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壳结构CdS/Cu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克杰 李宇 +5 位作者 夏源 韩烁 曹静 王瀚漾 罗文韬 周志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9-497,共9页
以乙酸镉、2-巯基苯并噻唑、硫化钠和氯化铜为原料,依次利用液相热分解与离子吸附法,改变CdS晶化时间及含量,制备了4种CdS/Cu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CdS/CuS纳米复合材料呈类球形核壳结构,改变CdS晶化时间可以控制CdS/CuS纳米复合... 以乙酸镉、2-巯基苯并噻唑、硫化钠和氯化铜为原料,依次利用液相热分解与离子吸附法,改变CdS晶化时间及含量,制备了4种CdS/CuS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结果表明:CdS/CuS纳米复合材料呈类球形核壳结构,改变CdS晶化时间可以控制CdS/CuS纳米复合材料粒径大小; CdS的晶化时间为10 min,CdS与CuS摩尔比为4∶1的纳米复合材料光催化活性最佳,25 min内对Rh B和MB的降解效率均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镉/硫化铜 纳米复合材料 光催化 降解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纳米结构在药物载体与控制释放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家笑 寇波 +1 位作者 怀旭 杭祖圣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6-172,共7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G四链体、双链结构、纳米管、折纸和立体笼状结构等DNA纳米结构用于药物载体时的载药特点;随后根据不同的刺激方式,从生物分子、pH、光和其他响应四个方面介绍了DNA纳米结构控制药物释放的途径及其利弊;进而对后续的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了G四链体、双链结构、纳米管、折纸和立体笼状结构等DNA纳米结构用于药物载体时的载药特点;随后根据不同的刺激方式,从生物分子、pH、光和其他响应四个方面介绍了DNA纳米结构控制药物释放的途径及其利弊;进而对后续的研究提出了两点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纳米结构 自组装 纳米载体 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素体-珠光体型非调质钢强韧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帅帅 王章忠 +3 位作者 毛向阳 张保森 董强胜 包镇宇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2-126,共5页
因省去了淬火、回火工艺,非调质钢具有节约能源资源的特点,使其受到广泛关注,在汽车工业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从成分优化设计、控锻控冷技术及热处理技术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铁素体-珠光体(F-P)型非调质钢强韧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因省去了淬火、回火工艺,非调质钢具有节约能源资源的特点,使其受到广泛关注,在汽车工业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从成分优化设计、控锻控冷技术及热处理技术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铁素体-珠光体(F-P)型非调质钢强韧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概况,重点探讨了控锻控冷技术对组织细化、碳氮化物及晶内铁素体(IGF)析出行为的影响,并对其强韧化技术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调质钢 铁素体-珠光体 强韧化 控锻控冷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脉冲磁控溅射铜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谈淑咏 张旭海 +2 位作者 朱迪 陈健 蒋建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44-2148,共5页
采用直流脉冲磁控溅射法制备铜膜,利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薄膜相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薄膜形貌,基于纳米压痕载荷-位移曲线计算薄膜的硬度、弹性模量和接触刚度,同时采用显微硬度法测量薄膜硬度,系统研究了溅射功率和偏压对铜膜结构和力... 采用直流脉冲磁控溅射法制备铜膜,利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薄膜相结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薄膜形貌,基于纳米压痕载荷-位移曲线计算薄膜的硬度、弹性模量和接触刚度,同时采用显微硬度法测量薄膜硬度,系统研究了溅射功率和偏压对铜膜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纳米压痕载荷-位移曲线计算薄膜力学性能是可靠的。随着溅射功率的增大,铜膜生长取向几乎无变化,均呈无择优生长状态,弹性模量、接触刚度基本不变,硬度略有减小;偏压增大会使铜膜呈现明显的(111)取向生长,接触刚度、弹性模量和硬度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膜 纳米压痕 弹性模量 硬度 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钢帘线制造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陶学伟 王章忠 +1 位作者 毛向阳 朱帅帅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9-32,共4页
从盘条生产、热处理、电镀及拉拔等方面,综述了高强度钢帘线制造技术,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 高强度钢帘线 盘条加工 热处理 电镀 拉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5Gd-1Zn-0.6Zr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结构与腐蚀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谈淑咏 章晓波 +2 位作者 江先彪 周旭 陈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9,共5页
