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RT技术及其在环境污染调查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恩伟 叶鹏 +3 位作者 刘璐琦 刘朱 赵泫然 刘志彬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
高密度电阻率(ERT)技术具有电极布设简单、对探测体无扰动和仪器小型便携等优点,在环境污染调查中备受青睐。本文介绍了ERT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从地下污染物运移规律监测、污染场地调查、垃圾填埋场填埋边界及渗滤液污染调查3个方面... 高密度电阻率(ERT)技术具有电极布设简单、对探测体无扰动和仪器小型便携等优点,在环境污染调查中备受青睐。本文介绍了ERT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从地下污染物运移规律监测、污染场地调查、垃圾填埋场填埋边界及渗滤液污染调查3个方面综述了ERT技术在环境污染调查中的应用进展,展望了ERT技术的发展方向,建议加强ERT反演图像解译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其侦测精度,实现污染场地时空四维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阻率法 污染场地监测 反演算法 电极排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某市基层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彦燕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2期165-166,172,共3页
指出了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监测任务越来越重,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站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在这方面表现更是突出。分析了现阶段苏北模式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 指出了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环境监测任务越来越重,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站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基层生态环境监测站在这方面表现更是突出。分析了现阶段苏北模式基层环境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监测站 现状 对策建议 苏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市不同类型颗粒物重污染过程特征及组分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殷献茹 苗欣慧 +5 位作者 李辉 孙瑞 邓国庆 饶永才 陈传忠 王景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经过多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我国空气质量有了大幅改善,但重污染过程仍有发生。对2018—2021年徐州市3种不同类型颗粒物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演变趋势、PM_(2.5)组分特征和相关性及污染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重污染过程中,二次... 经过多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我国空气质量有了大幅改善,但重污染过程仍有发生。对2018—2021年徐州市3种不同类型颗粒物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演变趋势、PM_(2.5)组分特征和相关性及污染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重污染过程中,二次无机离子NO_(3)^(-)、SO_(4)^(-2)、NH+4在PM_(2.5)中的占比均是最高。在累积型重污染期间,NO_(3)^(-)、SO_(4)^(-2)、NH^(4+)分别增长144%、142%、183%,二次无机离子对PM_(2.5)的增长贡献较大。结合相关性分析及SOR、NOR值发现,硝酸盐和硫酸盐的二次生成作用显著。在沙尘型重污染期间,结合雷达监测结果及后向轨迹图可以看出,沙尘沉降至高空与近地面污染物叠加造成颗粒物高值。化学组分中Ca^(2+)、Mg^(2+)浓度对PM_(2.5)浓度的影响最大,二次生成和转化对其影响较小。在烟花燃放型重污染期间,和烟花爆竹有关的K^(+)、Mg^(2+)、Cl^(-)离子较污染前分别上升1112%、2058%、和239%,对污染过程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 化学组分 相关性分析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融合的开放式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凌启东 袁冠 +1 位作者 王敏 王鸿磊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9-156,共8页
针对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精细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开放式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融合了小型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大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优点,构建了大数据智慧云平台;基于移动位置和数据相关性实现了小型传感器监测... 针对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不完善、监测精细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开放式空气质量监测系统。融合了小型传感器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和大型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优点,构建了大数据智慧云平台;基于移动位置和数据相关性实现了小型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自动校准,解决了小型传感器监测设备的零点漂移问题;基于信息融合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空气质量预测算法,实现了普通用户对具体位置的空气质量的实时掌握。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预测值均方误差低,精度高,同时可以有效自动校准监测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监测 信息融合 大数据 自动校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北郊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20
5
作者 栾慧君 塞古 +3 位作者 徐蕾 肖昕 梁妍 于勤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679-4687,共9页
