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患儿的康复治疗及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钱雪 庄任 +1 位作者 何俊 杨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2717-2720,共4页
背景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儿童期发病者十分罕见,目前除药物对症治疗外,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是尽可能维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目的分析1例SCA-2患儿康复治疗过程及其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模式,为SCA-2... 背景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儿童期发病者十分罕见,目前除药物对症治疗外,积极进行康复治疗是尽可能维持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目的分析1例SCA-2患儿康复治疗过程及其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模式,为SCA-2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2018年收治的1例SCA-2患儿的临床资料、康复治疗策略及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患儿经院内系统康复治疗30 d后协调、平衡、进食、步行能力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自理;经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治疗1年后,患儿记忆力、注意力出现下降趋势,但协调、平衡、转移、进食、步行能力无明显退步,且能完成室内10 m步行,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坚持日常校园生活,家庭支持和社会服务保障在持续完善中。结论本例患儿经院内精准化评估、院内系统康复治疗、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治疗后协调、平衡、进食、步行能力等明显改善,日常生活基本自理;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模式可能是社区医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及终身性疾病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儿童 康复 治疗结果 社区智慧化延续性云康复模式 病例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吞咽干预对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32
2
作者 张晓敏 张丽霞 +8 位作者 钱苏荣 胡翠琴 贾瑞冬 张翎 李向荣 言丽香 张艳 章金荣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409,共6页
目的:分析综合吞咽干预能否改善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方法:共有40例脑卒中后OSA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0)及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吞咽护... 目的:分析综合吞咽干预能否改善脑卒中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功能。方法:共有40例脑卒中后OSA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2例,女性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20)及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吞咽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进行综合吞咽干预(包括吞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和发声训练)。分别在干预前、干预4周时对这些患者进行评定。使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诊断脑卒中患者是否患有OSA并评价其严重程度;使用洼田饮水试验、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GUSS)、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价患者是否有吞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GUSS、VFSS评分较前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但对照组GUSS、VFSS评分无明显提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AHI、ODI、平均SaO2较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P<0.01),但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综合吞咽干预不仅能够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还能改善脑卒中后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吞咽干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促通疗法联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对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姜文 郭川 +3 位作者 徐胜 卞海波 王彤 朱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48-553,571,共7页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联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治疗对亚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卒中偏瘫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疗法联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治疗对亚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卒中偏瘫患者4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3例入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下肢反复促通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反复促通疗法治疗的同时给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测试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和伸膝位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AROM),并进行组间及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43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因3例病情变化转院,使得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共40例患者入组,其中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iEMG、A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50(6.50,16.00)分比11.00(8.25,15.75)分、5.50(2.00,13.50)分比3.50(2.00,14.00)分、17.85(14.10,20.39)V·s比18.25(11.83,20.38)V·s、0.00°(0.00°,0.00°)比0.00°(0.00°,0.00°),均P>0.05]。治疗3周后,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iEMG、AROM治疗组分别为23.00(21.25,25.00)分、37.50(27.00,42.00)分、62.00(54.65,64.88)V·s、5.00°(5.00°,10.00°),对照组分别为20.00(16.50,21.75)分、31.50(20.00,36.75)分、43.20(27.51,50.59)V·s、2.50°(0.00°,5.00°),2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iEMG、A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反复促通疗法联合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治疗可明显提高亚急性期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反复促通疗法 肌电反馈式助力电刺激 偏瘫 表面肌电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