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9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省杂草稻和栽培稻稻米品质差异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坤伦 刘光明 +4 位作者 陈越 咸云宇 王维领 霍中洋 赵灿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0,共10页
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和栽培稻(Oryza sativa L.)同属于稻属,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危害越来越大,杂草稻已经成为全球稻田三大恶性杂草之一。然而,关于杂草稻与栽培稻稻米品质差异特性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以采自江苏省的16份... 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和栽培稻(Oryza sativa L.)同属于稻属,但是前者对后者的危害越来越大,杂草稻已经成为全球稻田三大恶性杂草之一。然而,关于杂草稻与栽培稻稻米品质差异特性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以采自江苏省的16份杂草稻和12份栽培稻为试验材料,比较杂草稻与栽培稻稻米品质的差异性,测定了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质构特性和糊化特性。结果表明,与常规籼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稻相比,杂草稻直链淀粉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2.5%、84.3%、42.0%(P<0.05),蛋白质含量分别显著提高57.5%、38.8%、76.3%(P<0.05),食味值分别显著降低59.5%、58.5%、50.5%(P<0.05)。杂草稻米饭质构特性变异幅度较大,且硬度和弹性较大。除峰值时间和成糊温度的变异系数较小外,杂草稻米粉其他糊化特性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为21.25%~60.1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食味值与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峰值黏度、崩解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硬度、弹性、黏度、均衡值、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硬度与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消减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江苏省杂草稻稻米品质性状变异丰富,食味品质较差,但营养品质较高,拥有较大的潜在利用价值,可为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水稻种质资源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稻米品质 质构特性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粳稻品种近60年演进过程中产量与形态生理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37
2
作者 张耗 谈桂露 +3 位作者 薛亚光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形态生理的变化特征。结...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形态生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的增加,而这又主要由于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多。自早期的50年代品种,结实率逐步提高,但90年代品种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结实率有下降的趋势,穗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随着品种演进,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同步提高,以抽穗后增加的量尤为明显,主要生育期根干重、根冠比、根系氧化力和叶片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但现代超级稻品种的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速率在结实期下降较快。品种改良提高了抽穗期总叶面积、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粒叶比,还增加了穗长、着粒密度、一次和二次枝梗数目。由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品种,植株高度降低,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显著上升,升至120cm左右。抽穗期顶三叶叶片角度则随品种更替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说明随品种演进,粳稻的农艺、生理性状和产量均有明显改良,但超级稻较低的结实率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演进 产量 形态 生理 超级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植物细胞遗传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海燕 龚志云 +11 位作者 蒋甲福 周宝良 娄群峰 曹清河 席梦利 陈佩度 顾铭洪 张天真 陈发棣 陈劲枫 李宗芸 王秀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7-424,共28页
20世纪初“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和证明标志着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建立,伴随相关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细胞遗传学又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建立发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以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为核心,不断... 20世纪初“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提出和证明标志着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建立,伴随相关学科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期细胞遗传学又与分子遗传学相结合,建立发展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交叉学科。分子细胞遗传学以DNA分子原位杂交技术为核心,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高效的技术手段。原位杂交技术与基因组、细胞生物学等技术结合,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动物、植物的起源、进化、驯化等基础研究和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等应用研究。通过形象地展示DNA、RNA、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实际位置,揭示DNA序列之间的实际位置和顺序、亲缘物种间的进化关系和结构重排、基因组拼接序列的质量、转录水平RNA和翻译水平蛋白质的位置和数量变化等。江苏省遗传学会会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淮地区农科院等自20世纪中期开展细胞遗传学理论技术研究,伴随学科发展不断创新,建立了较完善的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开展植物系统进化、远缘杂交、染色体工程、基因组学等研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本文将主要综述江苏省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遗传学会 分子细胞遗传学 DNA分子原位杂交 染色体工程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滨海盐碱地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耿孝宇 张翔 +10 位作者 刘洋 左博源 朱旺 马唯一 汪璐璐 孟天瑶 高平磊 陈英龙 许轲 戴其根 韦还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3-1270,共18页
