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监测与数值模拟的小流域水质预测预报研究——以南京市秦淮河流域为例
1
作者 刘军 潘泓哲 +8 位作者 柏松 李一平 赵明明 郑婉婷 谢鑫苗 崔明轩 胡静 金巧依 余晨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8-249,共12页
针对当前河流水质预测预报开展中的技术瓶颈与业务需求,选取南京市秦淮河城区段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监测与数值模拟的小流域水质预测预报方法。研究通过原位监测-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小流域多源监测系统... 针对当前河流水质预测预报开展中的技术瓶颈与业务需求,选取南京市秦淮河城区段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监测与数值模拟的小流域水质预测预报方法。研究通过原位监测-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小流域多源监测系统与水环境数学模型,搭建了小流域水质预测预报数据库,制定了融合降雨预报信息、可推断小流域河道出入流与沿线污染源排放的水质预测预报边界匹配算法。选取2023年晴天、小雨、中雨、大雨、暴雨5种典型情景进行了水质预测预报效果评估分析,对下游三汊河口断面水质类别平均预报精准率可达82.86%。基于以上方法,初步开展了秦淮河小流域水质预测预报的常态化业务应用。提出的水质预测预报方法可较好地模拟预测小流域内未来1~7 d重点断面的水质波动趋势,有助于管理部门快速研判预测不同气象、水文条件下小流域水体水质的响应过程,为水质监测预警、污染溯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监测 小流域 水环境模型 水质预测预报 后评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监测手段的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恶臭异味管控效果评估
2
作者 董艳平 张迪生 +3 位作者 谢馨 马光军 陆芝伟 丁峰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3,共6页
恶臭污染是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的重点类型之一,恶臭异味投诉一直是困扰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热点问题。2021年,南京市政府为全力解决该园区异味投诉问题,开展了为期1年的现场嗅辨、VOCs现场采样-仪器分析、走航监测等多手段跟踪溯源监测,对... 恶臭污染是化工园区环境污染的重点类型之一,恶臭异味投诉一直是困扰南京化学工业园区的热点问题。2021年,南京市政府为全力解决该园区异味投诉问题,开展了为期1年的现场嗅辨、VOCs现场采样-仪器分析、走航监测等多手段跟踪溯源监测,对筛查出的重点企业和工序进行目标靶向治理,通过采取增加污染治理设施、限时限量生产、加强现场执法监管、加强测管协同监测等手段进行综合协调管控。通过对南京化学工业园2021年5月14日至2022年4月30日现场嗅辨、VOCs现场采样-仪器分析、走航监测以及园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企业污染物排放异常情况虽偶有波动,但明显减少;园区硫化氢和VOCs特征污染物自动监测浓度明显降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周边居民投诉量从2021年1—5月的60多次降低到6—12月的20次,下降明显。多种方式监测结果变化情况反映出省、市、区采取的各类园区恶臭异味管控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嗅辨 走航监测 化学工业园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及环境保护研究
3
作者 钱永康 王韦华 刘阳 《绿色中国》 2025年第1期151-153,共3页
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是制约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保证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内容出发,结合某民用航空机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分析监测流程。在此基础上,提出... 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是制约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保证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内容出发,结合某民用航空机场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分析监测流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以期为大气环境监测及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污染监测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方法比对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谢馨 陆晓波 张守斌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5,共5页
2018年9月20—29日,开展了南京市环境空气非甲烷烃(PAMS)原清单中5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手工和在线比对监测,监测项目主要包括碳氢化合物、卤代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对VOCs 3 h均值、日均值和主要污染物指标等进行比对,分析在线监测... 2018年9月20—29日,开展了南京市环境空气非甲烷烃(PAMS)原清单中57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手工和在线比对监测,监测项目主要包括碳氢化合物、卤代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对VOCs 3 h均值、日均值和主要污染物指标等进行比对,分析在线监测数据与手工监测数据的相关性。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3 h均值的差异度(1.43)和相关系数(0.897),日均值的差异度(2.16)和相关系数(0.946),呈现出差异度不显著、高度线性相关的特征。同时,进一步分析了监测数据产生偏离的原因,建议加强环境空气手工监测的质控管理,强化在线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进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监测的合理、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 手工监测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河流缺氧现象驱动因素识别及机制解析——以南京秦淮河为例
