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协同优化水肥管理对水稻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李梓逸 周影 +3 位作者 敖弟彩 高辉 窦志 徐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2-58,共7页
为探究优化水肥管理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并为增强水稻抗倒与高产栽培调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南粳5718为试验水稻品种,总施氮量为300 kg/hm^(2),设置2种优化水肥管理模式: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侧深施肥的高产高效模式(OPT1)、在此... 为探究优化水肥管理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并为增强水稻抗倒与高产栽培调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以南粳5718为试验水稻品种,总施氮量为300 kg/hm^(2),设置2种优化水肥管理模式: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侧深施肥的高产高效模式(OPT1)、在此基础上增施硅肥并调整穗肥施用比例的再高产高效模式(OPT2),对比当地农户习惯的水肥处理(农户模式,CON),以不施氮肥作空白对照(CK),研究水稻关键生育期的茎秆形态学、力学特征变化和产量构成差异。结果表明,成熟期OPT1、OPT2处理的水稻重心高分别比CON处理降低4.98%、10.83%,茎壁厚度分别增加20.29%、23.19%,茎秆形态学特征得到改善。在拔节期、抽穗后15 d和成熟期OPT2处理的倒伏指数较低,比OPT1、CON处理降低2.24%~25.00%。抽穗后30 d, OPT1、OPT2处理的倒伏指数分别比CON处理增加了9.69%、4.76%,但由于增施硅肥,OPT2处理的倒伏指数比OPT1处理降低了4.49%。OPT1、OPT2处理分别比CON处理显著增产20.58%、31.19%,OPT2处理比OPT1处理增产8.80%。综上,300 kg/hm^(2)施氮水平下,干湿交替灌溉方式有助于水稻增产,增施硅肥并分次施用穗肥能提高水稻茎秆的抗倒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优化水肥管理 硅肥 干湿交替灌溉 穗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化抑制剂双氰胺施用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云 孟轶 +3 位作者 翁文安 陈雨琼 张洪程 廖萍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9,35,共5页
为探究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常规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氮肥(CK)和常规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2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变化... 为探究施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常规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氮肥(CK)和常规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2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连续监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DCD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15.1%)和地上部生物量(28.4%),并且显著降低了稻田甲烷(CH_(4))累积排放量(22.2%)、氧化亚氮(N_(2)O)累积排放量(56.0%)、综合温室效应(GWP)(24.4%)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31.7%)。可见,常规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协同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双氰胺 水稻 产量 甲烷 氧化亚氮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综合种养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影响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彭翔 戴林秀 +5 位作者 李京咏 颜宇璐 徐峥 徐强 窦志 高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0,共6页
基于已发表的文献数据,综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理。41%的样本量数据表明,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产量高于水稻单作,而59%的样本量呈相反趋势;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穂数和穗... 基于已发表的文献数据,综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理。41%的样本量数据表明,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产量高于水稻单作,而59%的样本量呈相反趋势;稻田综合种养的水稻穂数和穗粒数普遍减少,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于水稻单作,稻田综合种养稻米的加工、外观、蒸煮和食味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其中,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极显著提高0.72%~2.74%,胶稠度增加2.11%,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蛋白质含量则分别下降13.78%、11.76%、3.01%和6.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综合种养 产量 稻米品质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碳足迹评价的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蒋榕 徐强 +4 位作者 李京咏 戴林秀 敖弟彩 窦志 高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77-1587,共11页
客观全面地评价稻虾共作模式的碳足迹对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碳足迹进行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有助于增加评价结果的稳健性,并为未来进一步优化参数和降低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提供借鉴。本研究基于大田试验... 客观全面地评价稻虾共作模式的碳足迹对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低碳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碳足迹进行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有助于增加评价结果的稳健性,并为未来进一步优化参数和降低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提供借鉴。本研究基于大田试验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以单位面积、单位产值和单位营养密度单元(NDU)为功能单位对水稻单作和稻虾共作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碳足迹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单作和稻虾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分别为14126 kg(CO_(2)-eq)∙hm^(−2)和13140 kg(CO_(2)-eq)∙hm^(−2)。由于稻虾共作有更高的经济产值和营养密度输出,该模式的单位产值碳足迹[0.11 kg(CO_(2)-eq)∙¥^(–1)]和单位NDU碳足迹[3.05 kg(CO_(2)-eq)∙NDU^(–1)]分别比水稻单作降低81.4%和49.3%,而该模式的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85745¥∙hm^(−2))比水稻单作增加511.5%。