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C在高龄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注意事项探讨 被引量:7
1
作者 沈萍 俞激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年第10期146-148,共3页
目的观察PICC在高龄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住院需行PICC穿刺置管的9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79岁58例为老年组,80岁及以上40例为高龄组,通过本院的PICC会诊小组,应用美国BARD... 目的观察PICC在高龄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住院需行PICC穿刺置管的98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79岁58例为老年组,80岁及以上40例为高龄组,通过本院的PICC会诊小组,应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和改良塞丁格尔穿刺组件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实裤全院同质化的PICC维护管理。结果高龄组穿刺成功率、完成预期治疗、PICC保留时间与老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并发症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PICC置管并发症在高龄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但穿刺成功率、完成预期治疗、PICC保留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在外周静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长时间治疗的高龄患者可选择PICC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高龄 静脉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9
2
作者 施红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5期154-155,共2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CRI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CRI与无CRI组在置管时间、置管部位、置管次数、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导管接头...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CRI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CRI与无CRI组在置管时间、置管部位、置管次数、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导管接头的选择、穿刺点部位皮肤的处理、帖膜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CRI感染率为9.23%;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长期置管、反复置管、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差、选用无针导管接头、穿刺点部位皮肤处理不当等。结论深静脉置管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RI难以避免,但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加强培训教育,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和置管时间,重视导管接头的选择,严格无菌操作以及加强导管管理等措施来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危险因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辽妥与硫酸镁治疗留置针相关静脉炎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沈萍 李银娟 李继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5期172-173,共2页
目的比较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与硫酸镁治疗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留置针相关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指导、协助其抬高穿刺肢体15~30°并制动,对照组应用50%硫酸... 目的比较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与硫酸镁治疗留置针相关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50例留置针相关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指导、协助其抬高穿刺肢体15~30°并制动,对照组应用50%硫酸镁敷于患处,观察组应用喜辽妥沿静脉走向外涂。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肿消除时间为(1.94±0.44)d、疼痛缓解时间为(1.09±0.33)d,均短于对照组的(2.34±0.61)、(1.80±0.3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辽妥治疗留置针相关静脉炎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硫酸镁 留置针相关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施红裕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3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高尿酸血症与不伴血尿酸增高组肌酐(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的变化,观察两组心...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尿酸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8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高尿酸血症与不伴血尿酸增高组肌酐(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BMI的变化,观察两组心脑血管病发生情况,对比在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死亡、住院次数、住院总时间。结果两组患者FBS、HbA1c无差异,高尿酸组BMI、TG、TC、Cr高于对照组,冠心病、高血压及脑卒中、死亡、住院次数、住院时间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尿酸血症在T2DM患者中常见,与肥胖、血脂异常明显相关,促进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给予相关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T2DM 心脑血管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患者期望 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春燕 顾桐语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09年第10期99-100,共2页
目的探讨实施"超越患者期望"的护理措施对提升护理服务品质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2007年12月483名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490名患者予以"超越患者期望"的护理,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2007年度和... 目的探讨实施"超越患者期望"的护理措施对提升护理服务品质的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2007年12月483名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对2008年1月~2008年12月490名患者予以"超越患者期望"的护理,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2007年度和2008年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2008年度490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2007年度明显提高(p=0.043)。结论超越患者期望,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力手段,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管理 护理质量 服务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医学科中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葛红芳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第20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老年医学科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12月老年医学科收治120例患者为作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老年医学科收治130例患者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住院期间进行老年医学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老年医学科患者中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12月老年医学科收治120例患者为作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老年医学科收治130例患者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住院期间进行老年医学科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病区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保证环境的安全。结果观察组老年医学科护理安全评价(94.26±3.39)、护理满意度(96.76±1.34)高于于对照组的(88.78±5.28)、(91.56±3.09);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1.54%、护理投诉0.77%低于对照组的6.67%、5.00%(P<0.05)。结论老年患者是护理风险的高危人群,在老年病护理中,要加强识别护理风险,有效评估风险所带来的伤害,针对性的采取防范措施,从而降低护理的风险性,让护理更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风险 管理 老年医学科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在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敏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2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在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收治的11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118例健康老年人设... 目的:探讨并分析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在评估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收治的118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该医院进行体检的118例健康老年人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其检测结果,同时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不同及预后不同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_(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总甲状腺素(TT_(4))和游离甲状腺素(FT_(4))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在观察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不同的患者及预后不同的患者血清TT_(3)、FT_(3)、TT_(4)、FT_(4)和TSH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水平进行检测可评估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甲状腺激素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护理管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实施效果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海群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第23期134-135,138,共3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管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实施效果。