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宜兴地区典型菜地土壤肥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光亚 黄洪光 +2 位作者 汪吉东 张永春 宁运旺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1-333,共3页
对江苏省宜兴市典型大棚和露地蔬菜土壤采样,并做土壤养分均衡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棚土壤和露地土壤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且耕层(0~25cm)酸化程度大于亚耕层(25—50cm),大棚蔬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露地蔬... 对江苏省宜兴市典型大棚和露地蔬菜土壤采样,并做土壤养分均衡状况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棚土壤和露地土壤呈现明显的酸化趋势,且耕层(0~25cm)酸化程度大于亚耕层(25—50cm),大棚蔬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露地蔬菜地土壤,两种栽培模式下蔬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都有在表层过量累积趋势,且大棚蔬菜地较露地蔬菜地土壤更明显,而速效钾在露地蔬菜地土壤的积累较大棚蔬菜地更明显。大棚和露地蔬菜土壤有效硫、交换性ca”、交换性Mg“及有效锌、有效硼等都处较丰水平,而土壤有效硅含量较低,增施硅肥可能有较高的增产潜力。对大棚蔬菜进行盐分分析表明:10个点的蔬菜大棚土壤已达到中盐土盐渍化水平,其中盐分大于1.0g/kg小于2.0g/kg的占50%,盐分接近3.0g/kg的比例为40%,对应的土壤电导率也呈相同趋势,且所测定土壤盐分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重施氮肥造成的硝态氮积累是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棚 露地 典型菜地 土壤 肥力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蔬菜地土壤盐渍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4
2
作者 侯建坤 许彩芬 +2 位作者 黄洪光 王玉华 周益民 《上海农业科技》 2006年第2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蔬菜地 宜兴市 土壤盐渍化 防治 成因 种植面积 大棚栽培 蔬菜基地 季节性 食用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竹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曹孟军 钱洪涛 +2 位作者 余锦生 谢孝杰 徐顺法 《林业科技开发》 2003年第5期68-70,共3页
位于太湖之滨的宜兴 ,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之称 ,其竹产业开发颇有特色 ,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作者全面介绍了宜兴市竹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并对竹产业的发展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设。
关键词 宜兴市 竹产业 现状 发展 经济效益 经营机制 科技 加工企业 生态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小麦主推配方肥校正与示范试验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陈建祥 张安平 +1 位作者 周科标 周文平 《上海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99-99,101,共2页
为提高宜兴市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达到农业节本增效的目的,特在宜兴市周铁镇和万石镇进行了小麦测土配方肥校正与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对小麦生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与常规施肥相比,测土配方施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 小麦 测土配方施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机插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被引量:3
5
作者 解平 杨东平 +1 位作者 陈可伟 陈俊义 《上海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47-47,共1页
随着宜兴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专业化服务程度的提高,机插秧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总体发展速度不快,为促进机插秧进一步推广应用,详细分析了宜兴市制约机插秧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宜兴市稻纵卷叶螟发生和防治 被引量:3
6
作者 董来顺 杜剑锋 周益民 《上海农业科技》 2004年第6期37-38,共2页
2003年,我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期正常,发生峰次多,世代重叠,蛾量大,田间危害重.为此,我们狠抓虫情监测,严格落实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全市47.88万亩水稻,累计防治面积212.1万亩次,挽回损失8500吨,取得显著经济效... 2003年,我市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期正常,发生峰次多,世代重叠,蛾量大,田间危害重.为此,我们狠抓虫情监测,严格落实防治措施,基本控制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全市47.88万亩水稻,累计防治面积212.1万亩次,挽回损失8500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3年 宜兴市 稻纵卷叶螟 防治 虫情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7年度宜兴市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简报 被引量:2
7
作者 徐雯 陈可伟 +3 位作者 陈俊义 周焕成 骆建军 张小虎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第5期52-54,共3页