5
作者 郑婉婷 李一平 +8 位作者 潘泓哲 刘军 柏松 赵明明 胡静 谢鑫苗 王亚宁 金巧依 余晨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2-834,I0005,共14页
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导致城市河流缺氧现象频发,研究缺氧成因对于水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21年丰水年与2022年枯水年秦淮河流域4个典型水质监测站实测数据,分析了年际、汛期—非汛期和典型降雨事件3个时间尺度下溶解氧的变化规律。采... 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导致城市河流缺氧现象频发,研究缺氧成因对于水生态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21年丰水年与2022年枯水年秦淮河流域4个典型水质监测站实测数据,分析了年际、汛期—非汛期和典型降雨事件3个时间尺度下溶解氧的变化规律。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识别了溶解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并构建了包含以上因素的决策树模型,揭示了流域轻度、重度缺氧现象的控制因素阈值及其联合诱发过程。结果表明,空间上,秦淮河流域溶解氧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降低,低值区位于外秦淮河入江口处的三汊河口站,年均值为5.37 mg/L。不同时间尺度上,2022年秦淮河流域溶解氧水平高于2021年,4站点溶解氧年均值上升0.54~1.25 mg/L,轻度及重度缺氧发生次数减少0.1~3.7倍;4站点汛期溶解氧均值比非汛期低3.38~4.57 mg/L;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河流雨后缺氧现象减少,中雨下的缺氧频率和程度最高。各河段的缺氧特征和机制不同,周边汇水区域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且轻度缺氧发生居多的河段,其轻度及重度缺氧现象由水温、pH和高锰酸盐指数诱发。而在汇水区域以建成区为主且重度缺氧发生居多的河段,汛期溶解氧变化多由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驱动,其轻度及重度缺氧现象的关键诱发因素包括水温、pH和总磷。基于此,对不同河段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有助于减缓城市河流缺氧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溶解氧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决策树模型 缺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南京典型农业面源氮定量溯源
6
作者 谢馨 夏成红 +1 位作者 张守斌 吴礼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8,共5页
选取太湖流域南京高淳松溪河汇水区域为典型农业面源研究区,基于野外调研、常规监测及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阐明了研究区水化学及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定量解析了研究区不同污染源对重点断面的NO_(3)^(-)贡献比例。结果表明:平水期研... 选取太湖流域南京高淳松溪河汇水区域为典型农业面源研究区,基于野外调研、常规监测及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阐明了研究区水化学及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定量解析了研究区不同污染源对重点断面的NO_(3)^(-)贡献比例。结果表明:平水期研究区地表水中TN质量浓度范围为2.37 mg/L~6.89 mg/L,以NO_(3)^(-)为主,占TN的38.8%~94.6%。氮污染主要受内污染源影响,贡献占比达67.6%,其中来自生活源的NO_(3)^(-)对松溪河汇水区域贡献最大,占比为29.9%,农田径流次之,贡献占比为20.0%;外污染源中上游进水对区域内NO_(3)^(-)贡献占比为25.1%,大气沉降贡献占比为7.3%。落蓬湾国考断面氮污染主要来源于上游汇水范围内的农田径流,贡献占比为27.4%,其次为水产养殖,贡献占比为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农业面源 硝酸盐 污染来源解析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笼法在蝶类监测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分析
7
作者 闻欣 黎碧月 +3 位作者 姚凯平 张哲海 孙洁梅 周延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3-178,共6页
该文旨在分析诱笼法在中国蝶类监测应用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使用样线法和诱笼法在江苏省句容市陈庄开展蝶类多样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优... 该文旨在分析诱笼法在中国蝶类监测应用中对样线法的补充作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保护提供参考。使用样线法和诱笼法在江苏省句容市陈庄开展蝶类多样性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物种数量、个体数量、优势种、代表蝶种黄钩蛱蝶(Polygonia c-aureum)个体数量等方面进行比较。样线法所记录的物种和个体数量均比诱笼法高,对各科蝶类都有所兼顾,样线法各个季节所记录的优势种以粉蝶为主。诱笼法对蛱蝶科蝶类的诱捕效果较好(占蝶类总数的98.4%),对其他科蝶类记录较少,如凤蝶科甚至没有记录。两种方法所记录的黄钩蛱蝶个体数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在5-7月较低,在8月份的下半月达到最高,9月份黄钩蛱蝶数量下降。诱笼法具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对样线法的调查结果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至少在中国中纬度地区,诱笼法仍不能完全替代样线法。在对蝶类群落进行全面普查时,应优先选用样线法,诱笼法则作为补充手段;而如果要对某些种类(如蛱蝶科)的动态进行深入研究,则选用诱笼法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类 样线法 诱笼法 生物多样性 农业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中重金属离子监测技术对比分析