利用微弧氧化法在Mg-5Gd-1Zn-0.6Zr镁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膜,探讨了恒流模式下占空比对微弧氧化膜结构、显微硬度和腐蚀性能的影响。利用XRD分析氧化膜组成,通过SEM观察氧化膜形貌,利用显微硬度计测量膜层硬度,采用电化学法测试氧化膜... 利用微弧氧化法在Mg-5Gd-1Zn-0.6Zr镁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膜,探讨了恒流模式下占空比对微弧氧化膜结构、显微硬度和腐蚀性能的影响。利用XRD分析氧化膜组成,通过SEM观察氧化膜形貌,利用显微硬度计测量膜层硬度,采用电化学法测试氧化膜在模拟体液中的极化曲线。结果表明,镁合金微弧氧化膜主要由MgO和Mg_2SiO_4组成,随着占空比的增大,微弧氧化膜膜厚增加,表面致密程度降低,膜的硬度和耐腐蚀性先升高后降低。占空比为50%的微弧氧化膜硬度最高,耐腐蚀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微弧氧化 硬度 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和微米TiO_2颗粒对PTFE/PEEK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穆立文 梅书琴 +2 位作者 周忠鑫 吴健 冯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1-36,共6页
研究不同体积分数纳米和微米TiO2填充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考察载荷、滑动速率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和微米TiO2均有助于提高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当TiO2体积分数为1%时,... 研究不同体积分数纳米和微米TiO2填充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考察载荷、滑动速率对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和微米TiO2均有助于提高PTFE/PEEK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当TiO2体积分数为1%时,TiO2/PTFE/PEEK复合材料具有最佳摩擦学性能。1%纳米TiO2填充PTFE/PEEK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仅为PTFE/PEEK复合材料的50%左右和1%微米TiO2/PTFE/PEEK复合材料的70%。此外,在相同的试验条件和填充比例时,纳米TiO2填充PTFE/PEEK复合材料比微米TiO2填充的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好的减摩、抗磨性能以及更低的接触面温度。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1%纳米TiO2有助于PTFE/PEEK复合材料形成均匀、光滑的转移膜,并减少PTFE/PEEK复合材料的黏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聚醚醚酮复合材料 TiO2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瓣状微球MoS_2/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传香 张晓雪 陶海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63-1969,共7页
采用有利于二维层状结构形成的L-半胱氨酸作为硫源,钼酸钠作为钼源,制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辅助水热合成花瓣状微球形貌的MoS2/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PVP-MoS2/RGO).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证实,经过PVP的适量添... 采用有利于二维层状结构形成的L-半胱氨酸作为硫源,钼酸钠作为钼源,制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辅助水热合成花瓣状微球形貌的MoS2/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PVP-MoS2/RGO).X射线衍射(XRD)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证实,经过PVP的适量添加,MoS2有序堆垛结构的片层数目明显减少.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添加适量PVP的MoS2/石墨烯材料具有分散性更好的花瓣状微球形貌.上述的少层有序堆垛结构及复合材料的良好分散性缩短了MoS2中锂离子的嵌入/脱出路径,使其具有更高的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瓣状微球 PVP-MoS2/RGO 容量 循环稳定性 倍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聚变堆钨/钢复合结构连接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宗辉 沈以赴 +1 位作者 张旭 李晓泉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17,共9页
核聚变堆中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钨需要和结构材料低活化钢形成高质量连接,以制造出可满足极端苛刻工作条件的钨/钢复合结构件。介绍了钨/钢复合结构连接的难点,详细阐述了钨/钢复合结构的连接技术、连接接头的热应力与降应力方法以及力... 核聚变堆中的面向等离子体材料钨需要和结构材料低活化钢形成高质量连接,以制造出可满足极端苛刻工作条件的钨/钢复合结构件。介绍了钨/钢复合结构连接的难点,详细阐述了钨/钢复合结构的连接技术、连接接头的热应力与降应力方法以及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对钨/钢复合结构导热性、抗热疲劳性及高温与强辐射环境下工作的可靠性要进行系统测试与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连接技术与工艺,标准化测试方法,确定钨/钢复合结构关键性能的优先顺序及指标等是今后核聚变堆钨/钢复合结构连接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钢复合结构 核聚变 连接技术 热应力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基增强PDMS@Si油+SiC纤维复合耐久防冰涂层设计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10
