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脒亚磺酸添加剂提升Sb_(2)(S,Se)_(3)薄膜质量及其光伏性能
1
作者 倪晓萌 许方贤 +3 位作者 刘静静 张帅 郭华飞 袁宁一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2-378,I0005-I0007,共10页
硒硫化锑(Sb_(2)(S,Se)_(3))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光伏材料。然而,目前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仍与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归因于Sb_(2)(S,Se)_(3)薄膜中存在严重的载流子复合。本研究采... 硒硫化锑(Sb_(2)(S,Se)_(3))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光伏材料。然而,目前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仍与理论极限有较大差距,这部分归因于Sb_(2)(S,Se)_(3)薄膜中存在严重的载流子复合。本研究采用水热沉积法制备Sb_(2)(S,Se)_(3)薄膜,在前驱体溶液中引入过程性添加剂甲脒亚磺酸(FSA),不仅优化了Sb_(2)(S,Se)_(3)薄膜的(211)、(221)晶面取向和Se/S原子比例,还控制了薄膜中载流子复合中心Sb_(2)O3的含量。添加了FSA的太阳能电池的暗饱和电流密度(J0)和复合阻抗(Rrec)分别为1.10×10^(-5)mA·cm^(-2)和3147Ω·cm^(-2),明显优于参照器件(J0=5.17×10^(-5)mA·cm^(-2),Rrec=974.3Ω·cm^(-2)),表明FSA显著抑制了Sb_(2)(S,Se)_(3)太阳能电池的载流子复合。在AM1.5G太阳光模拟器照射下,添加了FSA的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填充因子(FF)和PCE的平均值分别为0.69 V、18.46 mA·cm^(-2)、63.60%和8.04%,较参照器件(0.67 V、17.82 mA·cm^(-2)、62.27%和7.70%)均明显提升,最优未封装器件PCE达8.21%,在空气中老化120 d仍保持初始PCE的8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_(2)(S Se)_(3) 添加剂 甲脒亚磺酸 载流子复合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发电系统智能监管平台技术 被引量:9
2
作者 吴志锋 舒杰 +2 位作者 崔琼 黄磊 丁建宁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0-494,共5页
详细阐述监管平台的总体架构、通信组网、数据采集及监控、Web系统和手机App等部分的设计方案,平台监管涵盖各种光伏系统,贯穿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验收、运维与资产管理到资产评估与交易的全生命期。
关键词 光伏系统 智能监控 监管平台 WEB系统 手机Ap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反馈的光伏模拟器控制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继元 宁佳 +2 位作者 舒杰 王浩 丁建宁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920-1927,共8页
针对光伏输出Ⅰ-Ⅴ曲线非线性特征,对系统的动态调节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基于非线性反馈的PWM整流型光伏模拟器非线性控制策略。该方法采用输入/输出线性化的控制方法设计电流内环,以消除整流器输入有功、无功电流耦合对系统的影响... 针对光伏输出Ⅰ-Ⅴ曲线非线性特征,对系统的动态调节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基于非线性反馈的PWM整流型光伏模拟器非线性控制策略。该方法采用输入/输出线性化的控制方法设计电流内环,以消除整流器输入有功、无功电流耦合对系统的影响,实现精确解耦控制;直流电压外环采用基于误差反馈的自抗扰控制器,能在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同时,保证较宽电压范围内稳定运行。通过搭建30 kW光伏模拟器样机进行验证,仿真对比和实验结果表明所述策略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效应 PWM整流器 非线性控制系统 线性化 干扰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PI控制的大功率光伏模拟器 被引量:2
4
作者 宁佳 张继元 +1 位作者 舒杰 丁建宁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9-565,共7页
针对大功率光伏模拟器控制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和PI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通过电压电流输出信号与光伏参考V-I特性相比求得误差,再经模糊PI控制器运算及SVPWM模块产生控制信号,为保证模拟器安全稳定运行,引入开路电压... 针对大功率光伏模拟器控制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控制和PI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法,通过电压电流输出信号与光伏参考V-I特性相比求得误差,再经模糊PI控制器运算及SVPWM模块产生控制信号,为保证模拟器安全稳定运行,引入开路电压单独控制回路。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和样机实验,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和较高的稳态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控制 PI控制 光伏模拟器 大功率 开路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手册的任意辐照和温度下光伏电池模型参数提取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磊 张继元 +3 位作者 舒杰 崔琼 吴志锋 丁建宁 《新能源进展》 2016年第6期468-474,共7页
