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荧光探针应用于植物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童敏 张列峰 +1 位作者 王一凡 任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12750-12751,共2页
[目的]探讨一种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植物细胞的NO荧光探针装载方法。[方法]在相同荧光探针浓度,进行不同装载时间(0、6、12、18h)及不同装载温度(4、25℃)的探针装载,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强度。[结果]植物细胞的荧光强度随装载时间的延... [目的]探讨一种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植物细胞的NO荧光探针装载方法。[方法]在相同荧光探针浓度,进行不同装载时间(0、6、12、18h)及不同装载温度(4、25℃)的探针装载,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强度。[结果]植物细胞的荧光强度随装载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降低而增强。[结论]延长装载时间及低温均有利于植物细胞的NO荧光探针装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荧光探针 植物细胞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中百草枯分子缔合现象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敏敏 卜文程 +3 位作者 高茜 郝佳 王春艳 任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08,共3页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溶液中百草枯分子缔合现象,并测定缔合度。结果表明,百草枯原料溶液存在明显的分子缔合现象。纯水条件下,极稀浓度(10.89~15.38 mg/L)百草枯即发生二分子缔合;且随着浓度的增大,缔合度上升,浓度为16...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观察溶液中百草枯分子缔合现象,并测定缔合度。结果表明,百草枯原料溶液存在明显的分子缔合现象。纯水条件下,极稀浓度(10.89~15.38 mg/L)百草枯即发生二分子缔合;且随着浓度的增大,缔合度上升,浓度为16.48~21.71 mg/L时,百草枯发生四分子缔合。市售水剂及百草枯-β-环糊精溶液缔合现象已明显减弱,表明表面活性剂或环糊精的加入减弱了百草枯分子缔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 缔合现象 缔合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力条件下小麦施用叶绿酸铁的效果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一凡 张列峰 +2 位作者 蒋慧 童敏 任勇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79,共2页
研究了叶绿酸铁对不同肥力条件下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小麦在播种前用0.3 mg/L叶绿酸铁水溶液浸种,生长期用1.6 mg/L叶绿酸铁水溶液喷洒4次。结果表明,叶绿酸铁处理能促进小麦生长,提高产量,对品质无不良影响,能减少肥料的用量... 研究了叶绿酸铁对不同肥力条件下小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小麦在播种前用0.3 mg/L叶绿酸铁水溶液浸种,生长期用1.6 mg/L叶绿酸铁水溶液喷洒4次。结果表明,叶绿酸铁处理能促进小麦生长,提高产量,对品质无不良影响,能减少肥料的用量。在半肥(化肥施用量减半)条件下,能增产27.8%,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肥水平 叶绿酸铁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酸铁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蒋慧 任勇 +3 位作者 王一凡 童敏 陈黎明 张列峰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99,共4页
150mmol/LNaCl盐胁迫下,用不同浓度叶绿酸铁处理绿豆幼苗,研究叶绿酸铁对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1mg/L叶绿酸铁在处理后期(第4~8天)均能够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8.6%、48.1%、36.... 150mmol/LNaCl盐胁迫下,用不同浓度叶绿酸铁处理绿豆幼苗,研究叶绿酸铁对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0、1、0.1mg/L叶绿酸铁在处理后期(第4~8天)均能够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38.6%、48.1%、36.1%;活性氧氧化膜脂产物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30.2%、31.3%、20.0%;同时,叶绿酸铁可明显提高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并且促进抗氧化物质脯氨酸含量升高。说明叶绿酸铁可以通过提高盐胁迫下绿豆叶片的抗氧化能力来缓解氧化损伤,这是首次发现叶绿酸铁对逆境植物有抗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酸铁 盐胁迫 绿豆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红素环糊精包合片剂的研制 被引量:4
5