作者 王捷 张硕轩 +2 位作者 侯向辉 齐博 吴梦涓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05-214,共10页
目的 部分关键基础设施表面的结冰现象可能导致灾难性破坏及严重的经济后果。在工程部件表面预制具有良好防除冰性能的防冰功能表面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方法 为缓解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防冰涂层设计,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 目的 部分关键基础设施表面的结冰现象可能导致灾难性破坏及严重的经济后果。在工程部件表面预制具有良好防除冰性能的防冰功能表面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方法 为缓解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防冰涂层设计,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聚合物基质,通过硅(Si)油和碳化硅(SiC)纤维的协同改性,并引入金属镍(Ni)骨架,形成网络互连结构,从而提升机械稳定性并保障长效防/除冰性能。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Si油和Si C纤维显著增强了涂层样品的防结冰与除冰能力。样品表面过冷液滴的延迟结冰时间从Ni/PDMS的62 s增加至NP-SO-SiC的124 s,这与样品表面结冰成核能量势垒的提高密切相关。具体而言,Si油有效降低了表面自由能并减少了异质形核位点数量,从而抑制冰晶形成。同时其静态水接触角(WCA)高达126.4°,进一步抑制了水滴铺展,降低了界面间热交换效率。通过循环结/除冰测试验证了NP-SO-SiC在机械强度和耐磨性方面显著提升。在经过30次测试后,其冰黏附强度维持在约26 kPa,WCA基本不变,样品自身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这证明该涂层设计具有增强耐久性的效果,SiC纤维与Ni网骨架结构可有效抵抗冻结过程中对涂层造成的损伤,有助于避免裂纹和缺陷出现,从而保持其形貌与防冰性能,为解决长期恶劣环境下防冰涂层服役问题提供了实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冰性能 多孔Ni骨架 Si油 SIC纤维 机械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集流体用涂碳铝箔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玲玲 郏永强 +2 位作者 顾星宸 张子豪 巴志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5-120,共6页
为响应“双碳”目标,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传统铝箔集流体与正极活性物质粘附性弱且在电解液中的耐蚀性差,容易生成氧化铝膜,从而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涂碳铝箔能够有效提高其与... 为响应“双碳”目标,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传统铝箔集流体与正极活性物质粘附性弱且在电解液中的耐蚀性差,容易生成氧化铝膜,从而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寿命。涂碳铝箔能够有效提高其与正极活性物质的粘附性,抑制电池极化,降低电池内阻,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了铝箔的制备工艺,阐述了铝箔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及其对后续涂碳层的影响,总结了典型的涂碳工艺与涂碳材料,展望了未来涂碳铝箔的研究重点与发展趋势,为涂碳铝箔的发展和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集流体 涂碳铝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S_2/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张传香 贺显聪 +2 位作者 戴玉明 周衡志 巴志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65-69,共5页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纯MoS2及MoS2/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MoS2/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循环伏安曲线(CV)等分别用来表征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钼酸钠和硫脲分别为钼、硫...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纯MoS2及MoS2/有序介孔碳复合材料(MoS2/OMC)。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循环伏安曲线(CV)等分别用来表征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钼酸钠和硫脲分别为钼、硫源合成的MoS2/OMC复合材料的性能较纯MoS2有明显提升。MoS2/OMC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247mAh/g,第二、三次的放电容量分别为948mAh/g、894mAh/g,容量保持率为94%。二、三次充、放电曲线的近乎重合及高倍率下的高放电容量,亦表明该复合电极有极佳的循环稳定性及良好的可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MoS2/有序介孔碳 放电容量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三唑铜配合物Cu(DNABT)(NH3)2-x(NH2NO2)x的结构和性能理论研究
13
作者 吴琼 颜高杰 +2 位作者 李启迪 张泽武 朱卫华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基于N,N′-二硝氨基-3,3′-二硝基联三唑(DNABT)二齿含能配体和金属元素铜,采用含能小配体NH3和NH2NO2对结构和性能进行调控,设计了三种新型含能富氮金属配合物:Cu(DNABT)(NH3)2-x(NH2NO2)x(x=0,1,2)。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等方法对其分子... 基于N,N′-二硝氨基-3,3′-二硝基联三唑(DNABT)二齿含能配体和金属元素铜,采用含能小配体NH3和NH2NO2对结构和性能进行调控,设计了三种新型含能富氮金属配合物:Cu(DNABT)(NH3)2-x(NH2NO2)x(x=0,1,2)。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等方法对其分子、电子和晶体结构,及生成热、密度、爆速爆压和撞击感度等性质进行了计算模拟。结果表明,Cu与小配体之间的配位键是结构中比较弱而容易诱发分解的部分。小配体的类别和数量对配合物的结构和不同性能都有显著影响,且对各种性能的影响不同。三种配合物具有高密度(2.07~2.13 g·cm^-3)、优良的能量性质(爆速:8.44~9.12 km·s^-1,爆压:34.2~40.0 GPa)和可接受的感度(7~22 cm),x=1时,配合物的能量水平优于黑索今且感度与其接近,是潜在的高能量密度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 含能配合物 密度泛函理论 爆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温度对C/C复合材料表面SiC纳米线制备的影响
