结构热物性测量技术在纳尺度传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研究辐射换热给这类实验测试带来的误差,本文在20~360 K温度范围内测试了低温恒温器中遮热罩的个数对悬空微器件热源/热沉和基底温度的影响。研... 基于悬空微器件法的一维纳米结构热物性测量技术在纳尺度传热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研究辐射换热给这类实验测试带来的误差,本文在20~360 K温度范围内测试了低温恒温器中遮热罩的个数对悬空微器件热源/热沉和基底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加热电流的情况下,使用三层遮热罩时,热源/热沉温度和基底温度的差异可以忽略;采用两层遮热罩时,热源/热沉温度同基底温度最多差0.4 K;只使用一层遮热罩时,辐射换热使得360 K时热源/热沉温度比基底温度低11.8 K。因此,为了降低辐射换热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低温恒温器中至少应该使用2个遮热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纳米结构 导热系数 热桥法 辐射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薄膜惯性微流控芯片研制及直流道内粒子聚焦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丰韬 项楠 倪中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36-741,共6页
提出一种低成本、可一次性使用的聚合物薄膜惯性微流控芯片,并探索了样品输入流量、粒子尺寸及流道截面尺寸对直流道内粒子惯性聚焦效果的影响机制.该聚合物薄膜芯片采用激光切割和热塑封的新型工艺实现快速、批量化制造.随着样品输入... 提出一种低成本、可一次性使用的聚合物薄膜惯性微流控芯片,并探索了样品输入流量、粒子尺寸及流道截面尺寸对直流道内粒子惯性聚焦效果的影响机制.该聚合物薄膜芯片采用激光切割和热塑封的新型工艺实现快速、批量化制造.随着样品输入流量的增加,粒子聚焦效果逐渐优化,并在达到峰值后,随流量进一步增加而下滑;不同尺寸粒子在相同结构流道内的表现差异显著,粒子直径越大,其在惯性直流道内的聚焦效果越好;不同流道截面宽度的实验结果显示,截面宽度较小的流道结构更利于实现粒子的聚焦.研制的新型直流道聚合物薄膜惯性微流控芯片具有实现细胞等生物医学样品高效预处理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微流控芯片 直流道 惯性聚焦 聚合物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管道内溶液的等效电阻与外加电压相关性
19
作者 曹罚君 高飞 +1 位作者 陈敏华 陈云飞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3-917,共5页
搭建测量微米级管道内溶液电阻的实验平台,研究了直径在50~300μm玻璃管道内溶液的等效电阻,建立了在直流小电压作用下,微管内溶液的等效电阻与外加电压的相互关系,并对实验中的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微管... 搭建测量微米级管道内溶液电阻的实验平台,研究了直径在50~300μm玻璃管道内溶液的等效电阻,建立了在直流小电压作用下,微管内溶液的等效电阻与外加电压的相互关系,并对实验中的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微管内溶液的等效电阻与施加在两端的电压成非线性关系.在电压比较小的初始阶段,随着电压值的增大,微管的等效电阻值迅速减少;当电压增大到临界值(4~6V)时,等效电阻的变化量减小,最后趋于一定的阻值,该阻值近似为对应本体溶液的电阻值.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压较小的初始阶段,电解及电极极化作用主导微管等效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由于离子电流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迅速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 等效电阻特性 电极极化 离子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及其器件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高晓蕾 陈艺勤 +1 位作者 郑梦洁 段辉高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5-573,共19页
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是一种利用模板压印方法大规模制备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图形化技术,具有重复性好、成本低及结构分辨率高等优点。对各类聚合物及介质的快速结构成型使得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在制备微纳光学、光电器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是一种利用模板压印方法大规模制备大面积微纳米结构的图形化技术,具有重复性好、成本低及结构分辨率高等优点。对各类聚合物及介质的快速结构成型使得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在制备微纳光学、光电器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应用于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增强现实光波导及微流控芯片等众多领域,并在纳米技术商业化中发挥关键作用。首先对纳米压印技术进行介绍,然后从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大面积压印模板制备、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的器件应用及其前景与挑战四个方面来介绍大面积纳米压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压印 大面积压印模板 大面积图形化 器件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