旨在探明滨海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特征。2021—2022年,在江苏省滨海盐碱地择取中度盐碱地(medium saline-alkali soil,MS,土壤电导率平均2.7 dSm^(-1))和重度盐碱地(high saline-alkali soil,HS,土壤电导率平均7.2 d... 旨在探明滨海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籼粳杂交稻产量优势形成特征。2021—2022年,在江苏省滨海盐碱地择取中度盐碱地(medium saline-alkali soil,MS,土壤电导率平均2.7 dSm^(-1))和重度盐碱地(high saline-alkali soil,HS,土壤电导率平均7.2 dSm^(-1))两类典型田块,以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和甬优4949)、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淮稻5号)、杂交籼稻(丰优香占和Y两优372)3种类型水稻品种为试材,探究实地条件下盐胁迫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形成特征的影响。与中度盐碱地相比:(1)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中度盐碱地。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这主要是由于其较高的每穗粒数。(2)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关键生育期(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的群体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均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关键生育期的群体茎蘖数及茎蘖成穗率均高于籼粳杂交稻。(3)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关键生育期的干物重均显著下降。中度及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重、拔节期—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作物生长速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的收获指数呈上升趋势。籼粳杂交稻在重度盐碱地下的收获指数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关键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播种期—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均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均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抽穗期—成熟期叶面积指数衰减率则呈相反趋势。(5)重度盐碱地下各类型品种株高、上三叶叶长和叶宽、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均显著下降。中度和重度盐碱地下,籼粳杂交稻上三叶叶长和叶宽、叶片SPAD值和光合速率均高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本研究结果表明,滨海盐碱地实地条件下,盐胁迫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及其形成特征。与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在滨海盐碱地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每穗粒数;此外,较高的作物生长速率、较大的上三叶叶面积及其较强的叶片持绿性也是籼粳杂交稻在滨海盐碱地具有较好产量优势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水稻 籼粳杂交稻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粒重和粒型相关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5
作者 梁倩 刘颖 +5 位作者 石如晴 徐晓晓 陈立铖 付路平 别同德 刘炳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0,共9页
挖掘小麦粒重、粒型相关QTL并解析其优异位点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扬麦18和扬麦22双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00K液相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图谱构建,通过对粒重及粒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 挖掘小麦粒重、粒型相关QTL并解析其优异位点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扬麦18和扬麦22双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00K液相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图谱构建,通过对粒重及粒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解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粒重与粒型相关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分别鉴定到9、13个稳定遗传的粒重、粒型相关QTL位点。其中,千粒重QTL的LOD值介于2.76~43.20之间,单个QTL可解释1.12%~23.08%的表型变异;粒型QTL的LOD值介于2.68~45.44之间,单个QTL可解释0.67%~31.93%的表型变异。其中,千粒重QTL QTkw-2D.1、粒长QTL QKl-1B和QKl-2D、粒宽QTL QKw-2D定位区间与已有研究相同或相似。同时在1B、2D、6A染色体上检测到多个一因多效QTL位点;其中,主效位点QTkw-6A/QKl-6A/QKw-6A可分别解释千粒重(10.12%~23.08%)、粒长(4.00%~24.29%)和粒宽(7.41%~17.52%)的表型变异,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扬麦18。遗传效应分析发现携带粒重、粒型主效QTL的家系在不同环境下均可显著提高其表型值。本研究可为小麦籽粒形态的定向改良及高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有效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粒重 粒型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害和干旱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马唯一 朱济邹 +9 位作者 朱旺 耿孝宇 张翔 刁刘云 汪璐璐 孟天瑶 高平磊 陈英龙 戴其根 韦还和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70,共15页
我国正大力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发展水稻生产。然而,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过程中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导致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显著下降,严重制约了滨海盐碱地水稻丰产提质目标的实现。本文系统综述了盐害... 我国正大力开发利用滨海盐碱地发展水稻生产。然而,受限于淡水资源和水利基础设施,滨海盐碱地水稻生产过程中极易遭受盐-旱复合胁迫,导致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显著下降,严重制约了滨海盐碱地水稻丰产提质目标的实现。本文系统综述了盐害、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水稻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并从渗透胁迫、离子平衡、光合作用、抗氧化保护、内源激素、碳氮代谢、代谢物及基因调控等方面阐明了其影响稻米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还从耐盐耐旱品种选育和栽培调控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减轻水稻盐/干旱胁迫的调控措施,对下一步深入开展盐-旱复合胁迫影响稻米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研究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盐-旱复合胁迫 盐胁迫 干旱胁迫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碳点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进展
