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
2
1
作者
于雪
周敏
刘德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介绍1例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检索Medline及万方中文数据库近55年国内外报道的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
目的介绍1例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检索Medline及万方中文数据库近55年国内外报道的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特点。结果共检出89例特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患者。男性49例、女性40例,患病无性别差异,年龄6周至68岁,平均(25.5±15.8)岁。其中无症状者22例(24.7%)。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48例(53.9%),咳嗽23例(25.8%),胸背痛或上腹痛6例(6.7%),发热6例(6.7%),心慌3例(3.4%),水肿3例(3.4%),乏力1例(1.1%),并可以晕厥、心脏压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通过心包积液乳糜试验阳性、心包积液三酰甘油>12.9 mmol/L而诊断,淋巴管核素显像以及淋巴管造影有助于发现淋巴漏出部位及病因,本研究中阳性率分别为80.8%(21/26)和74.1%(20/27)。常见病因包括胸导管闭塞或发育不良、胸导管/淋巴管异常扩张,其他局部异常和发育异常等。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保守治疗包括低脂饮食、中链脂肪酸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但效果差,70.8%(46/65)的患者转而行手术治疗。最常用、有效的术式为胸导管低位结扎及心包开窗术,治愈率可达92.4%(61/66)。89例患者中70例有随访资料:88.6%(62/70)无复发,10%(7/70)未愈,其中1例发生缩窄性心包炎。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结论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发病率很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心包积液检查可以确诊。淋巴管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及病因。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心包积液
胸导管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和股动脉管壁肥厚的早期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
3
2
作者
顾伟英
江时森
+1 位作者
杨斌
张启高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0-81,共2页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分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在体颈动脉和股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以正常组、高血压病Ⅰ期组、高血压病Ⅱ期组、非脑卒中型高血压病Ⅲ期组及高血压病伴脑卒中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股动脉的...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分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在体颈动脉和股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以正常组、高血压病Ⅰ期组、高血压病Ⅱ期组、非脑卒中型高血压病Ⅲ期组及高血压病伴脑卒中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股动脉的内膜中层复合体厚度(IMT)、管腔内径(D),并计算壁腔比值(IMT/D)。结果:高血压病Ⅰ期组与正常组相比,3种动脉的IMT及(或)D无显著性差异(颈内动脉的IMT例外),而3种动脉的IMT/D却均显著增大(P<0.01);另3组患者,3种动脉除了IMT/D增大外,IMT和D逐渐增大,且随高血压分期而递增。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测技术为无创评估高血压病早期靶器官动脉损害的快速有效方法;颈动脉和股动脉结构变化可以作为了解高血压对动脉损害的“窗口”,用于指导分期和治疗,尤其是IMT/D增大为高血压病早期动脉受损的灵敏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
股动脉
管壁肥厚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
2
1
作者
于雪
周敏
刘德平
机构
卫生部北京
医院
心
内科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出处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文摘
目的介绍1例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检索Medline及万方中文数据库近55年国内外报道的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病例,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特点。结果共检出89例特发性乳糜性心包积液的患者。男性49例、女性40例,患病无性别差异,年龄6周至68岁,平均(25.5±15.8)岁。其中无症状者22例(24.7%)。常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48例(53.9%),咳嗽23例(25.8%),胸背痛或上腹痛6例(6.7%),发热6例(6.7%),心慌3例(3.4%),水肿3例(3.4%),乏力1例(1.1%),并可以晕厥、心脏压塞为首发症状。多数通过心包积液乳糜试验阳性、心包积液三酰甘油>12.9 mmol/L而诊断,淋巴管核素显像以及淋巴管造影有助于发现淋巴漏出部位及病因,本研究中阳性率分别为80.8%(21/26)和74.1%(20/27)。常见病因包括胸导管闭塞或发育不良、胸导管/淋巴管异常扩张,其他局部异常和发育异常等。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保守治疗包括低脂饮食、中链脂肪酸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但效果差,70.8%(46/65)的患者转而行手术治疗。最常用、有效的术式为胸导管低位结扎及心包开窗术,治愈率可达92.4%(61/66)。89例患者中70例有随访资料:88.6%(62/70)无复发,10%(7/70)未愈,其中1例发生缩窄性心包炎。随访期内无死亡病例。结论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发病率很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心包积液检查可以确诊。淋巴管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部位及病因。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预后良好。
关键词
乳糜心包积液
胸导管
病例报告
Keywords
Chylopericardium
Thoracic duct
Case reports
分类号
R542.1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和股动脉管壁肥厚的早期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
3
2
作者
顾伟英
江时森
杨斌
张启高
机构
中国
人民
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
医院
心
内科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
出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0-81,共2页
文摘
目的:旨在研究不同分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在体颈动脉和股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以正常组、高血压病Ⅰ期组、高血压病Ⅱ期组、非脑卒中型高血压病Ⅲ期组及高血压病伴脑卒中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股动脉的内膜中层复合体厚度(IMT)、管腔内径(D),并计算壁腔比值(IMT/D)。结果:高血压病Ⅰ期组与正常组相比,3种动脉的IMT及(或)D无显著性差异(颈内动脉的IMT例外),而3种动脉的IMT/D却均显著增大(P<0.01);另3组患者,3种动脉除了IMT/D增大外,IMT和D逐渐增大,且随高血压分期而递增。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测技术为无创评估高血压病早期靶器官动脉损害的快速有效方法;颈动脉和股动脉结构变化可以作为了解高血压对动脉损害的“窗口”,用于指导分期和治疗,尤其是IMT/D增大为高血压病早期动脉受损的灵敏指标。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
股动脉
管壁肥厚
超声心动图
Keywords
Hypertension
Carotid artery
Femoral artery
Ultrasound cardiography
分类号
R544.10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R540.45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特发性乳糜心包积液一例并文献复习
于雪
周敏
刘德平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和股动脉管壁肥厚的早期判断及其临床意义
顾伟英
江时森
杨斌
张启高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