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tK基因和ITS序列的江苏地方豆类植物的亲缘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彤 刘静 +2 位作者 郭月 袁娜 杜建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95-803,共9页
[目的]为探究江苏地方豆类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上对14种豆科植物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后续豆类植物的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4种豆类植物的mat K基因和ITS序列的扩增片段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并结合Gen B... [目的]为探究江苏地方豆类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上对14种豆科植物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后续豆类植物的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4种豆类植物的mat K基因和ITS序列的扩增片段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并结合Gen Bank数据库中的大豆(Glycine max)、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红小豆(Vigna angularis)和绿豆(Vigna radiata)4种豆类植物基因组序列,利用Clustal W、MEGA 6.0、Bio Edit软件对这18种材料的mat K基因和ITS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和分析,并以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为外类群,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并计算分化时间。[结果]18种豆类植物的mat K基因序列长度为750 bp,其中变异位点数为85,信息位点数为82,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099。ITS序列长度为795 bp,其中变异位点数为260,信息位点数为242,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292。以百脉根为外类群,用mat K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分别构建的进化树显示,18种豆类植物可分为3组,即红小豆和绿豆分为一组,菜豆和大豆分别聚为一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大豆与菜豆的分化时间为19.02百万年前,菜豆与红小豆的分化时间为13.50百万年前,绿豆与红小豆的分化时间为2.94百万年前。[结论]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结果与形态学的特征基本一致,表明mat K基因和ITS序列可用于豆类植物属间亲缘关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类植物 MATK基因 ITS序列 亲缘关系 分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淮北部分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相关重要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淼平 杨丹 +3 位作者 杨学明 姚金保 张平平 张鹏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27-1234,共8页
为了解江苏淮北小麦品种重要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状况,以20份近期审定的徐麦系列和淮麦系列小麦品种以及12份小麦对照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与PCR检测相结合,检测了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同时采用共显性PCR标记筛查1BL/1RS... 为了解江苏淮北小麦品种重要品质性状相关基因状况,以20份近期审定的徐麦系列和淮麦系列小麦品种以及12份小麦对照材料为试验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与PCR检测相结合,检测了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同时采用共显性PCR标记筛查1BL/1RS易位系以及Wx基因突变型。结果显示,江苏淮北小麦品种Glu-A1位点含3种亚基,其中1亚基占75%;Glu-B1位点有4种亚基,7+8亚基占60%;Glu-D1位点有3种亚基,5+10亚基占50%;1BL/1RS易位系有14份,占全部品种的70%;所有品种均为Wx基因野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质亚基 1BL/1RS易位系 WX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HGm1 helitron转座元件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
作者 彭珍 刘静 +2 位作者 郭月 李英 杜建厂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7-533,共7页
[目的]helitron转座元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结构新颖和转座方式独特的DNA转座子。我们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大豆基因组中拷贝数最多的helitron HGm1家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后续进一步明确helitron转座元件在大豆及其近缘种基因和基因组... [目的]helitron转座元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结构新颖和转座方式独特的DNA转座子。我们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大豆基因组中拷贝数最多的helitron HGm1家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后续进一步明确helitron转座元件在大豆及其近缘种基因和基因组演化中所起的作用提供帮助。[方法]利用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手段,我们对大豆HGm1家族的数量、结构特征、染色体分布、插入基因情况,基因片段的捕获及表达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从公开发表的大豆基因组序列中共鉴定出254个HGm1转座元件。这些元件的3'末端十分保守,主要由GC含量较高的碱基组成。HGm1元件主要分布在AT丰富的区域,并在重组受到显著抑制的异染色质区域富集。研究还发现,68个元件被83个外源的转座元件插入;64个元件插入到编码蛋白的基因附近(<2 kb);115个元件携带154个完整的外源基因;52个元件有潜在的转录活性,在根、茎、叶、花和种子中,以及干旱胁迫和组织培养条件都有所表达。[结论]与玉米中有关helitron的研究结果相似,HGm1家族在大豆基因组中经常以巢式的结构存在,具有频繁插入到基因附近和捕获基因的现象,并且部分成员具有潜在的转录活性。而与玉米helitron不同的是,大豆HGm1 helitron家族主要分布在基因贫乏的异染色质区域。因此,HGm1家族在改变大豆基因结构和调节基因表达以及影响大豆基因组的演化过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helitron转座元件 分布 插入 捕获 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PGHNBS启动子维管束特异表达元件的分离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郁文 张保龙 +1 位作者 陈天子 高媛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23-1228,共6页
