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免疫DNA感受器及其抗动物疫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洁 季星妤 +1 位作者 朱媛媛 朱建中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11,共9页
天然免疫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侵入宿主机体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DNA受体主要识别病原DNA,并通过接头蛋白MyD88和STING诱导产生Ⅰ型干扰素或炎性因子抵御病原入侵。近年来,DNA病原对我国畜牧养殖业产生了巨大威胁,天然免疫... 天然免疫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侵入宿主机体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DNA受体主要识别病原DNA,并通过接头蛋白MyD88和STING诱导产生Ⅰ型干扰素或炎性因子抵御病原入侵。近年来,DNA病原对我国畜牧养殖业产生了巨大威胁,天然免疫DNA受体在抗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将重点介绍TLR9、DAI、DDX41、AIM2、IFI16、cGAS等常见DNA感受器的信号通路及其在畜禽抗感染免疫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免疫 DNA感受器 胞质 胞核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环蛋白A对动物病毒感染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
2
作者 吴甜甜 王笑梅 祁小乐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9年第7期4-6,共3页
传统的抗病毒策略多以病毒自身为靶点,随着天然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入,宿主的一系列抗病毒靶点相继被鉴定。亲环蛋白A(Cyclophilin A, CypA)是亲环蛋白(Cyclophilins, Cyps)家族中含量最丰富、被研究最多的一个成员。CypA不仅具有多种生理... 传统的抗病毒策略多以病毒自身为靶点,随着天然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入,宿主的一系列抗病毒靶点相继被鉴定。亲环蛋白A(Cyclophilin A, CypA)是亲环蛋白(Cyclophilins, Cyps)家族中含量最丰富、被研究最多的一个成员。CypA不仅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也广泛参与到多种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其作为抗病毒制剂的靶点近来也不断被关注。本文综述了CypA对不同动物病毒感染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对于新型抗病毒策略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环蛋白A 动物病毒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罗丹 刘芮 +8 位作者 高玉龙 李凯 刘长军 祁小乐 崔红玉 张艳萍 潘青 高立 王笑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82-387,422,共7页
为了建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动物感染模型,本研究利用NDRV代表株SD19/6201,分别以10^(5.0)ELD_(50)/0.1 mL(低剂量)和10^(6.0) ELD_(50)/0.1 mL(高剂量)感染14日龄、21日龄SPF麻鸭,分别于感染后第5 d、第7 d迫杀雏鸭,观察脾脏剖检... 为了建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动物感染模型,本研究利用NDRV代表株SD19/6201,分别以10^(5.0)ELD_(50)/0.1 mL(低剂量)和10^(6.0) ELD_(50)/0.1 mL(高剂量)感染14日龄、21日龄SPF麻鸭,分别于感染后第5 d、第7 d迫杀雏鸭,观察脾脏剖检变化并统计其病变率。结果显示,14日龄雏鸭低剂量感染组在感染后第5 d脾脏病变以出血点/斑为主,病变率为70%(7/10),感染后第7 d脾脏上述病变更加明显,病变率为80%(8/10);高剂量感染组雏鸭剖检脾脏病变比低剂量感染组明显,出现黄白色坏死灶,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病变比率分别为100%(10/10)和90%(9/10)。21日龄低剂量感染组雏鸭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出血或坏死的比率明显低于相同剂量的14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病变率分别为60%(6/10)和40%(4/10),高剂量感染组雏鸭感染后第5 d、第7 d脾脏出现出血、坏死的比率均为80%(8/10)。14日龄和21日龄雏鸭感染后第5 d不同剂量感染组脾脏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后第7 d各感染组雏鸭脾脏肿大程度有所恢复,脾脏指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但脾脏坏死症状并未恢复。脾脏病理变化结果显示,与14日龄雏鸭感染组相比,21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组织病理变化程度更轻,与剖检病变基本一致。采用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组雏鸭脾脏病毒载量,结果显示,感染后第5 d即可在各感染组雏鸭脾脏中检测到大量的病毒,且14日龄雏鸭感染组脾脏病毒载量高于21日龄雏鸭感染组,各日龄感染雏鸭高剂量感染组脾脏病毒载量均高于低剂量感染组。以上结果表明,NDRV对14日龄雏鸭最佳感染剂量是10^(5.0)ELD_(50)/0.1 mL,NDRV对21日龄雏鸭最佳感染剂量是10^(6.0) ELD_(50)/0.1 mL,最佳剖检时间为感染后第7 d。本研究首次建立了NDRV动物感染模型,为该病毒后期疫苗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动物感染模型 感染剂量 脾脏出血或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微线基因mRNA转录及鸡盲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莫平华 马庆涛 +3 位作者 纪小霞 宋萍 陶建平 李金贵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3-838,共6页
