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大气重污染事件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秦卓凡 廖宏 代慧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8,共13页
地表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重污染事件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文中综述了中国近几年关于气候变化对PM_(2.5)和O_(3)重污染事件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静稳天气条件下而O_(3)重污... 地表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重污染事件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文中综述了中国近几年关于气候变化对PM_(2.5)和O_(3)重污染事件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静稳天气条件下而O_(3)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高温低湿天气条件下。气候变化(包括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大气成分变化驱动的全球变暖),主要通过影响大尺度环流和区域环流进而影响局地重污染气象条件。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影响PM_(2.5)的研究较为系统,能识别气候因子或全球变暖对典型重污染事件或重污染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但气候变化影响O_(3)重污染事件的研究还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大气重污染事件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移动式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及其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谷雨 郑有飞 +3 位作者 高庆先 张艳艳 刘婷 马占云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51-660,共10页
介绍了第三代移动式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AML-3)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展示了该系统在监测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方面的优势,并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40.04°N,116.41°E)开展了大气环境和气象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地面环境... 介绍了第三代移动式大气环境激光雷达监测系统(AML-3)的结构和主要设备,展示了该系统在监测颗粒物、气态污染物方面的优势,并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40.04°N,116.41°E)开展了大气环境和气象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地面环境监测相比,AML-3实现了对常规污染物浓度和颗粒物消光系数的近地面、垂直与斜程廓线分布以及地面气象要素(温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和大气压)的可移动综合监测;随高度增加大气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近地面出现极大值区,同时,晴天大风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层高度较晴天低风速天气条件下增加明显;相对湿度较大时,颗粒物数浓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反之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式 大气环境 激光雷达 监测系统 垂直廓线 消光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夏季历史极端高温下我国近地表臭氧污染及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镇江 李柯 +1 位作者 廖宏 陈磊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基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和ERA5(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气象数据,本文分析了2022年夏季历史极端高温条件下我国臭氧(O_(3))污染的变化及主要的气象驱动因素。从空间分布上,2022年夏季全国O_(3)浓度呈现明显的反弹,... 基于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和ERA5(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气象数据,本文分析了2022年夏季历史极端高温条件下我国臭氧(O_(3))污染的变化及主要的气象驱动因素。从空间分布上,2022年夏季全国O_(3)浓度呈现明显的反弹,6月的华北地区、7~8月的南方地区较为明显;从长期趋势上,华北2022年6月O_(3)浓度为2015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导致区域内平均超标21 d;长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2022年7、8月的O_(3)浓度均是2015年来同期最高。从前体物变化来看,卫星数据显示2022年NO_(x)排放相对于2019~2021年无明显的变化,同时南方地区HCHO(甲醛)柱浓度的显著升高与温度变化十分一致,表明2022年极端高温事件是导致O_(3)浓度异常偏高的主要驱动因素。具体来说,2022年O_(3)异常与温度异常的空间相关系数在6~8月份分别达0.71、0.64和0.49,且重点城市O_(3)的温度敏感性也比较高;从环流系统来看,O_(3)异常升高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低湿的静稳天气有较强的时空一致性。特别地,2022年极端高温事件下O_(3)对温度响应与过去相比有所不同,观测上逐日O_(3)与温度的高正相关关系在达到某个阈值后会消失,但2022年华北和长江三角洲在较高的温度下依然存在正相关关系。本研究强调了极端高温事件对O_(3)污染的影响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复合污染协同治理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极端高温 气象因素 复合污染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秸秆降解菌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4