作者 安翠翠 朱文杰 +3 位作者 孙海松 任勇 韩彬彬 董祥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目的:研制新型番茄红素制剂产品。方法:β-环糊精与羟丙基-β-环糊精混合包合番茄红素,紫外法测定表观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并测定溶解度,以包合片稳定性、崩解时间及溶出度优化筛选片剂处方和制备方法。结果:不同比例混合的环糊... 目的:研制新型番茄红素制剂产品。方法:β-环糊精与羟丙基-β-环糊精混合包合番茄红素,紫外法测定表观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并测定溶解度,以包合片稳定性、崩解时间及溶出度优化筛选片剂处方和制备方法。结果:不同比例混合的环糊精与番茄红素的表观包合常数为522~932L.mol-1,对番茄红素增溶47.6~116.7倍;包合片稳定性好,崩解溶出快,活性好。结论:混合环糊精改进番茄红素效果明显,其性能优于环糊精的简单加和,具有很高的经济性价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红素 混合环糊精 包合物 稳定性 表观包合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皮酚及其白芨多糖包合物对葡萄保鲜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如平 吴婷 +1 位作者 张卫明 吴国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45-648,共4页
本实验采用高纯度的丹皮酚和丹皮酚白芨多糖包合物对葡萄果实进行保鲜作用的比较研究,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丹皮酚包合物和丹皮酚都能有效的保持贮果的好果率和降低贮果的失重率,明显抑制贮果中总有机酸和VC含量减少以及LOX酶上... 本实验采用高纯度的丹皮酚和丹皮酚白芨多糖包合物对葡萄果实进行保鲜作用的比较研究,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丹皮酚包合物和丹皮酚都能有效的保持贮果的好果率和降低贮果的失重率,明显抑制贮果中总有机酸和VC含量减少以及LOX酶上升的趋势,较大程度上维护贮果细胞中超氧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对贮果的保鲜效应与所应用的丹皮酚和包合物的浓度成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丹皮酚包合物在贮果的失重率和好果率、酶活性变化等指标的保鲜效果更优于丹皮酚,其原因可能是丹皮酚形成包合物后增加了对O2、光的稳定性,同时白芨多糖包合物在贮果表面可能形成保护性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包合物 葡萄果实 保鲜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粉湿法破壁工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玲 陈新建 +2 位作者 张列峰 安翠翠 任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3-215,共3页
加入固体添加剂进行松花粉湿法破壁;数码显微成像系统观察破壁前后显微形态差异,紫外光谱法分析营养成分的增溶倍数,抗霉变实验考察稳定性,小鼠抗疲劳实验验证活性。结果表明,本工艺得到高破壁率的粉末状松花粉产品,增溶效果明显,抗霉... 加入固体添加剂进行松花粉湿法破壁;数码显微成像系统观察破壁前后显微形态差异,紫外光谱法分析营养成分的增溶倍数,抗霉变实验考察稳定性,小鼠抗疲劳实验验证活性。结果表明,本工艺得到高破壁率的粉末状松花粉产品,增溶效果明显,抗霉变及稳定性强,活性效果显著提高,易应用于制备各种口服保健食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花粉 破壁 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交设计优选白芨多糖包合丹皮酚最佳工艺以及包合物的鉴定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如平 吴婷 +1 位作者 张卫明 吴国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9-263,共5页
本实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白芨多糖包合丹皮酚的最佳工艺,并通过热差示分析仪、红外图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以丹皮酚和白芨多糖的物料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为考察指标,得到优化工艺为:物料比1:6、反应时... 本实验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白芨多糖包合丹皮酚的最佳工艺,并通过热差示分析仪、红外图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以丹皮酚和白芨多糖的物料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为考察指标,得到优化工艺为:物料比1:6、反应时间4h、温度30℃,包封率可达29.38%,收得率74.29%。差示热分析仪、红外图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鉴定结果表明:丹皮酚的白芨多糖包合物已经形成,同时对单独使用白芨多糖包合丹皮酚的机理作出探讨,以期为丹皮酚与白芨多糖生物学活性的叠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皮酚 白芨多糖 正交设计 包合物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糊精包合叶绿酸铜对蓝藻集胞藻的抑杀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潘澄 李建宏 +3 位作者 李珊珊 赵婕 任勇 张列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8-573,共6页