拟探讨青蒿素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的作用机制。将试验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攻毒对照组和青蒿素药物组,于攻毒后120h,收集试验鸡的盲肠并提取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通过红细胞计数法计算第二代裂殖子数量;SYBR Gree... 拟探讨青蒿素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的作用机制。将试验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攻毒对照组和青蒿素药物组,于攻毒后120h,收集试验鸡的盲肠并提取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通过红细胞计数法计算第二代裂殖子数量;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检测第二代裂殖子微线基因(EtMIC1、EtMIC2、EtMIC3、EtMIC4、EtMIC5)mRNA相对转录量及扫描电镜观察试验鸡盲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攻毒对照组比较,青蒿素组的球虫第二代裂殖子数量降低了25.37%(P<0.05),同时裂殖子中微线基因EtMIC1、EtMIC2、EtMIC4的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EtMIC3、EtMIC5则极显著下调(P<0.01);青蒿素组盲肠的病理组织结构也得到改善。青蒿素减轻鸡盲肠组织病变可能与其下调EtMICs mRNA转录并使裂殖子数量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柔嫩艾美尔球虫 盲肠 微线基因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类药物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的防治试验 被引量:14
5
作者 宋萍 马庆涛 +2 位作者 苏洋洋 纪小霞 李金贵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41,共2页
试验以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病变值、卵囊值以及抗球虫指数为药效评判标准,比较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对鸡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疗效情况,为球虫病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青蒿素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与感染对... 试验以存活率、相对增重率、病变值、卵囊值以及抗球虫指数为药效评判标准,比较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对鸡人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疗效情况,为球虫病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青蒿素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与感染对照组相比,各青蒿素给药组相对增重率、存活率和抗球虫指数(ACI)均有所上升,卵囊值与盲肠病变值呈下降趋势,40 mg/kg的青蒿素给药组ACI达到147,试验结果呈现剂量依赖性;而蒿甲醚给药组无抗球虫作用,相对增重率比感染对照组下降20%以上,ACI指数仅为7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蒿甲醚 柔嫩艾美耳球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流行现状及防控 被引量:9
6
作者 邓小芸 祁小乐 +4 位作者 李凯 胡峰 高玉龙 高宏雷 王笑梅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重要的致瘤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范围不断扩大,已证明野鸟也能够携带该病毒。免疫抑制、混合感染、基因整合使得该病的防控形势日趋严峻。目前,生...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是危害养禽业的一种重要的致瘤性和免疫抑制性疾病。近年来,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范围不断扩大,已证明野鸟也能够携带该病毒。免疫抑制、混合感染、基因整合使得该病的防控形势日趋严峻。目前,生物制品的污染已经不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原因,REV已经从早期的种源性病毒演变成了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病原。通过疫苗免疫将该病控制到尽可能低的水平,进而进行REV的种群净化,是防控该病的科学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 流行 免疫抑制 混合感染 亚单位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丙孕素口服液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双 杨海峰 +3 位作者 余波 李士洋 郑育基 卜仕金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005-2014,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烯丙孕素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为制定休药期提供依据。