PGHNBS是来源于陆地棉的一个CC-NBS-LRR类基因GHNBS的启动子,该启动子具有维管束特异表达特征。为了分离PGHNBS启动子的调控元件,对该启动子进行了缺失分析。将PGHNBS启动子6个部分缺失片段分别与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这6个表... PGHNBS是来源于陆地棉的一个CC-NBS-LRR类基因GHNBS的启动子,该启动子具有维管束特异表达特征。为了分离PGHNBS启动子的调控元件,对该启动子进行了缺失分析。将PGHNBS启动子6个部分缺失片段分别与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这6个表达载体分别为PGN15(-1 420 bp~-28 bp)、PGN27(-1 300 bp~-28 bp)、PGN31(-1 071 bp~-28 bp)、PGN44(-959 bp~-28 bp)、PGN53(-807 bp~-28 bp)和PGN996(-604 bp~-28 bp)。用植物表达载体转化拟南芥,通过对转基因植物的GUS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确认了韧皮部特异表达元件位于-1 071 bp~-959 bp区域。用PLACE进行相似性比较,发现该区域含有脱落酸(ABA)诱导元件、铜离子响应元件以及多个与抗逆相关的MYB转录因子的识别位点。另外,在-1 559 bp~-1 420 bp区域中存在增强子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NBS-LRR 启动子 缺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植物helitron转座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彭珍 徐珍珍 +1 位作者 刘静 杜建厂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558-2566,共9页
作为重复序列的一种主要类型,转座子在高等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相当丰富的DNA含量,在改变基因结构、调节基因表达、影响基因组进化,以及创造新基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elitron转座子是DNA转座子的一种,在转座过程中经常捕获基因或... 作为重复序列的一种主要类型,转座子在高等植物基因组中具有相当丰富的DNA含量,在改变基因结构、调节基因表达、影响基因组进化,以及创造新基因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Helitron转座子是DNA转座子的一种,在转座过程中经常捕获基因或基因片段,以及插入到基因附近或基因内部,因此在改变基因组构成、影响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以及改变基因型和表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植物基因组中helitron转座子的结构特征、鉴定和分类方法、基因组中的含量和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以及转座扩增和基因片段的捕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helitron转座子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今后helitron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itron转座子 滚环复制 捕获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YABBY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葛敏 吕远大 +3 位作者 张体付 李坦 张晓林 赵涵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67-1272,共6页
YABBY基因家族作为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植物侧生器官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玉米全基因组数据分析玉米YABBY基因家族,阐明该基因家族成员结构、系统进化发育关系以及基因家族成员在玉米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 YABBY基因家族作为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植物侧生器官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玉米全基因组数据分析玉米YABBY基因家族,阐明该基因家族成员结构、系统进化发育关系以及基因家族成员在玉米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结果显示,玉米参考基因组中存在13个YABBY基因,命名为Zm YABBY1~Zm YABBY13,根据系统发育关系和序列相似性将该基因家族分为4亚类S1~S4。RNAseq数据显示玉米YABBY基因在籽粒、茎和茎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幼胚及叶片中有较高表达,预示玉米YABBY基因可能在上述器官发育中发挥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YABBY 转录因子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茎基腐病菌鉴定及不同药剂防治效果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鹏 邓渊钰 +2 位作者 杨学明 周淼平 马鸿翔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2-144,共3页
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主产区赤霉病的频繁发生,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小麦生产的潜在威胁。为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对田间采集小麦茎基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采用分子细胞观察等分子技术进行鉴定,确... 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主产区赤霉病的频繁发生,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逐年加重,已经成为小麦生产的潜在威胁。为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对田间采集小麦茎基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采用分子细胞观察等分子技术进行鉴定,确定致病菌主要为禾谷镰刀菌。采用不同药剂分别在苗期和返青期防控该病,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对茎基腐病防效存在明显差异,试验药剂中戊唑醇·咪鲜胺合剂、多·酮合剂防效较好,戊唑醇、苯甲丙环唑等单剂也有较好的防效。小麦播种时药剂拌种可显著降低苗期茎基腐病发病率,返青拔节期茎基部喷药具有更好的防效,该结果对生产上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禾谷镰刀菌 防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氮素敏感性差异自交系的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葛敏 吕远大 +3 位作者 张体付 周玲 林峰 赵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87-1494,共8页
