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汾河谷地大气环境容量与大气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与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孜澈 茅宇豪 +1 位作者 郭淑雅 刘振鑫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4-619,共16页
对汾河谷地及太原市在2015年1月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运用WRF-Chem模式进行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观测验证和地形敏感性实验,分析了河谷地形对区域污染过程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原市及周边汾河谷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 对汾河谷地及太原市在2015年1月的一次重污染过程运用WRF-Chem模式进行污染过程的数值模拟、观测验证和地形敏感性实验,分析了河谷地形对区域污染过程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原市及周边汾河谷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染传输受天气系统、地形和城市化共同影响;地形环流强度明显强于太原城市热岛环流,且对其发展存在明显抑制作用,从而限制了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加剧城市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的堆积和空气质量恶化;研究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受气象主导风向影响:当天气主导风向偏南北向,也即与狭长的汾河谷地走向一致时,有利于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清除,而当天气主导风向偏东西向时,则该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明显减小,且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大气环境容量之间呈强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74;当地形敏感组实验中取消太原市周边河谷地形特征时,上述相关系数降低到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河谷地 大气环境数值模拟 WRF-Chem 地形高度与地表利用类型 山谷风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湖泊影响城市低空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的机制
2
作者 黄奥 刘振鑫 +2 位作者 陈诗雨 胡建林 陈梓轩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28-948,共21页
湖泊在调节局地气候和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湖泊对城市局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的影响是目前城市空气质量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夏季南京城区濒湖站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并与相对远... 湖泊在调节局地气候和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湖泊对城市局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的影响是目前城市空气质量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夏季南京城区濒湖站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并与相对远离湖泊的非濒湖站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以近地面排放为主的NO_(2),日间濒湖站平均质量浓度比非濒湖站高(1.64±0.29)μg·m^(-3),夜间则低(0.51±1.39)μg·m^(-3);以边界层中高层生成与传输为主的O_(3),呈现出与NO_(2)相反的趋势,日间濒湖站平均质量浓度比非濒湖站低(9.57±2.19)μg·m^(-3),夜间则高(1.24±4.68)μg·m^(-3);PM_(2.5)质量浓度的差值没出现类似特征。利用二维陆面过程模式,并结合不同排放情景,对湖泊-城市陆地分布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城市区域内湖面与陆面的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了低空大气环流和垂直热力稳定度,并进一步影响城市近地面大气污染浓度的扩散传输过程。受湖泊存在的影响,白天位于湖泊及濒湖区域上方的垂直大气热力稳定度高于非濒湖区域上空,低层大气垂直扩散较弱,导致濒湖区域以近地面排放为主的污染物比质量浓度偏高,而以边界层中高层排放与生成为主的污染物比质量浓度则偏低;夜间情况则与之相反。该试验结果与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吻合,且与WRF-Chem模拟结果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陆面过程 垂直大气稳定度 城市空气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大型水生植物与藻类分解的碳排放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润雨 王家一 +1 位作者 朱琳 施文卿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8-1066,共9页
