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豆类作物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茜 陈景斌 +7 位作者 林云 刘金洋 薛晨晨 闫强 吴然然 崔瑾 陈新 袁星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6,共8页
豆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有较高的地位。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提高产量。雄性不育是花粉或花药发育异常的现象。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为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和思路。生物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模式植物拟南芥的花粉和花药... 豆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有较高的地位。杂种优势的利用可提高产量。雄性不育是花粉或花药发育异常的现象。雄性不育系的利用为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重要材料和思路。生物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模式植物拟南芥的花粉和花药发育分子遗传传机制的深入研究,为近几年对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细胞核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基因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提供技术和理论的依据,并使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此基础上,其他豆类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及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也有所突破。本文综述了植物花粉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以及豆类作物雄性不育分子遗传机制和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进展,为豆类作物杂种优势的相关研究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类作物 雄性不育 杂种优势 花粉发育 分子遗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温敏核雄性不育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2
作者 郭英健 吴然然 +7 位作者 陈景斌 林云 王茜 贾琪源 王宇 谢彦杰 陈新 袁星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9,共9页
温敏核雄性不育(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TGMS)材料是一种在特定温度条件下表现出雄性不育特性的植物遗传资源。TGMS在两系杂交中直接决定杂交作物的产量和种子纯度,可以简化杂交制种程序并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为我国粮食... 温敏核雄性不育(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TGMS)材料是一种在特定温度条件下表现出雄性不育特性的植物遗传资源。TGMS在两系杂交中直接决定杂交作物的产量和种子纯度,可以简化杂交制种程序并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为我国粮食增产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水稻和拟南芥中报道的TGMS材料较多,其他作物如小麦、油菜、玉米、棉花等也陆续发现TGMS种质资源。基于水稻和拟南芥TGMS资源及其控制基因,调控温敏核雄性不育以及育性转换的分子机制也陆续被揭示,主要涉及RNA代谢、转录因子调控、花粉壁合成、受体激酶信号转导等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近些年在拟南芥、水稻及其他主要农作物中报道的TGMS基因及其调控育性的遗传分子机制,并对TGMS在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TGMS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其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拓宽遗传资源利用和促进耐高温作物培育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核雄性不育 不育基因 调控机制 育性转换 两系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rJAZ1和VrJAZ12在绿豆对群结腐霉抗性中的功能研究
3
作者 胡亚群 闫强 +6 位作者 周琰琰 武婷 郑豫 王瑞敏 薛冬 袁星星 陈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1-590,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JAZ(jasmonate ZIM-domain)基因在绿豆对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抗性中的功能,为绿豆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绿豆JAZ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群结腐霉侵染后的表达模式,通过转录组数据及实时荧光定量聚...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JAZ(jasmonate ZIM-domain)基因在绿豆对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抗性中的功能,为绿豆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绿豆JAZ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群结腐霉侵染后的表达模式,通过转录组数据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筛选出2个目的基因,构建2个目的基因的过表达及基因编辑载体,通过烟草瞬时转化及转基因绿豆毛状根表达研究其对群结腐霉抗性的功能,并对‘苏绿1号’幼苗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分析其表达模式的变化。[结果]群结腐霉可以侵染绿豆叶片及根茎交接处,从绿豆JAZ家族基因中筛选出VrJAZ1和VrJAZ12两个表达模式随群结腐霉侵染时间延长而下调的目的基因,喷施MeJA后,VrJAZ1和VrJAZ12的表达模式发生变化,过表达目的基因降低了对群结腐霉的抗性,基因编辑目的基因提高了对群结腐霉的抗性。[结论]VrJAZ1和VrJAZ12是通过调节JA信号的转导从而负调控绿豆对群结腐霉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JAZ基因 群结腐霉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腐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体系构建及抗病资源筛选
4
作者 闫强 刘欢 +9 位作者 王瑞敏 薛冬 周琰琰 郑豫 武婷 任亚举 陈雨婷 刘欣悦 袁星星 陈新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0-516,共7页
