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常州市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适宜气象条件 被引量:1
1
作者 董芹 霍焱 +3 位作者 陆云梅 马天骄 孙玲萍 黄玲玲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3-76,共4页
以1988—2007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植物保护站的虫害资料和常州市龙虎塘观测站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常州市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适宜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常州市褐飞虱、白背飞虱随气候变暖有增多趋势,3种螟虫随气候变暖趋于减少;... 以1988—2007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植物保护站的虫害资料和常州市龙虎塘观测站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常州市水稻主要虫害发生规律及适宜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常州市褐飞虱、白背飞虱随气候变暖有增多趋势,3种螟虫随气候变暖趋于减少;褐飞虱在8月下旬至9月初高发,白背飞虱在7月中旬高发,三化螟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高发,二化螟和大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高发;并给出了常州市水稻虫害发生发展的适宜气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虫害 发生规律 气象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常州市春季气候特点分析
2
作者 王国强 匡汉祎 +4 位作者 路瑛 徐杰 陈明 朱小莉 陆琳 《河南农业》 2016年第20期45-45,共1页
通过对常州市近10 a春季日数、气温、降水日数、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统计的,初步掌握了常州市近10 a春季气候的基本特点,为气候变化研究和农林业生产及气象预测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入春 气温 降水日 降水量 日照时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常州地区垂柳物候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林磊 王国强 +2 位作者 匡汉祎 徐杰 丁文文 《河南农业》 2016年第11期88-88,共1页
通过介绍江苏省常州地区垂柳观测的方法和常州垂柳的物候期分布规律,并探讨物候期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垂柳 物候 气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PM2.5与气象因子间相互关系的探讨
4
作者 徐杰 匡汉祎 +2 位作者 王国强 陈明 朱小莉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11期117-118,135,共3页
通过对常州市2015—2016年PM2.5连续的观测,统计同时期相关天气现象概率情况,基本掌握了常州市PM2.5浓度值与天气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并以同时期的气温、相对湿度、降水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PM2.5与气象因子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PM2.5 气象因子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SPLIT4.8的常州市大气污染扩散应急响应系统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雷正翠 张备 +3 位作者 臧晓钟 夏瑛 陈雨 焦振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3527-13530,共4页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大气扩散模式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了常州市大气污染扩散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以中尺度数值模式CWRF输出的大气背景场作为气象初始场,运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最新开发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式HYSPLIT4.8计算... 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大气扩散模式及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了常州市大气污染扩散应急响应系统,该系统以中尺度数值模式CWRF输出的大气背景场作为气象初始场,运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最新开发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式HYSPLIT4.8计算大气污染物的轨迹、扩散、沉降浓度及扩散范围,采用叠加了常州、金坛和溧阳加密观测站点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GoogleEarth)精确地显示出大气污染物的传播路径、影响区域和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扩散 HYSPLIT4.8 地理信息系统 应急响应 常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夏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雷正翠 钱玮 史裕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606-13609,13643,共5页
2009年6月4和5日常州市的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同一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造成的,但2次产生的天气实况差异较大。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2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 2009年6月4和5日常州市的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同一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造成的,但2次产生的天气实况差异较大。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这2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热力和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东北冷涡天气背景下,由于中低层温湿场配置不同、中低层系统不同、能量上的差异等,导致常州市天气不同;强对流天气与θse高能区和不稳定区、K指数场的高值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或中尺度气旋、强上升运动、较好的散度场配置、比湿场的大值区及风速风向的较强垂直切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强对流天气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PM2.5与风向风速关系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周天雄 王国强 +2 位作者 匡汉祎 陈明 陆琳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9期140-141,共2页
PM2.5的浓度的变化与风向、风速的变化密切相关,通过对常州市2015—2016年PM2.5浓度与风向风速变化相关性分析,基本掌握了常州市不同空气质量级别与风向风速的对应关系,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相关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PM2.5 风向风速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国强 匡汉祎 +4 位作者 徐杰 路瑛 陆琳 陈明 朱小莉 《江西农业》 2016年第6S期76-,共1页