方法 2016年1—12月实施延续护理管理11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延伸护理组),2015年1—12月常规护理脑血管疾病108例(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在入院后护理人员介绍脑血管疾病的相关专...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管理在脑血管疾病患者出院后实施效果。方法 2016年1—12月实施延续护理管理11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延伸护理组),2015年1—12月常规护理脑血管疾病108例(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在入院后护理人员介绍脑血管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预防并发症的措施,按照医嘱坚持服药,协助患者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延伸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建立延续护理小组,对患者专门建立健康档案,在患者出院后每隔15 d进行1次电话回访,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延续护理内容包括生活护理指导、相关康复训练讲解、心理干预、加强健康教育。结果两组患者出院时遵医行为、Barthel、QL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延伸护理组、Barthel评分(76.56±9.23)分、QLI评分(7.89±1.15)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72.50±10.09)分、(7.16±1.35)分(P<0.05);护理满意98.18%高于常规护理组的90.74%(P<0.05)。两组干预3、6个月,遵医行为评分均有所下降,但延伸护理组3个月时(20.23±2.65)分、6个月评分(24.23±1.50)分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7.56±3.57)分、(18.23±2.56)分(P<0.05)。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延伸护理服务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延续护理 临床效果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冒Ⅰ号颗粒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临床应用
9
作者 董海华 《北方药学》 2015年第3期16-17,共2页
目的:探讨感冒Ⅰ号颗粒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临床应用,以有效控制感冒Ⅰ号颗粒的质量,寻找治疗感冒的传统中医药特色制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感冒Ⅰ号颗粒制剂处方中的3味主药北,即柴胡、防风、金银花所含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含量... 目的:探讨感冒Ⅰ号颗粒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临床应用,以有效控制感冒Ⅰ号颗粒的质量,寻找治疗感冒的传统中医药特色制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感冒Ⅰ号颗粒制剂处方中的3味主药北,即柴胡、防风、金银花所含主要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感冒Ⅰ号颗粒对风寒型和风热型感冒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感冒Ⅰ号颗粒疗效显著,便于携带,服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冒Ⅰ号颗粒 柴胡皂苷 绿原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宾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4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康复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12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康复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介入康复4周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为(55.90±9.6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78±8.78)分(P<0.05);Fugl-Meyer评分为(86.89±7.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45±6.38)分(P<0.05);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4.09±0.52)分,低于对照组的(5.76±0.63)分(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介入治疗有效地提高ADL及Fugl-Meyer评分,降低NIHSS评分,并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早期 康复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沈燕 杨春燕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17期89-91,共3页
目的比较心内科患者常规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差异,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6月该院心内科常规护理1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6—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170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建立风险... 目的比较心内科患者常规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差异,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7年1—6月该院心内科常规护理1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7年6—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170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增加心内科培训与技能学习、加强对法律知识宣教、完善病区安全设施。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2.37±4.22)分及患者护理满意98.82%高于对照组的(84.27±8.45)分、93.7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1.17%低于对照组的7.50%(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提高了护理质量评分,有效规避心内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科 护理风险 管理 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对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药液外渗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银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对预防其发生药液外渗的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在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进行化疗的108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在对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并分析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对预防其发生药液外渗的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在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进行化疗的108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54)与对照组(n=54)。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化疗期间,分别采用循证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进行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药液外渗的发生率、渗药部位红肿消失的时间、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对化疗知识掌握度的评分。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均更低,其渗药部位红肿消失的时间更短,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和对化疗知识掌握度的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其药液外渗和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缩短其渗药部位红肿消失的时间,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及对化疗知识的掌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恶性肿瘤 循证护理 药液外渗 化疗性静脉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和死亡教育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荣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22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和死亡教育对其癌因性疲乏症状、对死亡的态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接诊的癌症晚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 目的:探讨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和死亡教育对其癌因性疲乏症状、对死亡的态度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接诊的癌症晚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50例/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和死亡教育。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CFS评分、DAP-R评分和生存质量的评分。结果:1)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CFS评分〔(30.17±4.16)分〕低于对照组患者的CFS评分〔(36.73±5.99)分〕,其DAP-R评分〔(90.14±9.74)分〕高于对照组患者的DAP-R评分〔(84.42±8.42)分〕,P<0.05。2)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社会功能的评分〔(64.52±6.02)分〕、情感功能的评分〔(61.36±5.87)分〕、肢体功能的评分〔(68.48±6.33)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社会功能的评分〔(57.22±5.08)分〕、情感功能的评分〔(54.03±5.25)分〕、肢体功能的评分〔(62.12±7.13)分〕,P<0.05。