由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侵染引起的绿豆腐霉根腐病是近2年新报道的一种土传病害,该病原菌对绿豆具有强致病性。为了构建绿豆对群结腐霉的室内抗性评价技术,实现抗病资源的快速有效筛选,本研究使用灌根接种法、菌层接种法和下胚... 由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侵染引起的绿豆腐霉根腐病是近2年新报道的一种土传病害,该病原菌对绿豆具有强致病性。为了构建绿豆对群结腐霉的室内抗性评价技术,实现抗病资源的快速有效筛选,本研究使用灌根接种法、菌层接种法和下胚轴创伤接种法3种接种方法评价绿豆对群结腐霉的抗性并比较3种接种方法。结果表明,菌层接种法具有操作简便、试验周期短、结果稳定的优点。为筛选抗腐霉根腐病的绿豆种质资源,采用菌层接种法对收集到的394份绿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98.48%的种质(388份)表现为中感及以上感病等级[病情指数(DI)>40.0],表现中抗的种质资源(20.0<DI≤40.0)有6份(占1.52%),没有发现抗病或免疫的种质资源(DI≤20.0),表明所收集的绿豆种质资源中具有群结腐霉抗性的种质资源较为缺乏。本研究结果为挖掘绿豆对腐霉根腐病的抗性资源提供了候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群结腐霉 根腐病 抗性评价 抗病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叶型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与候选基因鉴定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琼 朱宇翔 +5 位作者 周密密 张威 张红梅 陈新 陈华涛 崔晓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32,共10页
大豆叶片的形状和垂直分布影响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效率并最终影响大豆的产量。植物叶片大小、形态因着生位置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虽然异形叶现象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但目前关于大豆叶片发育过程中异形叶的调控的研究还很... 大豆叶片的形状和垂直分布影响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效率并最终影响大豆的产量。植物叶片大小、形态因着生位置不同而产生差异的现象称为异形叶,虽然异形叶现象在被子植物中广泛存在,但目前关于大豆叶片发育过程中异形叶的调控的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通过对283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叶长、叶宽、叶形指数和异形叶指数等叶型相关的性状在江苏南京进行连续2年的考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181个叶型性状相关位点,其中能够在2个环境或多个性状中重复检测到的位点18个。利用检测到的与叶型相关的SNP位点,结合基因的表达谱数据、拟南芥中同源基因的功能,鉴定与大豆叶片发育和异形叶形成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在20号染色体的相关位点Chr20:36152820上游发现已知的大豆叶形调控基因Ln(Glyma.20G116200)。此外,在19号染色体的相关位点Chr19:45155943附近鉴定到2个候选基因Glyma.19G192700、Glyma.19G194100,分别被注释为Growth-regulating factor 4(GRF4)和LITTLE ZIPPER 3(ZPR3)基因的同源基因,为阐明大豆异形叶等叶型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型 异形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SNP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苏豆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崔晓艳 顾和平 +5 位作者 陈华涛 袁星星 薛晨晨 张红梅 刘晓庆 陈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7-168,共2页
苏豆13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苏系5号为母本,巨丰辐射M6为父本,经过常规人工杂交育种所选育出的新品种。2015和2016年分别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生产试验,比对照早熟19 d,较对照增产10.... 苏豆13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苏系5号为母本,巨丰辐射M6为父本,经过常规人工杂交育种所选育出的新品种。2015和2016年分别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2017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生产试验,比对照早熟19 d,较对照增产10. 55%。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苏豆13粗蛋白质(干基)含量高达44. 66%。2018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豆20180001)。该品种平均生育期99 d,属早熟、高产、高蛋白及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淮南夏播粒用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苏豆13 选育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熟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苏豆2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7
作者 王琼 顾和平 +4 位作者 陈华涛 张红梅 刘晓庆 陈新 崔晓艳 《大豆科技》 2023年第1期55-58,共4页
苏豆22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苏鲜15-5为母本,辽鲜3号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和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鲜食夏大豆新品种。2019—2020年参加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2年平均鲜荚产量11659.5 kg/hm^(2),较对照品种通豆6号增产8... 苏豆22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苏鲜15-5为母本,辽鲜3号为父本,通过杂交育种和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早熟鲜食夏大豆新品种。2019—2020年参加江苏省鲜食夏大豆区域试验,2年平均鲜荚产量11659.5 kg/hm^(2),较对照品种通豆6号增产8.1%;平均鲜粒产量6084 kg/hm^(2),较对照品种通豆6号增产6.9%。2021年参加江苏省鲜食夏大豆生产试验,平均鲜荚产量11014.8 kg/hm^(2),较对照品种通豆6号增产6.5%;平均鲜粒产量5977.5 kg/hm^(2),较对照品种通豆6号增产7.9%。该品种出苗至青荚采收为79.6 d,较对照品种通豆6号早熟5.5 d,适宜在江苏地区作早熟鲜食夏大豆品种种植。202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豆20220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大豆 早熟 苏豆22 选育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C3H和NBS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鉴定及盐胁迫响应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金洋 林云 +5 位作者 陈景斌 闫强 薛晨晨 吴然然 陈新 袁星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97-1109,共13页
