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nO/PbS量子点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结构调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解镕玮 翟光美 +3 位作者 王恒 张继涛 张华 许并社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09-1515,共7页
利用氧化锌溶胶-凝胶(Sol-Gel)、锌盐乙醇溶液(ES)和氧化锌纳米粒子溶液(NP)三种不同的籽晶层前驱液,在ITO衬底上通过化学浴沉积方法(CBD)制备出了一维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并在所制备的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上构筑了具有"三维&qu... 利用氧化锌溶胶-凝胶(Sol-Gel)、锌盐乙醇溶液(ES)和氧化锌纳米粒子溶液(NP)三种不同的籽晶层前驱液,在ITO衬底上通过化学浴沉积方法(CBD)制备出了一维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并在所制备的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上构筑了具有"三维"异质结结构的PbS量子点太阳能电池。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光谱分析等研究了籽晶层对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结合电池性能测试结果,比较分析了"三维"异质结结构和"平面"异质结结构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S籽晶层上生长的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的取向性最好,Sol-Gel次之,NP最差;在ES和Sol-Gel籽晶层上生长2 h的样品透射率在80%左右;与"平面"异质结结构PbS量子点电池相比,基于氧化锌纳米棒阵列薄膜制备的"三维"异质结结构电池的短路电流可提高40%,表明"三维"异质结结构有利于载流子的分离和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纳米棒阵列 PbS量子点 “三维”异质结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锂离子电池隔膜的表面接枝改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丹 李夏倩 +1 位作者 蒋姗 俞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4-97,共4页
采用紫外光辐照接枝的方法,在聚丙烯(PP)锂离子电池隔膜表面接枝聚丙烯酸(PAA)。用傅立叶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表征隔膜表面PAA的接枝情况,并考察了单体浓度、光照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此外,采取静态水接触角测试隔膜表面的亲水性,... 采用紫外光辐照接枝的方法,在聚丙烯(PP)锂离子电池隔膜表面接枝聚丙烯酸(PAA)。用傅立叶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表征隔膜表面PAA的接枝情况,并考察了单体浓度、光照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此外,采取静态水接触角测试隔膜表面的亲水性,通过测试Gurley值来观察隔膜的透气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隔膜表面形貌进行观测。研究了PAA接枝率对隔膜的表面亲水性、形貌、透气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隔膜表面成功地接枝PAA;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可以得到目标接枝率,改性隔膜的亲水性明显提高,同时不会明显影响隔膜多孔结构,隔膜仍具有较高的透气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微孔膜 表面亲水性 紫外辐照 接枝聚合 微孔结构 透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延工艺条件对聚乙烯流延基膜取向片晶结构和拉伸成孔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沈鹏 杨兴成 +2 位作者 朱梦冰 丁永红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34,共6页
在不同流延工艺条件下制备HDPE流延基膜,经过热处理后施加单向拉伸作用使流延基膜转变为微孔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以及孔隙率和透气率表征流延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和微孔膜的孔结构,研究了流延工艺... 在不同流延工艺条件下制备HDPE流延基膜,经过热处理后施加单向拉伸作用使流延基膜转变为微孔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以及孔隙率和透气率表征流延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和微孔膜的孔结构,研究了流延工艺条件对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及拉伸成孔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牵伸比可以明显增加片晶取向程度,使基膜获得更好的拉伸成孔性;提高流延辊温度能增加基膜结晶度和片晶厚度,取向片晶结构更加完善;施加风刀冷却可以通过形成稳定取向晶核来促进基膜形成取向片晶结构,提高其拉伸成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微孔膜 流延基膜 流延工艺 取向片晶结构 拉伸成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近红外吸收剂氨基酞菁的合成及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明 李坚 +3 位作者 纪俊玲 任强 汪称意 艾宝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77-1584,共8页
