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粒重和粒型相关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
1
作者 梁倩 刘颖 +5 位作者 石如晴 徐晓晓 陈立铖 付路平 别同德 刘炳亮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130,共9页
挖掘小麦粒重、粒型相关QTL并解析其优异位点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扬麦18和扬麦22双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00K液相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图谱构建,通过对粒重及粒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 挖掘小麦粒重、粒型相关QTL并解析其优异位点对小麦产量、品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以扬麦18和扬麦22双亲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利用小麦100K液相芯片对该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及遗传图谱构建,通过对粒重及粒型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并解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粒重与粒型相关性状间呈极显著相关;分别鉴定到9、13个稳定遗传的粒重、粒型相关QTL位点。其中,千粒重QTL的LOD值介于2.76~43.20之间,单个QTL可解释1.12%~23.08%的表型变异;粒型QTL的LOD值介于2.68~45.44之间,单个QTL可解释0.67%~31.93%的表型变异。其中,千粒重QTL QTkw-2D.1、粒长QTL QKl-1B和QKl-2D、粒宽QTL QKw-2D定位区间与已有研究相同或相似。同时在1B、2D、6A染色体上检测到多个一因多效QTL位点;其中,主效位点QTkw-6A/QKl-6A/QKw-6A可分别解释千粒重(10.12%~23.08%)、粒长(4.00%~24.29%)和粒宽(7.41%~17.52%)的表型变异,其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扬麦18。遗传效应分析发现携带粒重、粒型主效QTL的家系在不同环境下均可显著提高其表型值。本研究可为小麦籽粒形态的定向改良及高产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有效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粒重 粒型 QTL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