为进一步提高江苏省宜兴市小麦生产水平,加快良种更新步伐,筛选出更适合宜兴市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对6个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麦13""苏麦8号""扬麦25"... 为进一步提高江苏省宜兴市小麦生产水平,加快良种更新步伐,筛选出更适合宜兴市种植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对6个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等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麦13""苏麦8号""扬麦25""苏隆128"的产量均比对照"宁麦14"高,且综合性状好,建议该4个小麦品种可扩大示范面积;"镇麦12号"则宜继续进行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生育期 抗逆性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效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俊义 周焕成 +2 位作者 杨东平 陈可伟 史旭东 《上海农业科技》 2010年第1期60-61,共2页
通过对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效应研究,明确了稻茬小麦生产关键种植技术。苏南太湖稻区水稻腾茬期与小麦播种适期基本一致,无有效适耕期,且土质粘重、适耕性差,大面积小麦播种方式宜以板茬免耕撒播为主,播种适期为10月底~11月上旬,宜采... 通过对稻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效应研究,明确了稻茬小麦生产关键种植技术。苏南太湖稻区水稻腾茬期与小麦播种适期基本一致,无有效适耕期,且土质粘重、适耕性差,大面积小麦播种方式宜以板茬免耕撒播为主,播种适期为10月底~11月上旬,宜采用半精量播种,每667m2基本苗控制在16万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播种方式 基本苗 播种适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宜兴丘陵山区低产板栗园改造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建芬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5年第2期11-12,共2页
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是江苏板栗重点产区之一,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当地产著名品种有处暑红和青扎等。宜兴市现有板栗园面积0.32万公顷,年产板栗0.26万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宜兴市开展了板栗“矮、密、早”综合丰... 宜兴市地处江苏省南端,是江苏板栗重点产区之一,板栗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当地产著名品种有处暑红和青扎等。宜兴市现有板栗园面积0.32万公顷,年产板栗0.26万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宜兴市开展了板栗“矮、密、早”综合丰产技术的推广,板栗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近几年来宜兴市板栗存在品种良莠不齐、布局混乱、栽培管理不规范、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为了提高全市板栗生产水平,提高板栗生产效益,我们于2011-2013年对宜兴市南部山区的太华镇和湖父镇部分低产板栗园进行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板栗园 改造技术 宜兴市 江苏省 丘陵山区 综合丰产技术 栽培历史 资源丰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蔬菜地地力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玉华 周玲 徐亚娣 《上海农业科技》 2004年第6期15-16,共2页
1概况 宜兴位于太湖之滨,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农副产品丰富,尤以茶叶、板粟、青梅、百合、西瓜、蔬菜等著名.目前农业产业化、农业园区建设势头良好,涌现一批蔬菜生产特色村和一批专业生产基地,呈现出蔬菜生产基地化、设施化... 1概况 宜兴位于太湖之滨,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农副产品丰富,尤以茶叶、板粟、青梅、百合、西瓜、蔬菜等著名.目前农业产业化、农业园区建设势头良好,涌现一批蔬菜生产特色村和一批专业生产基地,呈现出蔬菜生产基地化、设施化和多样化.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3.8万亩,复种面积27.8万亩.其中大棚栽培1.7万亩,年产蔬菜42万吨;瓜豆3.2万吨,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万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兴市 蔬菜地 土壤养分 土壤盐分 地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稻米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与探索
11
作者 汤旭东 钱萍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第5期13-14,共2页
"龙头带动、共建共营、壮粗链条、各方受益"是江苏省宜兴市稻米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为促进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介绍了宜兴市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并对宜兴市稻... "龙头带动、共建共营、壮粗链条、各方受益"是江苏省宜兴市稻米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为促进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介绍了宜兴市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并对宜兴市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与启示进行了总结和探索,以期为类似地区稻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产业 融合发展 主要做法 成效 经验与启示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市农产品质量监管中存在问题分析及发展对策
12
作者 沈萍 蒋晨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第3期24-25,共2页
为加大宜兴市农产品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挽回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现针对宜兴市农产品质量监管现状、总结了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监管 现状 发展对策 宜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宜兴市稻田杂草发生演变与综合治理研究
13
