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伏性引发剂单体合成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
1
作者 薛小强 程方李 +4 位作者 黄文艳 杨宏军 江力 蒋其民 蒋必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4,共6页
首先设计合成出新型潜伏性引发剂单体呋喃N-[4-(2溴异丁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FBiBPMI),然后90℃下用其引发苯乙烯(St)发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采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三检测体积... 首先设计合成出新型潜伏性引发剂单体呋喃N-[4-(2溴异丁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FBiBPMI),然后90℃下用其引发苯乙烯(St)发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采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三检测体积排除色谱和扩散光谱分别表征了引发剂单体的纯度和结构,测定了苯乙烯的转化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特性黏度、均方回转半径、支化形态和聚合物溶液微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呋喃N-[4-(2溴异丁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FBiBPMI)。由于FBiBPMI上马来酰亚胺双键被呋喃保护,反应前期初级链大多为线型结构,随着反应进行,链端发生rD-A反应,呋喃结构逐步脱除,马来酰亚胺双键缓慢消耗,显现出来的马来酰亚胺双键与初级链、苯乙烯发生共聚反应形成支化结构。反应前期没有明显的成核过程,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随转化率逐步升高,反应后期分子链间偶合更加明显,相对分子质量快速增加,最终形成无规的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引发剂单体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 支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度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蒋佳佳 曹方旭 +2 位作者 王亢 谭斌 陶海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1-186,共6页
本文在不同湿度的空气中采用两步旋涂法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并对电池进行稳定性测试,系统地研究了湿度对电池性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备环境湿度的增大,PbI_2薄膜与钙钛矿薄膜覆盖率下降,导致电池吸光性能和光电转... 本文在不同湿度的空气中采用两步旋涂法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并对电池进行稳定性测试,系统地研究了湿度对电池性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备环境湿度的增大,PbI_2薄膜与钙钛矿薄膜覆盖率下降,导致电池吸光性能和光电转换效率的降低;将电池置于不同湿度的空气中30天后,湿度越大,电池效率下降越快,且电池稳定性的降低主要是由于钙钛矿发生了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两步旋涂法 湿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CrMo钢空气离子氮氧共渗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武计强 魏坤霞 胡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59-1263,共5页
采用不同空气流量对42Cr Mo钢进行离子氮氧共渗,并和常规离子渗氮进行对比。利用金相、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性能分析测试仪对复合渗层的显微组织、厚度、物相、表面硬度及耐蚀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空气可... 采用不同空气流量对42Cr Mo钢进行离子氮氧共渗,并和常规离子渗氮进行对比。利用金相、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性能分析测试仪对复合渗层的显微组织、厚度、物相、表面硬度及耐蚀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普通空气可用作42Cr Mo钢离子氮氧共渗处理的氧气源;同样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离子氮氧共渗比常规离子渗氮的渗层厚,表面显微硬度提高,硬度梯度更加平缓。同时,渗层中物相含微量Fe3O4,起到提高耐蚀性的效果。同时,研究发现,空气流量0.3 L/min为最佳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CRMO钢 离子氮氧共渗 显微硬度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包覆氧化镧的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忽小宇 陈婧妍 +4 位作者 吕晓霞 袁宁一 丁建宁 刘振 王莹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8-142,共5页
通过溶液法在富锂锰基0.5Li2MnO3·0.5LiMn1/3Ni1/3Co1/3O2(简称LLO)正极材料前驱体表面包覆了一层稀土氧化物--氧化镧,制备了表面包覆氧化镧的LLO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能量色散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池测试仪对材料进... 通过溶液法在富锂锰基0.5Li2MnO3·0.5LiMn1/3Ni1/3Co1/3O2(简称LLO)正极材料前驱体表面包覆了一层稀土氧化物--氧化镧,制备了表面包覆氧化镧的LLO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能量色散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电池测试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考察表面包覆氧化镧对LLO正极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摩尔分数1%的氧化镧包覆LLO正极材料,极大地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归因于包覆氧化镧后有效地稳定了材料的表面结构,避免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稀土氧化物 表面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加入对空气中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谭斌 王嘉悦 +1 位作者 张文俊 陶海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9-724,共6页