8
作者 汪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2期206-212,共7页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表水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通过高效、精确的重金属离子监测技术对于保障地表水水质安全、促进生态环境保...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表水重金属污染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通过高效、精确的重金属离子监测技术对于保障地表水水质安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旨在全面分析并比较当前地表水中重金属离子的主要监测技术,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地表水重金属污染问题。基于此,系统地介绍了电化学分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原子光谱法、离子色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多种主流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特点、优缺点及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各监测技术在选择性、灵敏度、操作复杂度、成本及适用范围等方面的性能差异,为选择合适的监测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重金属 监测技术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比对监测探讨 被引量:16
9
作者 谢馨 陆芝伟 秦承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3期68-70,共3页
对南京市某典型企业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开展比对监测,将在线监测结果和便携式仪器监测、手工监测结果作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线监测系统线性误差与量程漂移可以满足现阶段管理要求,实际样品比对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采样分... 对南京市某典型企业固定污染源非甲烷总烃在线监测系统开展比对监测,将在线监测结果和便携式仪器监测、手工监测结果作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在线监测系统线性误差与量程漂移可以满足现阶段管理要求,实际样品比对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采样分析仪器,监测结果差距较大,便携式分析仪结果相对误差较小(为3.72%),手工监测结果相对误差较大(为48.3%)。建议加强污染源废气手工监测的质控管理,强化在线监测设备的运维管理,推进污染源非甲烷总烃CEMS合理有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总烃 固定污染源 在线监测系统 比对监测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环境大气质量变化特征及防治对策建议 被引量:13
10
作者 丁峰 朱志锋 +2 位作者 张良瑜 陆晓波 杨丽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0年第5期63-67,共5页
21世纪初以来,南京空气质量演变总体经历了"煤烟型阶段""复合型阶段"及"二次污染型阶段"。自2013年空气质量实施新标准以来,南京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相比2013年,2017年PM2.5质量浓度下降48.1%,重污染... 21世纪初以来,南京空气质量演变总体经历了"煤烟型阶段""复合型阶段"及"二次污染型阶段"。自2013年空气质量实施新标准以来,南京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明显,相比2013年,2017年PM2.5质量浓度下降48.1%,重污染天数减少27 d,灰霾天数减少一半,能见度提高4 km。然而,2018年空气优良率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PM2.5年均值同比上升5.0%,PM2.5中二次组分占比增加,O3污染仍呈加重趋势,区域性污染特征显著。根据当前南京市大气污染现状、特征及来源,重点针对PM和O3污染治理给出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二次组分 区域性污染 演变特征 环境大气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在长江大保护工作中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融合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军 居小秋 +1 位作者 丁晔 高磊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0年第2期1-4,共4页
以习近平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和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为背景,简要介绍了南京市长江大保护和大数据融合工作的现状与特点。在对标分析武汉市长江大保护和贵州省大数据融合先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南京市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难以为生... 以习近平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和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为背景,简要介绍了南京市长江大保护和大数据融合工作的现状与特点。在对标分析武汉市长江大保护和贵州省大数据融合先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南京市大数据应用水平不高,难以为生态环境重要决策提供有效支撑的情况,从树立创新思维摸清沿江污染底数、树立法治思维推进大数据融合共享、树立融入思维推进社会化服务、树立数字思维适应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等方面,对南京市如何深度整合利用现有大数据资源,构建具有南京特色的长江大保护“生态眼”监管系统提出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大保护 大数据融合 生态环境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春季南京臭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良瑜 丁峰 +4 位作者 王鸣 张丽娟 陈新星 胡崑 蔡沅辰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62,共10页