作者 殷丽雯 莫迎平 +3 位作者 耿天治 张娜 刘翠英 樊建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0-1919,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筛选耐高温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构建具有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的复合菌群,以提高秸秆堆肥化发酵效率。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染色/苯胺蓝褪色初筛得到11株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测定降解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酶活性对降解菌... 本试验旨在筛选耐高温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构建具有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能力的复合菌群,以提高秸秆堆肥化发酵效率。通过富集培养和刚果红染色/苯胺蓝褪色初筛得到11株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测定降解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酶活性对降解菌进行复筛,菌株鉴定后构建复合菌群对其降解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K6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716 U·mL^(-1)),K1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393 U·mL^(-1)),K4的半纤维素酶活性最高(439 U·mL^(-1));菌株R3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6.213 U·mL^(-1)),R1的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3.989 U·mL^(-1)),K5的漆酶活性最高(2.593 U·mL^(-1));综合透明圈试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酶活性等试验结果,将筛选得到的6株降解菌R2、R3、R4、K2、K5、K6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R2与巨大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megaterium)亲缘关系近,R3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亲缘关系近,R4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亲缘关系近,K2与阿氏普里斯特氏菌(Priestia aryabhattai)亲缘关系近,K5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亲缘关系近,K6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亲缘关系近。利用单菌落组合构建了3个复合菌群,通过滤纸条崩解试验及秸秆降解率研究,发现复合菌群C(R4+K6)降解效果最好,滤纸条在第2天就开始崩解,在第5天已经崩解成纸絮;15 d后,复合菌群C对秸秆的降解率较未接种降解菌的对照高出23.69%。筛选得到的6株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构建的复合菌群的降解效果整体优于单一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 秸秆降解菌 菌种鉴定 降解特性 复合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硝基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被引量:3
5
作者 缑亚峰 谢鸣捷 陈静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135-4150,共16页
环境空气中的硝基多环芳烃(nitr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NPAHs)因致癌和致突变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环境空气中NPAHs的组成特征、时空分布、粒径分布、气固分配、来源和毒性效应的研究.我国城市... 环境空气中的硝基多环芳烃(nitr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NPAHs)因致癌和致突变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环境空气中NPAHs的组成特征、时空分布、粒径分布、气固分配、来源和毒性效应的研究.我国城市地区大气环境中的NPAHs浓度常高于农村地区;受生物质燃烧和机动车排放的影响,9-硝基蒽对城市地区NPAHs浓度的贡献占比最高.尽管NPAHs在夏季存在二次源,不利的气象条件和升高的一次排放导致我国大气中NAPHs的峰值常出现在秋、冬季节.NPAHs因蒸气压较低主要分布在颗粒物中,而颗粒态NPAHs主要分布在亚微米级颗粒物中(Dp<1μm).低分子量NPAHs(例如,1N-NAP和2N-NAP)可随着温度变化经蒸发、冷凝过程迁移至粗颗粒物(Dp>2.5μm).根据考虑不同气固分配机制模型的气固分配系数模拟结果,吸附作用在NAPHs的气固分配过程中不应被忽略.NPAHs的来源包括化石和生物质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以及母体PAHs在大气中的二次反应过程.相关性分析和特征比值常用于推断NPAHs的主要来源,但无法量化NPAHs的源贡献分布.根据环境空气中NPAHs的毒性风险评估结果,颗粒物中NPAHs对所有PAHs衍生物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的贡献比其质量占比高数倍,并且因毒性累积效应对成年人具有更高的致癌风险.为进一步了解NPAHs的环境行为,合理评估其健康效应,有必要在将来的研究中完善NPAHs的排放信息,厘清NPAHs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基多环芳烃 时空分布 气固分配 源解析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大气颗粒物及其重金属干沉降通量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靳浩 张佳颖 +1 位作者 张传红 樊建凌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0-108,共9页