为寻找低毒高效的新型杀藻剂,研究了β-环糊精包合(β-CD)的叶绿酸铜和β-CD叶绿酸铜铵盐对蓝藻集胞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的抑杀作用。结果表明,β-CD叶绿酸铜和β-CD叶绿酸铜铵盐对集胞藻的抑杀作用显著高于CuSO4,2种包合物在c(... 为寻找低毒高效的新型杀藻剂,研究了β-环糊精包合(β-CD)的叶绿酸铜和β-CD叶绿酸铜铵盐对蓝藻集胞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的抑杀作用。结果表明,β-CD叶绿酸铜和β-CD叶绿酸铜铵盐对集胞藻的抑杀作用显著高于CuSO4,2种包合物在c(Cu2+)分别为2.5和1.5μmol.L-1时可完全抑制藻生长。β-CD叶绿酸铜和β-CD叶绿酸铜铵盐使集胞藻细胞叶绿素a荧光强度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诱导碱性磷酸酶活性、抗氧化酶系统活性以及膜透性升高(P<0.05)。认为β-CD叶绿酸铜和β-CD叶绿酸铜铵盐与无机Cu2+对集胞藻的毒害机理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酸 集胞藻 杀藻剂 Β-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血红素-环糊精的包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端 吴秋燕 +2 位作者 陈新建 于嘉鑫 任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6825-6826,6834,共3页
[目的]研究β环糊精氯化血红素的包合作用。[方法]UV法测定包合常数Ka,中性条件研磨制备包合物;HPIE测定包合物中氯化血红素含量及水中溶解度,以考察包舍过程及包合产物的氯化血红素稳定性。[结果]Kn显示β环糊精能够包合氯化血红素... [目的]研究β环糊精氯化血红素的包合作用。[方法]UV法测定包合常数Ka,中性条件研磨制备包合物;HPIE测定包合物中氯化血红素含量及水中溶解度,以考察包舍过程及包合产物的氯化血红素稳定性。[结果]Kn显示β环糊精能够包合氯化血红素,随β环糊精包合比的增加,增溶效果明显,达73.4~119.6倍,稳定性也明显提高,但包合物中氯化血红素含量明显低于计算量。[结论]过量环糊精能够明显提高氯化血红素的溶解度,增强稳定性,但是包合会导致氯化血红素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量环糊精 氯化血红素 包合物 包合常数 溶解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大一枝黄花花序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抑菌及保鲜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钱慧 李飞 +1 位作者 任勇 吴国荣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83,共4页
提取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花序中的黄酮类物质,并研究其抑菌及保鲜作用.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提取加拿大一枝黄花花序中的黄酮类物质;采用抑菌圈法进行抑菌性研究;采用测定好果率的方法研究其保鲜作用.当提取的加拿大一... 提取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花序中的黄酮类物质,并研究其抑菌及保鲜作用.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提取加拿大一枝黄花花序中的黄酮类物质;采用抑菌圈法进行抑菌性研究;采用测定好果率的方法研究其保鲜作用.当提取的加拿大一枝黄花花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浓度为0.056 mg/m L时,即显示对杆菌的抑制作用,其对真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各菌种的抑制效果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没有抑制作用.喷洒浓度为0.028 mg/m L的黄酮提取液的樱桃番茄实验组较对照组能有效降低霉变率,保鲜作用显著提高.加拿大一枝黄花花序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的抑菌及保鲜作用.该研究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一枝黄花 提取 黄酮 抑菌作用 保鲜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黄素酯/α-环糊精包合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蔡浩锋 薛可 +3 位作者 卜慧敏 陈洋 李文玎 任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102-106,237,共6页
目的:研究叶黄素酯与α-环糊精的包合性能。方法:紫外法测定包合行为并计算表观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溶解度为指标确定包合比;DTA、DR-FTIR、UV-vis DRS验证包合物;与β-环糊精和混合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比较,测定其溶解度、稳定性... 目的:研究叶黄素酯与α-环糊精的包合性能。方法:紫外法测定包合行为并计算表观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溶解度为指标确定包合比;DTA、DR-FTIR、UV-vis DRS验证包合物;与β-环糊精和混合环糊精的包合作用比较,测定其溶解度、稳定性。结果:叶黄素酯与α-环糊精表观包合常数Ka为127 L/mol;包合比1∶5时溶解度最佳;α-环糊精使叶黄素酯稳定性增强,溶解度提高为叶黄素酯原料的6倍以上。结论:α-环糊精应用于叶黄素酯性能优于β-环糊精和混合环糊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酯 环糊精 包合物 溶解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B7-H4单链抗体库的构建和筛选及抗体特异性鉴定 被引量:2
13
作者 邵峦峦 徐超超 +4 位作者 纪洪帅 毛伟平 王盈盈 刘小綪 朱岩岩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60-1266,共7页