湖泊生态系统中,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生物质是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有机质组分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分解过程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存在潜在差异。本研究通过模拟培养实验,设置了对照组(CK)... 湖泊生态系统中,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生物质是二氧化碳(CO_(2))和甲烷(CH_(4))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大型水生植物和藻类有机质组分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分解过程及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存在潜在差异。本研究通过模拟培养实验,设置了对照组(CK)、添加60 mg/L草生物质的低草生物质组(P-L)、添加600 mg/L草生物质的高草生物质组(P-H)、添加60 mg/L藻生物质的低藻生物质(A-L)以及添加600 mg/L藻生物质的高藻生物质(A-H)5个处理组,系统比较了大型水生植物与藻类生物质的分解特征及其CO_(2)和CH_(4)排放通量,利用三维荧光技术与qPCR技术分析了有机质组成及功能微生物丰度,进而探讨了其相关机制。结果表明:①相较于大型水生植物,藻类生物质分解速率更快,带来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更高。P-L、P-H、A-L和A-H组CO_(2)排放通量最大值分别为48.6、107.3、52.5和220.2 mg/(m^(2)·h),CH_(4)排放通量最大值分别为41.6、80.0、43.9和113.0 mg/(m^(2)·h)。②在相同生物量条件下,藻类生物质的CO_(2)、CH_(4)和总CO_(2)当量排放通量分别是大型水生植物的1.4~1.6倍、1.16~1.67倍和1.20~1.68倍。③有机物三维荧光与产甲烷菌丰度进一步分析显示,藻类生物质分解释放了更多的溶解性有机物,加速了水体有机物的降解,并提高了产甲烷菌的丰度。P-L、P-H、A-L和A-H组水体产甲烷菌丰度分别为8.6×10^(7)、8.9×10^(7)、7.2×10^(7)和2.5×10^(8)copies/L,沉积物产甲烷菌丰度分别为3.8×10^(8)、4.1×10^(8)、3.9×10^(8)和4.7×10^(8)copies/g。研究显示,藻类比大型水生植物生物质的分解对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更为显著,表明湖泊生态系统中草-藻稳态转变对CO_(2)和CH_(4)排放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可为全面评估湖泊草-藻稳态转变的生态效应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生植物 藻类 生物质分解 二氧化碳(CO_(2)) 甲烷(CH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流形势下京津冀臭氧区域输送特征
4
作者 洪文洁 茅宇豪 +1 位作者 廖宏 尚永杰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4-685,共12页
基于T-PCA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2014—2020年4—9月北京地区O_(3)重污染(O_(3)日质量浓度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大于160μg·m^(-3))所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结合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 基于T-PCA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2014—2020年4—9月北京地区O_(3)重污染(O_(3)日质量浓度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大于160μg·m^(-3))所对应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结合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解析不同大尺度环流特征下2014—2017年和2018—2020年两个时段北京地区O_(3)区域输送特征和潜在源区的变化。结果显示,北京O_(3)重污染期间,主要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类型为均压场型和低压控制型。短距离轨迹对北京地区O_(3)污染的贡献较大,2014—2017年北京地区O_(3)重污染主要潜在源区为京津冀、山东、山西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而2018—2020年的主要潜在源区为京津冀、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可见,相比前一时段,在2018—2020年,重污染来自西北方向的中长距离轨迹占比显著减少,来自偏南方向的短距离轨迹占比增多。因此,除控制本地排放外,有针对性的区域协同控制策略至关重要。鉴于来自南方的短距离轨迹贡献增加,江苏和安徽部分地区排放上升,应考虑在京津冀南部、山东和江苏加强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重污染 区域输送 大尺度环流形势 后向轨迹模式 潜在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涂层的CuMnCeO_(x)催化剂协同脱除氯苯和NO_(x)研究
5
作者 魏琛 黄琼 +6 位作者 毛君杰 童熙 杨孜素 单佳鑫 杨波 李大伟 陶涛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42,I0003,共11页
PM_(2.5)和O_(3)污染问题仍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中的重大难题,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是这两类污染物的重要前驱体.因此,高效去除VOCs和NO_(x)已成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策略.虽然去除VOCs和NH_(3)-SCR脱硝技术已广... PM_(2.5)和O_(3)污染问题仍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中的重大难题,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是这两类污染物的重要前驱体.因此,高效去除VOCs和NO_(x)已成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策略.虽然去除VOCs和NH_(3)-SCR脱硝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但协同脱除VOCs和NO_(x)仍面临挑战.