大气颗粒物及其重金属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功能及人类健康。为研究江苏省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输入规律及农业区大气重金属的输入通量,该文利用参数化颗粒物干沉降速率模型,结合江苏省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计算了干沉降速率及通量。结... 大气颗粒物及其重金属严重威胁着生态系统功能及人类健康。为研究江苏省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输入规律及农业区大气重金属的输入通量,该文利用参数化颗粒物干沉降速率模型,结合江苏省气象数据-空气污染物数据,计算了干沉降速率及通量。结合已有文献数据,对江苏省农业区域大气重金属沉降通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江苏省不同粒径颗粒物干沉降速率均呈现白天高、夜间低的日变化规律。农业区颗粒物干沉降速率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及部分沿海地区次之的分布情况。自2018年以来江苏省颗粒物干沉降通量逐年降低,细颗粒和粗颗粒干沉降通量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出现显著降低,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城区高于周边远郊及农业区,地域上则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农业区重金属干沉降通量中Pb、Mn和Cu均有较高的输入。农业区PM_(2.5)中12种重金属的年均干沉降通量合计约10.6~298.2 g/(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重金属 大气干沉降 沉降速率 沉降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北郊冬季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污染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凤英 彭琴 +4 位作者 杨孟 吴丹 李慧明 邓庆桃 许正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73-179,共7页
为摸清南京市北郊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来源及风险,于2014年冬季采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浦口校区观测场TSP、PM_(10)、PM_(5)、PM_(2.5)样品,并分析样品中As、Cr、Mn、Cu、Ni、Pb和Zn等7种元素。结果表明,TSP、PM_(10)、PM_(5)... 为摸清南京市北郊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来源及风险,于2014年冬季采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浦口校区观测场TSP、PM_(10)、PM_(5)、PM_(2.5)样品,并分析样品中As、Cr、Mn、Cu、Ni、Pb和Zn等7种元素。结果表明,TSP、PM_(10)、PM_(5)、PM_(2.5)浓度范围是9.09~37.12、12.88~29.55、10.61~29.55、59.85~153.79μg/m^3,其中PM_(2.5)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比例为66.67%;TSP、PM_(10)、PM_(5)和PM_(2.5)中元素的排序分别为:Cu>Zn>Mn>Pb>As>Cr>Ni;Zn>Cu>Pb>Mn>Cr>Ni>As;Zn>Pb>Cu>Mn>As>Cr>Ni;Zn>Pb>Mn>Cu>Ni>Cr>As。运用富集因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得到7种元素的来源主要包括交通源、地表扬尘、工业排放等;潜在生态风险评估显示生态风险为极强;健康风险评估显示PM_(2.5)中7种元素对小学生的危害最大,其次是中学生,对大学生的危害最小,其年均超额危险度均未超过人群可接受危险水平1×10-6,对人体危害在可接受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重金属 源解析 潜在生态风险评估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趋势及人群健康效应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晨 王佳燕 赵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8-1388,共11页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 准确评估空气污染对健康的风险是当前大气环境领域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利用2015−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和臭氧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浓度)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15−2019年PM_(2.5)平均浓度呈从西北到东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而MDA8 O_(3)平均浓度的空间分布则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PM_(2.5)浓度和MDA8 O_(3)浓度的月变化特征分别呈“V”型和“M”型。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粤港澳珠三角区域MDA8 O_(3)浓度在秋季最高,其次是春季和夏季。②2015−2019年PM_(2.5)年均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降速为1.5μg/m^(3),而MDA8 O_(3)年均浓度表现为每年上升2.2μg/m^(3)。空间上,澳门地区、中山、香港地区、佛山和东莞的PM_(2.5)浓度降速较高,而珠海的MDA8 O_(3)浓度升速最高,其次是中山和深圳。③2019年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因PM_(2.5)长期暴露导致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9638人〔95%置信区间(CI):4442~29458人〕与1236人(95%CI:782~1690人),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9.1%和29.3%;2019年因O_(3)长期暴露引起的全因与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分别为12769人(95%CI:6449~25280人)与5700人(95%CI:1925~11227人),分别较2015年增加了21.5%与21.3%。研究显示,粤港澳珠三角区域大气PM_(2.5)污染改善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可能会被O_(3)污染增加导致的健康风险所抵消,因此未来该地区需要特别重视PM_(2.5)和O_(3)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O_(3) PM_(2.5) 健康影响 粤港澳珠三角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臭氧污染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谢晓栋 胡建林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513-6521,共9页