玉米基因型的氮肥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基因表达模式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氮敏感型自交系B73和钝感型自交系Mo17为材料,对足氮(sufficient nitrogen,SN)和低氮(limiting nitrogen,LN)条件下苗期叶片组织的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对于叶... 玉米基因型的氮肥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但基因表达模式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氮敏感型自交系B73和钝感型自交系Mo17为材料,对足氮(sufficient nitrogen,SN)和低氮(limiting nitrogen,LN)条件下苗期叶片组织的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对于叶片总氮含量,敏感型B73在足氮和低氮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而钝感型Mo17的差异小且不显著。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显示,Mo17在2种氮环境下差异基因达13 867个,在低氮环境下上调基因是数下调基因数的1.9倍(9044/4823);B73差异基因数为10 028个,低氮环境下上调基因少于下调基因数(4233/5795)。基因聚类分析也显示,低氮环境下钝感型Mo17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的幅度高于敏感型B73。差异基因双尾方差分析表明,受氮环境和基因型共同影响的差异基因为342个,功能主要集中在与氨基酸代谢、光合作用、次级代谢及基因复制表达等途径。综上所述,在低氮条件下氮钝感型Mo17较敏感型B73激活更多的基因来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和同化能力,被激活的基因可能与玉米氮肥同化和利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氮素 氮胁迫 转录组分析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不同组织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葛婷婷 黄益洪 +5 位作者 何晓兰 徐照龙 彭陈 邵宏波 张大勇 郭士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2-728,共7页
为了给小麦合理轮作倒茬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高粱不同组织的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高粱秆、穗、叶的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的苗高和根长均有极强的化感作用,浸提液在低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高浓度抑制小麦生长,且对... 为了给小麦合理轮作倒茬提供参考依据,研究了高粱不同组织的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高粱秆、穗、叶的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的苗高和根长均有极强的化感作用,浸提液在低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高浓度抑制小麦生长,且对根的化感作用大于对地上部的化感作用。高浓度高粱浸提液降低了小麦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小麦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小麦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综合来看,高粱不同组织水浸提液对小麦的化感作用表现为秆>穗>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组织 化感 水浸提液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群划分 被引量:14
10
作者 林峰 梁帅强 +1 位作者 周玲 赵涵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7-109,共3页
收集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前提,通过对资源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可以显著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135对InDel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引物,系统分析了491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标记多态性信... 收集具有丰富遗传多样性的种质资源是玉米育种的前提,通过对资源进行杂种优势群的划分可以显著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利用135对InDel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引物,系统分析了491份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标记多态性信息量变化范围为0.255-0.678。通过计算遗传相似值(GS),上述材料被划分成8个包括Reid群、Lancaster群、四平头群和PB群的杂种优势群。本研究结果为组配优良玉米杂交种提供了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杂种优势群 遗传相似性 In Del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棉花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郁文 何冰 +1 位作者 张保龙 倪万潮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共7页
利用简并引物扩增、染色体步移以及RT-PCR的方法,分离了棉花的一个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没有内含子,开放读码框的长度为2964 bp,编码的多肽序列含有988个氨基酸并与拟南芥控制花器官脱落的基因HAESA-like... 利用简并引物扩增、染色体步移以及RT-PCR的方法,分离了棉花的一个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没有内含子,开放读码框的长度为2964 bp,编码的多肽序列含有988个氨基酸并与拟南芥控制花器官脱落的基因HAESA-like2具有60%左右的相似性,将该基因命名为GRLK5。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GRLK5在种子、茎皮、根和纤维中的表达量较高,并且受ABA的诱导表达。将GRLK5整合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2301中,构建植物过量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采用叶盘法转化烟草,PCR检测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类受体蛋白激酶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GZFP的启动子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郁文 周建武 +3 位作者 张保龙 范晓慧 任永哲 陈天子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3-489,共7页
