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1144
1
作者 于生元 万有 +20 位作者 万琪 马柯 王家双 卢振和 刘延青 刘小立 刘慧 刘若卓 邓列华 李焰生 陈向军 陈军 张达颖 郑宝森 赵华 常建民 黄东 傅志俭 熊东林 樊碧发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61-167,共7页
一、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2])。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 一、定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定义为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皮疹愈合后持续1个月及以上的疼痛^([1]),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2])。PHN是最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疼痛,也可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3])。二、流行病学PHN的发病率及患病率因疼痛持续时间和强度的定义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神经病理性疼痛 NEURALGIA 中国专家共识 疼痛持续时间 痛觉超敏 中枢敏化 加巴喷丁 阿片类药物 神经介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非侵入性和新兴神经调控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陈傲雪 郭飞龙(综述) +1 位作者 任大勇 张克忠(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6-710,共5页
神经调控技术发展迅速,在备战和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神经刺激器包括经颅磁刺激等已可改善官兵认知能力,优化情绪状态,提高完成军事任务的绩效。随着战时多元信息化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新兴神经调控技术脑机接口(BCI)应运而... 神经调控技术发展迅速,在备战和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神经刺激器包括经颅磁刺激等已可改善官兵认知能力,优化情绪状态,提高完成军事任务的绩效。随着战时多元信息化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新兴神经调控技术脑机接口(BCI)应运而生,美国军方开始逐渐将半自动化系统和人工智能纳入各类作战任务中,BC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潜力不言而喻,并成为各国公认的下一个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主战场。文章主要就传统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手段和BCI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控 认知 脑机接口 军事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调控下免疫相关血浆蛋白对帕金森病的效应
3
作者 王子豪 李沛珊 +3 位作者 夏欢 杜心雨 克力比奴尔·塞地尔丁 杨新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6-810,共5页
目的 探讨免疫相关血浆蛋白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联系。方法 通过对4907种免疫相关血浆蛋白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血浆蛋白对PD风险的直接影响。研究还利用单细胞核RNA测序数据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结... 目的 探讨免疫相关血浆蛋白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的联系。方法 通过对4907种免疫相关血浆蛋白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血浆蛋白对PD风险的直接影响。研究还利用单细胞核RNA测序数据进行蛋白表达分析。结果 4种免疫相关蛋白质脑源性多巴胺营养因子(cerebral dopamine neurotrophic factor, CDNF)、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TSB)、免疫球蛋白G Fc受体2a(FCGR2A)、血红蛋白β亚基(HBB)与PD风险存在潜在联系;其中,CDNF、CTSB、HBB表达增高有助于降低PD风险(OR=0.871,95%CI:0.779~0.973,P=0.015;OR=0.835,95%CI:0.758~0.920,P=0.001;OR=0.735,95%CI:0.631~0.857,P=0.001),而FCGR2A表达增高与PD风险增高相关(OR=1.137,95%CI:1.058~1.223,P=0.001)。单细胞测序分析蛋白表达及其在脑中不同细胞类型中分布,CDNF、CTSB在大脑的多种细胞中大量表达;FCGR2A主要在大脑小胶质细胞中表达;HBB在大脑中几乎不表达。结论 研究揭示了CDNF、CTSB、FCGR2A及HBB 4种蛋白质与PD风险的潜在关联,强调了PD遗传风险变异通过调节这些免疫相关蛋白表达来影响PD发生。此外,单细胞表达数据揭示相关免疫蛋白在大脑的表达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组织蛋白酶B 血蛋白质类 脑源性多巴胺营养因子 血红蛋白β亚基 单细胞测序 免疫球蛋白G Fc受体2a(FCGR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2
4
作者 于生元 董钊 +3 位作者 李焰生 万琪 周盛年 乔向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9-201,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2120例偏头痛患者每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10 mg,治疗时间为12周,在治疗开始及4周末、8周末、12周末分别记录患者的头痛程度、频率、服药剂量、不良事件... 目的:探讨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研究,2120例偏头痛患者每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10 mg,治疗时间为12周,在治疗开始及4周末、8周末、12周末分别记录患者的头痛程度、频率、服药剂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血压.结果:治疗后4周末、8周末及12周末与治疗前相比,头痛程度明显减轻(均P<0.05),频率明显减少(均P<0.05),盐酸氟桂利嗪用量亦明显减少(均P<0.05),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治疗前后血压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钙通道 盐酸氟桂利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痧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短期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秋琴 章雨桐 +9 位作者 徐语晨 柏亚妹 陈华 姜荣荣 严姝霞 王庆 徐桂华 谢颖 乔春 杨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2155-2161,共7页