采用两步法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了加入聚乙二醇(PEG)对CH3NH3PbI3,MAPbI3薄膜质量及器件自修复性能的影响,同时优化了PEG浓度、MAPbI3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等工艺参数。研究表明:CH3NH3I(MAI)与PEG的摩尔比为100∶0.5、90℃退火45mi... 采用两步法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了加入聚乙二醇(PEG)对CH3NH3PbI3,MAPbI3薄膜质量及器件自修复性能的影响,同时优化了PEG浓度、MAPbI3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等工艺参数。研究表明:CH3NH3I(MAI)与PEG的摩尔比为100∶0.5、90℃退火45min时,可制备出致密、连续的MAPbI3薄膜,电池效率达11.1%。并且在高湿度环境下电池具有自修复功能,仍能够维持73%的原始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两步法 PEG 自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炭黑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王亢 李永涛 +1 位作者 王嘉悦 陶海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5-249,235,共6页
本文研究了四种炭黑(Cabot Vulan XC-72(CVXC-72),XFI15,Ketjen EC-300J(EC300J),Ketjen EC-300JD(EC300JD))对碳对电极及其制备的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EC-300J为基础制备的碳对电极导电性最好且其与CH3NH3PbI3前驱体溶液具... 本文研究了四种炭黑(Cabot Vulan XC-72(CVXC-72),XFI15,Ketjen EC-300J(EC300J),Ketjen EC-300JD(EC300JD))对碳对电极及其制备的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EC-300J为基础制备的碳对电极导电性最好且其与CH3NH3PbI3前驱体溶液具有较好的润湿性,基于这种炭黑制备的电池器件得到了4.88%的光电转换效率,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碳对电极 导电性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O/TiW双层薄膜的制备及其与p-Si接触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吴斯泰 沈鸿烈 +2 位作者 姚函妤 李玉芳 沈小亮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87-1192,共6页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两步法分别在玻璃和p型单晶Si衬底上制备ITO/Ti W双层薄膜。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测试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ITO/Ti W双层薄膜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用吉时利2400表和线性传输线模型测试ITO/Ti W双...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两步法分别在玻璃和p型单晶Si衬底上制备ITO/Ti W双层薄膜。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探针测试仪和X射线衍射仪表征ITO/Ti W双层薄膜的光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结晶性能,用吉时利2400表和线性传输线模型测试ITO/Ti W双层薄膜与p-Si接触的I-V曲线以及比接触电阻。结果表明Ti W薄膜厚度为8 nm时,ITO/Ti W双层薄膜的光电性能最优,还发现Ti W薄膜的引入有利于ITO薄膜的晶粒长大。ITO薄膜与p-Si之间插入Ti W层可以改善接触性能,ITO/Ti W(8 nm)与p-Si接触的比接触电阻最低为4.1×10-4Ω·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O/TiW双层薄膜 欧姆接触 p型单晶硅 磁控溅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功能性聚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宋肄业 孙爱斌 +4 位作者 黄文艳 薛小强 柏涛 杨宏军 蒋必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11,共5页
通过己内酯(CL)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共聚合成可降解大分子交联剂,将其应用于高内相乳液聚合制备可降解聚合物多孔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入端双键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大分子单体共聚,制备含功能链段的可降解聚合... 通过己内酯(CL)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共聚合成可降解大分子交联剂,将其应用于高内相乳液聚合制备可降解聚合物多孔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入端双键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大分子单体共聚,制备含功能链段的可降解聚合物多孔材料。用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等对大分子交联剂、大分子单体及多孔材料进行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大分子交联剂相对分子质量为8100,残留双键含量为GMA结构单元的20%。当大分子交联剂含量为单体质量的1/10时,体系可以形成稳定的高内相乳液,经聚合可得到内部孔洞丰富、泡孔直径为20~22μm的可降解聚合物多孔材料。引入端双键的PDMAEMA大分子单体后,所得聚合物多孔材料孔壁泡孔直径为10~15μm,微孔尺寸为5~8μm,其可在碱性溶液中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多孔材料 高内相乳液聚合 可降解大分子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