2022年春季,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长三角各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对2022年春季(3—5月)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六项污染物尤其是臭氧(O_(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气象因素和O_(3)前体物方面,同时利用... 2022年春季,受新一轮新冠疫情影响,长三角各城市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使得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降低。对2022年春季(3—5月)南京及长三角地区的六项污染物尤其是臭氧(O_(3))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气象因素和O_(3)前体物方面,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对南京O_(3)污染变化原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南京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关键活性组分和来源。结果表明:2022年春季,南京PM_(2.5)、PM_(10)、NO_(2)和CO均值浓度均同比下降,但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_(3)-8 h)同比上升19.8%,O_(3)-8 h超标时间同比增加9 d;长三角区域O_(3)-8 h同比上升17.9%,O_(3)-8 h超标天数为2021年同期的2.5倍。南京O_(3)浓度上升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利的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南京O_(3)生成处于VOCs控制区,但氮氧化物(NO_(x))降幅大于VOCs降幅,同时结合O_(3)前体物削减方案的分析结果发现,VOCs和NO_(x)不当的削减比例会导致O_(3)浓度不降反升。南京O_(3)生成的关键VOC活性物种依次为乙醛、丙烯、间/对二甲苯、丙烯醛和乙烯;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解析结果显示,机动车尾气是南京城区VOCs的主要来源,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使用和石油化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敏感性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其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良瑜 母应锋 +4 位作者 蔡沅辰 陈新星 王鸣 周春华 丁峰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69,共5页
基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数据,分析VOCs污染特征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VOCs及其组分体积分数均显著下降,TVOCs 7年均值为21.7×10^(-9),各组分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烷... 基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自动监测数据,分析VOCs污染特征及其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2016—2022年南京市大气VOCs及其组分体积分数均显著下降,TVOCs 7年均值为21.7×10^(-9),各组分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烷烃>烯烃>芳香烃>炔烃;TVOCs及烷烃、烯烃、芳香烃季节变化一致,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炔烃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TVOCs及烷烃、烯烃、炔烃月变化整体呈“V”字型特征,芳香烃近似为“W”型;除炔烃外,小时体积分数日变化基本呈“单峰型”特征。2016—2022年OFP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7年均值为132.1μg/m^(3);OFP贡献较大的组分为烯烃(39.1%)和芳香烃(38.1%),臭氧生成的VOCs关键物种为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丙烯和异戊二烯,控制烯烃和芳香烃排放有利于南京市的臭氧污染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环境水体中23种内分泌干扰物的含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超 尹明明 +1 位作者 王美飞 刘景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5-914,共10页
提出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测定环境水体中23种内分泌干扰物(EDCs)含量的方法。用6 mol·L^(-1)盐酸溶液调节水样p H约为2.0,取100 mL水样置于25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3 g氯化钠,振荡,加入30 mL体积比1∶1的乙酸乙... 提出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测定环境水体中23种内分泌干扰物(EDCs)含量的方法。用6 mol·L^(-1)盐酸溶液调节水样p H约为2.0,取100 mL水样置于250 mL分液漏斗中,加入3 g氯化钠,振荡,加入30 mL体积比1∶1的乙酸乙酯-二氯甲烷混合溶液,振荡5 min,静置,下层有机相经无水硫酸钠除水,旋转蒸发近干后,加入乙腈0.2 mL,再加入2.0 mg·L^(-1)混合内标使用液10μL,用水定容至1 mL,过0.22μm再生纤维素滤膜后采用UHPLC-MS/MS测定滤液中23种EDCs的含量。