背景帕金森病(PD)作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因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且长期使用疗效降低,使其成为全球医疗难题。刮痧是应用广泛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之一,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有关刮痧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PD的研究... 背景帕金森病(PD)作为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因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明显,且长期使用疗效降低,使其成为全球医疗难题。刮痧是应用广泛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之一,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目前有关刮痧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PD的研究尚少。目的 观察刮痧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PD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2021年3—9月在南京市中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PD门诊诊治的16例原发性PD患者为观察组,按照性别、年龄、病程及Hoehn-Yahr分期相匹配的原则,选择16例原发性PD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刮痧联合西药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停止刮痧,单纯西药继续治疗1个疗程作为随访。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口服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最后1个疗程作为随访。治疗3个月和随访1个月,观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MDS-UPDRS Ⅲ)评分、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评分、临床疗效;治疗3个月观察血清白介素1β(IL-1β)、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 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MDS-UPDRS Ⅲ、NMSS评分及血清IL-1β、NF-κB水平均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随访1个月,两组患者MDS-UPDRS Ⅲ、NMSS评分均低于组内治疗前(P<0.001);随访1个月对照组患者MDS-UPDRS Ⅲ评分低于组内治疗3个月(P<0.001);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NMSS评分高于组内治疗3个月(P=0.002)。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随访1个月MDS-UPDRS Ⅲ、NM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IL-1β、NF-κ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及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3.651、-3.468,P<0.05)。结论 刮痧联合药物治疗早、中期原发性PD安全可行,能够改善PD患者的部分运动功能障碍,减轻非运动症状,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刮痧疗法 药物疗法 疗效比较研究 中医非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许予明 马兴荣 +4 位作者 秦洁 宋波 张化彪 张博爱 张苏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6-428,共3页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后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将bFGF真核表达载体导入MSCs,用抗药性标志选择方法筛选出阳性克隆后 ,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FGF表...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后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将bFGF真核表达载体导入MSCs,用抗药性标志选择方法筛选出阳性克隆后 ,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bFGF表达分泌情况。结果与结论 :经转染bFGF真核表达载体的MSCs细胞呈阳性 ,说明经转染的MSCs表达并分泌bFGF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 真核表达载体 转染 骨髓问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胶质瘤LINC01116的高表达及其促进瘤细胞的恶性增殖 被引量:2
7
作者 曹丽华 胡迪 +4 位作者 贾婷 夏成才 德伟 万琪 史兆春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45-1255,共11页
研究脑胶质瘤LINC01116高表达的临床价值及其促进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通过GEO及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利用TCGA临床数据分析LINC01116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关系。qRT-PCR检测LINC01116在脑胶质瘤和非瘤脑组织中的表达,... 研究脑胶质瘤LINC01116高表达的临床价值及其促进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通过GEO及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利用TCGA临床数据分析LINC01116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关系。qRT-PCR检测LINC01116在脑胶质瘤和非瘤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qRT-PCR检测LINC01116在U251、Ln229、U87和SVG细胞系中的表达;构建LINC01116干扰序列和真核pcDNA3.1(-)为载体的过表达质粒。在U251细胞系中,下(和上)调、Ln229和U87细胞系中下调LINC01116表达,进行CCK8、克隆形成、EDU实验检测其对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给免疫缺陷裸鼠皮下注射U87细胞,观察下调LINC01116表达水平后对体内胶质瘤生长的影响。GEO及TCGA数据分析示:LINC01116在脑胶质瘤中显著高表达(P<0.01)。生存分析提示,LINC01116表达越高越不利于病人的生存;qRT-PCR结果提示,LINC01116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瘤脑组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胶质瘤临床病理级别越高,组织类型恶性度较高,LINC01116表达越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水平qRT-PCR结果显示:LINC01116在U251、Ln229、U87细胞系中表达显著高于SVG细胞系,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扰U251、Ln229和U87细胞中LINC01116的表达后,进行CCK8、克隆形成、EDU实验显示:敲低LINC01116的表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裸鼠成瘤结果显示:敲低LINC01116表达,裸鼠皮下瘤体生长减缓,重量及体积均较对照组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qRT-PCR检测瘤体LINC01116的表达显示:敲低组LINC01116表达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U251系细胞中过表达LINC01116后进行CCK8、克隆形成、EDU实验显示:LINC01116过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LINC01116在脑胶质瘤中高表达,其临床病理级别与LINC01116表达量正相关;细胞水平及裸鼠成瘤提示,LINC01116促进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促进瘤细胞的发生发展。LINC01116可能为未来临床治疗脑胶质瘤的病理诊断和分子药物治疗提高新的候选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LINC01116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5