NBS和C_(3)H是植物体内2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植物抗病与耐盐方面不可或缺。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qRT-PCR分析,分别鉴定出30个和289个绿豆C_(3)H和NBS家族成员,2个基因家族各有13个基因受到纯化选择,并且C_(3)H和NBS基因... NBS和C_(3)H是植物体内2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植物抗病与耐盐方面不可或缺。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qRT-PCR分析,分别鉴定出30个和289个绿豆C_(3)H和NBS家族成员,2个基因家族各有13个基因受到纯化选择,并且C_(3)H和NBS基因家族种内共线性关系均为片段重复。耐盐材料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VrC_(3)H5、VrC_(3)H7、VrC_(3)H10和VrC_(3)H13等4个基因的表达量在盐胁迫后发生显著改变。VrC_(3)H5,VrC_(3)H7和VrC_(3)H133个基因对脱落酸(ABA)处理、氯化钠(NaCl)处理、干旱胁迫都有不同程度的响应,VrC_(3)H5在ABA处理后基因表达量上调超过了10倍。在NBS基因中,有85个基因在盐胁迫10 d和15 d后出现显著差异表达,其中9个NBS基因表达变化值|log_(2)FC|(FC为表达倍数变化)大于2。VrNBS20转录因子通过调控EVM0022385参与绿豆的耐盐功能,VrNBS20可能是绿豆抗病与耐盐调控网络中的交叉点。本研究结果为绿豆耐盐与抗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NBS基因家族 C_(3)H基因家族 盐胁迫 VrNBS20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豆品种的芽用特性评价及其专用品种筛选 被引量:2
9
作者 吕重阳 张晓燕 +3 位作者 黄璐 薛晨晨 袁星星 陈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163,共12页
为了筛选出芽用特性优良的绿豆品种,为绿豆芽菜生产及芽用绿豆品种的培育提供资源材料,以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67份绿豆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测定了不同绿豆芽菜的外观及生长指标和营养功能品质指标等13项芽用特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 为了筛选出芽用特性优良的绿豆品种,为绿豆芽菜生产及芽用绿豆品种的培育提供资源材料,以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67份绿豆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测定了不同绿豆芽菜的外观及生长指标和营养功能品质指标等13项芽用特性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等方法对各材料的芽用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绿豆芽菜的13项芽用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3个芽用特性指标转换为4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其累计贡献率达到68.42%。结合隶属函数分析结果,筛选出产量、功能性成分、基本营养成分与外观品质特性较好的品种各10份,为芽用绿豆的品种改良提供了材料基础。依据芽用特性综合指标值筛选出南阳大绿豆、苏绿1号、保定1028、苏绿7号和化西2019等芽用特性优异的绿豆品种10份,为绿豆芽菜的生产提供了优异种质材料。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绿豆芽用特性评价的数学模型,筛选出可食鲜质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下胚轴长等5个鉴定指标,可作为绿豆芽用特性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芽菜 芽用特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绿豆发状根的快速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法
10
作者 闫强 胡亚群 +5 位作者 薛冬 周琰琰 丁佩 韦雅雯 袁星星 陈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8-52,共5页
由于缺乏有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导致基因编辑技术在绿豆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也使绿豆基因功能研究受到极大阻碍。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发根农杆菌的操作简便、快速且高效的绿豆嵌合植株转化技术,可以为绿豆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缺乏有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导致基因编辑技术在绿豆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也使绿豆基因功能研究受到极大阻碍。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发根农杆菌的操作简便、快速且高效的绿豆嵌合植株转化技术,可以为绿豆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在CRISPR/Cas9载体骨架中插入1个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框用于阳性发状根的快速筛选,然后将含有靶标基因gRNA的CRISPR/Cas9质粒导入发根农杆菌K599。菌液注射侵染绿豆幼苗植株下胚轴,评价K599在绿豆中诱导发状根发生及CRISPR/Cas9系统在绿豆转基因发状根组织中的效率。结果显示,K599菌液侵染种植7 d的绿豆幼苗植株并在保湿条件下培养3周可在侵染点诱导发状根产生,此嵌合植株在切除原生根后可在霍格兰培养液中正常生长且培养1周后即可用于后续检测。用GFP筛选的结果显示,阳性发状根占比约为(57.8±10.0)%。随机选择15个荧光检测阳性的转基因发状根组织,利用测序检测靶位点的编辑效果,结果显示有10个靶位点的序列发生了突变,突变比例达到67%,其中碱基缺失突变9个,碱基转换突变1个。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利用该方法可以在无菌组织培养的条件下于4周内获得目的基因编辑的转基因组织,极大地便利了绿豆分子水平上的功能研究,也为其他尚缺乏稳定遗传转化体系的作物进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 CRISPR/Cas9 基因编辑 发状根转化 遗传转化 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