14
作者 强新发 严龙 +2 位作者 方青 陈宁宇 张薛佳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50-955,共6页
为了提升C/C复合材料表面SiC涂层的韧性及其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以三氯甲基硅烷为前驱体,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纳米线,研究了不同合成温度对纳米线的物相、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借助XRD、SEM、TEM和EDS对所制... 为了提升C/C复合材料表面SiC涂层的韧性及其与基体的结合强度,以三氯甲基硅烷为前驱体,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了SiC纳米线,研究了不同合成温度对纳米线的物相、形貌和结构的影响。借助XRD、SEM、TEM和EDS对所制备的纳米线进行物相、形貌和结构的表征,结果表明1300℃下可制备得到较为纯净的Si C纳米线,形状平直,表面光滑,取向随机呈网状分布,直径大约为100~160 nm,长度可达几百微米;随着合成温度的不断升高,纳米线的物相逐渐由β-SiC和Si双相转变为单一的β-SiC相,其中Si相是以单晶Si纳米线的形式夹杂在SiC纳米线中;另外,纳米线的沉积速率也随着温度的升高大幅度增加,产量增多,致密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SIC纳米线 化学气相沉积 SI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变形条件下F690海工钢的热变形行为
15
作者 孙昊 屠业宽 +6 位作者 瞿柯杰 徐梓轩 蔡雨腾 张才毅 沙金洋 马颜春 张振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1,共9页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对国产F690海工钢进行不同变形量(0~50%)、变形温度(800,900,1 000℃)和应变速率(0.1,0.01,0.001 s^(-1))下的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变形条件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合Deform-3D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变形条件... 利用热模拟试验机对国产F690海工钢进行不同变形量(0~50%)、变形温度(800,900,1 000℃)和应变速率(0.1,0.01,0.001 s^(-1))下的热模拟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变形条件对试验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合Deform-3D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变形条件下的损伤参数和再结晶情况。结果表明:在不同变形条件下试验钢均在变形初期发生加工硬化,流变应力随真应变的增大先增大,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最后趋于稳定;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减小或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模拟可得较高变形温度和较小应变速率下变形后的损伤值较小,较高变形温度和较大应变速率下的动态再结晶体积分数较大;动态再结晶主要发生在较高变形温度以及适中的变形量下,贝氏体相随应变速率的增加由不连续动态再结晶转为连续动态再结晶,晶粒细化程度增加,晶粒尺寸不均匀程度减小。在高应变速率下选择较高变形温度,可以减弱试验钢的加工硬化效应,提高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690海工钢 热模拟压缩 显微组织 动态再结晶 Deform-3D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_3N_4/Ni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AP热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谈玲华 徐建华 +3 位作者 寇波 杭祖圣 石丽丽 王钧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6-100,共5页
通过混合煅烧法制备出g-C_3N_4/NiO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谱(EDS)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差热分析(DTA)和热失重(TG)研究其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 通过混合煅烧法制备出g-C_3N_4/NiO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能谱(EDS)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利用差热分析(DTA)和热失重(TG)研究其对高氯酸铵(AP)热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NiO均匀分散于g-C_3N_4的表面,g-C_3N_4/NiO使AP的高温和低温分解峰合并,高温分解温度降低62.5℃,表现出良好的催化作用。g-C_3N_4/NiO的复合催化效果优于单独使用g-C_3N_4或NiO,说明g-C_3N_4和NiO具有协同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3N4/NiO 高氯酸铵 催化性能 热分解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板材渐进成形性能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陆传凯 査光成 +3 位作者 周循 李泽坤 彭伟 陆媛媛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00-204,共5页