通过先合成脂肪氨基邻苯二腈再合成酞菁的工艺制备了一系列可溶性近红外吸收氨基酞菁。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溶解性实验、紫外吸收光谱(UV-Vis)、热重分析法(TGA)对氨基酞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 通过先合成脂肪氨基邻苯二腈再合成酞菁的工艺制备了一系列可溶性近红外吸收氨基酞菁。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溶解性实验、紫外吸收光谱(UV-Vis)、热重分析法(TGA)对氨基酞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不同结构的氨基酞菁。在酞菁外围-位取代脂肪族氨基以及采用Mn2+配位,可以得到较高溶解性的氨基酞菁。脂肪族氨基的供电子性能,尤其是-位取代,配合Mn2+,可使酞菁Q带出现较大红移,3,3′,3″,3--四正丁氨基锰酞菁(α-Tn BAMn Pc)在三氯甲烷溶液中的最大吸收波长可达870 nm。研究了α-Tn BAMn Pc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水性聚氨酯(WPU)中的近红外吸收性能,在PMMA膜片中,α-Tn BAMn Pc的添加量超过0.60%(质量分数)时,在862 nm波长处透过率为0;在WPU涂层中,α-Tn BAMn Pc含量超过0.40%(质量分数)时,在866 nm波长处透过率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酞菁 溶解性 吸收 近红外吸收涂层 酞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结合制备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反应行为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美玉 徐晓梅 +3 位作者 刘佳楠 陆梦雅 朱梦冰 俞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8-103,共6页
为了实现对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结构的精确控制,采用核磁共振(1H-NMR)、多角度激光散射联用凝胶渗透色谱(GPC-MALLS)和气相色谱(GC)表征聚合物结构和观察反应动力学,研究了苯乙烯(St)与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氮氧稳定自由基共... 为了实现对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结构的精确控制,采用核磁共振(1H-NMR)、多角度激光散射联用凝胶渗透色谱(GPC-MALLS)和气相色谱(GC)表征聚合物结构和观察反应动力学,研究了苯乙烯(St)与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氮氧稳定自由基共聚合(NMP)制备 P(St-co-CMS)的反应行为以及以 P(St-co-CMS)为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30℃,苯甲醚为溶剂,BPO/HTEMPO为引发体系引发St与p-CMS的氮氧稳定自由基共聚合过程中,St和p-CMS的转化速率接近,p-CMS按其在单体混合物中的比例均匀进入共聚物分子链,共聚物分子量随转化率增加线性增大,P(St-co-CMS)的组成和分子量可控。在反应温度为100℃,苯甲醚为溶剂,CuCl/PMDETA为催化体系,P(St-co-CMS)为引发剂引发St的ATRP反应体系中,氯甲基全部用于引发St聚合,形成梳形支链;低转化率阶段,聚合物分子量随转化率增加呈线性增长,分子量分布较窄;在较高转化率下,聚合体系发生交联,形成凝胶;P(St-co-CMS)中p-CMS含量越高,凝胶越早发生。通过选择不同p-CMS含量的 P(St-co-CMS)为大分子引发剂以及将苯乙烯转化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制得了主链分子量在25000~30000、支链数目在6.3~42.6、支链分子量在6000~17000的一系列梳形支化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形支化聚苯乙烯 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反应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链长度及支化程度对聚苯乙烯流变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徐晓梅 郑晓婷 +1 位作者 刘晶如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2,共5页
将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三臂星形聚苯乙烯与线型聚苯乙烯共混组成支化聚苯乙烯体系,通过共混比例调节支化程度,研究了支链长度及支化程度对支化聚苯乙烯流变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支化程度对支化PS流变行为的影响与支链长度有关。对于长... 将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三臂星形聚苯乙烯与线型聚苯乙烯共混组成支化聚苯乙烯体系,通过共混比例调节支化程度,研究了支链长度及支化程度对支化聚苯乙烯流变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支化程度对支化PS流变行为的影响与支链长度有关。对于长支链体系(支链的珚Mw,branch大于PS临界链缠结相对分子质量(Me)的2倍),由于支链对链缠结具有促进作用,随支化程度增加,分子间作用力增大以及链缠结程度加重的共同作用,导致支化PS的零剪切黏度(η0)增大。对于短支链体系(支链的珚Mw,branch小于Me的2倍),由于短支链对于链缠结具有抑制作用,随支化程度增加,支化PS的η0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长支链PS体系的非牛顿指数随支化程度增加而下降,呈现更加偏离牛顿流体的流动行为,其粘流活化能则随支化程度增加略有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化聚苯乙烯 流变行为 支化程度 支链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链数目和支链长度对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动态粘弹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蒋姗 徐晓梅 +3 位作者 王美玉 朱梦冰 王克敏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7,共5页