基于光伏电池数据手册提取光伏电池模型参数,常利用参数的半经验公式求取任意工况下的模型参数,但半经验公式仅为近似公式,将引入较大误差。文中提出一种任意工况下的光伏电池单二极管5参数等效电路模型参数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光伏电... 基于光伏电池数据手册提取光伏电池模型参数,常利用参数的半经验公式求取任意工况下的模型参数,但半经验公式仅为近似公式,将引入较大误差。文中提出一种任意工况下的光伏电池单二极管5参数等效电路模型参数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光伏电池数据手册提供的I-V曲线关键点数据,通过短路电流温度系数和开路电压温度系数求得任意工况下的关键点电流、电压,针对关键点列写方程组求解参数,从而得出任意辐照和温度下的光伏电池I-V特性。以高效单晶硅电池在多种工况下的测量数据为例,进行光伏电池模型参数提取和I-V曲线计算。结果表明,与利用参数半经验公式求取任意工况下参数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在所有工况下均方根误差(RMSE)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池 单二极管模型 伏安特性 参数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玻璃减反射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6
作者 林昇华 张景 +3 位作者 艾玲 鲁越晖 王林军 宋伟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588-3595,共8页
典型的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结构由光伏玻璃、胶膜、电池片、背膜等部分组成,由于光伏封装玻璃与空气之间存在界面,会带来约4%的太阳光反射,这部分太阳光无法参与到光电转换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光损耗。减反射膜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 典型的商业化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结构由光伏玻璃、胶膜、电池片、背膜等部分组成,由于光伏封装玻璃与空气之间存在界面,会带来约4%的太阳光反射,这部分太阳光无法参与到光电转换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光损耗。减反射膜可以有效地抑制由于界面存在折射率差而导致的光反射损耗,因此,在光伏组件中普遍需要在光伏玻璃表面镀减反射膜,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太阳光的宽谱特性,光伏组件面临着严苛的户外环境使用要求,这需要光伏玻璃减反射膜不仅具有较好的减反增透特性,还需在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并且符合光伏产业大面积、低成本、均匀成膜的技术要求。事实上,实现兼具以上特性的减反射膜材料制备和镀膜是极具挑战的。与玻璃衬底折射率匹配的减反射膜需要具有极低的折射率(低于自然界中天然材料的折射率),为了获得这种超低折射率需要在材料中引入一定比例的孔隙结构,而这与所要求的严苛环境下材料的稳定性存在矛盾。因此,光伏玻璃减反射膜研究除追求优异的光学特性外,维持其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减反射膜耐候性、机械强度以及多功能特性(如自清洁、防尘抗污和防潮等)增强方面的探索都成为主要研究课题。在光学特性方面,利用仿生折射率渐变结构提升减反射膜的宽光谱、广角减反特性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而在光伏产业中,基于光学特性、稳定性和制造成本的考虑普遍采用溶胶-凝胶二氧化硅单层减反体系,相比于传统的纳米实心二氧化硅颗粒制备的多孔二氧化硅减反射膜,新型介孔二氧化硅和具有封闭孔隙结构的空心二氧化硅减反射膜体现出更好的耐候性和机械强度,同时维持了所需的孔隙率,保持了较好的减反增透特性。此外,为了应对在不同气候环境下的长期应用需求,研究者们进行了一些二氧化硅减反射膜自清洁和防尘抗污等多功能改性方面的探索,但目前在实现同时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较高的力学性能和长效的耐候性的多功能减反射膜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本文归纳了光伏玻璃减反射膜的研究进展,从减反射膜的基本概念、原理出发,介绍了针对光伏玻璃减反射膜的特定评价方法,并围绕当前光伏产业中普遍采用的溶胶-凝胶二氧化硅单层减反射膜制备技术进一步对具有三类不同孔隙结构的二氧化硅减反射膜体系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光伏玻璃减反射膜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制备减反增透特性更优异、在极端环境下更稳定和具有更丰富表面功能特性的新型光伏玻璃减反射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反射膜 光伏玻璃 溶胶-凝胶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滤波的光伏逆变器电感电流反馈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戴志威 舒杰 +3 位作者 吴昌宏 王浩 宋香荣 张伟 《新能源进展》 2014年第6期449-453,共5页