作者 花立莲 花利明 +1 位作者 邵静娟 邹燕敏 《上海农业科技》 2011年第5期147-149,共3页
近年宜兴市水稻栽培措施不断改革,致使田间杂草种群、群落发生明显变化,超量化学药剂的施用给稻米品质和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通过调查水稻田杂草发生演变规律,研究了农业防除措施,经大面积应用,根据不同类型田块合理施用化学除草剂后... 近年宜兴市水稻栽培措施不断改革,致使田间杂草种群、群落发生明显变化,超量化学药剂的施用给稻米品质和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通过调查水稻田杂草发生演变规律,研究了农业防除措施,经大面积应用,根据不同类型田块合理施用化学除草剂后,防除效果达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杂草发生情况 综合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宜兴太湖防护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源增汇作用浅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慧 张建锋 +3 位作者 单奇华 汪庆兵 陈光才 吴灏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7-233,共7页
为探讨太湖沿岸防护林宜兴段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控制效果,通过在宜兴市太湖防护林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中营养元素含量,结合周边农业生产施肥概况,初步分析了该区域防护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源—增汇效应.结果表明,2009年10月份防护林地... 为探讨太湖沿岸防护林宜兴段对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控制效果,通过在宜兴市太湖防护林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其中营养元素含量,结合周边农业生产施肥概况,初步分析了该区域防护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减源—增汇效应.结果表明,2009年10月份防护林地上部分固定的C、N、P和K分别为2439.48、18.34、2.48和13.42 g/m2;2011年5月份固定量分别为3114.12、23.42、3.16和17.13 g/m2;而2013年8月份固定量分别为4722.46、35.53、4.81和25.99 g/m2.可见C、N、P和K的固定量是逐年增加的,相比2009年,分别增加了93.6%、93.7%、94.0%和93.7%.结果说明宜兴段太湖沿岸防护林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较显著,有助于太湖水污染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宜兴 防护林 面源污染 减源 增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宜兴水稻纹枯病大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汤露萍 孙小平 +1 位作者 沈笑一 花立莲 《上海农业科技》 2011年第2期120-121,共2页
近年来,宜兴市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明显上升,尤以2009年最为严重。笔者通过对水稻纹枯病的系统监测和大田调查研究,在分析其重发原因的同时提出了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重发原因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丁蜀镇莲花荡田园综合体现状、问题与建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辉 於廉沁 +1 位作者 把程成 陈玲赟 《农业工程技术》 2019年第11期13-13,17,共2页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是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镇,其综合化发展产业和一体化集中资源开发的思维模式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提供了样板和参考。莲花荡田园综合体以要素集聚为抓手,着力推进;以共建共享为抓手,着力推进“三农三...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是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镇,其综合化发展产业和一体化集中资源开发的思维模式为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提供了样板和参考。莲花荡田园综合体以要素集聚为抓手,着力推进;以共建共享为抓手,着力推进“三农三增”发展。目前存在农业三产融合尚不充分、合力共建力度不够大、运营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品牌建设、把握点面关系与加强探索总结的解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园综合体 现代农业 乡村现代化 生态农业 循环农业 休闲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分蘖期小麦叶片细胞结构及表面糖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雯 杨景 +4 位作者 郑明明 邓乐乐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3-411,共9页
为进一步探讨小麦叶片细胞结构和表面糖蛋白与抗寒性的关系,以春性品种扬麦16和半冬性品种徐麦30为材料,对低温处理后小麦叶片细胞结构和表面糖蛋白的变化进行了标记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蘖期两品种冻害率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而... 为进一步探讨小麦叶片细胞结构和表面糖蛋白与抗寒性的关系,以春性品种扬麦16和半冬性品种徐麦30为材料,对低温处理后小麦叶片细胞结构和表面糖蛋白的变化进行了标记定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蘖期两品种冻害率随低温胁迫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扬麦16抗寒性弱于徐麦30。-6和-10℃低温胁迫24h后,扬麦16叶片薄壁细胞出现了质壁分离现象,徐麦30未发生质壁分离;低温胁迫48和72h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两品种的叶绿体、线粒体以及细胞膜系统被破坏的程度均加重,表现为叶绿体、线粒体肿胀呈圆形,类囊体排列方向不规则,细胞内出现空泡化现象,内含物外泄,部分细胞器消失。低温胁迫后两品种叶片组织细胞表面均出现一层起保护作用的薄糖蛋白层,结构疏松呈丝状,徐麦30细胞表面糖蛋白层的保持时间长于扬麦16。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两品种叶片细胞结构均受到严重破坏,细胞壁表面糖蛋白大部分脱落到细胞间隙中或凝集成块状进入细胞内部。说明低温胁迫造成小麦细胞结构以及表面糖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是不同小麦品种抗寒性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 细胞结构 糖蛋白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蔬菜地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变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郝红涛 孙波 +3 位作者 周生路 赵振华 赵其国 黄洪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62-866,共5页