7
作者 朱淇 刘洋 +3 位作者 崔茂亚 高平磊 陈英龙 戴其根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3-832,共10页
碳点(CD)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低成本、易合成、低毒性且可生物降解、高量子产率、小尺寸和生物相容性高等优点在农业领域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CD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从种子萌发、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矿质元素... 碳点(CD)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低成本、易合成、低毒性且可生物降解、高量子产率、小尺寸和生物相容性高等优点在农业领域日益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CD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从种子萌发、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矿质元素吸收、光反应、碳同化、抗氧化和抗逆性等方面阐述其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安全、可持续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参考。最后,讨论了CD在农业系统中的潜在应用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生长发育 光合作用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在江苏省不同纬度点的播期效应 被引量:19
8
作者 沈新平 沈晓燕 +2 位作者 顾丽 龚丽萍 张洪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77-680,共4页
通过在江苏4个稻作区(纬度范围为31.3°~34.7°N)设置5个播期处理,以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其垩白变化特征。受播期和纬度的双重影响,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垩白度的最大极差分别为54.0和13.0个百分点。垩白具明显... 通过在江苏4个稻作区(纬度范围为31.3°~34.7°N)设置5个播期处理,以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其垩白变化特征。受播期和纬度的双重影响,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垩白度的最大极差分别为54.0和13.0个百分点。垩白具明显的纬向性递变特征,种植的适宜区域在扬州至东海间,并以偏北地区(建湖、东海)较优,而在江苏的南北两端(昆山、沛县)要显著差于中间地带。在各稻作区稻米的垩白率(度)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并且在江苏北部地区更易受播期调节。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因此,在高产条件下适当迟播栽培,是降低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的优质生产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垩白 纬度 播期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耗 谈桂露 +2 位作者 孙小淋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37-2044,共8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5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米的碾磨...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矮秆、半矮秆常规稻、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5个类型,研究了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米的碾磨品质(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在同一类品种间有较大差异,在品种演进过程中无明显变化。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品种(半矮秆杂交稻和超级稻)稻米的垩白度显著降低,崩解值变大,消减值变小,稻米中的清蛋白、谷蛋白、赖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显著增加,醇溶蛋白含量显著降低。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总颖花量的增加及每穗粒数的显著增多。说明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米质和产量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品质 产量 氨基酸 蛋白质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45
10
作者 张耗 黄钻华 +2 位作者 王静超 王志琴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0-1030,共11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ET)、矮秆(DC)、半矮秆(SDC)和超级稻(SR)4个类型,研究了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3个中熟籼稻品种(含杂交稻组合)为材料,依据品种种植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特点将其分为早期高秆(ET)、矮秆(DC)、半矮秆(SDC)和超级稻(SR)4个类型,研究了中籼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根系形态生理性状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主要生育期,根干重、根重密度、根长、根长密度和根直径随品种演进增加或显著增加。自抽穗期,地上部干物重随品种演进显著增加。在分蘖中期和穗分化始期,超级稻品种的根冠比显著大于其他类型品种,在生育进程中,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在分蘖中期,随品种演进,比根长显著降低,但在生育进程中,各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在生长早期和中期,根系氧化力、叶片光合速率、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以及根系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玉米素+玉米素核苷)浓度随品种演进增加或显著增加。随着品种演进产量逐步提高,其原因主要是每穗粒数的增多导致总颖花量的增加。回归分析表明,根干重、根长、根直径、根系氧化力、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表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说明改善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促进了现代品种特别是超级稻品种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水稻 根系形态/生理 产量 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杂草稻成因及防控策略 被引量:43
11
作者 潘学彪 陈宗祥 +1 位作者 左示敏 张亚芳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2-54,共3页
分析了江苏省杂草稻蔓延危害的原因,提出以稻田耕翻为主、配合使用清洁种源、人工除草和合理轮作等综合防控杂草稻危害的策略。
关键词 杂草稻 合理轮作 土壤耕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江苏沿江地区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丽君 张丹 +2 位作者 薛林 李建 徐辰武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3-729,共7页
