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岗上石榴石橄榄岩岩体: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卫星孔(CCSD-PP3钻孔)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经绥 陈世忠 +6 位作者 张仲明 许志琴 吴才来 刘福来 李天福 陈松永 陆永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304,共12页
大陆科学钻探在江苏岗上超镁铁岩体上打了一个卫星孔(CCSD-PP3),孔深705m,穿透428m厚超镁铁岩体,其下主要为不同类型片麻岩及少量榴辉岩。该岩体产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面积1370×700m,上覆约10m厚第四纪盖层。岩心柱可以粗分为4段... 大陆科学钻探在江苏岗上超镁铁岩体上打了一个卫星孔(CCSD-PP3),孔深705m,穿透428m厚超镁铁岩体,其下主要为不同类型片麻岩及少量榴辉岩。该岩体产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面积1370×700m,上覆约10m厚第四纪盖层。岩心柱可以粗分为4段,370m上部超镁铁岩,50m片麻岩夹榴辉岩,60m下部超镁铁岩,225m片麻岩类。榴辉岩夹在片麻岩中,片麻岩有正、副之分。榴辉岩石榴石中发现柯石英假象,表明岩石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镁铁岩主要岩性为纯橄岩和含石榴石纯橄岩,含石榴石纯橄岩出现3层,总厚度仅90m,与不舍石榴石的纯橄岩无截然界线。岩相学研究观测到石榴石中保留橄榄石、单斜辉石和尖晶石等超高压变质之前的矿物组合,以及退变质矿物替代石榴石的现象。岩石化学成分总体变化小,SiO242.17-44.79,平均43.78;MgO46.35-48.98,平均47.42,Mg#值(=Mg/(Mg+Fe)×100)为91.89-92.75,平均92.4,属于高Mg型;Al2O3和CaO丰度低,分别为0.66-0.27,平均0.43,和0,01-0.35,平均0.13;REE总量较原始地幔亏损,但LREE相对HREE富集。结合矿物组合特征,说明这套岩石属亏损型,但可能经历了流体热液的改造;纯橄岩和含石榴石纯橄岩成分的一致型,说明后者是前者经变质改造形成。SHRIMPU-Pb定年测得含石榴石纯榄岩中锆石存在两组年龄,超高压变质阶段新形成的锆石时代为240±2.7Ma,核部残留岩浆锆石给出726±56Mao前者与区域上超高压变质年龄十分吻合,后者与大别-苏鲁区域上新元古代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侵位时代。岗上超镁铁岩体可能记录了早期侵位到地壳,在陆陆俯冲碰撞阶段被俯冲岩片带入到柯石英形成深度,以及随岩片折返到地表的整个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镁铁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苏鲁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PP3卫星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色礼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3
2
作者 胡志宇 王陆超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03-909,共7页
色礼岩体位于藏东芒康县打拉地区,是研究玉龙斑岩铜矿带含矿特征的重要对象。本文以色礼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并讨论了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中的... 色礼岩体位于藏东芒康县打拉地区,是研究玉龙斑岩铜矿带含矿特征的重要对象。本文以色礼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为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并讨论了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源区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样品中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振荡环带和较高的Th/U值,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LA-ICP-MS锆石^206Pb/^238U年龄为(393±O.4)Ma,为始新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色礼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具较高的SiO2含量和高钾、富碱的特征,其A/CNK值为0.89~0.95,为偏铝质钾玄岩系列;它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倾型,具Eu弱负异常和弱的Ce正异常,表现为Nb、Ta、P、Zr、Ti、Hf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相对富集Rb、K、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色礼岩体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环境,可能是由古老地壳部分熔融混入了少量新生地壳物质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 LA-ICP-MS 西藏色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一号孔ASR法地应力测量
3
作者 孙东生 林为人 +3 位作者 王连捷 崔军文 王薇 黄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40-845,共6页
大地震后发震断裂附近的应力状态是认识和理解地震机理的重要参数。5.12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基于地震机理研究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简称WFSD),为研究震后龙门山断裂... 大地震后发震断裂附近的应力状态是认识和理解地震机理的重要参数。5.12汶川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基于地震机理研究的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Wenchuan Earthquake Fault Scientific Drilling Project,简称WFSD),为研究震后龙门山断裂带附近深部应力状态提供了条件。本文主要介绍适合深部应力测量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nelastic strain recovery method,简称ASR法)的测试设备和流程,并利用ASR法对WFSD-1号钻孔岩心进行了原地应力测量,取得了该钻孔424~1173 m深度范围内7个岩心样品的非弹性应变恢复实测数据,并根据成像测井对岩心进行了定向,确定了原地应力方向,估算了原地应力的大小。WFSD-1钻孔最大主应力的方位为NW69°~NW35°,主应力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 地应力 非弹性恢复法 测量仪器及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