以主链长度相当、支链数目和支链长度依次变化的梳形支化聚苯乙烯为对象,使用平板式旋转流变仪测定其动态粘弹参数的温度谱和频率谱,研究了支链数目和支链长度对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动态粘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玻璃... 以主链长度相当、支链数目和支链长度依次变化的梳形支化聚苯乙烯为对象,使用平板式旋转流变仪测定其动态粘弹参数的温度谱和频率谱,研究了支链数目和支链长度对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动态粘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的线型聚苯乙烯,而且随支链数目增加其玻璃化转变温度持续增大;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粘流转变温度低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范围的线型聚苯乙烯,随支链长度增加,粘流转变温度和橡胶弹性平台区储能模量明显增大。与主链运动相对应的松弛过程发生在低频区,其特征松弛时间随支链数目增加明显延长,在更高频率下会出现与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支链解缠结相关的支链松弛,随支链长度增加,支链特征松弛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形支化聚苯乙烯 动态粘弹行为 支链松弛 支链数目 支链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链结构聚丙烯流延基膜的片晶结构及其拉伸成孔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蒋姗 沈鹏 +3 位作者 谢洵 朱梦冰 丁永红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8-102,106,共6页
以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不同的4种聚丙烯树脂为基材,并在聚丙烯(PP)分子链上引入长链支化,通过熔融挤出得到流延基膜,经拉伸后形成微孔膜。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差示扫描量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表征... 以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不同的4种聚丙烯树脂为基材,并在聚丙烯(PP)分子链上引入长链支化,通过熔融挤出得到流延基膜,经拉伸后形成微孔膜。采用凝胶渗透色谱、差示扫描量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表征了PP树脂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长链支化结构对PP流延基膜片晶结构和微孔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P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可以使基膜片晶取向度增大,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的基膜具有更高的片晶取向度。流延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越完善,拉伸后形成的微孔数量越多,孔分布越均匀。微孔膜结构也与片晶间连接链密度以及长短连接链比例有关,适当比例的长短连接链分布可以获得较好的孔形态。在线型PP中添加少量长链支化聚丙烯(LCB-PP)可以改善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提高微孔膜的孔隙率和透气性,但LCB-PP含量较高时导致片晶取向度下降,孔隙率和透气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微孔膜 流延基膜 链结构 取向片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流延基膜的硬弹性结构及拉伸成孔性 被引量:5
9
作者 谢洵 杨兴成 +3 位作者 杨茜 邱园鑫 丁永红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112,116,共5页
在不同流延条件下制备聚丙烯(PP)流延基膜,并对基膜施加拉伸使其形成微孔,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基膜的结晶度、片晶厚度和晶区的取向程度等硬弹性结构参数,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微孔膜的孔形态并测定了微孔膜的透气... 在不同流延条件下制备聚丙烯(PP)流延基膜,并对基膜施加拉伸使其形成微孔,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基膜的结晶度、片晶厚度和晶区的取向程度等硬弹性结构参数,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微孔膜的孔形态并测定了微孔膜的透气率,研究了流延工艺条件与基膜的硬弹性结构及拉伸成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延辊温度主要影响基膜结晶度和片晶厚度,牵伸比主要影响晶区取向程度。基膜硬弹性结构越完善,弹性回复率越大,拉伸后形成的微孔数量越多,孔形态和孔结构更加均匀,透气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流延膜 硬弹性结构 拉伸成孔性 微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润湿作用下水在石墨烯表面流动的边界滑移及界面摩擦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忠强 叶宏飞 +3 位作者 程广贵 郑勇刚 丁建宁 凌智勇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479,共5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结合流体边界滑移理论对电润湿作用下水在石墨烯表面流动的边界滑移及摩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采用石墨烯-水Couette剪切模型,获取电润湿作用下和不带电情况下的剪切速率轮廓、石墨烯表面的剪切应力、边界...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结合流体边界滑移理论对电润湿作用下水在石墨烯表面流动的边界滑移及摩擦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采用石墨烯-水Couette剪切模型,获取电润湿作用下和不带电情况下的剪切速率轮廓、石墨烯表面的剪切应力、边界滑移速率、滑移长度及界面摩擦系数,着重研究界面滑移长度和界面摩擦系数与剪切应变率之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剪切应变率超过临界剪切应变率时,滑移长度迅速增加,且电润湿作用下的临界剪切应变率明显高于不带电情况下的临界剪切应变率,而界面摩擦系数随着剪切应变率的增大而减小;石墨烯电润湿作用明显增强了石墨烯-水界面的摩擦。无论在电润湿作用下还是不带电情况下,石墨烯-水Couette模型中水的黏性系数与剪切应变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电润湿 边界滑移 界面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相乳液共聚合制备高分子絮凝剂工艺及产物性能 被引量:3