采集了徐州北郊第三、四季度大气降尘样品,分析了降尘中As、Cr、Cd、Pb、Cu的污染水平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尘中Pb、Cu、Cr、As和Cd沉降通量分别为1.49,1.21,0.96,0.243mg/(m^2·月),以及9.23μg/(m^2·月).降尘中5... 采集了徐州北郊第三、四季度大气降尘样品,分析了降尘中As、Cr、Cd、Pb、Cu的污染水平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尘中Pb、Cu、Cr、As和Cd沉降通量分别为1.49,1.21,0.96,0.243mg/(m^2·月),以及9.23μg/(m^2·月).降尘中5种元素含量均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但未超过相关标准值.研究区域内Cu空间变异性最强(110.05%),Pb的沉降通量最高,Cd最低,相较于国内其他工业城市,Cr、Cu的沉降通量偏高,Cd偏低.时间上,第三季度,5种重金属地累积指数排序为:Cu>Pb>Cd>As>Cr;第四季度则为Pb>Cu>Cd>As>Cr.其中Cu、Pb、Cd污染程度均在中度和偏重度以上,As介于轻度和偏中度污染,Cr为轻度污染.10处监测点各重金属均为轻微潜在生态风险,降尘中As对儿童存在一定的非致癌风险和经口摄入的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尘 重金属 健康风险 徐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农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徐蕾 肖昕 +1 位作者 马玉 韩筱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453-1459,共7页
采集徐州89个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并测试土壤中Hg、As、Pb、Cd、Cu、Cr、Zn和Ni 8种重金属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并探讨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 采集徐州89个农田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并测试土壤中Hg、As、Pb、Cd、Cu、Cr、Zn和Ni 8种重金属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并探讨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中水旱轮作农田土壤风险筛选值,满足耕作要求。Hg、Pb、Cu和Cr平均含量高于徐州/江苏土壤背景值,存在一定富集趋势。从土壤种植类型角度分析,发现水稻种植土壤中Cd、As、Cr、Zn和Ni含量相对较高。不同类型土壤中暗棕壤Hg含量相对较低,黄壤Pb含量较高。土壤中Cd、As、Cu、Zn和Ni含量受母质影响较大,Pb和Hg含量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As、Zn、Cr和Ni含量峰值在铜山区和沛县北部及贾汪区西部地区分布较多,Pb、Cd和Cu含量峰值出现在邳州地区,Hg含量峰值分布与城区人类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重金属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1年徐州市大气细颗粒物化学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饶永才 冯春莉 +4 位作者 邓国庆 孙瑞 李辉 孟庆江 郁建桥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徐州市地处四省交界,大气污染物来源复杂,颗粒物污染在气象条件不利时较为显著。通过地面观测数据、颗粒物组分连续观测、源解析及轨迹溯源等方法,对徐州市2019—2021年颗粒物变化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定量解析各类污染源的贡献,识别... 徐州市地处四省交界,大气污染物来源复杂,颗粒物污染在气象条件不利时较为显著。通过地面观测数据、颗粒物组分连续观测、源解析及轨迹溯源等方法,对徐州市2019—2021年颗粒物变化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以定量解析各类污染源的贡献,识别对颗粒物贡献显著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PM2.5各组分质量占比中二次无机盐和有机碳相对较高,其中二次无机盐SNA(SO^(2-)_(4),NO^(-)_(3),NH^(+)_(4))占比达到59.1%~62.7%;水溶性离子总浓度逐年降低,但Mg^(2+)和Ca^(2+)浓度2021年分别同比增加2%和12.5%,说明扬尘污染存在反弹。秋冬季水溶性离子明显较高,Cl-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表明徐州市秋冬季受移动源、燃煤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共同影响。PM_(2.5)中OC与EC质量浓度比为4.88~8.40,说明徐州市颗粒物受多源影响,柴油、汽油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燃煤排放对颗粒物贡献较大。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严重的1月污染物主要来自4个方向,其中来自苏北和鲁南的2条轨迹气团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4.36%和29.21%,PM2.5质量浓度分别为100μg/m^(3)和106μg/m^(3),不同方向轨迹的组分具有较大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颗粒物组分 源解析 后向轨迹 区域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市供暖期空气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冯春莉 饶永才 +3 位作者 孟庆江 李辉 邓国庆 孙瑞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1-509,共9页
徐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近年来下降明显,但供暖期的大气污染问题依然较为严重,研究供暖期空气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对于大气污染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地面监测、遥感卫星监测、PM_(2.5)组分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以及浓度权... 徐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近年来下降明显,但供暖期的大气污染问题依然较为严重,研究供暖期空气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对于大气污染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地面监测、遥感卫星监测、PM_(2.5)组分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以及浓度权重轨迹分析(CWT)等方法,对徐州市2016—2020年5个供暖期的空气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供暖期PM_(2.5)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徐州市空气质量近年来有较大好转,但供暖期污染物浓度明显高于非供暖期。供暖对PM_(2.5)浓度影响较大,供暖期PM_(2.5)浓度较供暖前后升高40%~71%。供暖期Cl^(-)、NO_(3)^(-)、SO_(4)^(2-)和NH_(4)^(+)浓度明显高于供暖前后,说明供暖期NH_(4)^(+)与NO_(3)^(-)、SO_(4)^(2-)、Cl^(-)有高度相关性。PM_(2.5)来源中燃煤源、工业源贡献占比供暖期分别较供暖后高出9.9%和13.9%,供暖期间的SOR、NOR明显大于非供暖期,SO_(2)和NO_(x)的二次转化效率明显升高。