热点分析表明,CH_(4)排放(59.8%)、电力消耗(13.8%)和饲料投入(12.3%)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碳足迹构成贡献较大,这几个参数比其他输入参数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也更大。不确定性分析表明,在95%的置信区间下,稻虾共作模式的单位面积碳足迹为11179~15613 kg(CO_(2)-eq)∙hm^(−2)。本研究结果突显了稻虾共作模式丰富的营养产出功能,并从改善居民饮食结构的角度剖析了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本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可为具有多功能产出的农业生产系统进行更全面的碳足迹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温室气体排放 稻虾共作 生命周期评价 不确定性分析 营养密度单元 农业生态系统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和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强 李京咏 +4 位作者 戴林秀 彭翔 杨谦 窦志 高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6,共7页
通过设置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单作、稻虾共作)和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常规施氮和减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7539 kg/hm^(2)和7... 通过设置不同稻作模式(水稻单作、稻虾共作)和氮肥管理(不施氮、常规施氮、减氮)两因素交互试验,研究氮肥管理对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常规施氮和减氮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7539 kg/hm^(2)和7328 kg/hm^(2),比水稻单作模式降低29.4%~32.3%,这主要是由于试验当年水稻移栽后连续降雨导致缓苗不利所致,也与深水淹灌下水稻有效穂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有关。相比水稻单作,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茎秆的株高、穂颈高、重心高、弯曲力矩和倒伏指数平均增加12.9%、17.9%、8.0%、20.9%和33.5%,第2节间茎壁厚、抗折力和折断弯矩平均降低38.7%、16.8%和16.6%。在稻虾共作模式中,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处理仅减产2.9%,水稻茎秆抗折力增加13.5%、倒伏指数降低1.8%。相关分析表明,茎壁厚度与倒伏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株高和弯曲力矩与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稻虾共作模式可保证水稻稳产,氮肥减施有助于提高该模式下水稻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管理 稻虾共作 长期淹水 产量 抗倒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喷施乙烯利对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敖弟彩 周影 +6 位作者 李梓逸 杨帆 高为焱 袁孝春 窦志 高辉 徐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08-114,共7页
以南粳5718为供试水稻材料,在水稻拔节1叶龄期叶面喷施浓度为200 mL/hm^(2)(ET1处理)、400 mL/hm^(2)(ET2处理)、600 mL/hm^(2)(ET3处理)的乙烯利,同时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处理(CK),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乙烯利施用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抗倒... 以南粳5718为供试水稻材料,在水稻拔节1叶龄期叶面喷施浓度为200 mL/hm^(2)(ET1处理)、400 mL/hm^(2)(ET2处理)、600 mL/hm^(2)(ET3处理)的乙烯利,同时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处理(CK),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乙烯利施用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ET1处理的水稻产量几乎不变,水稻株高显著下降了6.60%,茎壁厚度增加了10.46%,基部节间抗折力、折断弯矩和弯曲应力分别增加了23.47%、23.47%和29.63%,倒伏指数显著降低了31.28%,抗倒伏能力增强。尽管在ET2、ET3处理下水稻茎秆的倒伏指数比CK处理降低了18.25%~20.15%,但其抗折力、弯曲力矩也有所降低,且水稻减产12.13%~15.74%。综合来看,ET1处理的水稻稳产、抗倒伏效果最好。在ET1处理下,水稻倒伏特性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抗折力主要与折断弯矩、弯曲应力呈正相关,与株高呈负相关。综合分析可知,在稻虾共作模式下,喷施低浓度乙烯利可在不影响粮食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倒伏 稻虾共作 乙烯利 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京咏 戴林秀 +4 位作者 彭翔 杨谦 徐强 窦志 高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7,共10页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禽类养殖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稻田综合种养降低了化学氮肥施用量,起到了减氮节肥效果,但氮肥减施对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收集了2009—202...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禽类养殖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稻田综合种养降低了化学氮肥施用量,起到了减氮节肥效果,但氮肥减施对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收集了2009—2021年间发表的以水稻单作为对照,以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为处理的111篇相关文献;将综合种养模式分为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共4类,应用整合分析方法评估了氮肥减施对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在不影响水稻产量前提下不同综合种养模式的合理减氮范围。结果表明,在0~150和150~180 kg/hm^(2)施氮(N)区间,甲壳类、鱼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分别比水稻单作提高1.15%~19.00%、1.45%~27.00%和3.47%~10.59%,其中,甲壳类和鱼类综合种养模式会降低水稻有效穗数,而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增加水稻产量。相比于水稻单作,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减氮范围的上限分别是26.24%、21.64%、14.04%和41.94%时,可确保水稻产量不低于7.5 t/hm^(2)。相比水稻单作,鱼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在各个施氮区间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均有一定提升。在150~180和>180 kg/hm^(2)施氮(N)区间甲壳类和两栖类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降低,而蒸煮和营养品质则有所提升。本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适宜的施氮区间,可为各模式合理的氮肥减施和水稻增产提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减施 稻田综合种养 产量 稻米品质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