11
作者 蒋姗 李夏倩 +1 位作者 缪阳 俞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16-1821,共6页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DMDAAC)为共聚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高相对分子质量和高阳离子结构单元含量的共聚物絮凝剂(PDA),比较了不同种类引发剂和分散剂等对聚合过程的影响,优化了聚合体系。考察了单体配比、...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DMDAAC)为共聚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高相对分子质量和高阳离子结构单元含量的共聚物絮凝剂(PDA),比较了不同种类引发剂和分散剂等对聚合过程的影响,优化了聚合体系。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浓度和乳化剂含量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和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对所得高分子絮凝剂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黏度测试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和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进行了共聚合反应并得到了高分子产物,且产物中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组分含量远高于相应条件下水溶液聚合产物。当[DMDAAC]/[AM]=1∶4、引发剂浓度为30mmol/L、乳化剂含量为18%时,产物黏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达2.2×105,阳离子单元含量达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合成 黏度 核磁共振 反相乳液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规立构聚丙烯对全同立构聚丙烯流延基膜取向片晶结构及拉伸成孔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兴成 沈鹏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65,共6页
将无规立构聚丙烯(a-PP)与全同立构聚丙烯(i-PP)共混改性树脂在一定流延工艺条件下制备流延基膜,经过热处理后施加单向拉伸作用使流延基膜转变为微孔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及力学性能、孔隙率和透气率测试来... 将无规立构聚丙烯(a-PP)与全同立构聚丙烯(i-PP)共混改性树脂在一定流延工艺条件下制备流延基膜,经过热处理后施加单向拉伸作用使流延基膜转变为微孔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红外光谱、原子力显微镜及力学性能、孔隙率和透气率测试来表征流延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和微孔膜的孔结构。研究了添加无规立构聚丙烯对全同立构聚丙烯流延基膜取向片晶结构及拉伸成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延基膜中含有少量a-PP可以增强i-PP链段的运动能力,促进分子链沿牵伸方向取向,从而使流延基膜冷却结晶过程中形成的取向片晶结构比较完善。但是当流延基膜中含有较多aPP时,其稀释作用和对链段松弛的促进作用使结晶度以及晶区和非晶区取向程度下降。热处理后流延基膜的取向片晶结构进一步改善,相对于未改性流延基膜,含少量a-PP流延基膜在120℃热处理可以取得未改性流延基膜在145℃热处理的效果。含少量a-PP流延基膜拉伸制备的微孔膜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和透气率,但是随着流延基膜中a-PP含量增加,拉伸后制备的微孔膜孔隙率和透气率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流延基膜 无规立构聚丙烯 取向片晶结构 硬弹性 拉伸成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型支化聚苯乙烯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形态和溶液性质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梦冰 孙凡 +1 位作者 董英伟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57,共4页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不同臂长的三臂和四臂星型支化聚苯乙烯(PS),采用示差折光指数(RI)/多角度光散射(MALLS)/毛细管黏度(DV)三检测器联用凝胶渗透色谱对不同臂结构星型PS在四氢呋喃中的形态和溶液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星...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不同臂长的三臂和四臂星型支化聚苯乙烯(PS),采用示差折光指数(RI)/多角度光散射(MALLS)/毛细管黏度(DV)三检测器联用凝胶渗透色谱对不同臂结构星型PS在四氢呋喃中的形态和溶液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星型支化PS的线团尺寸及特性黏数均低于相同分子量的线型PS,臂数越多,线团紧密程度越大,旋转半径及特性黏数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大的幅度越小。与线型PS相比,星型支化PS的Mark-Houwink-Sakurada(MHS)方程参数K、α表现出较强的分子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支化聚苯乙烯 溶液形态 MHS方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聚物调控的PS-b-P4VP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梦冰 李志芳 +2 位作者 徐之光 张洪文 俞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70-2275,共6页