GZFP是来源于陆地棉的一个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基因功能,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获得其启动子区域,并构建该片段与GUS连接的重组载体pBI-pGZFP-5::GUS,通过花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GUS染... GZFP是来源于陆地棉的一个SUPERMAN类锌指蛋白基因。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基因功能,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获得其启动子区域,并构建该片段与GUS连接的重组载体pBI-pGZFP-5::GUS,通过花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GUS染色结果表明GUS基因主要在根部以及花器官表达,而叶片中的表达量很低,并且根部的表达量在整个生育期都很强。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不同诱导下GZFP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ABA、干旱、盐胁迫诱导可以提高其表达量。构建GZFP过量表达载体并通过叶盘法转化烟草,烟草转化株的表型无明显变化,但是转化株中NtOPBP1和NtERD10的表达量较未转化株明显增强,而这两个基因都参与了植物的抗逆反应,说明GZFP基因可能与植物抗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指蛋白 陆地棉 启动子 抗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GmNAC8基因克隆与原核表达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晓庆 徐照龙 +4 位作者 许玲 黄益洪 何晓兰 张大勇 马鸿翔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4-737,共4页
为了进一步明确GmNAC8基因的功能,设计带有Nde I和Xba I双酶切位点引物,从大豆根系cDNA中克隆到GmNAC8基因全长ORF(Open reading frame),编码蛋白质分子质量为37 000,理论等电点为6.43。将扩增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ZN1,构建重组质粒... 为了进一步明确GmNAC8基因的功能,设计带有Nde I和Xba I双酶切位点引物,从大豆根系cDNA中克隆到GmNAC8基因全长ORF(Open reading frame),编码蛋白质分子质量为37 000,理论等电点为6.43。将扩增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CZN1,构建重组质粒pCZN1-GmNAC8,经过酶切和PCR验证,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0.2 mmol/L IPTG诱导后,经SDS-PAGE电泳检测获得了目的蛋白质,该蛋白质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镍柱子纯化获得纯化蛋白质,然后利用His标签蛋白质作为抗体进行Western-blot分析,证明所纯化蛋白质为目的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mNAC8 基因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二态性InDel位点的鉴定和分子标记开发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玲 梁帅强 +1 位作者 林峰 吕远大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3-1231,共9页
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发展,可以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挖掘基因组特异的插入/缺失(In Del)位点,这使In Del分子标记的开发成为可能。本研究利用327份玉米自交系的测序数据,通过全基因组结构变异评估发现... 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发展,可以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挖掘基因组特异的插入/缺失(In Del)位点,这使In Del分子标记的开发成为可能。本研究利用327份玉米自交系的测序数据,通过全基因组结构变异评估发现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25 847个In Del位点。利用PIC值≥0.30的3 304个位点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和群体结构分析,其结果与利用SNP位点分析获得的结果高度一致,说明这些多态性较高的In Del位点可以作为代表性标记用于玉米遗传组成的差异分析。采用53对PCR引物进行扩增试验,发现这些In Del引物具有位点专化特征并且其杂交种鉴定的平均杂合率为0.569 2,表明这些标记能准确鉴定出玉米杂交种的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二态性InDel位点 系统发育树 群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份蕨类材料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贾新平 叶晓青 +2 位作者 梁丽建 孙晓波 佘建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5,共5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2份蕨类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180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对12份蕨类材料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98条,平均每对引物产生6.53条多态性带,多态...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2份蕨类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从180对引物中筛选出15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对12份蕨类材料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1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98条,平均每对引物产生6.53条多态性带,多态性比例为83.76%。通过NTSYS—pc2.10e软件计算不同蕨类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遗传分析表明,12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51~0.857,且聚类分析表明,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63可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能较准确地分析蕨类不同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亲缘关系 SSR标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滩涂油葵种植与鸟害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益洪 张大勇 +3 位作者 何晓兰 刘晓庆 许玲 徐照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4-97,共4页