采集猪肝、肾、肌肉和脂肪样品,肝、肾样品经β-葡萄糖醛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酶解,然后用乙腈提取(肌肉和脂肪样品直接用乙腈提取),乙腈饱和正己烷溶液除脂,氮吹后... 本研究旨在分析烯丙孕素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为制定休药期提供依据。采集猪肝、肾、肌肉和脂肪样品,肝、肾样品经β-葡萄糖醛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酶解,然后用乙腈提取(肌肉和脂肪样品直接用乙腈提取),乙腈饱和正己烷溶液除脂,氮吹后残渣用乙酸乙酯复溶,后用10%碳酸钠溶液净化进行LC-MS/MS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1~200ng·mL^(-1)浓度范围内,烯丙孕素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9,方法的检测限为0.5μg·kg^(-1),定量限为1μg·kg^(-1);在1、100、200μg·kg^(-1)添加水平下,化合物的平均回收率在68.9%~78.9%,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1%。试验猪按0.4mg·kg^(-1)剂量内服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18d,经取材检测,休药6h后各组织中烯丙孕素残留量最高,休药后第5天脂肪中烯丙孕素残留量低于最大残留限量,肌肉、肾中残留量低于定量限,休药第10天所有组织中烯丙孕素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休药后相同时间点猪组织中烯丙孕素残留量规律为肝>肾>脂肪>肌肉;肝中烯丙孕素消除缓慢且消除时间最长。根据WT1.4软件按99%置信区间计算所得,建议母猪按0.4mg·kg^(-1)剂量内服给药,每天1次,连续18d,其休药期为9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丙孕素 猪组织 LC-MS/MS 残留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与抗菌增效剂联合抗鸡球虫效果评价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琰 马庆涛 +1 位作者 承南 李金贵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55,共3页
为探讨青蒿素(ART)与二甲氧苄啶(DVD)或三甲氧苄啶(TMP)联合用药对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选用84只黄羽肉鸡,分为7组,除空白组外,其他试验组每只鸡经口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8×10~4个,各试验组在接种前一天开始用药至试... 为探讨青蒿素(ART)与二甲氧苄啶(DVD)或三甲氧苄啶(TMP)联合用药对鸡球虫病的防治效果,选用84只黄羽肉鸡,分为7组,除空白组外,其他试验组每只鸡经口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8×10~4个,各试验组在接种前一天开始用药至试验结束。通过鸡平均日增重、盲肠病变记分、血便记分、抗球虫指数(ACI)、免疫器官指数等指标来评价ART与DVD或TMP联合用药的抗球虫效果。结果表明ART与DVD或TMP联合用药明显减轻了血便记分和盲肠病变,且平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P〈0.01),也明显高于ART、DVD和TMP单独给药组(P〈0.05)。表明ART与两种抗菌增效剂联合应用在抗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时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青蒿素 抗菌增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鸡柔嫩艾美尔球虫子孢子侵入DF-1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焦金英 赵昕 +3 位作者 承南 刘明江 李金贵 夏前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为研究青蒿琥酯(ARS)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SP)侵入DF-1细胞的影响,本实验利用ARS分别处理SP和DF-1细胞,前者经特定荧光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SP线粒体膜电位和侵入率。结果显示,ARS(2.5μmol/L)处理DF-1细胞12 h与未处理... 为研究青蒿琥酯(ARS)对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SP)侵入DF-1细胞的影响,本实验利用ARS分别处理SP和DF-1细胞,前者经特定荧光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SP线粒体膜电位和侵入率。结果显示,ARS(2.5μmol/L)处理DF-1细胞12 h与未处理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RS直接处理SP 2 h,可使SP线粒体膜电位下降33.97±8.40%,并使其对细胞的侵入率下降4.13±3.97%。ARS直接处理细胞2 h和12 h后,再加入SP,则其侵入率分别下降7.23±2.74%和53.67±0.74%。细胞和SP混合后用ARS处理12 h,其侵入率下降56.30±1.81%。若在ARS处理的同时加入凋亡抑制剂米酵菌酸,可以使SP的侵入率提高9.70±0.60%(p<0.01)。这表明ARS作用于细胞后对SP侵入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并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本研究为青蒿素类药物抗球虫作用机理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柔嫩艾美尔球虫 子孢子 侵入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衣壳蛋白的可溶性表达、纯化与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祥 李辉 +8 位作者 张礼洲 卢珍 王永强 高立 吴甜甜 高玉龙 刘长军 王笑梅 祁小乐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096-2102,共7页