利用数控渐进成形机床对PC板料进行渐进成形实验,探究了成形工具头不同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对PC板成形极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进给速度保持3000 mm·min^(-1)不变时,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大,板料渐进成形力不断减小,成形极限不断降... 利用数控渐进成形机床对PC板料进行渐进成形实验,探究了成形工具头不同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对PC板成形极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进给速度保持3000 mm·min^(-1)不变时,随着主轴转速的增大,板料渐进成形力不断减小,成形极限不断降低,零件表面质量也不断下降,并且当主轴转速达到1500 r·min^(-1)时,零件底部会出现表面褶皱缺陷;当主轴转速保持500 r·min^(-1)不变时,随着进给速度的增大,板料渐进成形力不断增大,成形极限不断降低,零件表面质量较好,底部未出现表面褶皱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板材 渐进成形 主轴转速 进给速度 成形力 成形极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被引量:5
18
作者 顾建平 孙慧玉 +1 位作者 张小朋 濮琦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9-65,共7页
通过将热力学内变量理论与Adam-Gibbs结构松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描述非晶态形状记忆聚合物(SMP)玻璃化转变过程中热变形行为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方法进一步建立了纤维增强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S... 通过将热力学内变量理论与Adam-Gibbs结构松弛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描述非晶态形状记忆聚合物(SMP)玻璃化转变过程中热变形行为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方法进一步建立了纤维增强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SMPC)热膨胀系数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温度变化对基体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在玻璃化转变过程中的影响。研究了一种含T300碳纤维增强相SMPC的热变形行为,结果表明,SMPC的各向热应变在升降温阶段几乎一致,仅在玻璃化转变附近微小分离;较快降温率导致的低温态热应变略小,而较快升温率导致平衡态温度更高; x向热应变随纤维倾角增大而增大,随纤维含量增大而减小。研究结果可对纤维增强SMPC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 纤维 热变形 玻璃化转变 结构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制备工艺与失效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振 周玖 +3 位作者 周婕 朱军 王安哲 周琦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3-44,共12页
由仿生贝壳独特的“砖+泥”结构制备的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Al基、Ti基、Ni基及其他常见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制备方法、工艺特点和工艺流... 由仿生贝壳独特的“砖+泥”结构制备的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Al基、Ti基、Ni基及其他常见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制备方法、工艺特点和工艺流程;归纳总结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常见的裂纹偏转、多重裂纹扩展和裂纹桥接等形式失效破坏模式,控制界面反应和改善界面润湿性可提高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优化制备工艺和掌握破坏机理是实现金属陶瓷层状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的基础,将计算科学引入对金属/陶瓷界面和损伤机制的研究是实现整个制备过程可操控性的有效途径,实现产品的大尺寸化和形状多样化是其大规模应用化推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陶瓷 层状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界面强度 失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响应型形状记忆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美庆 应三九 王倡春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79-386,共8页
化学响应型形状记忆材料因其独特的响应方式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论述了化学响应型形状记忆材料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形状记忆复合物以及形状记忆凝胶等。根据其形状记忆的原理,将化学响应型形状记忆过程分为塑化回复过程、... 化学响应型形状记忆材料因其独特的响应方式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论述了化学响应型形状记忆材料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形状记忆复合物以及形状记忆凝胶等。根据其形状记忆的原理,将化学响应型形状记忆过程分为塑化回复过程、溶胀回复过程、溶解回复过程以及pH回复过程。塑化作用是溶剂分子与聚合物基体相互作用,降低高分子基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实现形状记忆效应;溶胀效应是溶剂分子扩散进入聚合物内部使自由体积膨胀,释放出形变时存储的弹性能实现形状记忆效应;溶解回复型是可变相溶解后,通过受限弹性相回复实现形状记忆效应;pH回复是一定pH环境下产生的质子化作用促进材料内部链段运动性,驱使去质子化作用时存储的能量释放实现形状记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形状记忆效应 塑化作用 溶胀效应 纳米复合物 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