根据江苏省常州国家基本气象站2005-2014年的降水记录,以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了常州市近10 a降水量波动呈现增加趋势,其增加趋势为每年增加27.9 mm,月降水总量呈单峰型;近10 a年降水总量最多的为2009年的1 436.0 mm,降水总量最... 根据江苏省常州国家基本气象站2005-2014年的降水记录,以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初步掌握了常州市近10 a降水量波动呈现增加趋势,其增加趋势为每年增加27.9 mm,月降水总量呈单峰型;近10 a年降水总量最多的为2009年的1 436.0 mm,降水总量最少的为2005年的889.6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日数 趋势 江苏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天气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明 王国强 周天雄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4期174-174,178,共2页
利用2011—2015年常州、金坛、溧阳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等要素资料,分析其在不同季节、不同旱期、不同连阴雨条件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各要素间的相关性和显著... 利用2011—2015年常州、金坛、溧阳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重量含水率、土壤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蒸发量等要素资料,分析其在不同季节、不同旱期、不同连阴雨条件下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各要素间的相关性和显著性,得出常州地区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气象要素 变化规律 江苏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PM2.5气候统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天雄 王国强 +2 位作者 匡汉祎 徐杰 胡天刚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7期144-145,共2页
通过对常州市2015—2016年PM2.5浓度值资料统计分析,基本掌握了常州市PM2.5浓度值的基本态势,总结出常州市PM2.5浓度年、季、月、日、时基本变化规律。为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数据支持。
关键词 PM2.5 气候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常州市PM2.5对能见度干扰
11
作者 陈明 匡汉祎 +2 位作者 王国强 徐杰 周天雄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13期144-145,148,共3页
以2015—2016年观测到的水平能见度与PM2.5资料进行对应分析,根据PM2.5对空气质量影响的不同质量指数,分别分析其能见度变化,初步掌握了不同空气质量指数下能见度的基本变化范围,对气象能见度预测和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空气质量 PM2.5 能见度 干扰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颗粒物湿清除和雨后PM_(2.5)浓度增长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涛 彭燕 雷正翠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4-1117,1123,共5页
通过2015—2018年常州市逐时的PM_(2.5)、PM_(10)数据及降水资料,研究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特征、雨后PM_(2.5)的增长速度及PM_(2.5)低浓度持续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对PM_(2.5)和PM_(10)有正清除作用的降水量占比分别为79.9%和82... 通过2015—2018年常州市逐时的PM_(2.5)、PM_(10)数据及降水资料,研究降水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清除特征、雨后PM_(2.5)的增长速度及PM_(2.5)低浓度持续时间规律。结果表明:(1)对PM_(2.5)和PM_(10)有正清除作用的降水量占比分别为79.9%和82.7%。降水对PM_(2.5)和PM_(10)的湿清除量分别占PM_(2.5)和PM_(10)年均值的1.6%和1.9%。冬季和春季颗粒物的湿清除总量较大,夏季和秋季较小。(2)降水强度和雨前颗粒物浓度均较低时,降水过程易导致颗粒物浓度不降反升。(3)雨后PM_(2.5)增长速度的月度变化规律呈“U”形分布。1月雨后PM_(2.5)小于75μg/m^(3)的持续时间较短(13.4 h),4—10月则大于30 h。(4)总体上,随着雨后PM_(2.5)升高,PM_(2.5)小于75μg/m^(3)的持续时间缩短,PM_(2.5)增长速度加大。当雨后PM_(2.5)>50μg/m^(3)时,PM_(2.5)增至75μg/m^(3)以上仅需7~11 h。雨后PM_(2.5)>45μg/m^(3)时,PM_(2.5)易快速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有效降水 湿清除 雨后PM_(2.5) 增长 降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木槿的物候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匡汉祎 孔成刚 +4 位作者 王国强 林磊 路瑛 徐杰 陆琳 《现代园艺》 2016年第18期12-12,共1页
依据常州市国家基本气象站2015年连续对木槿的物候观测记录,结合气象变化规律,总结出木槿的基本物候变化规律,初步总结出常州市木槿的观赏性特点。结果表明,木槿的物候期是从3月19日-12月3日,木槿最具观赏性为6月11日-9月27日。
关键词 木槿 物候 观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市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匡汉祎 朱小莉 +2 位作者 陆琳 王国强 徐杰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8期229-229,共1页
通过对常州市近10a气温资料统计分析,掌握到近10a气温呈下降趋势,总结出月平均最高、最低;近10a极端最高、最低出现的时间。为工农业生产,用电建设及生态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气温 平均 极端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生育期气象指数等级及灾害预警指标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董芹 霍焱 +5 位作者 蒋骏 裴善善 吴建秋 姚丽娜 吴晶璐 陈宏波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4-90,共7页
应用2004—2012年金坛市气象局油菜试验田观测的生育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方式的不同导致油菜全生育期、播种期、苗期持续天数和气象要素出现较大差异,但对蕾薹期、开花期、成熟期影响较小;气象灾害对各... 应用2004—2012年金坛市气象局油菜试验田观测的生育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方式的不同导致油菜全生育期、播种期、苗期持续天数和气象要素出现较大差异,但对蕾薹期、开花期、成熟期影响较小;气象灾害对各生育期影响不同。(1)连阴雨主要影响苗期、蕾薹期、开花期;(2)寒潮主要影响苗期、蕾薹期;(3)暴雨在苗期和开花期偶有发生;(4)暴雪对苗期影响越来越大;(5)苗期低温冻害趋于严重,开花期低温影响趋小;(6)高温逼熟显著加重。利用SPSS软件中位数聚类法、专家调查法等,结合农业气象条件普查等,提出油菜生长需要的气象要素适宜与否区间及各生育期综合气象指数等级;通过气象灾害分析、灾情普查、专家指导等,得到不同气象灾害在各生育期的预警指标及综合预警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生育期 气象指数等级 灾害预警指标 SPSS中位数聚类法 农业气象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雷暴的气候特点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雷正翠 夏文梅 +3 位作者 周霖华 吴焕勤 姚丽娜 张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8-125,共8页