目的构建小鼠抗B7-H4胞外区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sc Fv)库,并筛选出特异性高的抗体。方法从A549细胞的c DNA中扩增B7-H4胞外区基因,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 a(+)中表达,获得B7-H4胞外区重组蛋白后纯化并免疫BALB/c小鼠。从免疫小鼠... 目的构建小鼠抗B7-H4胞外区核糖体展示单链抗体(sc Fv)库,并筛选出特异性高的抗体。方法从A549细胞的c DNA中扩增B7-H4胞外区基因,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 ET-28 a(+)中表达,获得B7-H4胞外区重组蛋白后纯化并免疫BALB/c小鼠。从免疫小鼠脾脏中提取总RNA,并利用反转录PCR、重叠延伸PCR(SOE-PCR)等技术扩增出重链可变区(VH)、轻链可变区(Vκ)、VH接头(VH-linker)序列和Vκ接头(Vκ-linker)序列,得到重轻链可变区基因的连接产物VH/Vκ。VH/Vκ与p UM19-T载体连接并转化至E.coli DH5α感受态菌株中,利用菌落PCR技术鉴定并测序。使用TNTT7 Quick for PCR DNA试剂盒对构建出的抗体库进行体外翻译与筛选,采用Western blot法和间接ELISA对得到的抗体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经生物公司测序分析,得到序列正确的重链可变区(VH)、轻链可变区(Vκ)及二者连接产物(VH/Vκ),大小分别为439 bp、680 bp及1098 bp。经特异性实验分析,从得到的抗体库中筛选出的抗体与B7-H4具有高特异性结合能力。结论成功构建出鼠抗B7-H4胞外区核糖体展示sc Fv库,并筛选出与B7-H4胞外区重组蛋白高特异性结合的目标sc F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4 胞外区 单链抗体 核糖体展示 重组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黄素浸膏的环糊精包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秋燕 陈新建 +1 位作者 裴会娜 任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环糊精包合对叶黄素浸膏性能的改进效果。方法:HSCCC及HPLC分析浸膏成分,紫外法测定表观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以溶解性及稳定性指标考察包合效果。结果:色谱分析表明,叶黄素浸膏为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叶黄素浸膏与环糊精... 目的:研究环糊精包合对叶黄素浸膏性能的改进效果。方法:HSCCC及HPLC分析浸膏成分,紫外法测定表观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以溶解性及稳定性指标考察包合效果。结果:色谱分析表明,叶黄素浸膏为成分复杂的混合物;叶黄素浸膏与环糊精存在较强的包合作用,且混合环糊精优于单一环糊精;单一环糊精的包合改进效果各异,β-环糊精的增溶效果较差,但稳定性好于羟丙基-β-环糊精;混合环糊精包合的改进效果明显,尤以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9:1的混合包合性能效果最佳。结论:混合环糊精包合成分复杂的叶黄素浸膏可弥补单一环糊精的不足,包合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均能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黄素浸膏 混合环糊精 Β-环糊精 羟丙基-Β-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中尼非韦罗含量测定和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郝彬彬 王芹 +2 位作者 任勇 王勇 吴稚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尼非韦罗是一种新型抗艾滋病药物,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包合物增加尼非韦罗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文中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糊精包合物中尼非韦罗含量及考察其相关稳定性。方法采用GL Sci... 目的尼非韦罗是一种新型抗艾滋病药物,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包合物增加尼非韦罗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文中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环糊精包合物中尼非韦罗含量及考察其相关稳定性。方法采用GL Sciences Inertsil ODS柱(4.60×250 mm,5μm),检测波长265 nm,柱温30℃。以甲醇(A相)-复方醋酸缓冲液(B相,pH4.5)(65∶35,v/v)为洗脱流动相,采用等速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尼非韦罗与各有关物质分离良好。在20.10~180.9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尼非韦罗峰面积与浓度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9);重复性好[相对标准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1.5%];稳定性好(RSD<1.5%);加样回收率为100.5%(n=9)。结论此方法检测包合物中尼非韦罗含量操作简便、准确、灵敏度高、可靠。尼非韦罗经HP-β-CD包合后相关稳定性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羟丙基-Β-环糊精 尼非韦罗 含量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碳纳米管对小鼠呼吸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乘 纪雪梅 +1 位作者 周谦 余书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2638-12640,共3页
