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姚金保 张鹏 +4 位作者 余桂红 马鸿翔 杨学明 周淼平 张平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为客观评价多点试验中小麦新品种(系)籽粒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试点辨别力,探明适合江苏省小麦多点鉴定试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江苏省淮南区试A组15个小麦品种(系)和淮北区试C组14个小麦品种(系... 为客观评价多点试验中小麦新品种(系)籽粒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试点辨别力,探明适合江苏省小麦多点鉴定试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江苏省淮南区试A组15个小麦品种(系)和淮北区试C组14个小麦品种(系)分别在12个试点的籽粒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组试验中,基因型效应(G)、环境效应(E)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环境效应分别占淮南和淮北处理平方和的89.55%和70.71%,基因型效应分别占3.10%和12.89%,互作效应分别占7.35%和16.19%。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中两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分别解释了淮南60.54%和淮北56.53%的互作平方和。在本年度特定的气候条件下,15个淮南小麦品种(系)中,宁红1479、金丰1701和盐麦0816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4个淮北小麦品种(系)中,保麦1702、淮核16174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2个试点中,淮南以南通、扬州和金湖试点的分辨力最强;淮北以响水、徐州和宿豫试点的分辨力最强。由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分析可知,两组试验的高产品系对某些试点具有特殊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AMMI模型 稳定性 适应性 试点鉴别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小麦新品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常蕾 张瑜 +4 位作者 曲若端 张勇 陈怀谷 马鸿翔 张旭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6期87-91,共5页
2014—2015年,采用单花滴注法和病麦粒表土接种法对江苏省内各育种单位提供的97份小麦高代品系分别在南京市主城区、南京市六合区和扬州市3地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其抗扩展性及低毒素积累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56份淮北品... 2014—2015年,采用单花滴注法和病麦粒表土接种法对江苏省内各育种单位提供的97份小麦高代品系分别在南京市主城区、南京市六合区和扬州市3地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其抗扩展性及低毒素积累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鉴定的56份淮北品系中,没有达到抗病水平的品系,仅有2份品系达到中抗水平,另有3份品系达到中感水平;在鉴定的41份淮南品系中,有15份品系在3地的试验中均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表明淮南小麦品系的赤霉病抗性明显优于淮北小麦品种;同时,对所有品系进行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的JAAS01标记诊断鉴定,发现仅有6份品系携有Fhb1抗性位点,且携有抗性位点的品系赤霉病抗性水平明显提高;所有小麦品系中,仅有11份小麦品系的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毒素含量低于2μg/g,表明籽粒低毒素积累抗性是今后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必须解决的重点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新品系 赤霉病 抗性鉴定 毒素 单花滴注法 病麦粒接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淮北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姚金保 周淼平 +3 位作者 马鸿翔 王化敦 张平平 宋桂成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73-77,共5页
为评价小麦新品种(系)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丰产稳定性,应用高稳系数(high-stably coefficient,简称HSC)法与常规分析方法相结合对2017—2018年江苏省淮北片小麦良种区域C组、D组等2组26个参试新品种(系)的丰产性与稳产性进行分析。... 为评价小麦新品种(系)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丰产稳定性,应用高稳系数(high-stably coefficient,简称HSC)法与常规分析方法相结合对2017—2018年江苏省淮北片小麦良种区域C组、D组等2组26个参试新品种(系)的丰产性与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组试验参试品系徐麦14123、江麦977和D组试验参试品系江麦9131、淮核16132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小,回归系数均小于1,HSC较大,分别为84.97%(居C组第1位)、84.90%(居C组第2位)、85.18%(居D组第2位)、84.47%(居D组第4位),说明这4个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好。研究表明,用高稳系数法评价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是可行的,将2种方法相结合则更能准确反映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稳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丰产稳产性 高稳系数 新品种(系)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粒小麦新品种宁紫麦1号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4
作者 杨学明 姚金保 周淼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2期74-78,共5页
宁紫麦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紫粒种质宁072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春性硬质紫粒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8),是江苏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 宁紫麦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紫粒种质宁0726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育成的春性硬质紫粒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200008),是江苏省首个通过审定的彩色小麦品种,适宜在江苏淮南麦区种植。该品种中早熟,富含花青素和多种人体必需微量矿质元素。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该品种产量均超过6750 kg/hm^(2),在区域试验中平均成穗数444万个/hm^(2),穗粒数37.8粒/穗,千粒质量44.0 g,中抗赤霉病和条锈病,中感黄花叶病毒病,抗穗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紫麦1号 彩色小麦 花青素 赤霉病 穗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宁洪麦452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平平 徐修奎 +1 位作者 宋桂成 张云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15-20,共6页