结论:对癌症晚期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和死亡教育的效果良好,可显著缓解其癌因性疲乏症状,纠正其对死亡的态度,提高其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晚期 姑息护理 死亡教育 癌因性疲乏 态度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原因分析及程序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凌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5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原因及程序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 目的:探讨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原因及程序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收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急救护理。统计患者低血糖昏迷原因,比较两组苏醒时间、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护理满意度、遵医行为。结果:低血糖昏迷原因中擅自加减降糖药物种类及剂量占比最高,其他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服药后进食少或未进食,合并感染、呕吐、腹泻等,空腹运动量过大。观察组苏醒时间、血糖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饮食控制、规律锻炼、血糖监测、遵医嘱用药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原因复杂,实施程序化护理可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及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遵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糖尿病 低血糖昏迷 程序化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风险管理在健康体检护理服务中实施效果探索 被引量:6
15
作者 秦晓裕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第24期116-117,120,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015年1—12月常规体检护理时间段作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时间段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服务管理,观察组针对体检中心护理服务过程可能导致护...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015年1—12月常规体检护理时间段作为对照组,2016年1—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时间段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服务管理,观察组针对体检中心护理服务过程可能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下列护理风险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加强护士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护士沟通能力、改善体检环境和优化体检流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技能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安全掌握评分、护理满意率98.33%均高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0.09%、突发性事件0.11%均低于对照组的0.34%、0.38%(P<0.05)。结论健康体检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体检护理人员服务质量、降低护理突发性事件发生率,增加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风险管理 健康体检中心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原因构成分析-附60例报告
16
作者 施伟华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9期141-141,144,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构成及其特点。方法抽取2008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急诊内科昏迷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就诊时患者的症状以及患者家属提供的相关疾病信息,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倾向性判断,然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构成及其特点。方法抽取2008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急诊内科昏迷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就诊时患者的症状以及患者家属提供的相关疾病信息,对患者意识状态进行倾向性判断,然后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检查。结果 60例患者中为轻度昏迷28例(46.67%),中度昏迷22例(36.67%),重度昏迷10例(16.67%);昏迷病因构成:1脑血管意外30例(50.00%)包括脑出血20例、脑梗死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2各种急性中毒14例(23.33%),主要是有一氧化碳中毒10例、安眠药中毒2例、农药1例,酒精1例;3糖尿病并发症10例(16.67%),低血糖昏迷7例,酮症酸中毒2例,高渗昏迷1例;4其他6例(10.00%)。结论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病因构成复杂,在进行处理时,应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疾病史对患者的发病原因进行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内科 昏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评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悫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20期59-61,共3页
目的:评价分析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普外科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5例.为对照组患者施行... 目的:评价分析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普外科收治的90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5例.为对照组患者施行甲状腺患侧腺叶全切除术和峡部切除术,为观察组患者施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6个月及1年的生存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对治疗的满意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6个月的生存率及1年的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可避免在手术过程中损伤患者的甲状腺旁腺及喉返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甲状腺全切手术 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的效果评价
18
作者 李银娟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4期173-175,共3页
目的:探讨对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在... 目的:探讨对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在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对其均进行对症治疗与优质护理。在两组患者出院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电话随访,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中遵医行为良好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中此类患者的占比,P<0.05。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Hp的转阴率和36项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病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能强化其遵医行为,提高其Hp的转阴率、生活质量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延续性护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19
作者 陈晓燕 《中国卫生产业》 2017年第26期129-130,133,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模式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早期康复组及常规治疗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康复治疗内容:康复评定、康...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训练模式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早期康复组及常规治疗组各4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早期康复组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康复治疗内容:康复评定、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心理辅导。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Barthel、MMSE、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干预后1月,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提高,但早期康复组Barthel(62.08±8.45)、MMSE(25.70±4.09)、Fugl-Meyer(66.63±6.56)高于常规治疗组的(55.47±7.90)、(21.98±4.11)、(61.73±5.97)(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刺激大脑皮层,使其对未损区域进行重组,取得较好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康复训练 缺血性脑卒中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玲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32期93-94,146,共3页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管理,观察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设立手术室风险管理小组、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增强手术室职业意识做好业务...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室管理,观察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设立手术室风险管理小组、完善手术室管理制度、增强手术室职业意识做好业务培训、加强手术室基础护理管理、定期对手术室风险管理效果进行监督。结果选择2016年及2017年各100例手术患者及全部手术室护理人员,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安全知识评分(95.61±3.04)分、护理满意评分(97.28±1.18)分高于对照组的(88.22±7.57)分、(92.28±2.75)分(t=4.37、3.23,P<0.05);护理风险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的9.00%(P<0.05)。结论将风险意识应用到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可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风险 管理 手术室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