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特点,基于电感电流反馈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提出了参考电流相位超前的电流内环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单相并网逆变器结构,推导了LC滤波器上电压电流矢量关系。加入电网电压瞬时值前馈解耦控制,研究了比例调节和准比... 针对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特点,基于电感电流反馈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提出了参考电流相位超前的电流内环控制策略。通过分析单相并网逆变器结构,推导了LC滤波器上电压电流矢量关系。加入电网电压瞬时值前馈解耦控制,研究了比例调节和准比例谐振调节两种策略下参考电流与输出电流的关联。基于一台3 k W逆变器为实验平台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策略的逆变器并网电流时刻跟踪电网电压频率和相位,功率因数为1,并网电流谐波失真度低于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并网逆变器 电感电流反馈 比例谐振控制 LC滤波器 解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10Ni-10Cr-xAl-1Si合金预氧化组织和抗高温氧化研究
8
作者 赵锦毓 吴长军 +1 位作者 刘亚 苏旭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5,104,共8页
研究了Fe-10Ni-10Cr-xAl-1Si(x=0,2,4,6wt%)合金在1000℃和10^(-20)atm氧气压力下的氧化行为,通过循环氧化实验测试了其高温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当不添加铝时,氧化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Cr_(2)O_(3)膜,最外层为少量FeCr_(2)O_(4)尖晶石,内... 研究了Fe-10Ni-10Cr-xAl-1Si(x=0,2,4,6wt%)合金在1000℃和10^(-20)atm氧气压力下的氧化行为,通过循环氧化实验测试了其高温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当不添加铝时,氧化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Cr_(2)O_(3)膜,最外层为少量FeCr_(2)O_(4)尖晶石,内层为树枝状SiO_(2);当添加2wt%Al时,Al_(2)O_(3)在SiO_(2)内侧生长,SiO_(2)量减少;当添加4wt%Al时,氧化膜的结构与添加2wt%Al时相似,氧化程度加深,表现为氧化膜厚度增加,Al_(2)O_(3)以树枝状形式存在;当Al含量为6wt%时,在合金表面形成连续且完整的Al_(2)O_(3)膜。未经预氧化和预氧化5 h后的样品在1000℃下氧化300 h,未经预氧化处理的合金氧化增重较大,添加铝的合金经预氧化处理后氧化增重显著降低。添加6wt%Al的试样单位面积增重最小,耐高温氧化性能最好。其中,Al_(2)O_(3)膜起到了阻止氧气进入合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氧化 Fe-Ni-Cr-Al-Si 氧化薄膜 循环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掺杂KLaF4∶Er^3+/Yb^3+纳米晶上转换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海芳 王谢春 +2 位作者 郑巧 程树英 赖云锋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6-891,共6页
采用水热法,以乙二胺为络合剂合成了Na^+离子掺杂的六方相KLaF_4∶Er^(3+)/Yb^(3+)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谱(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表面吸附进行了表征;测量了不同含量Na+掺杂样品在980 n... 采用水热法,以乙二胺为络合剂合成了Na^+离子掺杂的六方相KLaF_4∶Er^(3+)/Yb^(3+)纳米晶。利用X射线衍射谱(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表面吸附进行了表征;测量了不同含量Na+掺杂样品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射光谱和4F9/2能级的荧光寿命。结果表明:随着Na^+掺杂浓度的增加,KLaF_4∶Er^(3+)/Yb^(3+)纳米晶上转换红绿光的发光强度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红绿光发射最强强度分别为未掺Na+样品的7.3倍和5.2倍。Na^+掺杂使Er^(3+)离子周围晶场的不对称性降低和纳米晶表面吸附基团的减少是发光增强的主要原因。针对Na+掺杂样品的荧光寿命低于未掺样品的原因作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aF4∶Er^3+/Yb^3+纳米晶 Na^+离子掺杂 上转换发光 水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纳米颗粒填充的自支撑多孔硅光致发光特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邢正伟 沈鸿烈 +4 位作者 李金泽 张三洋 杨家乐 姚函妤 李玉芳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5-139,共5页