本研究分别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和两步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了CuMnCeTiO_(x)/堇青石和CuMnCeO_(x)/TiO_(2)/堇青石催化剂协同脱除氯苯(CB)和NO_(x),考察了制备方法、TiO_(2)涂层以及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步溶胶-凝胶法所制备的CuMnCeO_(x)/TiO_(2)/堇青石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酸性位点、表面氧种类及比表面积等,当TiO_(2)涂层和CuMnCeO_(x)活性组分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19%时,其协同脱除效率最佳,其在230℃时CB和NO_(x)去除率均高于85%,协同脱除效率明显提升,而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所制催化剂由于活性成分的聚集导致CB氧化和NO_(x)还原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和NO_(x)协同脱除 催化氧化还原 催化剂 TiO_(2)涂层的CuMnCeO_(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新疆植被指数变化趋势及其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
6
作者 曹天元 刘振鑫 +3 位作者 王孜澈 张雯茜 黄奥 谢鸣捷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7-401,共15页
基于我国新疆地区1981~2020年的60个气象国家站的降水量日值观测数据,NOAA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2000~2020年NOAA的积雪分布的卫星遥感数据,对该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探... 基于我国新疆地区1981~2020年的60个气象国家站的降水量日值观测数据,NOAA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2000~2020年NOAA的积雪分布的卫星遥感数据,对该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相关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81~2020年新疆7~8月整体NDVI呈现上升趋势;2000~2020年NDVI的增加趋势有所放缓。年均日降水量的逐年变化率的量级在±0.1mm(10a)-1之间,且在不同地域和季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南疆地区的积雪融化率在2000~2020年呈现普遍下降趋势,而北疆地区则呈现较弱的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该区域在不同时间段内,降水量与NDVI之间的相关性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地形平坦区域的多数站点NDVI的变化率与非冬季降水量的相关性较高,而另外一些站点的NDVI主要与冬季降水量和积雪融化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这些站点普遍位于高山山麓区域。由此可知,一方面该地区植被指数受降水量的影响较为显著,符合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与植被的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山麓地区冬季降雪和山地融雪同样对植被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推测,近40年来年内融雪量的增加趋势可能是导致这些地区植被覆盖逐年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成果可从植被覆盖的角度为新疆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观测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区域气候变化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 积雪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废旧LiNi_(0.5)Co_(0.2)Mn_(0.3)O_(2)正极材料高效再生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
7
作者 朱恒毅 居李赟 +5 位作者 张浩月 杜嘉欣 谢予桐 宋力 靳亚超 张明道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5-638,共14页
开发了一种高效的连锁工艺,包括酸浸、共沉淀和热处理,用于再生废弃的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材料。首先采用DL-酒石酸和甲酸作为浸出体系,Li、Ni、Co、Mn的浸出效率达到98%左右。然后将浸出液加入草酸溶液中进行共沉... 开发了一种高效的连锁工艺,包括酸浸、共沉淀和热处理,用于再生废弃的LiNi_(0.5)Co_(0.2)Mn_(0.3)O_(2)(NCM523)材料。首先采用DL-酒石酸和甲酸作为浸出体系,Li、Ni、Co、Mn的浸出效率达到98%左右。然后将浸出液加入草酸溶液中进行共沉淀反应,再通过热处理实现材料的再生。再生的NCM523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层状结构和均匀的元素分布。当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时,再生的NCM523在0.1C(18 mA·g^(-1))时的放电比容量为168.5 mAh·g^(-1),在0.5C下循环100次后表现出93.09%的容量保持率,与商用NCM523的性能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再生 浸出 共沉淀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电解液添加剂对钴酸锂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
8
作者 刘家赫 唐淦 +1 位作者 陈凯 张明道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728,共10页