分别以聚丙烯酸(PAA)和聚氧化乙烯(PEO)与苯乙烯与4-乙烯基吡啶二嵌段共聚物(PS-b-P4VP)进行溶液共混并且旋涂成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这两种均聚物对PS-b-P4VP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PAA与P4VP链段之间强烈的... 分别以聚丙烯酸(PAA)和聚氧化乙烯(PEO)与苯乙烯与4-乙烯基吡啶二嵌段共聚物(PS-b-P4VP)进行溶液共混并且旋涂成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这两种均聚物对PS-b-P4VP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PAA与P4VP链段之间强烈的氢键作用使得P4VP链段对PS链段的热力学排斥作用增强,当PAA质量分数为10%时,PS分散相区以规则的柱体垂直分布于由P4VP/PAA链段相互溶解所形成的连续相基体中。对于PS-b-P4VP/PEO共混体系,共混薄膜形成了PEO/P4VP分散相以柱状形态垂直分布在以PS链段聚集区为薄膜连续相基体中的微相分离形貌,由于PS链段无法在PEO/P4VP柱状微区上方形成覆盖,导致共混薄膜表面出现许多孔洞,孔洞底部伴有PEO链段部分结晶形成的锥状突起。随PEO含量增加,孔洞直径增大,孔洞底部的锥状突起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b—P4VP PAA PEO 共混薄膜 微相分离形貌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梳形支化结构聚苯乙烯熔体的流变行为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姗 徐晓梅 +2 位作者 王美玉 朱梦冰 俞强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48-752,共5页
以主链长度相当、支链数目和支链长度变化的一系列梳形支化聚苯乙烯为对象,采用旋转流变仪测定其流变参数,研究了梳形支化结构对聚合物熔体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零剪切黏度随支化数目或支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以主链长度相当、支链数目和支链长度变化的一系列梳形支化聚苯乙烯为对象,采用旋转流变仪测定其流变参数,研究了梳形支化结构对聚合物熔体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零剪切黏度随支化数目或支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支链长度低于链缠结临界分子量Me时,随支链数目增加,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零剪切黏度与重均分子量对数曲线的斜率为2.8-2.9。在支链数目一定时,当支链长度增加到链缠结临界分子量Me之前,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零剪切黏度与重均分子量对数曲线的斜率为3.2左右。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呈假塑性流动行为,其非牛顿指数小于1,且随支链数目或支链长度的增加有小幅下降。由于支链减轻了链缠结程度,导致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黏流活化能低于线形聚苯乙烯,随支链数目增加,对链缠结的抑制作用增大,黏流活化能进一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形支化聚苯乙烯 流变行为 支链数目 支链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合还原法制备Pd/C催化剂及甲酸电催化氧化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智栋 汤佳丽 +3 位作者 陈转霞 许娟 王文昌 曹剑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65-669,共5页
分别以硼氢化钠和乙二醇为还原剂,经络合还原法制备了炭载钯(Pd/C)催化剂。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谱(XRD)结果表明,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制备的Pd/C催化剂中Pd粒子具有较小的粒径、均匀的粒径分布和较大的相对结晶度,Pd粒子的平均粒... 分别以硼氢化钠和乙二醇为还原剂,经络合还原法制备了炭载钯(Pd/C)催化剂。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谱(XRD)结果表明,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制备的Pd/C催化剂中Pd粒子具有较小的粒径、均匀的粒径分布和较大的相对结晶度,Pd粒子的平均粒径和相对结晶度分别为(4.2±2)nm和1.88。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Pd/C催化剂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面积,对甲酸氧化表现出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载钯催化剂 络合还原 乙二醇 甲酸氧化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层自组装聚丙烯隔膜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姗 李夏倩 +1 位作者 丁永红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2-138,共7页
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锂电池用聚丙烯(PP)隔膜表面引入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M)和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P(AA-co-AANa),获得具备良好亲水性、低热收缩率的复合隔膜。考察聚合物配比、自组装层数、温度等对隔膜表面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锂电池用聚丙烯(PP)隔膜表面引入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M)和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P(AA-co-AANa),获得具备良好亲水性、低热收缩率的复合隔膜。考察聚合物配比、自组装层数、温度等对隔膜表面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表征膜表面组成和形貌。比较PP隔膜和复合隔膜各项测试结果发现,经自组装后,隔膜的表面水接触角可从90.6°降低至30.5°,130℃时的热收缩率由12%下降至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隔膜 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 丙烯酸-丙烯酸钠共聚物 自组装 热收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梳形支化聚苯乙烯的支化结构对其溶液形态和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美玉 徐晓梅 +1 位作者 朱梦冰 俞强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共8页