为了研究CdS纳米颗粒填充的自支撑多孔硅的光致发光特性,选用电阻率为0.01~0.02Ω·cm的P型硅片,先采用二步阳极氧化法制备自支撑多孔硅,再利用电泳法将CdS纳米颗粒填充入该自支撑多孔硅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X射... 为了研究CdS纳米颗粒填充的自支撑多孔硅的光致发光特性,选用电阻率为0.01~0.02Ω·cm的P型硅片,先采用二步阳极氧化法制备自支撑多孔硅,再利用电泳法将CdS纳米颗粒填充入该自支撑多孔硅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光致发光谱分析对所制备样品的形貌、相结构、组份及发光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自支撑多孔硅内部成功填充了CdS纳米颗粒,该CdS纳米颗粒衍射峰为(210);CdS纳米颗粒填充的自支撑多孔硅光致发光峰峰位发生红移,且从570nm转移到740nm;电泳时间直接影响CdS纳米颗粒的填充量,导致相关的发光峰强度及发光峰位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 纳米颗粒 阳极氧化法 电泳法 自支撑多孔硅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工程图学系列课程的深度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科钤 ACHESON Douglas +3 位作者 袁惠新 刘善淑 丁建宁 袁宁一 《图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7-771,共5页
介绍了美国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分校工程图学系列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了课程的教学特色和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方法,探讨了美国大学的图学教学模式及对我国工程图学教育工作者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工程图学课程 美国图学教育 能力素质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TaO_(x)界面修饰用于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
12
作者 蒋君 杨攻旅 +5 位作者 杨雨帆 王梦辉 李绿洲 胡宏伟 袁宁一 丁建宁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2,共6页
界面修饰能够调控钙钛矿太阳电池(PSC)的埋底界面缺陷,为提高PSC的光电转换效率与稳定性,在电子传输层和钙钛矿层之间引入NbTaO_(x)界面修饰层,并研究其对正置结构的PSC光伏性能的影响。将含乙醇铌和乙醇钽的乙醇溶液旋涂在致密的SnO_(2... 界面修饰能够调控钙钛矿太阳电池(PSC)的埋底界面缺陷,为提高PSC的光电转换效率与稳定性,在电子传输层和钙钛矿层之间引入NbTaO_(x)界面修饰层,并研究其对正置结构的PSC光伏性能的影响。将含乙醇铌和乙醇钽的乙醇溶液旋涂在致密的SnO_(2)电子传输层表面,待其缓慢水解,经退火即可在SnO_(2)薄膜表面原位生长得到NbTaO_(x)修饰层。结合荧光光谱、水接触角测试和紫外光电子能谱等探究其影响机制。测试结果表明,基于NbTaO_(x)界面修饰层的PSC光电转换效率由19.14%提升至21.51%。NbTaO_(x)不仅可以提升电子传输能力,减少载流子在界面处的复合,且有利于钙钛矿层的沉积,提高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修饰 电子传输 钙钛矿太阳电池(PSC) 高效率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异质结的富勒烯C_(60)/酞菁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响应光催化应用(英文)
13
作者 张帅 長井圭治 +1 位作者 袁宁一 丁建宁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5-220,共6页
通过再沉淀法制备了富勒烯C60/酞菁的复合纳米微粒。这种复合纳米微粒由于C60分子和酞菁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而具有电子给体-受体(donor-acceptor)结构,而且这种微粒的尺寸可通过选择再沉淀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来进行控制。此外,这种微粒... 通过再沉淀法制备了富勒烯C60/酞菁的复合纳米微粒。这种复合纳米微粒由于C60分子和酞菁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而具有电子给体-受体(donor-acceptor)结构,而且这种微粒的尺寸可通过选择再沉淀过程中使用的溶剂来进行控制。此外,这种微粒与Nafion结合后,表现出去除三甲胺的光催化性能,而且其光催化活性优于C60微粒/Nafion或酞菁微粒/Nafion复合物。该结果表明电子给体-受体结构可通过促进有机半导体的电荷分离来增强光催化的性能,从而揭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电子给体-受体结构的有机光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半导体 光催化剂 异质结 富勒烯 酞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T-Eu纳米粉体的水热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14
作者 孙建建 陈鹏飞 +2 位作者 张帅 方必军 丁建宁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1-157,共7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Na0.5Bi0.49Eu0.01Ti O3(NBT-Eu)纳米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200℃、碱浓度12 mol·L-1、反应时间24 h、添加剂O... 采用水热合成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Na0.5Bi0.49Eu0.01Ti O3(NBT-Eu)纳米粉体。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荧光光谱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200℃、碱浓度12 mol·L-1、反应时间24 h、添加剂OP-10用量为0.6 m L时,可以得到纯三方钙钛矿结构的NBT-Eu粉体,该粉体以直径为15~200 nm的纳米棒形式存在。NBT-Eu粉体在458 nm激发下,产生689 nm的荧光,该荧光由Eu3+的5D0→7F4能级跃迁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T-Eu 水热合成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抛光水性聚氨酯防污涂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宏军 张晔 +6 位作者 常贺 宋肄业 薛小强 黄文艳 江力 蒋其民 蒋必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3-68,共6页