为获得高质量的病毒衣壳蛋白VP2,本研究克隆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超强毒株Gx的VP2基因,并亚克隆至载体pCold-Ⅰ,进而获得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GxVP2,在Transetta(DE3)工程菌中优化条件进行I... 为获得高质量的病毒衣壳蛋白VP2,本研究克隆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超强毒株Gx的VP2基因,并亚克隆至载体pCold-Ⅰ,进而获得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GxVP2,在Transetta(DE3)工程菌中优化条件进行IBDV衣壳蛋白VP2的可溶性表达,运用Ni-NTA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两种技术串联的方法进行蛋白纯化,运用单克隆抗体介导的Western blotting技术鉴定纯化蛋白的特异性,免疫SPF鸡鉴定纯化蛋白的免疫活性。结果显示,在冷休克条件下,IBDV衣壳蛋白VP2在Transetta(DE3)工程菌中实现了可溶性表达;通过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VP2,浓度为542μg/mL;该蛋白不仅能与VP2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反应,还能刺激鸡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本研究在IPTG为1mmol/L,15℃、120r/min,诱导时间为24h的条件下,实现了有免疫活性的IBDV衣壳蛋白VP2的可溶性表达和纯化。高纯度、可溶、具有功能活性的衣壳蛋白的制备,为深入开展IBDV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衣壳蛋白 可溶性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丹丹 崔常勇 +1 位作者 张弛 刘明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964-2971,共8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型奶牛乳腺炎是一种较难控制的慢性、亚临床型传染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多种SA免疫逃避机制在乳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SA的免疫逃避机制多与菌体毒力因子相关。本...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型奶牛乳腺炎是一种较难控制的慢性、亚临床型传染病,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多种SA免疫逃避机制在乳腺炎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SA的免疫逃避机制多与菌体毒力因子相关。本文对近年研究的奶牛乳腺炎SA的免疫逃避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SA型奶牛乳腺炎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腺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 免疫逃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应激对番泻叶诱导脾虚小鼠临床症状及免疫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明江 王惠文 +3 位作者 赵昕 孙雯叶 吕卉 李金贵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2-57,共6页
在连续口服番泻叶复制小鼠脾虚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小鼠冷、热刺激,探讨冷热应激对脾虚小鼠的影响。36只雄性小鼠(ICR)随机分为6组(n=6),即空白对照组(Con)、番泻叶组(S)、冷应激组(C)、番泻叶+冷应激组(SC)、冷应激+热应激组(CH)和番泻叶... 在连续口服番泻叶复制小鼠脾虚模型的基础上,给予小鼠冷、热刺激,探讨冷热应激对脾虚小鼠的影响。36只雄性小鼠(ICR)随机分为6组(n=6),即空白对照组(Con)、番泻叶组(S)、冷应激组(C)、番泻叶+冷应激组(SC)、冷应激+热应激组(CH)和番泻叶+热应激+冷应激组(SCH)。处理条件:S组、SC组和SCH组自由饮用番泻叶水煎液(60 g/L),Con组、C组和CH组饮用无菌水;C组和SC组每天10:00~17:00冷应激(20±2℃);CH组和SCH组每天10:00~10:30和14:00~14:30热应激(35±2℃),10:30~14:00和14:30~17:00冷应激(20±2℃);Con组和S组室温(25±2℃)饲养;冷、热应激期间禁食禁水,持续6周后,采集血液、脾、肝、肾和肠组织,进行相关检测。相较于Con组,SCH组体温、体重、采食量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腹泻指数显著升高(P<0.01),ALT、AST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IgG含量显著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SCH组脾脏组织结构模糊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组织中杯状细胞明显增加,肌层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其他器官未见明显变化。