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膜外阻滞联合笑气吸入在老年病人腹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宗逵 王强 任建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2期2553-2554,共2页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N2O-O2吸入在老年病人腹部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98例ASAⅡ~Ⅲ级、年龄65~90岁患者。52例采用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混合液行硬膜外阻滞与N2O-O2吸入联合麻醉(Ⅰ组);46例采用恩氟烷或异氟烷吸入全麻...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联合N2O-O2吸入在老年病人腹部手术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98例ASAⅡ~Ⅲ级、年龄65~90岁患者。52例采用1%利多卡因+0.15%地卡因混合液行硬膜外阻滞与N2O-O2吸入联合麻醉(Ⅰ组);46例采用恩氟烷或异氟烷吸入全麻(Ⅱ组)。结果:Ⅰ组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患者苏醒迅速而彻底,拔管后患者安静,未感到伤口疼痛,和Ⅱ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N2O-O2全麻用于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术毕苏醒快而完全、利于术后镇痛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硬膜外 麻醉 吸入 氧化亚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骨科手术中等比重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最低局麻药剂量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方梅 黄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4期2907-2908,共2页
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行下肢骨科手术应用等比重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最低局麻药剂量(MLAD)。方法:选取4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罗哌卡因组(R组),0.75... 目的:探讨经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行下肢骨科手术应用等比重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的最低局麻药剂量(MLAD)。方法:选取40例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罗哌卡因组(R组),0.75%罗哌卡因加脑脊液混合液共3mL;布比卡因组(B组),0.75%布比卡因加脑脊液混合液共3mL,每组均采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方法。应用上下序贯法计算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骨科手术的MLAD。监测呼吸和循环状况,观察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布比卡因的MLAD是11.6mg(95%CI为11.1~12.4),罗哌卡因的MLAD是12.8mg(95%CI为12.2~13.4)。结论:罗哌卡因的MLAD低于国外报道剂量,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在相关手术中选择合适的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药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腔阻滞 序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联合曲马多在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梅芳 王雪松 +1 位作者 赵一栋 石学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95-1096,共2页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曲马多治疗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7例PHN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入院后进行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给予普瑞巴林150mg/d,视疼痛缓解情况可追加至225mg/d、300mg/d,同时给予曲...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曲马多治疗老年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7例PHN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入院后进行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给予普瑞巴林150mg/d,视疼痛缓解情况可追加至225mg/d、300mg/d,同时给予曲马多100mg/d,1周后出院,继续用药,观察并记录NRS评分、睡眠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前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1d起镇痛总有效率为95%,睡眠质量明显改善,治疗期间除了3例出现周围性水肿外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普瑞巴林联合曲马多能有效治疗老年患者难治性PHN,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曲马多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老年患者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靶控输注方式对全麻诱导阶段血皮质醇、催乳素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方梅 郑宏 +1 位作者 曹兴华 宣燕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616-618,共3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不同输注方式对麻醉诱导阶段血浆皮质醇(Cor)、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G1组(国人参数组)、G2组(Tackley参数组)、G3组(BET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不应即刻(T1)、气管... 目的观察丙泊酚不同输注方式对麻醉诱导阶段血浆皮质醇(Cor)、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G1组(国人参数组)、G2组(Tackley参数组)、G3组(BET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不应即刻(T1)、气管插管过声门即刻(T2)、插管后3min(T3)、5min(T4)、10min(T5)记录HR、MAP并采集动脉血标本以测定血浆Cor、PRL。结果三组麻醉诱导期间HR、MAP随时间变化差异都无显著意义。三组麻醉诱导阶段血浆Cor、PRL的浓度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在T1时点,三组血浆Cor浓度有轻度下降,而PRL的浓度轻度增加。插管时,三组血浆Cor、PRL浓度均上升,以G3组最显著。结论G1组对应激反应的控制优于G2、G3组。麻醉诱导期间血浆Cor、PRL的浓度变化可用于判定镇静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靶控输注 皮质醇 催乳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病人气管插管时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黄迅 强铭 方志源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8期460-461,共2页
关键词 吸烟病人 气管插管 血液动力学变化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在困难插管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陆群英 黄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499-501,共3页
目的:研究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在困难插管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20例术前预知经口腔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分为3组,每组40例。Ⅰ组,在麻醉诱导后直接喉镜下完成插管;Ⅱ组,采用清醒插管加表面麻醉方式,在直接喉镜暴露下完成插管。Ⅲ组... 目的:研究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在困难插管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20例术前预知经口腔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分为3组,每组40例。Ⅰ组,在麻醉诱导后直接喉镜下完成插管;Ⅱ组,采用清醒插管加表面麻醉方式,在直接喉镜暴露下完成插管。Ⅲ组,均采用盲探气管插管装置来完成插管。结果:Ⅰ组、Ⅱ组的插管成功率低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与Ⅱ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插管时间上,Ⅰ组短于Ⅱ组、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与Ⅲ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2次及2次以上操作的成功例数Ⅰ组、Ⅱ组多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盲探气管插管装置可用于多种气管插管困难的病人,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并发症少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内插管法 麻醉 盲探气管插管装置 经口腔气管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