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沿海滩涂开发空间优化与管制研究——以江苏省大丰区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金志丰 陈诚 谢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研究沿海滩涂开发空间优化方法与管制策略,为探寻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高效路径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为例,通过集成开发适宜性评估与部门规划协调方法,揭示该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空间优化格局;引入空间管制理念,... [目的]研究沿海滩涂开发空间优化方法与管制策略,为探寻滩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高效路径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为例,通过集成开发适宜性评估与部门规划协调方法,揭示该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空间优化格局;引入空间管制理念,讨论该区滩涂资源开发的空间管制路径。[结果]实证分析认为,该区沿海滩涂地区的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港口—工业—城镇开发三类空间适宜开发的规模分别为401,323和444km2,分别占34.3%,27.7%和38.0%。[结论]生态空间的环境质量底线保护和港工城空间的高效集约利用是滩涂区域空间管制的核心准则;同时,滩涂区域开发规模和强度控制仍然需要深入跟踪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滩涂 适宜性评价 规划冲突分析与协调 空间管制 盐城市大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足迹盈亏测算及其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鹿瑶 李效顺 +3 位作者 蒋冬梅 郎文婧 沈春竹 魏旭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574-8583,共10页
生态足迹分析法能够通过计算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产量,估算人类对自然资本的消耗和自然资本的供给情况,进而对区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定量评估。在改进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及其13个地级市生态足迹盈亏进行测... 生态足迹分析法能够通过计算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产量,估算人类对自然资本的消耗和自然资本的供给情况,进而对区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定量评估。在改进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及其13个地级市生态足迹盈亏进行测算,进而揭示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江苏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789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991 hm^2/人,生态赤字为-1.4899 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为0.2033 hm^2/万元;(2)地级市中,人均生态足迹上,常州市最高为2.9317 hm^2/人,宿迁市最低为1.7348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上,盐城市最高为0.6111 hm^2/人,苏州市最低为0.0812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上,常州市最高为-2.8115 hm^2/人,盐城市最低为-1.1503 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上,宿迁市最高为0.3956 hm^2/万元,无锡市最低为0.1651 hm^2/万元;(3)江苏省及其苏南、苏中地区的人均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所占比例较大,苏北地区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草地生态足迹所占比例较大;(4)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万元GDP生态足迹空间分布北高南低,整体上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成反比。研究结果能够为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国家公顷 空间特征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 被引量:358
3
作者 杨清可 段学军 +1 位作者 王磊 金志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6,共10页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地... 以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基于“三生用地”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稳定,及生活用地快速增加。(2)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470持续降至2010年的0.444,整体质量有所恶化,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面积与比重保持稳定。(3)1990~2010年,长三角地区同时存在生态改善和恶化的两种趋势,生态环境改善小于环境恶化的趋势。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长江三角洲核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