为了探究过去20a来我国臭氧污染研究的发展与演变特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2005~2022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我国臭氧污染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8年之后增长迅速.研究热点主要... 为了探究过去20a来我国臭氧污染研究的发展与演变特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2005~2022年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结果表明,我国臭氧污染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2018年之后增长迅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臭氧污染的现状与演变特征、成因与来源、健康效应与生态影响、管控策略与减排路径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为我国臭氧污染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需要重点关注我国臭氧污染的健康效应、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对臭氧污染的影响以及臭氧和颗粒物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文献计量学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来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厚勇 隋浩新 +8 位作者 王在峰 张苏凡 杜明月 葛璇 王鸣 陶文鑫 许宏宇 顾达萨 张宜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65-4777,共13页
为研究济南市城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2020-2021年于济南市城区开展了逐月离线观测,并于2020年6月开展加密观测,分析了VOCs年度、季节、日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化学组成及臭氧生成潜势,并利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 为研究济南市城区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2020-2021年于济南市城区开展了逐月离线观测,并于2020年6月开展加密观测,分析了VOCs年度、季节、日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化学组成及臭氧生成潜势,并利用特征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解析了VOCs来源.结果表明,2021年济南市VOCs年均体积分数为(35.70±16.58)×10^(-9),较2020年改善14.48%,烷烃和OVOCs为VOCs中占比最高的两类组分.2020年VOCs体积分数均值呈冬高夏低季节特征,而2021年呈夏高春低季节特征,受济南市VOCs专项整治行动及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影响,2021年冬季VOCs体积分数均值较2020年改善最为明显,改善幅度为31.08%,2020年春季芳香烃贡献显著,可能与疫情管控后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有关.2020、2021年排名前十的组分主要为烷烃类与OVOCs,如丙烷、乙烷、正丁烷、甲醛、丙酮、乙醛等物种.2021年济南市城区OFP年均值为239.39μg/m^(3),较2020年下降22.46%,烷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OFP改善幅度分别为29.28%、3.09%、67.93%、83.49%,烯烃OFP明显上升,上升幅度为37.49%,OVOCs维持在较高水平.2020、2021年OFP排名前十的物种主要包括甲醛、乙醛、乙烯、1-丁烯、丙烯、对/间二甲苯等.臭氧重污染期间TVOCs体积分数日变化特征呈现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中午时段为一天中的低值,夜间维持在较高水平.PMF解析结果表明:VOCs主要来源于工业源、燃烧源、油气挥发源、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溶剂使用源、植物源及二次生成源,机动车尾气排放源、燃烧源及工业源为济南市VOCs的重点管控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OFP) 源解析 济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其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良瑜 母应锋 +4 位作者 蔡沅辰 陈新星 王鸣 周春华 丁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69,共5页
基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数据,分析VOCs污染特征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VOCs及其组分体积分数均显著下降,TVOCs 7年均值为21.7×10^(-9),各组分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烷... 基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数据,分析VOCs污染特征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VOCs及其组分体积分数均显著下降,TVOCs 7年均值为21.7×10^(-9),各组分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烷烃>烯烃>芳香烃>炔烃;TVOCs及烷烃、烯烃、芳香烃季节变化一致,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炔烃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TVOCs及烷烃、烯烃、炔烃月变化整体呈“V”字型特征,芳香烃近似为“W”型;除炔烃外,小时体积分数日变化基本呈“单峰型”特征。