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从1983年在中国蔬菜地中已被禁止使用,但由于其高残留和高毒性,至今依然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本研究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分别对太湖地区不同利用时间(分别为1、5、10... 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OCPs)从1983年在中国蔬菜地中已被禁止使用,但由于其高残留和高毒性,至今依然对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本研究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分别对太湖地区不同利用时间(分别为1、5、10、15、20、30、50a)蔬菜地的OCPs残留进行研究,并以附近水稻田作为对照。结果表明,(1)表层(0~15cm)和下层(15~30cm)没有显著性差异,OCPs含量范围为19.81~45.0ng·g-1(平均值为32.5ng·g-1),OCPs从1~15a逐渐增加,15~50a又呈逐渐减少趋势;(2)测定土壤的∑DDT,∑HCH(Hexachlorocyclohexane),HCB(Hexachlorobenzene),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五氯硝基苯(Pentachloronitrobenzene,PCNB),硫丹(α-Endosulfan)的检出率均高达100%;(3)其中,∑DDT和∑HCH占OCP的主要成分(平均为80%),大部分都低于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95)一级标准含量(50ng·g-1);(4)从α-HCH/γ-HCH,DDE/DDT的比率看,在1983年中国禁用后,太湖地区的蔬菜田中依然有新的HCHs和DDTs进入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蔬菜田土壤 DDT HCH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六六、滴滴涕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煜坤 廖海丰 +2 位作者 陈一楠 朱建春 李顺鹏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3-465,共3页
以盆钵试验的方式研究六六六高效降解菌株BHC-A和滴滴涕高效降解菌株wax对六六六、滴滴涕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和降解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BHC-A和wax能够对水稻田土壤中残留的六六六和滴滴涕农药残留起到很好的修复作... 以盆钵试验的方式研究六六六高效降解菌株BHC-A和滴滴涕高效降解菌株wax对六六六、滴滴涕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和降解菌在土壤中的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BHC-A和wax能够对水稻田土壤中残留的六六六和滴滴涕农药残留起到很好的修复作用,降解效果分别达到了98.93%和97.85%,且农药残留的降解速度与土壤中高效降解微生物的数量呈正相关。随着土壤中六六六、滴滴涕农药残留量的降低,高效降解菌株BHC-A和wax最终在土壤中消失,降解菌的喷施不会长时间影响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数量平衡。本研究为六六六、滴滴涕农药污染土壤的原位生物修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六六 滴滴涕 农药残留 降解菌 原位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区域水稻土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卫星 宗良纲 +3 位作者 曹丹 蒋培 沈莉萍 李锐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78-381,共4页
以江苏省宜兴市为调查对象,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市水稻土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供试地区水稻土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28.73g/kg,高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时的21.00g/kg,施肥管理和秸秆还田是维持和... 以江苏省宜兴市为调查对象,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市水稻土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供试地区水稻土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28.73g/kg,高于第2次全国土壤普查时的21.00g/kg,施肥管理和秸秆还田是维持和提高有机质含量的重要措施;地统计分析(普通克里格)表明,有机质含量的半方差模型为指数模型,变程132.35m,C0/(C0+C1)值为64.10%,表现出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区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既受到气候、母质、地形以及土壤类型等自然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施肥、耕作措施、种植制度等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克里克插值预测图显示,西部圩田区和东北部平原区的有机质含量比较高,而南部丘陵区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克里克插值预测图能有效识别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分布特性,对实施土壤养分的分区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治理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稻土 有机质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