为解决锂离子电池(LIBs)低温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调节电解质添加剂配方,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有效方法。其中,四氟硼酸锂(LiBF4)+碳酸亚乙烯酯(VC)+1,3-丙烷磺酸内酯(PS)+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的添加剂配方对电极有较好的保护作... 为解决锂离子电池(LIBs)低温性能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调节电解质添加剂配方,提高电池低温性能的有效方法。其中,四氟硼酸锂(LiBF4)+碳酸亚乙烯酯(VC)+1,3-丙烷磺酸内酯(PS)+氟代碳酸乙烯酯(FEC)的添加剂配方对电极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提高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目标电解液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在-20和-40℃条件下电极的首圈放电比容量(0.2C)分别为144.65和133.05 mAh·g^(-1),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研究表明,使用多功能添加剂可以显著提高锂离子的扩散速率,促进其在电极表面的释放。同时,添加剂较好的成膜性能还可以减少电池的极化,最终实现低温条件下高容量、高稳定的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液添加剂 钴酸锂电池 低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臭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乐昊 李海玮 盖鑫磊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0-252,共13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恶臭污染所引起的安全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相关监测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介绍了恶臭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嗅觉感知法和仪器测定法,其中嗅觉感知法是通过对气味特征和感官的刺激程度来进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恶臭污染所引起的安全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相关监测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介绍了恶臭监测的主要方法,包括嗅觉感知法和仪器测定法,其中嗅觉感知法是通过对气味特征和感官的刺激程度来进行恶臭判断,仪器测定法则是应用色谱、质谱和光谱等分析监测仪器获得异味气体的物质组成及浓度;重点归纳了嗅觉感知法和仪器测定法的适用条件、研究现状和应用场景等相关内容。并进一步阐述了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等不同除臭方法的作用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通过对不同的恶臭监测方法进行客观对比,讨论其实际适用范围,并对未来恶臭监测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污染 监测方法 嗅觉感知法 仪器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_(2)P/g-C_(3)N_(4)/ZnIn_(2)S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还原CO_(2)性能研究
10
作者 王一 赵云霞 蔡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2-572,共11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Ni_(2)P/g-C_(3)N_(4)/ZnIn_(2)S_(4)三元复合材料(CNZ),并通过光还原CO_(2)性能测试来评价其催化性能.采用XRD、SEM、TEM、XPS、UV-vis、EIS、PL等表征手段对所有复合比例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表面元素化学态、能带结... 通过水热法合成Ni_(2)P/g-C_(3)N_(4)/ZnIn_(2)S_(4)三元复合材料(CNZ),并通过光还原CO_(2)性能测试来评价其催化性能.采用XRD、SEM、TEM、XPS、UV-vis、EIS、PL等表征手段对所有复合比例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表面元素化学态、能带结构和光电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晶面工程成功构建了界面紧密接触的异质结结构,同时,Ni_(2)P和g-C_(3)N_(4)的引入可有效改善复合材料的能带结构,缩短电荷传输距离并有效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率.因此,相较于g-C_(3)N_(4)和g-C_(3)N_(4)/ZnIn_(2)S_(4)复合材料(CZ),三元CNZ复合材料呈现出更高的催化性能,其中,CNZ5(Ni_(2)P∶g-C_(3)N_(4)∶ZnIn_(2)S_(4)=1∶5∶7)具有最佳的光催化还原CO_(2)活性,其甲烷、甲醇和甲酸的产率分别达到114.72、17.38和20.15μmol·h^(-1)·g^(-1).此外,采用in-situ DRIFTS测试推导出光还原CO_(2)机理,反应过程中的还原中间体为HCO-3与HCO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还原 光催化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Lamb-Jenkinson分型法和LSTM神经网络的PM2.5预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雯瑜 陈敏东 +3 位作者 黄山江 戴美魁 王新宁 徐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2-97,共6页
