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隆熏蒸和强还原处理对农田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于文豪 李舒 +6 位作者 林于蓝 张晶清 徐晨伟 刘亮亮 张金波 蔡祖聪 赵军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6,共13页
化学熏蒸和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是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土壤灭菌措施,但它们是否同样能够消减土壤中富集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目前还不得而知。以长期鸡粪施用导致ARGs富集... 化学熏蒸和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是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的土壤灭菌措施,但它们是否同样能够消减土壤中富集的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s resistance genes,ARGs),目前还不得而知。以长期鸡粪施用导致ARGs富集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0.02%的棉隆熏蒸(DZ)和以1%的乙醇(ET,总有机碳:521.7 g·kg^(-1))、苜蓿粉(AL,总有机碳:454.9 g·kg^(-1),碳氮比:21.2)、糖蜜(MO,总有机碳:270.1 g·kg^(-1),碳氮比:12.6)以及苜蓿粉和糖蜜复合物(AM,m/m=1︰1)为有机物料的RSD处理,同时设置最大持水量(FCK)和不处理对照(CK),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土壤中主要ARGs和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MGEs)在绝对丰度和相对丰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消减率来评估不同处理对土壤ARGs和MGEs的消减效果。研究发现,RSD处理能够消减aadA21、msrE、tetG、tetM、ErmF等基因的相对丰度,其中AL、MO和AM处理对aadA21基因相对丰度的消减率达到50.5%~58.3%,而ET处理对msrE、tetG和tetM基因相对丰度的消减效果显著,其消减率分别高达80.9%、78.3%和66.9%。同时,RSD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中MGEs(IS6100和IS26)的相对丰度,消减率分别为72.5%~76.2%和38.4%~56.2%。此外,DZ处理对土壤中ARGs和MGEs的相对丰度具有一定的增加作用,其中ARGs和IS26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21.9%和60.0%。综上,RSD处理能够通过降低ARGs和MGEs的相对丰度,限制ARGs的水平转移能力,实现对土壤ARGs的消减,且其消减效果与所使用的有机物料类型有关。此外,相较于棉隆熏蒸,RSD处理对ARGs和MGEs的消减效果更好,具备快速修复ARGs污染土壤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 可移动遗传元件 棉隆熏蒸 强还原处理 相对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结线虫病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晨伟 袁玉娟 李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根结线虫病是设施蔬菜栽培中常见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综述根结线虫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效果的总结和比较,指出采取综合防治技... 根结线虫病是设施蔬菜栽培中常见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综述根结线虫病害防治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各种防治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效果的总结和比较,指出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是降低农药使用量、改善土壤微生态,是兼顾经济、高效、绿色、环保的有效措施,以期为蔬菜根结线虫病害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根结线虫病害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特征对齐网络的小样本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牛玉霞 孙宙红 +2 位作者 任伟 陈林琳 陈莉莉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0-258,共9页
针对传统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方法过度依赖大量训练数据以及对未知病害识别泛化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特征对齐网络的小样本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模型。首先,收集并整理包含多种病害类型的弱标注马铃薯病害叶片数据集。其次,在支... 针对传统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方法过度依赖大量训练数据以及对未知病害识别泛化性不强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特征对齐网络的小样本马铃薯病害叶片检测模型。首先,收集并整理包含多种病害类型的弱标注马铃薯病害叶片数据集。其次,在支持分支中建立文本语义和视觉语义的多模态双层特征语义表示,并利用预训练网络生成多个候选框。再次,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将候选框区域映射到深度特征空间,并借助无参数的度量方法实现文本语义与视觉语义的特征对齐。最后,将查询分支中的未知类病害图片与多模态视觉和文本语义关联集进行度量计算,根据相似度值快速给出待测图片中未知新类的病害类别。通过在自建的马铃薯病害叶片数据集和开源数据集上进行测试,所提出模型分别可以实现93.55%和96.35%的识别精度,在跨域数据集上可以实现95.15%和94.06%的识别精度,优于当前经典的目标检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病害 叶片检测 分层特征对齐网络 文本语义 视觉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培养分析稻虾共作模式土壤的细菌群落 被引量:1