8
作者 于生元 +13 位作者 于欣 张明洁 司天梅 王春雪 杨晓苏 于挺敏 李明欣 陈春富 罗国刚 李晓光 张旻 万琪 王贺波 董钊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881-890,共10页
一、前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抑郁障碍同样是严重的致残性疾病[2]。研究表明由于共享多种发病机制,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颇为常见,且二者共病可能导致更复杂的症状和更差的预后[3],病人饱受痛苦... 一、前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1]。抑郁障碍同样是严重的致残性疾病[2]。研究表明由于共享多种发病机制,偏头痛与抑郁障碍共病颇为常见,且二者共病可能导致更复杂的症状和更差的预后[3],病人饱受痛苦。目前多数临床医师对二者共病的认识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致残性疾病 原发性头痛 临床医师 偏头痛 共病 中国专家共识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治疗成人慢性失眠症及辅助苯二氮卓类药物撤药的作用: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思雨 冷秀梅 +15 位作者 刘晋 徐文华 袁勇贵 孙丽霞 李勇 侯正华 徐治 戴恒 陈素珍 伊恩 杜心雨 徐心然 仲瑾 张静 吴婷 汪秀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24-1231,共8页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对成人慢性失眠症的疗效以及对镇静催眠药撤药的影响。方法纳入187名慢性失眠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中医组102人,西医组85人,中医组予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治疗,西医组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对成人慢性失眠症的疗效以及对镇静催眠药撤药的影响。方法纳入187名慢性失眠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中医组102人,西医组85人,中医组予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治疗,西医组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治疗。干预时间为1个月,干预前和干预结束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并在干预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干预结束后,2组患者PSQ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中医组在睡眠质量、催眠药物及总分下降方面优于西医组(P<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中医组在2个不同的模型中回归系数分别是1.821和1.922,前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中医组基线服用镇静催眠药的患者,与西医组比较镇静催眠药撤药的影响因素,3个月随访时中医组39例患者中有25例撤药,西医组80例患者中17例撤药(χ^(2)=19.25,P<0.001);6个月随访时中医组39例患者中有23例撤药,西医组79例患者中18例撤药(χ^(2)=13.53,P<0.001),中医组撤药率明显高于西医组。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组别结果显示西医组在3个月(OR=5.50,95%CI:2.30~13.72)和6个月(OR=6.43,95%CI:2.54~17.77)未撤药的比值明显高于中医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酸枣仁汤合黄连温胆汤对慢性失眠症疗效明显,并具有辅助镇静催眠药撤药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症 匹兹堡睡眠量表 镇静催眠药撤药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的体质量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承晓 袁永胜 +2 位作者 章杰锦 丁俭 张克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19-723,共5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体质量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PD专病门诊共122名PD患者应用体质量测量仪、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体质量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选取江苏省人民医院PD专病门诊共122名PD患者应用体质量测量仪、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Hoehn-Yahr分级(H-Y分级)、PD生活质量问卷调查(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PDQ-39)以及PD非运动症状评估量表(non-motor symptoms score,NMSS),评估PD患者体质量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以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人员共100例作为对照,对研究数据采取独立样本的t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D患者人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正常人群有明显的下降(t=3.999,P=0.000),且以脂肪量丢失为主;女性PD患者出现体质量丢失的风险更高;H-Y分级≥2.5的PD患者体质量下降更加明显。结论:PD病人的BMI较健康对照人群有明显的下降,女性PD患者有更高的风险出现体质量丢失;PD患者中H-Y分级≥2.5的人群更易出现体质量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体质指数 H-Y分级 性别 身体脂肪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在伤员后送中的发展现状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飞龙 陈傲雪 +1 位作者 陈力军(综述) 朱维铭(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85-1088,共4页
现代战争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伤员救护带来了严峻挑战。无人机伤员后送应运而生,具有显著的优势,成为各国研究的重要方向,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机型设计、机上医疗平台建设以及安全性方面还有待加强。文章主要介绍无人机伤员后送... 现代战争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伤员救护带来了严峻挑战。无人机伤员后送应运而生,具有显著的优势,成为各国研究的重要方向,但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在机型设计、机上医疗平台建设以及安全性方面还有待加强。文章主要介绍无人机伤员后送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创伤救治理论以及医疗新技术进行合理展望,以期为军民融合在伤员后送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伤员后送 军民融合 军队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eorin蛋白促进氧糖剥夺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