2016—2022年OFP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7年均值为132.1μg/m^(3);OFP贡献较大的组分为烯烃(39.1%)和芳香烃(38.1%),臭氧生成的VOCs关键物种为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丙烯和异戊二烯,控制烯烃和芳香烃排放有利于南京市的臭氧污染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主要农作物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张传红 韩露 +3 位作者 谢佳男 靳浩 刘翠英 樊建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全面核算其主要农作物生产碳足迹时序动态变化与构成,可为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体系全过程环境管理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核算江苏省1990—2019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 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全面核算其主要农作物生产碳足迹时序动态变化与构成,可为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体系全过程环境管理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核算江苏省1990—2019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5种作物生产过程各环节碳排放强度,研究分析不同作物生产碳足迹时序动态变化、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0年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单位产量碳足迹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碳足迹呈上升趋势.不同作物单位产量碳足迹(单位:kg(CO_(2)-eq)·kg^(-1))大小分别表现为油菜(1.74)>水稻(1.36)>小麦(0.99)>玉米(0.81)>大豆(0.64).在作物碳足迹构成中,稻田CH_(4)排放(54.43%)和化肥投入(20.65%)是水稻生产碳足迹主要来源,其他组分贡献较低.对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而言,不同农资投入碳足迹贡献较为突出的组分均为化肥投入和土壤N_(2)O排放,其他组分贡献比重较小.随机森林分析表明,种子、氮肥及农机投入的变化是不同作物碳足迹年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对不同作物生产需采取针对性的减排措施,从农资投入、过程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以促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时序变化 主要农作物 生命周期评价 构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与趋势预测 被引量:2
13
作者 邱子健 李天玲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6-236,共11页
为探讨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固碳趋势,利用固碳速率法对江苏省2005—2020年农田固碳进行估算,重点分析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2021—2060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进行预测... 为探讨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固碳趋势,利用固碳速率法对江苏省2005—2020年农田固碳进行估算,重点分析2005、2010、2015年和2020年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2021—2060年全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江苏省近年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整体呈现升高的趋势,2020年估算量为282.55万t·a^(-1)(以C计,下同),在全省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中占比达20.17%;在空间分布上,固碳贡献最大的是苏北地区,无论是施用肥料还是秸秆还田贡献的固碳量,苏北地区均呈现高于苏中、苏南地区的态势;根据机器学习的重要性分析,秸秆还田量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两种模型中,BP神经网络相较于随机森林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该模型预测2021—2060年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仍会在短期内持续升高,但随后将进入较稳定的平台期,其中2021—2026年间固碳量将持续升高并达峰值,为365.26万t·a^(-1),而到2060年固碳量则为348.12万t·a^(-1)。研究表明,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固碳量已逐步提升,但未来增长速率将趋于减缓,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固碳措施,重点是提升秸秆还田率及其固碳效率,同时现有研究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未来应将有机肥施用、绿肥还田、轮作等因素考虑在内,从而实现对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更为精准、全面的估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农业碳中和 土壤固碳 农田生态碳汇 机器学习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MCP原位在线监测稻田土壤氨挥发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天玲 黄家宇 +5 位作者 蒋明昊 李兆兴 汪晨煦 汪正国 邱子健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155-2165,共11页
为实现原位在线精准监测氨挥发并探究农田氨挥发实时排放特征,本研究将自主研发的基于薄膜梯度扩散的电化学氨气实时传感器(GPMCP)应用于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后的水稻田进行氨挥发实时跟踪监测。结果首先证实了农田温室气体(CO_(2),CH_(4)... 为实现原位在线精准监测氨挥发并探究农田氨挥发实时排放特征,本研究将自主研发的基于薄膜梯度扩散的电化学氨气实时传感器(GPMCP)应用于施用基肥和分蘖肥后的水稻田进行氨挥发实时跟踪监测。结果首先证实了农田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均对GPMCP监测结果无影响,表明了GPMCP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基肥和分蘖肥期的氨挥发跟踪监测发现,日间平均氨挥发量约是夜间的3倍,每天的11:00—15:00是氨挥发高峰时段(损失率高达40%)。两肥期均在施肥第2天氨排放量达峰,氨累积排放量为(24.4±6.6)kg·hm^(-2),累积氨损失率为7.7%±2.1%。GPMCP与密闭式抽气法测定的氨挥发结果具有良好正相关性,但由于密闭式抽气法受采样时段限制,其实测值低于GPMCP。与当前常用氨监测法相比,GPMCP更能有效捕捉氨挥发动态变化过程、精准反映氨挥发规律,有望成为农田氨挥发精准监测新技术,极具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透过电化学传感技术 氨挥发 原位实时 在线监测 水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冠疫情减排时期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及健康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艳阁 汪俊峰 +2 位作者 余光明 熊维彬 吴铜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9-297,共9页