轨迹分析表明,供暖期影响徐州市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徐州市周边及河北省,PM_(2.5)浓度大于75μg/m^(3)的主要贡献区集中在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暖期 PM_(2.5) PSCF CWT 源解析 贡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微塑料:类型、载体效应、迁移行为和潜在风险综述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加强 崔陆 +4 位作者 周子振 丁千 杨杨阳 蒋园园 徐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586-3599,共14页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不断迁移转化,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风险。为了全面评估土壤MPs的环境风险,加强MPs污染的风险管控,讨论了土壤环境中MPs的类型,系统阐述了土壤MPs的载...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并不断迁移转化,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潜在风险。为了全面评估土壤MPs的环境风险,加强MPs污染的风险管控,讨论了土壤环境中MPs的类型,系统阐述了土壤MPs的载体效应和迁移行为,并从微生物、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四个方面综述了土壤MPs的潜在风险。土壤中MPs并不是单独存在的,MPs的潜在风险一方面来自其本身(颗粒和添加剂)的生物毒性,另一方面是其对共存污染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致病菌等)的载体效应。在非生物(淋溶、重力)和生物等作用下,土壤中的MPs时刻都在经历着复杂的迁移过程,从而加剧了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粒径小,MPs很容易进入食物链并层层传递,从而对不同营养级生物的正常生理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包括影响土壤动植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此外,MPs不仅在环境中存在,而且也在人体中被发现。MPs可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虽然目前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MPs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但其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探讨了土壤MPs污染治理的策略,并对未来土壤微塑料污染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研究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土壤微塑料污染的认识,并为更好地开展微塑料的毒理效应研究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线索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塑料 类型 载体效应 迁移行为 毒性效应 治理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沂沭泗水系水环境质量状况与水质现状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雅丽 曹彦燕 茌文静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0期84-85,共2页
基于2019年徐州境内沂河、沭河水质监测结果,对沂沭泗水系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沂河、沭河水质定性评价均为良好,沂沭泗水系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污染。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为... 基于2019年徐州境内沂河、沭河水质监测结果,对沂沭泗水系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沂河、沭河水质定性评价均为良好,沂沭泗水系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污染。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为改善水体质量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水环境质量 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药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实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雅丽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2期156-157,160,共3页
以徐州市某医药项目为例,从项目的污染来源、防治措施、监测点位、监测因子、评价标准及结果评价等方面,对该类建设项目的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进行了实例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医药项目 环境保护 竣工验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解温度对不同生物炭吸附铅和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敏 杨锟鹏 +3 位作者 张斌 祁超 金志鹏 张亚平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5,共8页
以芦苇、花生壳和稻杆为原料,分别在300℃和600℃下制备生物炭,考察不同生物炭对溶液中Pb^(2+)和Cd^(2+)的吸附性能,探讨其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不同生物炭对Pb^(2+)和Cd^(2+)... 以芦苇、花生壳和稻杆为原料,分别在300℃和600℃下制备生物炭,考察不同生物炭对溶液中Pb^(2+)和Cd^(2+)的吸附性能,探讨其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够更好地拟合不同生物炭对Pb^(2+)和Cd^(2+)的吸附过程,生物炭对Pb^(2+)和Cd^(2+)的吸附均为化学吸附;3种生物炭对Pb^(2+)和Cd^(2+)吸附能力的顺序为稻杆生物炭(DBC)>花生壳生物炭(HBC)>芦苇生物炭(LBC);600℃制备的生物炭(DBC600)对Pb^(2+)和Cd^(2+)的吸附性能更好;25℃时,DBC600对Pb^(2+)和Cd^(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1.06 mg/g和44.15 mg/g。3种生物炭吸附Pb^(2+)和Cd^(2+)过程的ΔG小于0,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3种生物炭吸附Pb^(2+)和Cd^(2+)的主要机理为矿物沉淀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离子交换作用在Pb^(2+)和Cd^(2+)吸附过程中的贡献率减小,金属阳离子与π电子间的配位作用的贡献率增大,而金属阳离子与含氧官能团间的配位作用的贡献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重金属 热解温度 吸附机理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化前后聚乙烯微塑料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园园 徐蕾 +4 位作者 吴涛 刘加强 程海 蒋素会 王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95-1503,共9页