以BEN 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不同体积比的0.05%(体积分数)氨水溶液-乙腈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电喷雾离子(ESI)源,在负离子(ESI^(-))扫描模式下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结果表明,23种EDCs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对应的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比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143s)为0.60~1.75 ng·L^(-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72.6%~107%,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14%;方法用于测定实际环境水体中23种EDCs的含量,结果显示在地表水中双酚AF的质量浓度最高,为27.9 ng·L^(-1),在污水及废水中普遍检出4-正壬基酚和4-特辛基酚,检出量分别为838~2 353 ng·L^(-1)和87.8~16 733 n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环境水体 内分泌干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O_(3)污染时空演变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15
作者 蔡沅辰 丁峰 +2 位作者 孙思思 潘晨 于馥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0,共11页
利用南京市2016—2022年空气自动监测网数据,详细分析了南京市O_(3)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2016—2022年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_(3)-8 h)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了32.3个百分点;O_(3)... 利用南京市2016—2022年空气自动监测网数据,详细分析了南京市O_(3)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2016—2022年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_(3)-8 h)超标天数占总超标天数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了32.3个百分点;O_(3)污染月份有所增加,由4—9月延长至3—11月。O_(3)-1 h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型,峰值出现时间由15:00延后至16:00,O_(3)污染持续时间有所延长,2019—2022年各时段平均O_(3)小时质量浓度比2016—2018年高1~10μg/m^(3),污染总体抬升。2016—2022年O_(3)-8 h北部郊区点位年均增长率约为8.7μg/m^(3),南部郊区点位约为5.6μg/m^(3),均高于全市的0.5μg/m^(3);O_(3)超标时间北部郊区点位年均增长率约为7 d,南部郊区点位约为5 d,均高于全市的2 d。当气温超过27℃时O_(3)超标率增长迅速,气温区间为(30,35]℃时O_(3)超标率最高(超过50%)。当气温小于33℃、相对湿度小于40%时,O_(3)平均浓度和超标率随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升高而升高;气温大于35℃、相对湿度大于60%时,O_(3)平均浓度和超标率随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升高而降低。风速区间为(4,5]m/s、风向为SE和S时,O_(3)超标率和平均浓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时空演变 日变化分型 气象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秋季一次典型O_(3)污染过程影响因素及来源解析研究
16
作者 蔡沅辰 于馥玮 +4 位作者 高丽波 母应锋 丁峰 李源慧 张良瑜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79-1787,共9页
基于南京市空气自动监测网络、O_(3)激光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数据,利用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O_(3)生成潜势(OFP)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2021年9月22—26日南京市秋季一次典型O_(3)污染过程的影响因素及... 基于南京市空气自动监测网络、O_(3)激光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数据,利用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HYSPLIT)模型、O_(3)生成潜势(OFP)以及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2021年9月22—26日南京市秋季一次典型O_(3)污染过程的影响因素及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此次典型O_(3)污染过程中,高温、低湿和强光照等气象条件促进O_(3)生成,风速风向影响O_(3)水平和垂直方向输送,造成O_(3)浓度高值区的时空变化;2)污染过程前期O_(3)生成处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区,污染过程的中后期由VOCs控制区向协同控制区过渡;3)OFP贡献排名前两位组分分别是挥发性含氧有机物(OVOCs)和芳香烃,前者在污染峰值阶段贡献明显,后者在污染累积阶段贡献明显;4)PMF解析结果显示VOCs主要来源分别为机动车排放源(39.4%)、燃烧源(22.8%)、化工排放和溶剂使用源(18.8%)以及油气挥发源(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O_(3)污染 气象条件 O_(3)生成潜势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底质细菌IBI的长江南京段生态健康评价
17
作者 陈鑫琪 薛宗璞 +3 位作者 侯豪 柏松 陈明 刘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110,共9页