[目的]表征几种碳纳米管(CNTs)的特性,并检测其对呼吸系统的毒性。[方法]运用透射电镜、拉曼光谱技术检测市售几种碳纳米管的性状;通过染毒箱研究CNTs对小鼠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小,多壁碳纳米管... [目的]表征几种碳纳米管(CNTs)的特性,并检测其对呼吸系统的毒性。[方法]运用透射电镜、拉曼光谱技术检测市售几种碳纳米管的性状;通过染毒箱研究CNTs对小鼠呼吸系统的影响。[结果]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小,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较大。[结论]CNTs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和杂质的含量与管壁的直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呼吸系统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氢卟吩铁溶液的基本性质初探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陈洋 王乐天 +1 位作者 李文玎 任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3-148,共6页
研究二氢卟吩铁溶液基本性质,为产品制剂改进提供技术支持.高效液相测定二氢卟吩铁溶液稳定性;光度法测定溶解度、分析溶液状态;计算机模拟分子结构,计算各种缔合方式的体系能量.结果表明:二氢卟吩铁难溶或基本不溶于常规溶剂,固体长期... 研究二氢卟吩铁溶液基本性质,为产品制剂改进提供技术支持.高效液相测定二氢卟吩铁溶液稳定性;光度法测定溶解度、分析溶液状态;计算机模拟分子结构,计算各种缔合方式的体系能量.结果表明:二氢卟吩铁难溶或基本不溶于常规溶剂,固体长期放置后溶解度亦有明显下降;其甲醇及碱溶液较稳定,而乙醇中不稳定;此外,溶液中二氢卟吩铁存在明显分子缔合,其中甲醇、甲-乙醇(1∶1)及碱溶液中主要为二分子缔合,乙醇中主要为四分子缔合;分子模拟计算发现,二氢卟吩铁分子具有较高缔合能,其中键角能和范德华力为主要作用力.研究表明,二氢卟吩铁分子的缔合作用可能是影响产品溶解性、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卟吩铁 分子缔合 稳定性 溶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萘乙酸/β-环糊精包合物的溶出度及生理活性
18
作者 郝佳 王春艳 +4 位作者 张敏敏 丁丽莺 袁放 高茜 任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5-77,共3页
为研究α-萘乙酸/β-环糊精的包合物对α-萘乙酸的溶解度及溶出度的影响,并探究α-萘乙酸/β-环糊精的包合物对植物生理活性的影响,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α-萘乙酸/β-环糊精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差示热分析法验证包合物,紫外分... 为研究α-萘乙酸/β-环糊精的包合物对α-萘乙酸的溶解度及溶出度的影响,并探究α-萘乙酸/β-环糊精的包合物对植物生理活性的影响,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α-萘乙酸/β-环糊精包合常数,研磨法制备包合物,差示热分析法验证包合物,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β-环糊精对α-萘乙酸溶出度的影响,以玉米为材料,通过对其根的影响,探究包合物对植物生理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α-萘乙酸/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常数为710 M-1;当包合质量比为1∶7时,α-萘乙酸的溶出效果较好;包合物对玉米的根长、根重皆有较明显的提高作用。说明环糊精包合技术能提高α-萘乙酸的溶出度,也能提高其对植物的生理活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萘乙酸 Β-环糊精 包合物 溶出度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丙基-β-环糊精/胰岛素的合适包合比及体外透膜能力研究
19
作者 宋玲玲 任勇 +2 位作者 张振海 曾建 张列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289-9291,9297,共4页
[目的]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胰岛素包合的合适比例及经包合后的胰岛素的体外透膜能力。[方法]连续递变试验测定包合比递增的作用变化,溶液法制备包合物;DTA和1H-NMR验证包合物;HPLC检测中性条件下包合后胰岛素的溶解度;Caco-2细胞模型... [目的]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胰岛素包合的合适比例及经包合后的胰岛素的体外透膜能力。[方法]连续递变试验测定包合比递增的作用变化,溶液法制备包合物;DTA和1H-NMR验证包合物;HPLC检测中性条件下包合后胰岛素的溶解度;Caco-2细胞模型考察包合后胰岛素的体外透膜能力。[结果]羟丙基-β-环糊精与胰岛素分子比增大至120∶1,包合作用仍未现饱和;40∶1分子比包合物中胰岛素中性条件溶解度达16.70 g/L,且胰岛素表观渗透系数较包合前增大约10倍。[结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胰岛素难达饱和,其40∶1包合物即有较高胰岛素Caco-2细胞转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 羟丙基-Β-环糊精 包合比 CACO-2细胞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