通过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出不同支化结构的梳形支化聚苯乙烯。使用示差折光指数-多角激光光散射-毛细管黏度三检测联用凝胶渗透色谱对不同链结构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在四氢呋喃(THF)中的形态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结... 通过氮氧稳定自由基聚合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制备出不同支化结构的梳形支化聚苯乙烯。使用示差折光指数-多角激光光散射-毛细管黏度三检测联用凝胶渗透色谱对不同链结构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在四氢呋喃(THF)中的形态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梳形支化PS在THF中的均方根回转半径(Rg)和特性黏数([η])均随支链长度和支链数目的增加而增大,但是在支链长度较长或者支链数目较大时,Rg和[η]随分子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逐渐放缓,而且支链数目对梳形支化PS在溶液中的均方根回转半径和特性黏数的影响程度要大于支链长度。梳形支化聚苯乙烯在四氢呋喃中的MHS方程特性参数K、α随支链长度和支链数目的增加不断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形支化聚苯乙烯 支化结构 线团尺寸 特性黏数 MHS方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对含聚氧化乙烯链段嵌段共聚物微相分离形貌的调控作用
19
作者 丁永红 张微微 +2 位作者 朱梦冰 蒋姗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8-62,共5页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两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b-聚苯乙烯(PEO-b-PS)和三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b-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丁酯(PEO-b-PS-b-PBA),再将聚丙烯酸(PAA)分别与PEO-b-PS和PEO-b-PS-b-PBA进行溶液共混和旋涂成膜,通... 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制备了两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b-聚苯乙烯(PEO-b-PS)和三嵌段共聚物聚氧化乙烯-b-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丁酯(PEO-b-PS-b-PBA),再将聚丙烯酸(PAA)分别与PEO-b-PS和PEO-b-PS-b-PBA进行溶液共混和旋涂成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PAA对2种嵌段共聚物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PEO-b-PS/PAA共混薄膜呈现PEO/PAA为分散相以柱状形态垂直分布在PS连续相中的微相分离形貌,柱状微区尺寸随着PAA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当PAA质量分数达到30%后,PEO/PAA分散相向层状形态转变。PEO-b-PS-b-PBA与PAA共混后,PEO/PAA相区从原先平行于薄膜表面排列的层状形态向随机取向的柱状形态转变,PS微相区在薄膜表面形成细小的锥状突起,随着PAA质量分数增加,PEO/PAA柱状微区向薄膜表面垂直排列取向得到增强,PS微相区的突起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聚氧化乙烯链段嵌段共聚物 聚丙烯酸 共混薄膜 微相分离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L-b-PMMA/PEO共混薄膜的微相分离形貌
20
作者 朱梦冰 杨菁菁 +3 位作者 丁永红 刘晶如 徐之光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5,共4页
通过聚氧化乙烯(PEO)与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CL-b-PMMA)的共混来调节聚己内酯(PCL)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嵌段的微相分离行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PEO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分子质量对PCL-b-PMMA/PEO共混薄膜微相分... 通过聚氧化乙烯(PEO)与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PCL-b-PMMA)的共混来调节聚己内酯(PCL)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嵌段的微相分离行为。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PEO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分子质量对PCL-b-PMMA/PEO共混薄膜微相分离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薄膜形成了以PMMA/PEO为连续相,PCL呈柱状微区垂直于薄膜表面的微相分离形貌,PMMA/PEO链段无法在PCL柱状微区上方形成完全覆盖,导致薄膜表面形成许多孔洞。随着PEO含量增加,PCL链段聚集趋势增强,柱状微区尺寸不断增大;随着PEO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PMMA/PEO在PCL微区上方形成的有效覆盖减少,薄膜表面的孔洞数量和尺寸增大;当PEO与不同嵌段比PCL-b-PMMA共混后,随嵌段共聚物中PCL链段体积分数增加,柱状微区向层状形态转变,薄膜表面孔洞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嵌段共聚物 聚氧化乙烯 共混薄膜 微相分离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