文章采用NCEP/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利用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法对张家口大气环流进行分型,分析环流型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并针对PM2.5浓度的预测,提出一种融合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和LSTM神经网络混合模型的方法,即以... 文章采用NCEP/NCAR逐日海平面气压场资料,利用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法对张家口大气环流进行分型,分析环流型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并针对PM2.5浓度的预测,提出一种融合Lamb-Jenkinson环流分型和LSTM神经网络混合模型的方法,即以环流指数为预测因子基于LSTM方法搭建PM2.5质量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张家口地区的主要环流型有反气旋型、气旋型、偏北平直型、西南平直型、偏西平直型、东北平直型等、西北平直型、偏东平直型。PM2.5污染日出现的主要环流型为南气旋平直型、东南平直型、偏南平直型、偏东气旋型、西南气旋平直型、偏东平直型、气旋型等,而反气旋型和反气旋式平直环流型不利于污染出现。张家口地区的PM2.5污染与地面环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存在PM2.5污染时,张家口地区处于日本海高压后部的均压场区域,污染越严重,日本海高压中心强度越强。模型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9.88、平均绝对误差为5.84、拟合优度达0.80,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流分型法 PM2.5 预测模型 LSTM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化工园区道路尘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时空变化和风险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甄晓龙 刘刚 +2 位作者 李久海 徐慧 吴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1-541,共11页
在秋季和冬季节分别在南京化工园区主、次干道采集道路尘,采集的道路尘经200目筛子过筛后经分离装置采集道路尘中PM2.5,用二氯甲烷和甲醇(2∶1,V/V)提取有机物,,用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了6种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类化合... 在秋季和冬季节分别在南京化工园区主、次干道采集道路尘,采集的道路尘经200目筛子过筛后经分离装置采集道路尘中PM2.5,用二氯甲烷和甲醇(2∶1,V/V)提取有机物,,用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了6种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类化合物,分析了PAEs化学组成的时空变化,确定了PAEs的潜在来源和评估了PAEs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秋季和冬季道路尘中PAEs含量分别为106.47±67.54μg·g-1和51.19±30.88μg·g-1.秋季,PAEs污染物主要以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isobutyl phthalate,DiBP)为主;而冬季,PAEs污染物主要以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nBP)为主.秋季,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含量最少;而冬季,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iethyl phthalate,DEP)含量最少.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秋季和冬季PAEs的来源有所不同,秋季来源于人类日常生活的占比高于冬季,而冬季来源于增塑剂的占比高于秋季.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高分子量PAEs.秋季,次干道和主干道道路尘中PAEs含量分别为120.69±79.21μg·g-1和97.58±71.99μg·g-1;而冬季,次干道和主干道道路尘中PAEs含量分别为60.02±46.88μg·g-1和45.67±24.11μg·g-1.主、次干道中PAEs的浓度差异是由PAEs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降解、采样点位置、道路特点和排放源等多种因素协同影响.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结果表明,PAEs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塑料产品中的增塑剂和人类日常生活.使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 1989,1996,2001)建立的评估体系评价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儿童和成人的非致癌总风险(HI)均低于安全阈值1.0,说明化工园区道路尘中PAEs非致癌风险较小.人体暴露于化工园区道路尘中DEHP致癌风险分别为9.16×10-7、1.15×10-6、4.26×10-7和5.78×10-7(秋季主干道、秋季次干道、冬季主干道和冬季次干道),除秋季次干道道路尘PM2.5中DEHP的致癌风险大于1×10-6,其他均小于1×10-6,表明该地区的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但仍不能忽视DEHP致癌风险的长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尘 PM2.5 邻苯二甲酸酯(PAEs) 源解析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量化评估——以杭州G20峰会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唐甲洁 陈敏东 +2 位作者 高庆先 马占云 李迎新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2,共10页
