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儿童下肢旋转解剖轴线发育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吕洪海 杭杲 +2 位作者 王彭 杜智军 赫荣国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1-24,共4页
目的绘制出6个月至15岁儿童正常下肢旋转解剖轴线的发育曲线,为诊断儿童股骨和胫骨旋转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门诊体检的正常儿童149例,排除骨骼、肌肉及神经疾病和双侧下肢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对每例儿童分别进行双侧下肢股... 目的绘制出6个月至15岁儿童正常下肢旋转解剖轴线的发育曲线,为诊断儿童股骨和胫骨旋转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门诊体检的正常儿童149例,排除骨骼、肌肉及神经疾病和双侧下肢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对每例儿童分别进行双侧下肢股骨旋转轴线角度(包括内旋角度、外旋角度)和胫骨旋转轴线角度测量,并根据年龄进行分组统计:6个月至2周岁21例;25个月至4周岁43例;5~12岁38例;12~15岁47例。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婴儿时期股骨的内旋平均在40°(10°~60°),外旋平均在70°(45°~90°),直到12岁左右,髋关节内旋平均50°(25°~65°),外旋平均45°(25°~65°),随着年龄的增加,股骨内旋渐增大,而外旋不断减小;在婴儿期,大腿-足中轴角内旋平均5°(-30°~+20°),8岁时,大腿-足中轴角平均外旋10°(-5°~+30°),大腿-踝横轴角的测量结果与小腿-足中轴角的测量结果基本相似。结论儿童下肢旋转解剖轴线具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化的特点,但在12岁左右不再有明显的改变。因此,在12岁以前诊断下肢旋转解剖轴线异常,应该考虑可能是发育中的正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下肢旋转解剖轴线 解剖学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儿童股骨前倾角测量中的应用
2
作者 吕洪海 王彭 +1 位作者 杜智军 吴忠伟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重建的骨一软骨复合模型在测量股骨前倾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人选儿童进行CT、MRI扫描股骨,并通过MIMICS和Geomagic软件进行重建股骨骨骼一软骨复合模型,在MIMICS软件的测量模板进行定点、线、面测量前倾角。并与在断... 目的探讨重建的骨一软骨复合模型在测量股骨前倾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人选儿童进行CT、MRI扫描股骨,并通过MIMICS和Geomagic软件进行重建股骨骨骼一软骨复合模型,在MIMICS软件的测量模板进行定点、线、面测量前倾角。并与在断层CT上测量的前倾角相比较。结果重建的模型更为精确,逼真;利用模板测量的前倾角值变异小,与断层CT上测量的前倾角有显著差异。结论儿童三维股骨一软骨复合可视化模型接近真实,软件模板自动化,是测量小年龄儿童股骨前倾角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测量术 股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内侧间隙测量对髋关节脱位术后稳定性的预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彭 吕洪海 杜智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1-13,16,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内侧间隙测量对髋关节脱位术后稳定性的预测意义。方法分析2004~2007年本院10例髋关节再脱位患儿以及随机抽取的50例术后未发生再脱位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术后1d、1周、1.5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骨盆平片... 目的探讨关节内侧间隙测量对髋关节脱位术后稳定性的预测意义。方法分析2004~2007年本院10例髋关节再脱位患儿以及随机抽取的50例术后未发生再脱位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术后1d、1周、1.5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骨盆平片进行患侧髋关节内侧间隙值OA以及泪滴至髋臼外缘的距离OA的测量,并采用D值(D=OA/OA)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无再脱位组D值基本小于0.8。其中30例采用髋关节外展支具,未出现再脱位,D值位于0.66~0.8之间;脱位组在石膏同定期间,D值基本小于0.7,此时股骨头位于髋臼内,未出现脱位;术后6周至3个月拆除石膏后,D值为0.66.0.8,未采取措施,相继出现脱位,此时D值基本大于0.8。结论测量关节内侧间隙对于评价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的稳定性以及预测早期再脱位有重要意义。D值小于0.66,关节稳定,不会出现再脱位;D值为0.66~0.8,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可能出现再脱位,需尽早采取干预措施;D值大于0.8,出现再脱位,简单保守治疗措旆失去作用.需再次手术蚕新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并发症 关节不稳定性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