连续6周的冷热刺激可明显加重脾虚小鼠的临床症状、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并显著降低小鼠机体免疫力,而该应激对正常小鼠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 小鼠 番泻叶 冷、热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细胞嗜性及受体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礼洲 祁小乐 王笑梅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5,共4页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强、弱毒株在侵染宿主细胞上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嗜性差异,普遍认为,这种细胞嗜性差异主要由宿主细胞的不同受体所介导。迄今为止,已报道4种IBDV受体相关分子:SIg M免疫球蛋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强、弱毒株在侵染宿主细胞上存在着明显的细胞嗜性差异,普遍认为,这种细胞嗜性差异主要由宿主细胞的不同受体所介导。迄今为止,已报道4种IBDV受体相关分子:SIg M免疫球蛋白、热休克蛋白90(c Hsp90)、整合素α4β1、Toll样受体(TLR)。本文对IBDV细胞嗜性及细胞受体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细胞嗜性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衣壳蛋白与宿主CEF细胞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玉明 高立 +11 位作者 王念 张礼洲 卢珍 高玉龙 王永强 高宏雷 李凯 刘长军 崔红玉 张艳萍 王笑梅 祁小乐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19,共4页
为筛选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衣壳蛋白VP2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本研究以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为宿主细胞模型,VP2蛋白为诱饵,采用MatchmakerTMGold系统,进行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杂交效率为15%,所筛选的酵母总数为7.5×... 为筛选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衣壳蛋白VP2相互作用的宿主细胞蛋白,本研究以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为宿主细胞模型,VP2蛋白为诱饵,采用MatchmakerTMGold系统,进行酵母双杂交试验。结果显示杂交效率为15%,所筛选的酵母总数为7.5×106个。回转验证等试验表明,有4种宿主细胞蛋白可以与VP2蛋白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IBDV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衣壳蛋白 宿主细胞蛋白 酵母双杂交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HspHsp90α可溶性表达及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衣壳蛋白亲和力的鉴定
15
作者 高祥 李辉 +12 位作者 陈玉明 刘爱晶 吴甜甜 王永强 高立 高玉龙 李凯 刘长军 崔红玉 张艳萍 潘青 王笑梅 祁小乐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1,共5页
热激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α)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V)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蛋白互作及其亲和力均可能导致不同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鸡源Hsp90α与IBDV衣壳蛋白VP2的互作已经被证... 热激蛋白90α(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α)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V)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蛋白互作及其亲和力均可能导致不同的信号转导和生物效应,鸡源Hsp90α与IBDV衣壳蛋白VP2的互作已经被证明,但两者之间的亲和力尚未被鉴定。研究通过表达和纯化鸡的Hsp90α和IBDV超强毒株的VP2蛋白,运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揭示Hsp90α和IBDV VP2蛋白两者互作的动态过程,并确定其亲和力((KD)为7.105×10^(-8)M),为强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IBDV的致病机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90Α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衣壳蛋白 表面等离子共振 亲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15
16