针对长江南京段生态健康问题,于2019年平水期和丰水期在长江南京段干流的10个断面和21条入江支流进行采样,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底质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构建了底质细菌群落完整性指数(benthic bacteria-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 针对长江南京段生态健康问题,于2019年平水期和丰水期在长江南京段干流的10个断面和21条入江支流进行采样,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底质细菌群落的结构组成,构建了底质细菌群落完整性指数(benthic bacteria-index of biological integrity,B-IBI)。结果表明:平水期长江南京段的生态健康要优于丰水期,长江干流断面要优于支流断面;TN、NH_(3)-N、NO_(3)^(-)、TOC与B-IBI呈显著负相关,Shannon指数、Margalef指数、Evenness指数与B-IBI呈显著正相关;研究建立的评价体系对于长江水质状况和生境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硬质护坡或河底对于入江支流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有负面影响,建议在确保防汛的基础上加强河道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评价 底质细菌群落完整性指数 底质细菌 长江南京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类制药工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方案编制要点 被引量:1
18
作者 闻欣 陈敏敏 +3 位作者 陈苗 王春 王军霞 张迪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6期5-8,共4页
分析了中药类制药工业企业自行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以及中药制药生产工艺类型和污染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方案和周边环境质量影响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针对废水、废气、噪声3类主要污染因子,明确了监测点位、... 分析了中药类制药工业企业自行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以及中药制药生产工艺类型和污染排放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方案和周边环境质量影响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针对废水、废气、噪声3类主要污染因子,明确了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设定的注意事项,以及自行监测相关信息记录的内容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制药工业 污染物排放 自行监测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纺织印染行业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修订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馨 张守斌 任毅斌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19年第6期4-6,36,共4页
通过对纺织印染行业基本情况和生产工艺特征的现状调研,分析了修订该行业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的必要性。明确了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并针对生产工序复杂、监测内容覆盖面广、原辅用料种类多、技术适用性要求高等难点问题,提出在充分调... 通过对纺织印染行业基本情况和生产工艺特征的现状调研,分析了修订该行业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的必要性。明确了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并针对生产工序复杂、监测内容覆盖面广、原辅用料种类多、技术适用性要求高等难点问题,提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和环境管理的要求,细化验收要点,细分产污环节,确保技术规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升纺织印染行业环境保护自主验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印染工业 环境保护设施 自主验收 规范修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18年南京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丁峰 朱志锋 +2 位作者 陆晓波 杨丽莉 张良瑜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2,共8页
利用在线高分辨率仪器对2014-2018年南京市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离线分析法与在线分析法对OC、EC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离线分析的EC、OC浓度高于在线自动监测值;2014-2018年南京OC与EC的... 利用在线高分辨率仪器对2014-2018年南京市PM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离线分析法与在线分析法对OC、EC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离线分析的EC、OC浓度高于在线自动监测值;2014-2018年南京OC与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 38±3. 91)μg/m^3和(3. 12±1. 76)μg/m^3,整体呈下降趋势,冬季OC与EC均较高,夏季两者质量浓度较低。OC和EC均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日变化规律,OC与EC第一个峰值均出现在08:00左右,OC第二个峰值出现在20:00前后;夏季OC与EC相关性最低,冬季最高,NO2、CO与OC、EC的相关性总体高于SO2,表明燃料燃烧对碳气溶胶有一定贡献,但没有交通源的贡献显著,夏季O3与OC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计算大气OC中一次有机碳(POC)和二次有机碳(SOC),结果显示OC中以POC为主,但SOC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SOC质量浓度达1. 96μg/m3,在OC中占比达31. 9%,后续颗粒物污染治理的重点可能应关注V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元素碳 有机碳 高分辨率观测 最小相关系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