以新品种宁洪麦452为试验材料,探究了6种播期和密度组合处理对宁洪麦452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播期为10月20日、密度为2.7×10^(6)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晚播处理降低了宁洪麦452的产量,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洪麦452... 以新品种宁洪麦452为试验材料,探究了6种播期和密度组合处理对宁洪麦452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播期为10月20日、密度为2.7×10^(6)株/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晚播处理降低了宁洪麦452的产量,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宁洪麦452表现出分蘖成穗多、穗长和粒重变化小等特点,可满足本区大面积稻茬种植的需求。宁洪麦452在各播期密度组合下,整体表现出面团稳定时间长、最大抗阻和拉伸面积大等强面筋特点,其中以播期为11月5日、密度为2.7×10^(6)株/hm^(2)处理的面团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洪麦452 播期 密度 最大抗阻 拉伸面积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紫粒小麦品种(系)染色体多样性的FISH分析
6
作者 李依依 董一龙 +5 位作者 王利彬 裴自友 尚毅 倪永静 杨学明 亓增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77-1386,共10页
彩色小麦富含花青素、酚类等生物活性成分,是改善小麦营养品质的重要基因资源,目前中国已经育成并推广了60多个彩色小麦品种,但对其染色体多样性研究尚缺乏报道。本研究以全国不同地区收集的50个紫粒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寡核苷酸探针套#... 彩色小麦富含花青素、酚类等生物活性成分,是改善小麦营养品质的重要基因资源,目前中国已经育成并推广了60多个彩色小麦品种,但对其染色体多样性研究尚缺乏报道。本研究以全国不同地区收集的50个紫粒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寡核苷酸探针套#7(ONPM#7)FISH分析发现,49个品种(系)为染色体纯合类型,1个为染色体杂合类型,由此构建了50个核型;共发现113种染色体多态类型,出现频率介于2.0%~100%之间,其中12种多态类型出现频率大于50%,代表中国紫粒小麦的主要染色体类型。染色体多态信息含量分析表明,A染色体组变异最大,其次为B染色体组,D染色体组变异最小;单染色体中6A变异最大,3D和4D变异最小。基于染色体多态性可以将供试材料全部清晰区分,50份紫粒小麦可以分为4个亚群,其中G1-1和G1-2类群分别包含4和8个品种(系),均为T1BL·1RS;G2-1和G2-2类群分别包含12和26个品种(系),均为非T1BL·1RS。ONPM#7产生的丰富染色体带纹为彩色小麦品种识别提供了简单直观的细胞学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小麦 染色体多样性 寡核苷酸探针套 核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 被引量:18
7
作者 周淼平 姚金保 +4 位作者 张平平 张鹏 杨学明 余桂红 马鸿翔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8-274,共7页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 为了创制和筛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以济麦22为受体,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连续回交相结合的方法,将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抗病主效QTL导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济麦22;对黄淮麦区育成的564份品种(系)采用单花滴注方法进行连续3年赤霉病抗性鉴定和筛选。结果创制含苏麦3号抗赤霉病主效QTL的材料18份,其中4份农艺性状与济麦22相仿,赤霉病抗性明显提高;通过筛选获得赤霉病抗性水平达中感以上的材料18份,分子标记和Fhb1基因鉴定结果表明,其中9份材料不含有Fhb1基因,其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可能与苏麦3号不同。这些创制和筛选获得的抗赤霉病种质材料将为提高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提供有益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种质 标记辅助选择 黄淮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及试点鉴别力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姚金保 张鹏 +4 位作者 余桂红 马鸿翔 杨学明 周淼平 张平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4-70,共7页
为评价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试点鉴别力,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长江中下游(江苏省农科院科企)小麦联合体品种区域试验15个品种在22个试点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品种,V)、环境效应(E)和基... 为评价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试点鉴别力,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长江中下游(江苏省农科院科企)小麦联合体品种区域试验15个品种在22个试点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效应(品种,V)、环境效应(E)和基因型(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V×E)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环境效应占总变异的90.63%,基因型(品种)与环境互作效应占3.89%,基因型效应仅占0.84%。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中IPCA1、IPCA2、IPCA3、IPCA4和IPCA5合计解释了81.21%的互作平方和。15个参试品种中,V3(农麦161)、V4(宁麦1529)和V10(宁麦资16306)属于高产稳产型品种;V2(华麦1405)、V5(襄麦46)和V6(光明麦1526)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较差;V1(宁1526)、V8(宁15219)、V9(宁1625)和V15(对照扬麦20)稳产性好,但产量较低;V13(信麦165)产量低且稳定性差。在22个试点中,E1(江苏南京)、E2(江苏常熟)、E18(浙江海宁)、E21(河南平桥)、E22(上海崇明)对品种的鉴别力较强;E8(江苏高邮)、E16(湖北随县)和E4(江苏泰州)对品种的鉴别力较弱。由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分析可知,品种对试点具有特殊适应性,V10(宁麦资16306)不仅高产稳产性好,而且适应性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AMMI模型 稳定性 地点鉴别力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宁麦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姚金保 张鹏 +5 位作者 马鸿翔 张瑜 余桂红 杨学明 周淼平 张平平 《上海农业学报》 2019年第2期7-11,共5页