作者 罗丹 高立 +6 位作者 孟照洁 高玉龙 李凯 祁小乐 刘长军 崔红玉 王笑梅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5-450,共6页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病,是一种以肝脾不规则坏死、出血斑/点和心肌、腔上囊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疫病。为研究某养鸭企业不同年份分离的NDRV病株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将2019年从25份樱桃谷鸭脏器组织中分离的3株病毒以及2016年和2017年...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病,是一种以肝脾不规则坏死、出血斑/点和心肌、腔上囊出血为主要特征的新疫病。为研究某养鸭企业不同年份分离的NDRV病株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将2019年从25份樱桃谷鸭脏器组织中分离的3株病毒以及2016年和2017年分离的2株病毒同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RT-PCR及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5株分离病毒均为NDRV,且纯净性良好。体外复制研究表明,该5株分离病毒均能100%致死鸡胚,且在Vero细胞中增殖良好;除2017年的分离株外,其余4株分离病毒均能在CEF中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σC基因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显示,5株NDRV分离株与其它NDRV病毒株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0.0%~98.2%),而与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同源性较低(29.6%~46.1%),再次证明5株分离病毒均为NDRV,但2017年分离株NDRV-SD19/6202与其余4株病毒的遗传距离稍远。σC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以CEF适应病毒为代表的NDRV-SD19/6201株与CEF非适应病毒NDRV-SD19/6202株之间存在13个氨基酸差异位点,但这些差异位点是否是引起两株病毒复制特性差异的关键氨基酸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来源于同一养殖企业不同年份分离的NDRV病毒株之间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差异,提示持续开展该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必要性,同时为了解NDRV的遗传进化特征和基因变异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分离鉴定 σC基因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亚型禽偏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于蒙蒙 包媛玲 +11 位作者 王素艳 辛子琪 刘鹏 冯笑艳 孟令宅 郭茹 张艳萍 刘长军 祁小乐 李俊平 王笑梅 高玉龙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540-3549,共10页
旨在确定我国部分养鸡场的鸡出现甩头、精神萎靡和肿头综合征是否由禽偏肺病毒(aMPV)引起,本研究从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发病蛋鸡和肉鸡场采集鼻甲骨、气管和肺等样品,首先利用aMPV特异性的RT-PCR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初步检测,将RT-... 旨在确定我国部分养鸡场的鸡出现甩头、精神萎靡和肿头综合征是否由禽偏肺病毒(aMPV)引起,本研究从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发病蛋鸡和肉鸡场采集鼻甲骨、气管和肺等样品,首先利用aMPV特异性的RT-PCR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初步检测,将RT-PCR检测阳性样品接种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然后利用G/F基因序列分析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鉴定病毒的亚型,最后将分离株感染SPF鸡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采集的220份样品中,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有3份鼻甲骨样品在228bp左右出现特异性条带,将阳性病料接种Vero细胞盲传5代后,细胞出现变圆、聚集和融合等aMPV特征性细胞病变(CPE),表明成功分离到3株aMPV,将其分别命名为SD2001、SD2002和HLJ2101。G和F基因同源性分析显示,来自蛋鸡的SD2001、SD2002和来自肉鸡的HLJ2101分离株的G和F基因与其他B亚型aMPV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较高,核苷酸的相似性分别为93.4%~98.6%和95.6%~100.0%,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88.7%~97.8%和97.6%~100.0%;而与A、C和D亚型的G和F基因同源性较低,核苷酸的相似性分别为27.1%~61.8%和66.8%~74.8%,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16.1%~36.7%和72.5%~86.5%,这些结果表明,SD2001、SD2002和HLJ2101分离株属于B亚型aMPV。进一步利用B亚型aMPV特异性的阳性血清进行IFA检测,接种SD2001、SD2002和HLJ2101的Vero细胞均可以观察到特异性的绿色荧光信号,进一步证实3个分离株属于B亚型aMPV。选择SD2001感染3周龄SPF鸡进行了致病性研究,结果发现SPF鸡感染后3~6d出现精神萎靡、甩头和流鼻涕等症状,鼻甲骨、气管和肺也出现病理性损伤,其发病率为90%(18/20)。3株B亚型aMPV的分离不仅有助于明确我国部分养鸡场出现肿头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同时也证实B亚型aMPV流行毒株对鸡有明显的致病性,这些结果为我国家禽疫病的诊断和有效防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亚型禽偏肺病毒 分离 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叉菜胶诱导的慢性血栓小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1