为研究江苏沿江地区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江苏省糯玉米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利用93对SSR标记研究55份糯玉米自交系和30份糯玉米单交种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UPGMA方法对所有自交系材料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在自交系... 为研究江苏沿江地区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江苏省糯玉米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利用93对SSR标记研究55份糯玉米自交系和30份糯玉米单交种的遗传多样性,并利用UPGMA方法对所有自交系材料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在自交系中筛选出88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350个差异片断,每对引物检测出2~9个差异片段,平均为3.98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值在0.137与0.832之间,平均为0.520。在单交种中筛选出87对多态性好的引物,扩增出311个差异片断,每对引物可检测出2~9个差异片断,平均3.57个,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量值在0.064与0.839之间,平均为0.475。利用UPGMA聚类分析方法将所有供试自交系分为4类,划分结果基本符合品系的来源情况,江苏沿江地区糯玉米种质资源主要由通系5群、衡白522群以及突变体材料组成,多样性较为丰富,可为糯玉米遗传改良提供一定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自交系 单交种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遗传与食味结构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龚红兵 曾生元 +9 位作者 李闯 左示敏 景德道 林添资 陈宗祥 张亚芳 钱华飞 余波 盛生兰 潘学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083-1093,共11页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 利用SSR分子标记和主要食味性状分析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结构。50对SSR引物中有41对存在多态性,41对多态性标记在86个品种间共扩增出113个等位基因,每个标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6个,平均2.76个;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变异范围为0.02-0.84,平均为0.4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幅在0.02-0.68之间,平均为0.37;遗传聚类分析可将86个品种分为3个类群。在正季长日照情况下,品种间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在遗传聚类的I、II、III类中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食味分值则反之;而在短日照条件下,第II、第III大类型品种的直链淀粉及蛋白质含量较正季显著升高,食味值显著下降,而第I类型品种降幅不大;总体而言,江苏主栽粳稻品种的食味一般且遗传背景相近,拓宽遗传基础是培育环境钝感型优质食味粳稻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粳稻 食味品质 遗传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剧成欣 张耗 +2 位作者 董晶晶 王志琴 杨建昌 《中国稻米》 2013年第6期11-16,共6页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品种株型和基因型,结合种植年代将其分为6个类型,研究了江苏省粳型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米的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品种株型和基因型,结合种植年代将其分为6个类型,研究了江苏省粳型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米的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消减值和米粉中氮素、硫素含量降低,氮碳的稳定同位素比值降低,整精米率和崩解值提高;产量随品种演进而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加。说明江苏粳型水稻品种改良实现了水稻优质、高产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产量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其创新——以江苏省农业委员会项目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力坚 杜永林 +3 位作者 葛自强 孙成明 刘涛 陈瑛瑛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221-3224,共4页
在介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概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实施的转化项目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思路,以期为提高江苏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供依据,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 创新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环境基金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措施的监测与评价——基于江苏省新沂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丽芬 张蓉 +4 位作者 李慧 许文艺 陆斌 王喜林 庄恒扬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69-372,共4页
以江苏省新沂市农户为对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调查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在2008--2011年期间为优质小麦生产的目标而推行的各种适应性农艺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表明,农民对GEF的认知程度、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技术实施比例、小麦节水... 以江苏省新沂市农户为对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调查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在2008--2011年期间为优质小麦生产的目标而推行的各种适应性农艺措施的实施效果。分析表明,农民对GEF的认知程度、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技术实施比例、小麦节水灌溉措施、肥料深施的比例等方面,项目区均高于非项目区,差异显著;各种病虫害发生程度项目区均小于非项目区。项目区有机肥使用比非项目区高9.5百分点,增产比例高11.3百分点;9000ks/hm2小麦高产的农户在项目区极显著多于非项目区,而4500kg/hm2低产的农户项目区比非项目区低5.8百分点。2008—2011年新沂市冬天低温来临早且持续时间长,项目区86%农户在10月20日前播种小麦且70.2%农户播种量为150—225ks/hm2;而非项目区播种普遍较迟,33.4%农户在10月21-30日播种且50%农户播种量达300—375kg/hm2。结果表明,新沂市项目区农民大多知道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技措施,与非项目区差异显著。本研究为未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推广与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适应性措施 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花后氮素吸收·转移生理生态与模拟研究进展
17