利用常州基本观测站1952—2007年长序列的雷暴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变换方法,对常州雷暴的变化规律、周期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日数年代际间差异显著。(2)雷暴年际变化很大,最... 利用常州基本观测站1952—2007年长序列的雷暴观测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小波变换方法,对常州雷暴的变化规律、周期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日数年代际间差异显著。(2)雷暴年际变化很大,最大值为最小值的5.9倍;雷暴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的趋势。(3)夏季为雷暴高发季节,占总雷暴日数的66.8%。(4)月际变化差异大,雷暴集中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为雷暴高发月。(5)从日分布来看,傍晚出现次数最多,其次为下午,上午出现最少。(6)常州年雷暴日数分布主要表现为12a(年代际)震荡周期贯穿在整个56年里;1952—2004年存在着非常明显7a左右的次周期特征;1968—2007年还存在3~4a的小周期特征。(7)常州雷暴的雷达回波基本反射率因子一般在30~65dBz之间,回波顶高为6~17km。(9)常州雷暴雷达回波移向主要有五类:西南东北向、东南西北向、西北东南向、旋转、局地生成。另外对常州雷雨大风和冰雹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7月为雷雨大风最高发月;5月和7月为冰雹最高发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统计特征 趋势系数 小波分析 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统计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黄文彦 孙燕 +2 位作者 卢楚翰 姚丽娜 董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3-853,共11页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 使用Lu(2017)改进的温带气旋识别和追踪方法得出的江淮气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0年夏季江苏引发暴雨的江淮气旋概况、路径、形势特征和对应暴雨的主要落区。结果表明,夏季江淮气旋造成江苏暴雨的频次空间上在江淮之间最多,并向北和向南依次递减;时间上在6月最多,约占该月暴雨总次数的1/3。致暴江淮气旋暴雨落区与江淮气旋的路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淮北和江淮地区,暴雨在致暴江淮气旋过境地区均匀分布,但在苏南地区,暴雨主要集中在苏南的中西部。致暴江淮气旋天气形势可分为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两类,其中低槽型出现的次数约为偏西气流型的2倍。偏西气流型暴雨区位于500hPa南侧暖湿的西南气流与北侧西北气流的过渡带中,低槽型暴雨区位于槽前西南气流中。850hPa两种类型基本相似,都为闭合的低涡,且低涡位置相比于700hPa明显南移。江淮和苏南地区的暴雨落区大都位于700和850hPa低涡中心的南侧、700hPa急流的北部和850hPa急流的北侧。偏西气流型和低槽型造成的暴雨范围基本相当,但低槽型产生的暴雨量要大于偏西气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气旋 夏季 暴雨 路径 西南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常州一次罕见持续性雾-霾天气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雷正翠 郑媛媛 +5 位作者 刘银峰 孙康远 刘端阳 何涛 吴晶璐 周文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3-1134,共12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资料、污染物浓度及AQI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8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夜间常州持续11 d的强浓雾和严重霾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雾-霾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污染重。(2)中纬度地区高层持续纬向环流控制、中低层暖脊稳定存在,地面持续受均压场或弱倒槽顶部、弱冷锋前部影响,是这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重要天气条件。(3)边界层内弱辐散、负涡度及弱的下沉气流是此次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维持、发展的动力因子。近地层长时间水汽饱和且维持小风速利于雾-霾的长时间维持。(4)近地面高强度的贴地逆温长时间维持和持续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是此次雾-霾形成、发展和长时间维持的重要热力条件。雾比霾的平均混合层高度明显偏低且霾等级越高混合层高度越低,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先于能见度变化,对雾-霾临近预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弱冷空气渗透、风速适当增加、混合层高度的先期快速下降、负净辐射曝辐量绝对值的明显增大是雾爆发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雾-霾 气象要素 污染物 逆温层 混合层高度 爆发性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11月常州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雷正翠 刘银峰 +3 位作者 吴建秋 张丽华 吴晶璐 姚丽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期206-209,259,共5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冷空气活动主要有3个特点,即范围较大、降温速度快、降水时间较长;寒潮爆发前回暖往往是寒潮预报的一...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11月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冷空气活动主要有3个特点,即范围较大、降温速度快、降水时间较长;寒潮爆发前回暖往往是寒潮预报的一个重要指标;槽后较强冷空气的不断南下,利于寒潮天气的爆发;500 hPa负涡度带的一次次南下影响,可据此判断冷空气的影响时间和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天气过程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气象观测站迁站气象要素对比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磊 王国强 +2 位作者 任义方 徐杰 陈明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13期132-133,共2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改变了原处郊区的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需要将国家观测站搬迁至远离新城的郊外,保证气象要素的代表性。本文介绍了进行新旧站址对比观测的项目和时间,然后介绍了对比观测的月数据格式和处理方法,详...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改变了原处郊区的气象观测站的气象探测环境,需要将国家观测站搬迁至远离新城的郊外,保证气象要素的代表性。本文介绍了进行新旧站址对比观测的项目和时间,然后介绍了对比观测的月数据格式和处理方法,详细阐述了新旧站址数据的对比分析方法,探讨了如何根据数据结果提出结论性意见为相关天气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气象站 迁站 要素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