对油葵不同生育期、周边环境以及盘面形状、曲度、直径等籽盘性状与鸟害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油葵全生育期中,鸟害对油葵的危害以籽实成熟后到采收期间最为突出和严重,对产量造成的损失为11.19%,其中以麻雀为主;周边环境... 对油葵不同生育期、周边环境以及盘面形状、曲度、直径等籽盘性状与鸟害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油葵全生育期中,鸟害对油葵的危害以籽实成熟后到采收期间最为突出和严重,对产量造成的损失为11.19%,其中以麻雀为主;周边环境与鸟害程度紧密相关,靠近雀鸟栖息地的地带是鸟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产量损失高达29.43%,远高于同一地块旁侧区域,从栖居地到田块最近的直线是雀鸟取食的主路径,因反复取食而危害最重;外翻型的籽盘受雀鸟危害最重,达20.91%,平整型和内收型的籽盘鸟害损失较轻,与前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盘面曲度小于45 mm时,鸟害损失明显降低。综合分析认为,沿海滩涂种植油葵应在葵盘背部发黄时及时采收,种植场地应选择宽阔、远离茂密树林的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涂 油葵 鸟害 籽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麦3号小麦穗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体系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磊 姜朋 +2 位作者 张瑜 马鸿翔 张旭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共5页
为了探讨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体系在小麦穗部进行基因沉默的可行性,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诱导苏麦3号小麦穗部PDS基因的转录后沉默,再接种禾谷镰刀菌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接种空载BSMV∶00的对照相比,接种BSMV∶PDS的小麦穗... 为了探讨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体系在小麦穗部进行基因沉默的可行性,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诱导苏麦3号小麦穗部PDS基因的转录后沉默,再接种禾谷镰刀菌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接种空载BSMV∶00的对照相比,接种BSMV∶PDS的小麦穗中PDS基因表达量下调了77%(P<0.05)。接种BSMV∶00的小麦穗受到赤霉病菌侵染后,穗部平均病小穗数和DON毒素含量分别为2.75个和4.55μg/g,与接种无菌水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苏麦3号穗部VIGS系统中,通过接种病毒能使靶标基因沉默;接种赤霉病菌后,苏麦3号病小穗数和DON毒素含量不受接种病毒的影响,对赤霉病菌的抗性保持不变,建立的VIGS体系可以应用于小麦赤霉病抗性候选基因的功能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抗性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受TYLCV诱导上调表达的番茄基因LeFLS2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廷利 杨玛丽 +5 位作者 刘小双 裴延飞 赵慧娟 杨郁文 陈天子 张保龙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6-380,共5页
为了分析番茄鞭毛蛋白受体基因(LeFLS2)的功能,构建了LeFLS2的进化树,通过RNA-seq方法研究LeFLS2基因在番茄植株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侵染时的响应情况,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LeFLS2在番茄各个发育组织器官的表达量进行分析,进一步... 为了分析番茄鞭毛蛋白受体基因(LeFLS2)的功能,构建了LeFLS2的进化树,通过RNA-seq方法研究LeFLS2基因在番茄植株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侵染时的响应情况,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LeFLS2在番茄各个发育组织器官的表达量进行分析,进一步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在番茄中沉默LeFLS2,对沉默植株接种TYLCV以及丁香假单胞菌番茄变种DC3000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对沉默植株的表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LeFLS2基因与另外一个相似性达到83%的另一个番茄LeFLS2-2基因在一个独立分支上;受TYLCV侵染后LeFLS2基因上调表达;LeFLS2在番茄植株的各个组织器官中均表达,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在新叶中表达量最低;沉默LeFLS2后对TYLCV的抗性变化不大,而对DC3000的感病性增强,沉默植株比野生型植株生长明显加快。说明LeFLS2基因对抵抗细菌DC3000侵染以及番茄的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激酶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培养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陈 王瑞 +3 位作者 陈洪亮 王俊伟 袁艺 郭士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3-507,共5页
为了解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特点,从光照、pH、温度、碳源、氮源等方面对其菌丝生长及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光照为12 h/12 h光暗交替,最适pH为9,最适温度... 为了解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特点,从光照、pH、温度、碳源、氮源等方面对其菌丝生长及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光照为12 h/12 h光暗交替,最适pH为9,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同时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时间﹑碳源及氮源上的菌落形态均有差异。孢子萌发的最适光照为24 h全光照,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9,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胡麻叶斑病菌 菌丝 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基因棉花再生幼苗简易移栽方法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天子 秦郁 张保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7-89,共3页
对影响转基因棉花再生幼苗移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再生幼苗具有健壮根系的基础上,移栽基质是否无菌对移栽成活率无明显影响;5 mg/L NAA水溶液蘸洗再生幼苗根系后移栽,可使移栽成活率提高5百分点;移栽过程中对再生幼苗... 对影响转基因棉花再生幼苗移栽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再生幼苗具有健壮根系的基础上,移栽基质是否无菌对移栽成活率无明显影响;5 mg/L NAA水溶液蘸洗再生幼苗根系后移栽,可使移栽成活率提高5百分点;移栽过程中对再生幼苗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是棉花再生幼苗移栽成活的关键,温度控制在25~30℃的相对稳定范围有助于再生幼苗快速生长;幼苗移栽后保湿14 d左右再缓慢透气7 d可使再生幼苗从高湿环境向正常空气湿度环境过渡,保证移栽成活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转基因棉花再生幼苗移栽方法,利用该方法可使80%以上再生幼苗移栽成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再生幼苗 移栽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