首先以三乙醇胺(TEOA)为引发剂、辛酸亚锡(Sn(Ot)2)为催化剂、己内酯(CL)为单体制备了聚己内酯(PCL),然后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对PCL进行扩链得到端异氰酸基的聚氨酯预聚物。最后通过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 首先以三乙醇胺(TEOA)为引发剂、辛酸亚锡(Sn(Ot)2)为催化剂、己内酯(CL)为单体制备了聚己内酯(PCL),然后用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和2,2-二羟甲基丙酸(DMPA)对PCL进行扩链得到端异氰酸基的聚氨酯预聚物。最后通过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封端并加水乳化,得到自抛光水性聚氨酯(SWPU)防污涂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等对聚合物的结构和热性能进行分析与表征;通过降解速率,防污剂释放速率及实海挂板测试研究了涂料的自抛光防污性能。结果表明,SWPU在人工海水(ASW)中可以匀速降解,在脂肪酶PS的作用下可加速降解,验证了其良好的自抛光性能。不仅如此,调节防污剂的含量可以有效控制防污剂的释放速率。实海挂板试验表明,该涂料至少具有180 d的防污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抛光防污涂料 水性聚氨酯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屏蔽蓝光性能的PVA基功能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戚燕俐 张志海 +2 位作者 吴雨晗 蔡宇辰 任玉荣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2-147,共6页
依据颜色互补原理,以聚乙烯醇(PVA)为基材,黄颜料为蓝光吸收剂,制备具有屏蔽蓝光特性的PVA基功能薄膜。通过调控黄颜料的种类和含量,研究了不同种类的黄颜料对蓝光屏蔽性能和薄膜透光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耐晒黄的蓝光屏蔽性能最佳,且当... 依据颜色互补原理,以聚乙烯醇(PVA)为基材,黄颜料为蓝光吸收剂,制备具有屏蔽蓝光特性的PVA基功能薄膜。通过调控黄颜料的种类和含量,研究了不同种类的黄颜料对蓝光屏蔽性能和薄膜透光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耐晒黄的蓝光屏蔽性能最佳,且当其含量为0.5%时,蓝光屏蔽性能达到饱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耐晒黄 屏蔽蓝光 透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伏性引发剂单体合成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
17
作者 薛小强 程方李 +4 位作者 黄文艳 杨宏军 江力 蒋其民 蒋必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4,共6页
首先设计合成出新型潜伏性引发剂单体呋喃N-[4-(2溴异丁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FBiBPMI),然后90℃下用其引发苯乙烯(St)发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采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三检测体积... 首先设计合成出新型潜伏性引发剂单体呋喃N-[4-(2溴异丁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FBiBPMI),然后90℃下用其引发苯乙烯(St)发生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采用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氢谱、三检测体积排除色谱和扩散光谱分别表征了引发剂单体的纯度和结构,测定了苯乙烯的转化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特性黏度、均方回转半径、支化形态和聚合物溶液微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成功合成了呋喃N-[4-(2溴异丁酰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FBiBPMI)。由于FBiBPMI上马来酰亚胺双键被呋喃保护,反应前期初级链大多为线型结构,随着反应进行,链端发生rD-A反应,呋喃结构逐步脱除,马来酰亚胺双键缓慢消耗,显现出来的马来酰亚胺双键与初级链、苯乙烯发生共聚反应形成支化结构。反应前期没有明显的成核过程,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随转化率逐步升高,反应后期分子链间偶合更加明显,相对分子质量快速增加,最终形成无规的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引发剂单体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长链超支化聚苯乙烯 支化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18铝合金新型固溶处理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翔鹰 朱振宇 +1 位作者 王建华 苏旭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123,129,共6页