作者 施金琦 姜玲玲 +4 位作者 季敏佳 陈欢 钱思航 方洲 庄恒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4期9875-9877,共3页
禾本科作物开花后是产量形成的最主要时期.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50%~90%,开花后叶片量和质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开花后氮素的吸收和分配.花后氮素的吸收与运转还与氮素的生理效率密切相关.作物生长模拟技术... 禾本科作物开花后是产量形成的最主要时期.水稻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占产量的50%~90%,开花后叶片量和质动态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于开花后氮素的吸收和分配.花后氮素的吸收与运转还与氮素的生理效率密切相关.作物生长模拟技术在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动态过程和作物管理决策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该研究就作物花后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生理生态、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动态模拟以及开花后氮素吸收、转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遥感监测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氮素吸收 氮素转移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GE双标图和AMMI模型对江苏省水稻区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45
18
作者 曹元元 丁逸帆 +7 位作者 左示敏 陈宗祥 许明 朱敏妍 李鹏程 徐扬 徐辰武 杨泽峰 《种子》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3,51,共7页
本研究综合利用GGE双标图方法和AMMI模型对2017年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域试验的12个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杂交中粳稻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杂中区03和杂中... 本研究综合利用GGE双标图方法和AMMI模型对2017年江苏省杂交中粳稻区域试验的12个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杂交中粳稻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杂中区03和杂中区12是丰产稳产的广适性品种,可在粳稻适区进行推广。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试点代表性最强,而江苏欢腾农业有限公司试点的鉴别力最强。AMMI和GGE双标图的综合运用,可准确直观地评价各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各试点的鉴别力和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GGE双标图 AMMI模型 丰产性 稳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主栽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喻俊杰 金艳 +1 位作者 张勇 徐辰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72-1377,共6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明确江苏省小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选用13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SSR)对江苏省近40年来的90份主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90份主栽品种中,138个SSR位点共检测到54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住点...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明确江苏省小麦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选用13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SSR)对江苏省近40年来的90份主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90份主栽品种中,138个SSR位点共检测到54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住点有3.93个等位变异,变化范围2~11;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值)变化范围为0.0326~0.8245,平均为0.4151;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及PIC值均为B〉A〉D;对90个品种按照所应用的麦区可分为淮北麦区品种(45个)和淮南麦区品种(45个),淮北麦区品种平均PIC值为0.4287,淮南麦区品种平均PIC值为0.3566,淮南麦区品种基因多样性和PIC值显著低于淮北麦区,并且不同时期淮北和淮南麦区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也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淮北麦区 淮南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对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傅鹏霄 王珏 +2 位作者 李广浩 陆卫平 陆大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1159,共9页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为江苏省夏玉米高产高效轻简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江玉877(江苏省主推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夏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在4种栽培模式[基础地力水平(CK)、农户栽培模...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下江苏省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为江苏省夏玉米高产高效轻简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江玉877(江苏省主推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夏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在4种栽培模式[基础地力水平(CK)、农户栽培模式(FL)、高产高效栽培模式(HH)、超高产栽培模式(SH)]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有显著影响。与FL模式相比,HH、SH模式3年平均千粒质量分别增加4.3%和0.8%,产量分别增加20.6%和23.6%,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15.6%和20.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6.3%和28.1%,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分别增加6.6%和2.4%,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13.9%和31.9%,氮素转运量分别增加了20.5%和39.2%。不同模式下,HH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SH模式较FL模式氮素利用率增加。在江苏省夏玉米生产中,通过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肥料改普通复合肥基施+拔节期撒施氮肥为缓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种肥同播,可达到节省肥料、增产的目标,实现绿色优质高产高效轻简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模式 产量 干物质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