利用2012—2015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13—2016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小麦新品种‘宁麦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宁麦26’平均穗... 利用2012—2015年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及2013—2016年国家冬小麦长江中下游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资料,对小麦新品种‘宁麦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宁麦26’平均穗数476. 6万/hm^2,穗粒数36. 7粒,千粒重41. 9 g,产量6 636. 9 kg/hm^2。相关分析表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5928**、0. 3296**和0. 2497*。产量(Y)与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7 583. 99+11. 76X1+116. 44X2+103. 94X3。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 6426),其次是穗粒数(Py=0. 4309),千粒重的作用相对较小(Py=0. 3572)。‘宁麦26’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适宜群体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分析
10
作者 王化敦 谈晶晶 +1 位作者 姚金保 马鸿翔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分别利用拟南芥和水稻中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成员的登录号和基因序列,在小麦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获得55个编码SUMO化修饰系统各家族的基因,划分为21个部分同源基因(Homoeologues)组,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利用... 分别利用拟南芥和水稻中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成员的登录号和基因序列,在小麦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获得55个编码SUMO化修饰系统各家族的基因,划分为21个部分同源基因(Homoeologues)组,并构建了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利用小麦转录组数据考查了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和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小麦SUMO化修饰系统各基因家族在不同时期的各器官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各基因家族内部成员之间和各基因家族之间的时空表达模式具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UMO化修饰 器官和组织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节期渍水对小麦籽粒品质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宋桂成 史高玲 +3 位作者 张平平 王化敦 张鹏 马鸿翔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8-244,共7页
为探讨拔节期渍害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以34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比较了渍水处理和对照组的籽粒特性、面团流变学性状及溶剂保持力(SRC)的变化。结果表明,品种对所调查籽粒的品质性状、面团流变学特性及SRC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 为探讨拔节期渍害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以34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比较了渍水处理和对照组的籽粒特性、面团流变学性状及溶剂保持力(SRC)的变化。结果表明,品种对所调查籽粒的品质性状、面团流变学特性及SRC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渍水处理对千粒重、峰值面积和峰值时间以及SRC有显著影响。渍水后,籽粒性状中的千粒重和硬度、面团流变学特性中的峰值面积和峰值时间分别较对照下降9.09%、3.76%、6.86%、7.49%,蔗糖SRC值和乳酸SRC值分别较对照降低2.68和4.39个百分点,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根据渍水前后的品质变化及相关性分析,上述性状中的千粒重、蔗糖SRC值和乳酸SRC值可以作为小麦品质耐渍性筛选指标。根据K-Means法统计供试小麦品种(系)耐渍性对品质影响的差异,发现宁麦9号、扬16-157、皖西麦7号和鄂麦6046品质耐渍性较好,可作为培育耐渍品种的亲本加以利用。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耐渍育种及渍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渍害 拔节期 峰值时间 品质 溶剂保持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Del分子标记WC656的开发及其在鉴别小麦-簇毛麦5VS纯合易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江涛 吕远大 +3 位作者 赵姝楠 周淼平 姚金保 杨学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15-1124,共10页
簇毛麦是小麦品种改良重要的遗传资源,其5VS上含有硬度基因Dina/Dinb、抗白粉病基因Pm55和抗条锈病基因Yr5V,创制普通小麦-簇毛麦5VS易位系新种质,对于高效利用5VS上的有益基因进行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便于鉴别普通小麦... 簇毛麦是小麦品种改良重要的遗传资源,其5VS上含有硬度基因Dina/Dinb、抗白粉病基因Pm55和抗条锈病基因Yr5V,创制普通小麦-簇毛麦5VS易位系新种质,对于高效利用5VS上的有益基因进行小麦品种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便于鉴别普通小麦-簇毛麦5VS纯合易位,本研究以mInDel软件分析普通小麦中国春基因组序列,开发了小麦第5同源群短臂的InDel特异分子标记WC656,对小麦品种以及普通小麦-簇毛麦5VS.5AL和5VS.5DL易位系及其衍生后代进行PCR扩增,根据扩增片段大小来区分5AS、5BS、5DS染色体臂以及5VS易位系。结果表明,在21个普通小麦品种、小麦-簇毛麦5VS回交F 2代中杂合易位单株,均扩增出379 bp(5AS)、471 bp(5BS)、422 bp(5DS)3条带。在T5VS.5AL高代品系、回交F 2代中纯合易位单株扩增出471 bp(5BS)、422 bp(5DS)2条带,379 bp(5AS)条带缺失。T5VS.5DL高代品系、回交F 2代中纯合易位单株扩增出379 bp(5AS)、471 bp(5BS)2条带,422 bp(5DS)条带缺失。WC656鉴别的5VS纯合易位结果与顺序FISH-GISH分析结果一致。T5VS.5AL、T5VS.5DL具有抗白粉病、籽粒硬度指数低等优良特性。因此,利用InDel分子标记WC656可以鉴别普通小麦-簇毛麦T5VS.5AL、T5VS.5DL衍生后代中的纯合易位,PCR扩增实验操作相对简便,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携有5VS纯合易位的软质弱筋小麦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5VS纯合易位 InDel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