12
作者 陈嘉龙 许丽丽 +3 位作者 谢怡 王兆露 叶瑞东 刘新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 meteorin在脑梗死后的表达和影响尚不明确。文中旨在探讨meteorin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表达和定位,以及通过建立体外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观察meteorin对... 目的 meteorin在脑梗死后的表达和影响尚不明确。文中旨在探讨meteorin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表达和定位,以及通过建立体外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观察meteorin对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OGD后的影响。方法大鼠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再灌注后6 h、12 h、24h、3 d、7 d组。建立大鼠MCAO模型,取皮层脑组织行免疫印迹检测meteorin的表达,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meteorin的细胞定位。建立体外OGD模型,将原代大鼠神经元分为对照A组、OGD A组、OGD+重组meteorin蛋白A组、OGD+PBS A组;将原代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分为对照B组、OGD B组、OGD+重组meteorin蛋白B组、OGD+PBS B组。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meteorin的表达。用CCK-8染色检测其细胞活性。结果 meteorin在MCAO模型后表达下调,3 d时表达量最低(P<0.01),主要表达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meteorin作用于OGD损伤的神经元后,与对照A组A值(1.51±0.06)比较,OGD A组、OGD+meteorin A组、OGD+PBS A组的A值减小(0.63±0.09、0.78±0.22、0.6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OGD+meteorin A组、OGD A组、OGD+PBS 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meteorin干预后对OGD引起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与对照B组A值(2.43±0.12)比较,OGD B组、OGD+meteorin B组、OGD+PBS B组的A值(1.24±0.17,1.51±0.30,1.23±0.16)减小(P<0.01);OGD B组、OGD+PBS B组A值亦较OGD+meteorin B组减小(P<0.05)。结论 meteorin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主要表达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中,给予外源性重组meteorin可促进OGD后星形胶质细胞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eorin 氧糖剥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吞咽凝胶改善帕金森病吞咽困难患者服药呛咳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娟 禹玲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辅助吞咽凝胶改善帕金森病吞咽困难患者服药呛咳的效果。方法将60例帕金森病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辅助吞咽凝胶20g送服药物,对照组用温开水20mL送服药物。结果观察组服药呛咳发生率显著低于... 目的观察辅助吞咽凝胶改善帕金森病吞咽困难患者服药呛咳的效果。方法将60例帕金森病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辅助吞咽凝胶20g送服药物,对照组用温开水20mL送服药物。结果观察组服药呛咳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服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服药感受显著好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辅助吞咽凝胶能有效帮助帕金森病吞咽困难患者服药,减少呛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吞咽困难 辅助吞咽凝胶 服药呛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标志和影像学检查 被引量:5
14
作者 丁新生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41-146,共6页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生物学标志 影像学 进行性神经变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葛颂 沈飞飞 +1 位作者 程虹 万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ACA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病因、梗死灶分布和临床表现;比较栓塞组(心源性或颈动...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梗死的危险因素、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ACA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病因、梗死灶分布和临床表现;比较栓塞组(心源性或颈动脉源性栓塞)和ACA粥样硬化组患者梗死灶分布和临床表现;分析ACA粥样硬化性梗死的发病机制。结果 58例ACA梗死,占同期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的6.9%,其中52例完整评估颅内外血管的患者纳入研究。最常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80.8%);病因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共45例,占86.5%:其次为心源性栓塞5例,占9.6%,2例病因不确定,占3.8%。栓塞组(16/52,30.8%)和ACA粥样硬化组(30/52,57.7%)相比,ACA粥样硬化组梗死累及胼胝体发生率更高(26/30 vs.6/16,χ2=9.705,P=0.002),意志减退/淡漠更常见(19/30 vs.5/16,χ2=4.305,P=0.038);而栓塞组梗死更易累及其他供血区(8/16 vs.2/30,χ2=9.111,P=0.003)。两组间其他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ACA粥样硬化性梗死中A2段狭窄或闭塞有23例(76.7%);发病机制包括局部分支闭塞12例,原位血栓性闭塞5例,动脉-动脉栓塞5例,局部分支闭塞合并动脉-动脉栓塞8例。结论 ACA梗死发病率低,高血压是其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运动障碍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ACA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A2段病变最多见,存在多种梗死发病机制。心源性或颈动脉源性栓塞易累及其他供血区,ACA粥样硬化性梗死累及胼胝体和意志减退/淡漠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大脑前动脉 临床特征 病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