4
作者 宋蕾蕾 孙文晓 +6 位作者 焦可欣 陈钰璐 邹淑琪 张淅月 徐晨伟 张杨 戴传超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并鉴定了土壤微生物的未培养物种,然而,仅依赖非培养的高通量测序无法获得发挥关键功能的微生物培养物,限制了对其功能的验证及其应用,这对关键功能微生物的机理性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以稻虾共...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发现并鉴定了土壤微生物的未培养物种,然而,仅依赖非培养的高通量测序无法获得发挥关键功能的微生物培养物,限制了对其功能的验证及其应用,这对关键功能微生物的机理性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以稻虾共作和水稻单作两种稻作模式的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比了传统平板涂布、96孔培养板划线分离以及将非培养和培养法相结合的———“96孔高通量培养法”3种方法的土壤细菌分类差异、菌群多样性、组成特异性以及细菌功能特征.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涂布培养法,96孔高通量培养法所获取的细菌数量高约5倍,能鉴定到属的培养物高约4倍,预测功能鉴定提高约2倍.由此可见,“96孔高通量培养法”大大提高了对土壤细菌培养物的获取和鉴定率.本研究弥补了传统培养法的获得率低的不足,拓宽了高通量培养技术的应用领域,同时,也为进一步揭示稻虾共作模式参与土壤生态变化过程的微生物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稻虾共作模式 涂布培养法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发酵猪粪肥对土壤微生物及黄瓜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小林 欧杨虹 +1 位作者 朱方丽 王小红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2-56,64,共6页
为探究原位发酵猪粪肥对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产的影响,采用基肥配施不同的原位发酵猪粪肥进行设施黄瓜生产,通过测定黄瓜产量和品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等指标,调查黄瓜霜霉病发生状况,探索其对提高黄瓜产量、品质和防控霜霉病的效... 为探究原位发酵猪粪肥对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产的影响,采用基肥配施不同的原位发酵猪粪肥进行设施黄瓜生产,通过测定黄瓜产量和品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等指标,调查黄瓜霜霉病发生状况,探索其对提高黄瓜产量、品质和防控霜霉病的效果。结果显示,全量施用原位发酵猪粪肥处理黄瓜霜霉病病情指数为6.30,比不施用粪肥处理降低78.71%,霜霉病进一步发展后不施用原位发酵猪粪肥处理的黄瓜叶片失绿,小区(30 m^(2))产量仅为167.67 kg,全量施用原位发酵猪粪肥处理的小区产量为297.40 kg,比不施粪肥处理的产量提高了77.37%。全量施用原位发酵猪粪肥黄瓜维生素C含量为18.95mg·100g^(-1),硝酸盐含量为73.02mg·kg^(-1),与不施用处理相比,维生素C含量提高34.11%,硝酸盐含量降低13.42%。同时,全量施用原位发酵猪粪肥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对土壤脲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全量、半量粪肥、不施用粪肥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为292.87、252.62、122.78 mg·kg^(-1)。试验连续3个生长季施用全量原位发酵猪粪肥,可有效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为原位发酵猪粪肥用于作物生产提供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发酵猪粪肥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黄瓜霜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路径探索
6
作者 欧杨虹 周小林 +1 位作者 朱方丽 王小红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5期88-92,共5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且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养猪场粪污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环境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调研江苏省南通生猪粪污产生情况及粪污处理难点,本文分析了当前南通市养猪场生猪粪污处理利用的主要途径及其综合利用模...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迅速发展且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养猪场粪污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农村环境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调研江苏省南通生猪粪污产生情况及粪污处理难点,本文分析了当前南通市养猪场生猪粪污处理利用的主要途径及其综合利用模式,比较分析了各种粪污处理利用方式的优劣,并对南通市生猪粪污综合利用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粪污 资源化利用 南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