土壤是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重要的长期储存库,每年排放到土壤中的MPs数量远超于海洋。进入土壤中的MPs,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老化,其环境行为从而受到影响。本文以饱和石英砂作为多孔介质,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聚... 土壤是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重要的长期储存库,每年排放到土壤中的MPs数量远超于海洋。进入土壤中的MPs,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老化,其环境行为从而受到影响。本文以饱和石英砂作为多孔介质,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聚乙烯微塑料(PE-MPs)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阻塞效应导致PE的迁移能力随着PE浓度升高而降低,而水流剪切作用导致PE的迁移能力随着流速升高而升高。pH和离子强度对老化PE的迁移能力影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老化作用导致PE表面粗糙度增加,从而影响其迁移过程。富里酸(FA)的存在显著提高PE的迁移能力,这与其表面负电荷增加有关,从而增加了土壤MPs污染地下水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老化 物理化学因素 迁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洗衣废水影响纳米银团聚及溶解行为的关键因素研究进展
14
作者 谷秀君 罗萍 +3 位作者 蔡承建 杨德军 蒋家超 杨靖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4-852,共9页
纳米银因卓越的抗菌性能被广泛用于纺织品生产中。然而,在纺织品洗涤过程中,大量的纳米银会释放并进入到洗衣废水中。不同的洗涤条件决定了释放出的纳米银的团聚及溶解行为,进而影响后续环境过程并对水生生物及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纳米银因卓越的抗菌性能被广泛用于纺织品生产中。然而,在纺织品洗涤过程中,大量的纳米银会释放并进入到洗衣废水中。不同的洗涤条件决定了释放出的纳米银的团聚及溶解行为,进而影响后续环境过程并对水生生物及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为探究不同洗涤条件对纳米银团聚及溶解行为的具体影响,降低纳米银所带来的环境风险,文章归纳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在分析洗衣废水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废水中洗涤剂种类、光照、pH值、离子强度等条件对纳米银团聚及溶解行为的单独或联合作用与影响机理,并根据机理提出了减小纳米银生物毒性的建议,包括减少洗涤过程中纳米银的释放及洗衣废水处理方法的改善,最后对洗衣废水中纳米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提出了后续研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衣废水 纳米银 团聚 溶解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污水中8 种新烟碱类农药
15
作者 王海棠 李含音 +1 位作者 陆启伟 何士龙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6-865,共10页
新烟碱类农药作为一类新型农药,由于其对非靶标生物造成生态风险而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实现污水中痕量新烟碱类农药的快速、准确定量,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检测污水中8种新烟碱类农药(呋虫胺、E-烯啶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氯噻啉、... 新烟碱类农药作为一类新型农药,由于其对非靶标生物造成生态风险而引起广泛关注。为了实现污水中痕量新烟碱类农药的快速、准确定量,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检测污水中8种新烟碱类农药(呋虫胺、E-烯啶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氯噻啉、啶虫脒和噻虫啉)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确定选择色谱流动相类型和质谱参数后,采用单因素法确定固相萃取(SPE)的条件:萃取柱类型为HLB(500 mg/6 mL),上样体积为500 mL,上样速度为10 mL/min,样品pH为6~8。通过优化色谱梯度洗脱程序、样品的稀释倍数并采用同位素内标定量法降低污水样品的基质效应,确定污水稀释5倍进行前处理,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μm),以含01%甲酸的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分析10 min,用吡虫啉-d4作为同位素内标进行定量。通过响应曲面法进一步优化SPE的淋洗液及洗脱液类型和用量,确定用10%甲醇水溶液淋洗,7 mL甲醇-乙腈(1∶1,v/v)混合溶液洗脱。8种新烟碱类化合物在相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方法检出限(MDL)为02~12 ng/L,方法定量限(MQL)为08~48 ng/L,在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26%~942%,RSD为39%~94%。该方法成功用于4个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水样的分析,8种新烟碱类农药的检出含量为ND~256 ng/L。与类似方法相比,该方法检出限低,准确度高,适用于污水中8种新烟碱类农药的痕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固相萃取 新烟碱类农药 污水 基质效应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微塑料对大型溞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加强 蒋园园 +4 位作者 杨杨阳 程海 徐蕾 刘强 范秀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343-4352,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聚乳酸(PLA)微塑料对其急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LA对大型溞的半数效应浓度(48h-EC50)为59.43mg/L,95%置信区间为53.55~65.97mg/L.经紫外照射处理的PLA毒性... 为了进一步揭示生物可降解微塑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大型溞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聚乳酸(PLA)微塑料对其急慢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PLA对大型溞的半数效应浓度(48h-EC50)为59.43mg/L,95%置信区间为53.55~65.97mg/L.经紫外照射处理的PLA毒性降低.PLA对大型溞的游泳活力和摄食行为有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00mg/L的PLA显著抑制了大型溞的心率和胸肢活动率,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1.4%和17.7%.经21d长期暴露后,10和40mg/L的PLA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型溞的生殖及内禀增长率(rm),但其影响并不显著.40mg/L的PLA显著降低了大型溞的存活率(仅为20%).PLA的暴露显著诱导了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表明大型溞受到氧化胁迫并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PLA在浓度40mg/L时显著抑制了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从而引起大型溞神经毒性和运动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乳酸 大型溞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土壤中的碘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月娥 孟庆俊 +8 位作者 李昌平 刘淼 徐辉 谢楠 曹恩伟 张晓赟 蒋思丝 顾晓明 曹珣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9-555,共7页