由新冠(COVID-19)疫情引发的全国性大封锁为研究大规模工业减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对河南省2020年疫情前、封锁期间及逐步复工复产期间与2019年同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CO、NO_(2)、SO_(2)与O_(3))的时空... 由新冠(COVID-19)疫情引发的全国性大封锁为研究大规模工业减排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对河南省2020年疫情前、封锁期间及逐步复工复产期间与2019年同期6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_(2.5)、PM_(10)、CO、NO_(2)、SO_(2)与O_(3))的时空差异开展对比分析,运用基于健康风险的空气质量指数(HAQI)法,研究河南省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大气污染物分布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变化特征,PM_(2.5)受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影响较显著。减排初期(春节疫情期间),除NO2浓度迅速减少外,其他污染物没有明显变化,PM_(2.5)浓度比2019年同期增加15%,是不利的气象条件与大气氧化度增加促进二次化学过程的结果。春节后疫情期间,PM_(2.5)浓度迅速降低至疫情前的50%左右,为2019年同期的50%左右。基于HAQI结果,研究期间(冬-春)影响河南省大气健康效应的关键因素是PM_(2.5),HAQI值在减排期间比2019年同期降低23.8%,但HAQI>100,表明人们仍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大气污染物 污染特征 健康效应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和固碳减排协同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明成 邱子健 +1 位作者 王洲章 申卫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6,共12页
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在当前缓解气候变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农田土壤面临着生产力提升和固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促进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和固碳减排协同发展,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暖和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在当前缓解气候变暖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农田土壤面临着生产力提升和固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促进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和固碳减排协同发展,对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暖和粮食安全问题意义重大。当前,农田地力提升与固碳减排之间的协同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科学理论,相应的协同技术、产品研发和协同技术模式应用较为缺乏。为此,本文综述了农田土壤地力提升和固碳减排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研究现状及促进二者协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本文将为耕地产能提升和减缓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粮食安全 地力提升 固碳减排 土壤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区夏季大气VOCs的来源及对SOA的生成研究——以亚青和青奥期间为例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杨笑笑 汤莉莉 +6 位作者 胡丙鑫 周宏仓 花艳 秦玮 陈文泰 崔玉航 蒋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896-2902,共7页
运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于2013年和2014年的8月对南京市区大气中VOCs进行观测,结果表明,VOCs的浓度分别为51.73×10^(-9)和77.47×10^(-9).利用OH消耗速率(L^(OH))有效评估VOCs的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烯烃... 运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于2013年和2014年的8月对南京市区大气中VOCs进行观测,结果表明,VOCs的浓度分别为51.73×10^(-9)和77.47×10^(-9).利用OH消耗速率(L^(OH))有效评估VOCs的大气化学反应活性.烯烃和芳香烃是这2年夏季南京市大气VOCs中对L^(OH)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用FAC法估算南京SOA生成潜势,得到2013和2014年夏季SOA浓度分别为1.95μg/m^3和1.01μg/m^3;烷烃和芳香烃对SOA的生成潜势分别占4.01%、94.8%和4.46%、94.57%.用PMF模型对南京VOCs进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南京大气VOCs的最大来源为燃料挥发(22.7%)、其次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泄漏(19.5%)、石油化工业(13.5%)、汽车尾气排放(17.7%)、天然源排放(13.4%)和涂料/溶剂的使用(13.2%),而2014年夏季南京大气VOCs的最大来源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泄漏(35.2%)、其次为石油化工业(20.6%)、不完全燃烧(20.5%)、燃料挥发(15.7%)和汽车尾气排放(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挥发性有机物 二次有机气溶胶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北郊一次重污染事件期间PM_(2.5)理化特性及其对大气消光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刘兴瑞 马嫣 +2 位作者 崔芬萍 王振 王利朋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4-1171,共8页