对不同固溶处理方式后的2618铝合金挤压态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测定了固溶处理前后的硬度变化。结果表明:挤压态2618铝合金主要是由α-Al、Al9FeNi、Al7Cu2Fe和少量细小的Al2Cu相组成;在恒温+升温固溶处理时,随着固溶温度升高,2... 对不同固溶处理方式后的2618铝合金挤压态显微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测定了固溶处理前后的硬度变化。结果表明:挤压态2618铝合金主要是由α-Al、Al9FeNi、Al7Cu2Fe和少量细小的Al2Cu相组成;在恒温+升温固溶处理时,随着固溶温度升高,2618铝合金的硬度先升高后降低,在547℃时达到最大值,比恒温固溶处理2618铝合金的硬度提高6.1%,且合金未出现晶粒粗化和过烧现象。在恒温+升温+降温升温循环固溶处理时,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2618铝合金的硬度同样先升高后降低,在2次循环固溶处理时达到最大值,比恒温固溶处理2618铝合金的硬度提高14.5%,合金也未出现晶粒粗化和过烧现象。恒温+升温固溶处理或恒温+升温+降温循环固溶处理能有效提高2618铝合金的固溶效果和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618铝合金 固溶处理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君 王梦辉 +3 位作者 杨攻旅 胡宏伟 丁建宁 袁宁一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1-217,共17页
钙钛矿太阳电池(PSC)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低成本、易采用溶液法制备等特点,在发展轻薄、便携的柔性太阳电池方面有独特优势,可用于可穿戴设备、光伏建筑等领域。由于在柔性衬底上沉积均匀和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颇具挑战性,目前,单... 钙钛矿太阳电池(PSC)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PCE)、低成本、易采用溶液法制备等特点,在发展轻薄、便携的柔性太阳电池方面有独特优势,可用于可穿戴设备、光伏建筑等领域。由于在柔性衬底上沉积均匀和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颇具挑战性,目前,单结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的PCE虽已经达到24.08%,但仍落后于刚性钙钛矿太阳电池(认证PCE为26.1%);此外,柔性钙钛矿薄膜在制备和弯曲循环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晶界裂纹,这也为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带来巨大挑战。系统地评述了提升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PCE和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从柔性衬底、晶粒调控、晶界增强、界面钝化及结构优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 钙钛矿太阳电池(PSC) 高效率 稳定性 晶粒 晶界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氧化处理对MP35N合金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刘鲁 刘亚 +2 位作者 吴长军 吴昱锋 苏旭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70,共11页
目的 探索并优化合金成分、工艺以获得致密稳定的预氧化膜,提高合金抗氧化能力。方法 利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合金,在真空容器中加热金属及其氧化物粉末获得平衡氧压。通过莱茵装置进行预氧化实验。通过FactSage计算Co-Ni-Cr-Mo-Al-S... 目的 探索并优化合金成分、工艺以获得致密稳定的预氧化膜,提高合金抗氧化能力。方法 利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合金,在真空容器中加热金属及其氧化物粉末获得平衡氧压。通过莱茵装置进行预氧化实验。通过FactSage计算Co-Ni-Cr-Mo-Al-Si体系的合金组织相图及其氧化相图,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预氧化的试样进行物相分析。结果 在1000℃、10^(–17)atm氧压下预氧化,未含Si的MP35N合金表面出现Cr_(2)O_(3)氧化物;随着Si添加量的增加,表面氧化物变为(Al,Cr)_(2)O_(3),以Cr_(2)O_(3)为主,内氧化物为Al_(2)O_(3);当Si含量(质量分数)为3%时,内部形成了近乎连续的带状Al_(2)O_(3)氧化膜。在1 000℃、10^(–25) atm氧压下,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Al_(2)O_(3)膜;在1 000℃、10^(–17) atm氧压下,Co-Ni-20Cr-10Mo-4Al-1Si合金预氧化后的外氧化膜为Cr_(2)O_(3),内氧化物为Al_(2)O_(3);随着氧压的提高,在空气气氛下合金表面生成尖晶石相氧化物。在1 000℃、10^(–17)atm氧压下预氧化1、5、10h,Co-Ni-20Cr-10Mo-4Al-1Si合金表面外氧化膜为Cr_(2)O_(3),内氧化物为Al_(2)O_(3),随着时间延长至20 h,合金表面形成连续的Al_(2)O_(3)膜。结论 随着Si添加量的增加,Al元素的活度不断升高,从而提高了Al_(2)O_(3)的形成驱动力,提升了Al元素的扩散系数,有更多的Al元素扩散至合金表层,有利于Al元素的选择性氧化。预氧化氧压的降低和氧化时间的延长,有利于保护性外氧化Al_(2)O_(3)膜形成,可有效提高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35N Co-Ni-20Cr合金 预氧化 Al_(2)O_(3)氧化膜 氧化机制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