选择杭州G20峰会保障措施实施期间的2016年8月24日—9月6日及其前后各14 d,分别确定为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实施前期与实施后期,对保障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分析,利用WRF/SMOKE/CMAQ模型对4类污染源(工业源、电厂源、扬尘源... 选择杭州G20峰会保障措施实施期间的2016年8月24日—9月6日及其前后各14 d,分别确定为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实施前期与实施后期,对保障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进行分析,利用WRF/SMOKE/CMAQ模型对4类污染源(工业源、电厂源、扬尘源和道路移动源)设置6种减排情景,模拟计算并分析PM2.5和O3浓度变化,以评估强化环保措施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效。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杭州市各项污染物浓度呈起伏波动状,保障措施实施期间大部分时段污染物浓度峰谷差值明显比前期和后期小;NO2平均浓度表现为保障措施实施后期>前期>期间,保障措施对NO2减排效果显著;O3浓度表现为保障措施实施期间远高于前期与后期。2)与2015年同期相比,2016年保障措施实施期间,NO2、SO2、PM2.5、CO和PM10浓度在核心区和严控区下降,降幅表现为核心区>严控区>管控区;2016年核心区NO2、PM2.5、CO和PM10浓度均低于2017年;2016年相较2015年和2017年同期空气质量较好,不同力度的管控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差异,O3浓度变化规律与其他污染物浓度变化呈负相关。3)模拟对4类污染源都实施保障措施,核心区与严控区较强的管控措施执行力度使PM2.5浓度下降,O3浓度升高。4)模拟结果显示,对工业源做管控措施,能有效降低核心区与严控区PM2.5和O3排放;对电厂源或扬尘源实行管控措施只能略微抑制核心区与管控区PM2.5和O3排放;对道路移动源做减排措施,核心区与严控区O3浓度升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G20峰会 保障措施成效 WRF/SMOKE/CMAQ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雍天智 李阳 +3 位作者 陆建刚 林若昀 吴俊升 左晓俊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25,共9页
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优势的电容去离子技术(CDI)是缓解水危机的有效手段。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技术(FCDI)通过将流动电极和离子交换膜耦合,可弥补传统CDI技术吸附能力有限、无法长期连续运行的技术瓶颈。经过近十年的广泛研究,FCD... 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优势的电容去离子技术(CDI)是缓解水危机的有效手段。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技术(FCDI)通过将流动电极和离子交换膜耦合,可弥补传统CDI技术吸附能力有限、无法长期连续运行的技术瓶颈。经过近十年的广泛研究,FCDI技术在理论研究、材料开发和工程应用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对FCDI技术进行了系统综述,介绍了其发展历程及运行原理,并从装置构型、运行模式、材料创新和参数影响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脱盐性能的关键因素,指出提升脱盐性能的优化策略。此外,总结了FCDI技术在水体脱盐、水污染治理及资源化、能源回收等领域的应用现状,评价了该技术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最后提出FCDI技术未来可行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电极电容去离子 系统优化 脱盐 废水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改性对MnCe0.2Ox低温SCR抗硫和水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樊荣 杨波 +1 位作者 黄琼 徐海涛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51-759,共9页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系列Nb掺入MnCe0.2Ox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对比研究MnCe0.2Ox和MnNbβCe0.2Ox催化剂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性能、水热稳定性能和抗硫中毒性能,同时考察NH3SCR反应中NOx、NH3和SO2的分子迁移过程。结果表明:MnNb0.4... 采用均相沉淀法制备系列Nb掺入MnCe0.2Ox低温烟气脱硝催化剂,对比研究MnCe0.2Ox和MnNbβCe0.2Ox催化剂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性能、水热稳定性能和抗硫中毒性能,同时考察NH3SCR反应中NOx、NH3和SO2的分子迁移过程。结果表明:MnNb0.4Ce0.2Ox催化剂在180℃时NOx脱除效率达到98.5%。通入SO2和H2O 20 h后,NOx脱除效率仍然达到80%。此外,400℃水热老化24 h后,MnNb0.4Ce0.2Ox在180℃时NOx脱除效率仍然达到97%。Nb掺入增加了MnCe0.2Ox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促进了Lewis酸的增加,并增强了氧化还原性能。在SO2和H2O存在时,Nb的掺入可以有效抑制MnNb0.4Ce0.2Ox表面SO2的吸附和硫氨盐的形成。同时,Nb与Mn和Ce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使得MnNb0.4Ce0.2Ox的结构稳定性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脱硝 MnCe0.2Ox 抗硫 水热稳定性 Nb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硅氧烷离子液体的合成与酸性气体捕捉 被引量:1
16
作者 令狐庚 陈敏东 +2 位作者 连鑫博 聂东阳 陈瀚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3-78,共6页