测定碘在特定样品中的存在形态及含量,是准确评价碘对环境和生态体系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土壤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纽带与载体。为精准快速检测土壤中碘含量,采用艾斯卡试剂熔融、热水提... 测定碘在特定样品中的存在形态及含量,是准确评价碘对环境和生态体系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土壤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纽带与载体。为精准快速检测土壤中碘含量,采用艾斯卡试剂熔融、热水提取和阳离子树脂交换对土壤样品进行预处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土壤中的碘含量。通过在样品空白溶液中加入不同用量的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Na^(+)和Zn^(2+)等阳离子的盐效应消除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乙醇介质对碘计数响应的增强效应,选取了不同浓度的氨水介质进行碘记忆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5 mL样品溶液中加入5 g阳离子交换树脂,基本可以消除Na^(+)和Zn^(2+)的干扰;碘在0.5%、1%和2%的乙醇溶液介质中的计数响应依次递增约达15%,碘在1%、3%和5%氨水介质中的计数响应依次消减约达13.5%。因此,选用3%氨水作为载流,并视仪器灵敏度情况选择样品溶液中乙醇或氨水的介质浓度。方法线性范围宽、检出限低、灵敏度高,可以满足监测分析要求。对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测试,结果均合格,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选取研究区域内若干非污染土壤监测点位进行分层采样、样品制备、预处理和测试,碘平均含量为2.7μg/g,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中等含量水平;其中,B层平均碘含量为(3.2±2.7)μg/g,略高于A层和C层平均碘含量[分别为(2.5±1.9)μg/g和(2.3±1.6)μg/g]。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土壤中碘的含量分布、迁移和转化及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艾斯卡试剂 阳离子树脂交换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渗滤液中DEHP与DBP的迁移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敏 付常喜 +1 位作者 吴涛 徐蕾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2期60-63,共4页
采用一维土柱下渗实验和垂向入渗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垃圾渗滤液中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在土壤中的垂向迁移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原状土和混有石英砂土的土柱对DBP的吸附能力均强于DEHP,而混有石英... 采用一维土柱下渗实验和垂向入渗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垃圾渗滤液中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在土壤中的垂向迁移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原状土和混有石英砂土的土柱对DBP的吸附能力均强于DEHP,而混有石英砂的土柱中DEHP、DB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穿透现象,且DEHP的穿透速度比DBP要快2倍;做或不做防渗处理,DEHP和DBP渗出量均呈前期快速增长而后期归于稳定的趋势,防渗对DBP效果较DEHP好;垂向入渗模型与一维土柱实验结果一致,该模型可用于其他区域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垂向迁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HP DBP 土柱实验 垂向入渗模型 迁移演化规律 垃圾渗滤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运河水质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分析--以丰沛运河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曹杨 《绿色科技》 2021年第24期14-17,共4页
以苏北丰沛运河水质为对象,采用水质指数法对该运河水质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丰沛运河受汛期影响,7~9月份水质会变差;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生活和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河道水利工程也有一定影响,TP和COD是... 以苏北丰沛运河水质为对象,采用水质指数法对该运河水质污染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丰沛运河受汛期影响,7~9月份水质会变差;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生活和工业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农村河道水利工程也有一定影响,TP和COD是主要污染指标;支流Ⅴ和劣Ⅴ类水质占比76.5%,上游区域尤其严重,流域由西(上游)向东(下游)水质整体呈现逐渐变好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运河 污染特征 污染源 WQ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多方演化方法研究
20
作者 汤大山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第25期17-18,共2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为污染。本文从重金属污染的概念入手展开分析,整理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和治理方式,为重金属污染的分析和后续治理提供合理参考。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治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