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1
作者 尹俊洋 宗启言 +8 位作者 吴达 吕朋华 丁鸭锁 刘艳 邵祥忠 丁桂兵 程言博 曹洁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目的评估国产RECO取栓支架在真实世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江苏省8家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 目的评估国产RECO取栓支架在真实世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江苏省8家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责任闭塞血管及其所在位置(前循环、后循环)、是否为醒后卒中、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吸烟、饮酒。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全身麻醉、术中是否结合抽吸取栓、取栓次数、是否首次再通[1次支架取栓即实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术中是否采取补救治疗[包括应用其他支架取栓、动脉内尿激酶溶栓、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急诊血管成形术(单纯支架置入术、单纯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中是否使用球囊导引导管及出院时NIHSS评分。有效性指标包括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mTICI分级3级)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安全性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与器械相关的术中并发症(血栓逃逸、医源性夹层、手术部位出血)和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根据责任闭塞血管所在位置将所有患者分为前循环闭塞组和后循环闭塞组,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366例,平均(69±11)岁,80岁及以上患者54例(14.8%),男221例(60.4%),前循环闭塞组296例,后循环闭塞组70例。(1)337例(92.1%)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282例(77.0%)患者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平均取栓(1.9±1.0)次,141例(38.5%)患者实现了首次再通;9例(2.5%)患者术中使用了其他支架,65例(17.8%)患者行急诊血管成形术,术后24 h内sICH发生率为10.9%(40/36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3.6%(196/366),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患者比例为23.0%(84/366),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6%(13/366);中位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为75(52,110)min,中位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为370(280,488)min。(2)前、后循环闭塞组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1%(163/296)和47.1%(33/70),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93.2%(276/296)和87.1%(61/70),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79.1%(234/296)和68.6%(48/70),术后24 h内sICH发生率分别为12.2%(36/296)和5.7%(4/70),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11/296)和2.9%(2/70),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患者比例分别为21.6%(64/296)和28.6%(20/7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可有效、安全实现血管再通。本研究结果尚需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多中心研究 RECO支架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黄建松 邢伟 +1 位作者 陈杰 周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8-200,共3页
目的:比较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双侧三叉神经在MR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TN患者的DTI图像,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2~71岁。3D Space序列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轴位T2WI扫描,单次激发平... 目的:比较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TN)双侧三叉神经在MR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TN患者的DTI图像,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2~71岁。3D Space序列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轴位T2WI扫描,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DTI复制Space序列的扫描位置。测量症状侧及正常侧三叉神经的平均及最小FA值,并行配对t检验。结果:TN症状侧平均FA值与最小FA值分别为0.249±0.06和0.199±0.07,显著小于正常侧平均FA值与最小FA值(分别为0.283±0.07和0.262±0.07;t=-4.999和-8.336,P均〈0.005)。结论:DTI能够量化评价血管压迫性TN三叉神经的异常变化,有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莫仡 曹洁 +4 位作者 朱旭成 陈荣华 邵华明 宣井岗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87-594,共8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低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9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于入院24~48 h内行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且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335例,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双抗组(89例)和替罗非班组(246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入院Hunt-Hess分级、入院改良Fisher量表评分、动脉瘤直径(>5 mm、≤5 mm)、动脉瘤位置(前循环、后循环)及术后急性脑积水或脑室积血、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情况。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均为入院后急诊头部CT平扫确认。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标准评估栓塞效果:Ⅰ级指完全不显影(完全栓塞),Ⅱ级指仅瘤颈显影(不完全栓塞),Ⅲ级指瘤体显影,其中Raymond分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替罗非班组: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入弹簧圈后、支架释放时,给予4.2μg/kg替罗非班静脉注射后以0.0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6~8 h,并在停止静脉滴注2 h前予序贯阿司匹林100 mg与氯吡格雷75 mg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双抗组:至少于支架置入前2 h给予顿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术后第2天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持续口服6个月阿司匹林(100 mg/d)和术后持续口服3个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有效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72 h内血栓事件发生率,安全性指标为术中及术后早期(术后48 h以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晚期(术后48 h及以后)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和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症状性、无症状性)发生率,不良事件为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情况,其他并发症指延迟性脑缺血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80 d临床预后,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1)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的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后180 d良好预后[75.2%(185/246)比74.2%(66/89),P=0.845]及死亡[10.2%(25/246)比12.4%(11/89),P=0.566]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有效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与双抗组术中[0.8%(2/246)比4.5%(4/89),P=0.075]、术后72 h血栓事件[11.0%(27/246)比13.5%(12/89),P=0.527]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抗血小板聚集方案安全性比较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术后早期颅内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双抗组[2.8%(7/246)比10.1%(9/89),P=0.014],接受脑室外引流术发生症状性脑室外引流相关颅内出血事件患者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比2/15,P=0.050)。两组术中颅内出血事件(1.6%比3.4%,P=0.580)、术后晚期颅内出血事件(3.3%比4.5%,P=0.836)、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0.4%比1.1%,P=0.461)发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替罗非班方案用于支架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急性破裂动脉瘤在预防血栓事件方面与双抗效果类似,且不增加早期出血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替罗非班 低剂量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治疗 被引量:6
4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1 位作者 杨伊林 王穗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8期366-367,共2页
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 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微创疗效可靠,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前交通动脉是双侧大脑半球之间血流平衡和代偿的重要通道,也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由于该部位血管解剖的特殊性,前交通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前交通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存在栓塞率低和并发症高的困难.作者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1例微小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行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破裂 前交通微小动脉瘤 弹簧圈 栓塞治疗 血管造影 微导丝辅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体会 被引量:3
5
作者 宣井岗 彭亚 +1 位作者 杨伊林 王穗暖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 总结水解可脱弹簧圈(Tnffill DCS,Tnffill DCS Orbit)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对3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DCS或DCS ORBIT方法,在起病72h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35例栓塞成功,100%栓塞29例,95%栓塞3例,90... 目的 总结水解可脱弹簧圈(Tnffill DCS,Tnffill DCS Orbit)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对3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DCS或DCS ORBIT方法,在起病72h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35例栓塞成功,100%栓塞29例,95%栓塞3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1例并发术中破裂出血,1例并发血栓栓塞,预后较好。1例死于肺部感染。30例获得1~15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16例获得3-12个月DSA随访,1例部分再通。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患者,应急诊治疗。用DCS或DCS ORBIT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急性期 水解可脱弹簧圈 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记忆训练系统对脑损伤患者工作记忆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薛翠萍 恽晓平 +2 位作者 张一 姚球近 牛秀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训练系统对脑损伤患者的训练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例伴工作记忆障碍的脑损伤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训练组使用"工作记忆训练系统"进行为期4周的工作记忆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认知康...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训练系统对脑损伤患者的训练效果。方法 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例伴工作记忆障碍的脑损伤患者分为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10)。训练组使用"工作记忆训练系统"进行为期4周的工作记忆训练。对照组不进行认知康复训练。训练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数字顺/倒背、空间顺/倒背、n-back测试及日常生活记忆调查问卷评定。结果训练组各项测试结果除数字正背外,均较对照组提高(Z〉2.014,P〈0.05),日常生活记忆问卷评分改善(Z=1.970,P=0.049)。结论工作记忆系统训练可以提高脑损伤患者记忆水平,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记忆障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记忆训练系统 脑损伤 工作记忆 日常生活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