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振华 张阳 田鸣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3-152,共10页
中国跨国贸易已进入双向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实现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检验中国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水平,分析双向国际化发展特征对构建高质量“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耦合协... 中国跨国贸易已进入双向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实现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检验中国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水平,分析双向国际化发展特征对构建高质量“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与74个国家和地区2011—2021年双向国际化数据进行协同性检验,并计算确定了中国在各区域双向国际化主导类型。结果表明:中国双向国际化整体协同水平发展平稳,同亚洲保持平稳上行趋势,而同大洋洲和非洲地区的双向协同性略有降低;中国双向国际化总体协同与区域不平衡矛盾较为突出,中国双向国际化耦合度均值最高达724.26,最低则为16.71,原因在于东道国和母国开展跨国贸易能力存在较大悬殊;中国双向国际化协同发展呈现出“东升西降”格局,与亚洲地区的协同水平逐渐超过欧美,但由于中国同欧美各国双向投资时间长、基数大,即使在近几年出现小幅下滑,双向协同水平仍处于较高水平。建议中国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推动双向国际化高质量协同,以整体协同为目标因时因地制定差异化双向国际化发展策略,以区域经济合作平台为依托实现中外优势互补,以强化互动为核心激发双向国际化协同效应发挥,以风险检测为手段降低跨国经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双向国际化 协同发展 跨国贸易 经营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双向国际化的协同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王振华 张阳 田鸣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9-45,共7页
双向国际化对国有企业发展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其中内向国际化表现为挤出效应和协同效应,外向国际化表现为协同效应和逆向溢出效应。双向国际化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内向国际化对外向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和双向国际化共同... 双向国际化对国有企业发展存在不同的作用机制,其中内向国际化表现为挤出效应和协同效应,外向国际化表现为协同效应和逆向溢出效应。双向国际化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内向国际化对外向国际化的促进作用和双向国际化共同影响国有企业发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为国有企业双向国际化发展提供新机遇。“双循环”对国有企业内向国际化具有引力作用,对外向国际化具有推力作用,“双循环”更需要发挥双向国际化的协同作用来联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应通过平台、动力、区位、效益4个协同来强化国有企业双向国际化互动关系与更高层面协同效应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国际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国有企业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股权让中国企业在创新中“分心”了吗?——来自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8
3
作者 田鸣 王腾 +2 位作者 张阳 唐震 余菲菲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147,共11页
现有文献还未就国有股权对企业“研发视野”的影响开展研究。本文以2010—2015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国有股权对研发投入和研发视野(广度和深度)的直接作用,以及研发投入在国有股权与研发视野之间的中介... 现有文献还未就国有股权对企业“研发视野”的影响开展研究。本文以2010—2015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国有股权对研发投入和研发视野(广度和深度)的直接作用,以及研发投入在国有股权与研发视野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国有股权对研发投入、研发广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投入对研发广度和研发深度存在显著正向作用;研发投入在国有股权与研发广度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最后,从“现阶段权衡国有股权在创新中的利弊”和“长远重塑国有股权在创新中的角色”两方面对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国有股权 研发视野 研发投入 研发深度 研发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阳 谭良敏 +1 位作者 田鸣 王宏鹏 《水利经济》 2023年第5期9-17,97,共10页
加强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克服静态分析的局限性,结合三螺旋理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包含16个评价指标的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评价指... 加强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是提高城市生态安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克服静态分析的局限性,结合三螺旋理论,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包含16个评价指标的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评估了2017—2020年中国31个城市的生态韧性成长力,进一步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乌鲁木齐外其他省会城市的生态韧性成长力水平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平稳的趋势,城市生态韧性的总体水平螺旋上升;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的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先降后升、不断上升3种情况,且多数城市生态韧性成长力耦合协调度符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依据评价结果,为推进城市生态韧性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韧性 成长力 PSR模型 三螺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