为了解南京地区重度污染下PM_(2.5)污染特征及其对消光的影响,于2013年12月5日至12月15日在南京北郊进行了PM_(2.5)采样分析,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了其中SO_4^(2-)、NO_3^-、NH_4^+、Cl^-、Na^+、K^+、Mg^(2+)和Ca^(2+)的含量,采用扫描电迁... 为了解南京地区重度污染下PM_(2.5)污染特征及其对消光的影响,于2013年12月5日至12月15日在南京北郊进行了PM_(2.5)采样分析,利用离子色谱分析了其中SO_4^(2-)、NO_3^-、NH_4^+、Cl^-、Na^+、K^+、Mg^(2+)和Ca^(2+)的含量,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测量细粒子的粒径谱分布,运用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PM_(2.5)中OC、EC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度计(PASS-3)实时在线测量细粒子的吸收和散射系数,并同步获得了痕量气体SO_2、NO_x浓度.结果表明,观测期间PM_(2.5)平均浓度为161.8±51.2μg·m^(-3),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为SO_4^(2-)、NO_3^-和NH_4^+;气溶胶在532 nm处平均吸收、散射系数分别为98.00±42.91 MmPM_(2.5)、630.00±308.52 MmPM_(2.5).(NH_4)_2SO_4和OM是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气溶胶中的主要消光物质,积聚模态颗粒物体积浓度和表面积浓度与总消光系数呈较好的正相关,与能见度则呈明显的负相关.重度污染期间SOR、NOR平均值分别是轻度污染期间的1.26倍和1.81倍.除较低风速条件下污染物的物理积聚,较高的相对湿度条件下污染物的二次转化是造成此次重度污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理化特性 消光系数 积聚模态 重度污染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与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赵辉 郑有飞 +1 位作者 吴晓云 吴佳敏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4-831,共8页
为了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通过南京空气质量发布系统实时监测的数据,对青奥会举办前(2014年8月3日—16日)、举办期间(2014年8月17日—28日)以及举办之后(2014年8月29日—9月9日)南京市主要大气污... 为了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通过南京空气质量发布系统实时监测的数据,对青奥会举办前(2014年8月3日—16日)、举办期间(2014年8月17日—28日)以及举办之后(2014年8月29日—9月9日)南京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奥会前的14 d南京市PM2.5、PM10、SO2、NO2、O3浓度均值为51.6、72.2、13.5、33.1、41.7μg·m-3,青奥会期间各浓度均值为37.9、49.1、12.4、36.5、38.8μg·m-3,大气污染物浓度下降显著;而在青奥会之后,随着减排措施的取消,南京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反弹上升的趋势,各浓度均值依次为56.1、79.6、15.3、38.5、58.6μg·m-3.不同时段,PM2.5、PM10、SO2和O3浓度变化特征相似,均为青奥会之后>青奥会之前>青奥会期间,而NO2为青奥会之后>青奥会期间>青奥会之前.PM2.5、PM10、SO2、NO2日变化呈现双峰型,O3呈现单峰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PM2.5 PM10 青奥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1
20
作者 赵辉 郑有飞 +4 位作者 徐静馨 黄积庆 储仲芳 袁月 孙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18-2126,共9页
利用乌鲁木齐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PM2.5、PM10、SO2、CO、NO2、O3浓度的日平均数据,结合相应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浓度的逐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建立了基于气体污染物的PM2.5浓度预测模型,探讨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 利用乌鲁木齐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PM2.5、PM10、SO2、CO、NO2、O3浓度的日平均数据,结合相应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浓度的逐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建立了基于气体污染物的PM2.5浓度预测模型,探讨了污染物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整个1年期间PM2.5、PM10、SO2、NO2、O3年平均浓度分别为67.9、159.3、24.9、56.1、31.5μg·m-3,CO为1.4 mg·m-3.(2)各污染物浓度频率分布不一.期间SO2的污染并未超标,NO2超标率为15.3%,说明"煤改气"能源结构的调整对SO2浓度的降低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使得机动车排放的NO2浓度超过了燃煤.(3)PM2.5与PM10、SO2、CO、NO2、O3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尤其与SO2、CO、NO2更为明显,说明机动车尾气和化石燃料的燃烧是乌鲁木齐市PM2.5的重要来源,此外,建立了基于气体污染物的PM2.5浓度预测模型为:CPM2.5=0.21376CPM10+0.42422CSO2+41.66384CCO-0.24325CNO2+0.12466CO3-24.15316.(4)PM2.5、SO2和CO均与气温和水汽压存在较大的负线性相关关系,与O3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对湿度与O3浓度的相关性最高为-0.62,与CO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污染物的相关性不大.风速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较小.日照时数对污染物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PM25 PM10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