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四五”时期江苏工业现代化建设路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松林 房正国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2-61,共10页
“十四五”拉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和前提,作为工业大省,江苏工业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应该在率先实现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并为全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提供支撑。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内... “十四五”拉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和前提,作为工业大省,江苏工业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应该在率先实现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并为全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在前列提供支撑。提出了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定位和表现形态,全面总结了江苏工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突出问题,分析了“十四五”期间江苏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江苏“十四五”期间推进工业现代化建的目标定位和具体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现代化 “十四五” 路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爱勋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共5页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江苏产业体系呈现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集群发展优势明显、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数智制造全国领先、市场主体活力较强等特征,具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良好基础,...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推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江苏产业体系呈现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集群发展优势明显、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数智制造全国领先、市场主体活力较强等特征,具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制造业总体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等问题。构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全力构建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全力打造更具优势的产业集群、全力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全力培育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全力营造最优的制造业发展环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制造业 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毅彪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8,共6页
产业基础能力是保障和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基础性支撑的综合实力。构筑形成坚实有力的产业基础能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上积极探索、不断实践,逐步构建... 产业基础能力是保障和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基础性支撑的综合实力。构筑形成坚实有力的产业基础能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在推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上积极探索、不断实践,逐步构建起由“创新支撑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企业主体能力、产业协同能力、政府治理能力”组成的“五力”模式,持续引领提升全省产业基础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梳理产业基础能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江苏“十三五”以来产业基础能力发展的现状与不足,从其“五力”模式的实践探索中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为我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供了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基础能力 工业基础 “五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采暖期与非采暖期大气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圣 徐静馨 +2 位作者 孙雪丽 胡正新 赵秀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51-1458,共8页
采暖期重污染天气频发,成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汾渭平原刚被划为中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基于2014-2018年PM2.5、SO2、NO2、O3和CO等污染物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指数,分析了汾渭平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大气环... 采暖期重污染天气频发,成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难点。汾渭平原刚被划为中国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基于2014-2018年PM2.5、SO2、NO2、O3和CO等污染物监测数据及空气质量指数,分析了汾渭平原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大气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采暖期PM2.5、SO2、NO2和CO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非采暖期PM2.5相比采暖期低42%~54%,采暖期SO2、NO2和CO的平均浓度分别是非采暖期的2.7、1.5、1.6倍,而非采暖期O3平均浓度是采暖期的2.2倍;(2)PM2.5和SO2为采暖期首要污染物,O3为非采暖期首要污染物;(3)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三省交界处和临汾的PM2.5浓度均较高,采暖期气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与非采暖期基本相似,其中SO2浓度的空间分布为山西境内>河南境内>陕西境内;(4)采暖期PM2.5与SO2、NO2、CO浓度均呈正相关,与O3呈负相关,非采暖期SO2、NO2和CO随PM2.5浓度呈一致变化趋势,均先上升后下降,与采暖期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5)采暖对PM2.5和SO2的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4.9%和4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采暖期 非采暖期 PM2.5 气态污染物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创新集群的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胡汉辉 沈群红 +3 位作者 胡绪华 王贤梅 吴小松 孙雨亭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34-44,146,共12页
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来临,面临新形式的全球化和基于我国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之背景,在生产制造集群普遍向创新型集群升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向产业创新集群的进一步转型演化特征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揭示... 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代的来临,面临新形式的全球化和基于我国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发展之背景,在生产制造集群普遍向创新型集群升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向产业创新集群的进一步转型演化特征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揭示其通过产业创新能力的累积和原创性成果的应用导致新兴、未来产业的形成,引领实体产业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作用。在产业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中,“产业链”和“创新链”在特定区域上的协同性融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的相辅相成是这一产业组织新形态的明显特征。包括政府在内的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有目的的协同性合作生态,以及围绕应对产业创新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的多目标需求而协作的系列探索性、突破性的产业创新活动是产业创新集群成功的基础。包括苏州在内的一些沿海地区正在进行的产业创新集群实践提供了客观观察产业创新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以及产业创新与集群发展的高质量协同的典型样板。建设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既是基于建立我国自主可控产业体系之历史使命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担当与战略选择,也是顺应我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创新集群 集群升级 产业发展 中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