18
作者 韩子逸 沈诗怡 +4 位作者 张金鑫 周燕 赵昕 刘明江 徐霄龙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的角叉菜胶溶液连续腹腔注射的方式处理小鼠,筛选慢性血栓小鼠模型的条件。方法将7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即:空白组对照组、0.02%剂量组、0.04%剂量组、0.06%剂量组、0.08%剂量组、0.10%剂量组、0.20%剂... 目的采用不同浓度的角叉菜胶溶液连续腹腔注射的方式处理小鼠,筛选慢性血栓小鼠模型的条件。方法将70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即:空白组对照组、0.02%剂量组、0.04%剂量组、0.06%剂量组、0.08%剂量组、0.10%剂量组、0.20%剂量组。空白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01 mL/g),其余组腹腔注射相应浓度的角叉菜胶溶液(0.01 mL/g),每天注射1次;各组小鼠饲养于(20±1)℃室温下并自由采食、饮水。每天观察各组出现黑尾的情况(黑尾率、黑尾长度);出栓即采样;采血检测血凝四项,检测结肠组织与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及炎性因子指标。结果0.06%剂量组小鼠第5天出栓2只,第6天出栓8只;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06%剂量组小鼠FIB含量显著升高(P<0.05),APTT显著缩短(P<0.05),TT显著延长(P<0.05),PT极显著延长(P<0.01);0.06%剂量组结肠组织与血浆中SOD、GSH-Px均极显著降低(P<0.01)、MDA显著升高(P<0.05);0.06%剂量组结肠组织与血浆中TNF-α、IL-1β显著升高(P<0.05)、IL-10显著降低(P<0.05)。结论初步得出室温为(20±1)℃条件下,0.06%的角叉菜胶溶液(0.01 mL/g)连续腹腔注射6 d(每天1次)是建立慢性血栓小鼠模型的最适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血栓 小鼠 角叉菜胶 氧化应激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RISPR/Cas9技术缺失MDV分离株meq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峰 于正浩 +10 位作者 兰兴鸽 张艳萍 王永强 高立 高玉龙 李凯 祁小乐 崔红玉 潘青 王笑梅 刘长军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6-32,共7页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是一种能够引起鸡肿瘤的疱疹病毒,具有严格的细胞结合特性,对其基因组编辑较为困难。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中国MDV分离株基因组中的meq基因进行缺失。依据中国MDV分离株BS/15株的meq基因序列,设计了8条靶向me...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是一种能够引起鸡肿瘤的疱疹病毒,具有严格的细胞结合特性,对其基因组编辑较为困难。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中国MDV分离株基因组中的meq基因进行缺失。依据中国MDV分离株BS/15株的meq基因序列,设计了8条靶向meq基因的小向导RNA(sgRNA),分别克隆到pX330质粒中,构建表达靶向meq基因sgRNA的质粒pMeqsgRNA。通过pMeq-sgRNA转染、测序分析方法初步评价sgRNA切割效果,选择了两条适合的sgRNA。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同时转染上述筛选的2个pMeq-sgRNA质粒,接种MDV分离株BS/15株,通过PCR检测筛选meq基因缺失克隆株,成功克隆到一株meq基因缺失株。序列分析证明获得的MDV重组毒株确定meq基因序列已被敲除。体外试验证明该MDV重组毒株与亲本毒株在CEF上具有相似的复制能力。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编辑MDV基因的方法,为MDV功能基因、分子进化和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V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MEQ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亚型禽偏肺病毒对蛋鸡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包媛玲 何锡栋 +12 位作者 于蒙蒙 刘鹏 陶蓉蓉 肖美丽 王素艳 李欣翼 张卓 刘爱晶 张艳萍 刘长军 祁小乐 王笑梅 高玉龙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30,共6页
为研究B亚型禽偏肺病毒(aMPV/B)对蛋鸡的致病性,将aMPV/B LN16株经Vero细胞传代培养,通过点眼滴鼻的方式感染9周龄蛋鸡。感染后第2天,感染组蛋鸡开始出现流鼻涕,并伴有鼻痂等症状,发病率为92.3%。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蛋鸡在... 为研究B亚型禽偏肺病毒(aMPV/B)对蛋鸡的致病性,将aMPV/B LN16株经Vero细胞传代培养,通过点眼滴鼻的方式感染9周龄蛋鸡。感染后第2天,感染组蛋鸡开始出现流鼻涕,并伴有鼻痂等症状,发病率为92.3%。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蛋鸡在感染后1~5 d排毒。感染后第4天,感染组蛋鸡的哈氏腺、气管、喉头及鼻甲骨内均有病毒分布。感染后7~21 d,感染组蛋鸡的aMPV抗体水平逐渐升高。组织病理观察结果表明,感染组蛋鸡的鼻甲骨、肺脏、气管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研究表明,aMPV/B可以感染蛋鸡并引起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亚型禽偏肺病毒 蛋鸡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