近年来离子液体的设计制备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电化学、分离科学、有机合成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设计采用过渡金属铂催化剂,经过一系列步骤制备得到骨架型硅氧烷中心核的离子液体前驱物,然后与N-甲基咪唑或2-乙基咪唑反应形... 近年来离子液体的设计制备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电化学、分离科学、有机合成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设计采用过渡金属铂催化剂,经过一系列步骤制备得到骨架型硅氧烷中心核的离子液体前驱物,然后与N-甲基咪唑或2-乙基咪唑反应形成新型硅氧烷中心核咪唑类离子液体,研究不同反应时间以及温度对合成的影响,并通过置换反应得到了一系列新型离子液体。并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新型离子液体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其中2种离子液体对酸性气体进行吸收性能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催化剂 硅氧烷中心核 离子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掺杂Co_(3)O_(4)纳米片的制备以及活化过一硫酸盐的性能研究
17
作者 高硕 郭照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7-273,共7页
采用牺牲模板法合成N掺杂Co_(3)O_(4)纳米片(N-Co N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材料的形貌结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水中双酚A(BPA)来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采用牺牲模板法合成N掺杂Co_(3)O_(4)纳米片(N-Co NS),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光电子能谱(XPS)对制备材料的形貌结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催化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水中双酚A(BPA)来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Co_(3)O_(4)纳米颗粒(Co NP)、Co_(3)O_(4)纳米片(Co NS)相比,N-Co NS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性能.在PMS浓度为2 mmol·L-1、BPA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1的反应条件下,N-Co NS在10 min内完全降解水中的BPA,表明N掺杂和二维纳米片结构有利于催化剂性能的提升.通过pH及离子影响实验证实N-Co NS在复杂水化学环境中仍具有较高的活性.此外结合自由基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证实反应体系中产生了高氧化活性的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3)O_(4) 过一硫酸盐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锂硫电池高效硫载体的Co‑N‑C@KB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制备策略
18
作者 陆小祥 黎天宝 +7 位作者 涂飞跃 李中良 朱徐锟 孙灿 靳亚超 宋力 张明道 曹晖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5-1134,共10页
硫正极较差的性能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这些因素包括较低的导电能力以及在促进多硫化物转化方面较差的催化活性。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配体调控合成和低温热解的规模化策略来制备高效的正极复合材料(Co‑N‑C@KB),这种材料由富含... 硫正极较差的性能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商业化进程,这些因素包括较低的导电能力以及在促进多硫化物转化方面较差的催化活性。我们开发了一种基于配体调控合成和低温热解的规模化策略来制备高效的正极复合材料(Co‑N‑C@KB),这种材料由富含Co‑N‑C活性位点的科琴黑(KB)组成。原子级分散的Co‑N‑C活性位点被证明有利于多硫化物在正极的转化,因而可以提高锂硫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基于此,Co‑N‑C@KB作为正极可以使锂硫电池获得高达1442 mAh·g^(-1)的初始放电容量,并且该电池在长时间的稳定性测试中具有出色的容量保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原子级分散的催化剂 碳材料 硫载体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城区入湖河流氧化亚氮排放时空特征
19
作者 张润雨 刘博毅 +1 位作者 朱琳 施文卿 《湖泊科学》 2025年第5期1661-1670,I0005,共11页
氧化亚氮(N_(2)O)作为一种强效应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受大量污染物输入的影响,城市河流一直是N_(2)O排放的热点区域,但在平原地区水动力较弱的河流中其排放特征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中国典型平原城市地区的滆湖入... 氧化亚氮(N_(2)O)作为一种强效应温室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受大量污染物输入的影响,城市河流一直是N_(2)O排放的热点区域,但在平原地区水动力较弱的河流中其排放特征尚不清晰。本研究以中国典型平原城市地区的滆湖入湖河流为对象,分析了枯水期和丰水期N_(2)O排放特征,利用q-PCR技术定量了功能微生物丰度,探讨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N_(2)O排放通量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差异不显著,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N_(2)O排放通量沿河流流向明显下降,且与湖泊距离呈显著正相关。河流入湖距离每减少1 km,N_(2)O排放通量减少0.05 mg/(m^(2)·d)。N_(2)O排放通量也随着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丰度比值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硝化作用及其底物氨氮对N_(2)O排放起着关键调控作用。此外,研究区排放因子平均值比IPCC-2019默认值高约5.5倍。研究结论深化了对平原内城市河流N_(2)O排放的认识,为区域排放估算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流 N 2 O 脱氮 硝化作用 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