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与践行路径
被引量:21
- 1
-
-
作者
王永贵
许川川
-
机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
-
出处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1,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的战略主动及其能力研究”(项目编号:23CKS052)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网络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3SJZDSZ018)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主动性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23MLC001)。
-
文摘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深入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首要任务是阐释清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精髓要义与践行路径。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魂”与“根”、着眼“往”与“来”、聚焦“内”与“外”,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精髓要义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遵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系统展现了新时代文化的战略地位论、使命任务论、原则遵循论以及战略部署论等组成的严密思想体系。从践行路径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更加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断加强和巩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完善各项制度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拓展中华文明国际影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力量。
-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强国
两个结合
中华文明
-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论述的生成逻辑和重要创新
被引量:2
- 2
-
-
作者
王光森
-
机构
江苏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基地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9,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党忠诚的重要论述研究”(21BDJ00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演进历史的逻辑链条上,对党忠诚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要求和关键一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中,对党忠诚始终是核心命题和不变的焦点之一。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忠诚观,深刻总结了一百多年来党的政治建设经验,扬弃转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观念,以消除党内存在的伪忠诚与“两面人”现象为现实动因,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价值追求,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现实逻辑、价值逻辑等多重逻辑。考察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对党忠诚“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而呈现其理论创新特质和重要贡献,增强践行对党忠诚的思想自觉。
-
关键词
对党忠诚
党的政治建设
理想信念
“忠”文化
-
分类号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光森
韩镇业
-
机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研究基地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1,M0004,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党忠诚的重要论述研究”(21BDJ003)。
-
文摘
对党忠诚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和核心,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对党忠诚本身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因子。从历史哲学基础看,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对党忠诚保证全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并掌握历史主动。从实践哲学基础看,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知行合一”,而对党忠诚也要求发于内而形于外,并最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从价值哲学基础看,习近平坚持人民价值主体论,而对党忠诚本质上就是忠于人民、不负人民。从哲学维度考察习近平关于对党忠诚重要论述所蕴含的哲理学理,显然具有世界观、方法论意义。
-
关键词
习近平
对党忠诚
历史哲学
实践哲学
价值哲学
-
Keywords
Xi Jinping
loyalty to the Party
historical philosophy
practical philosophy
value philosophy
-
分类号
D2-0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与根本遵循
被引量:5
- 4
-
-
作者
宋建
-
机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0,共11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总体逻辑及实现机制研究”(22&ZD02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22JHQ00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积累和更新的现代形态,其生成离不开中西文明冲突与融合背景下的自我觉醒。近代中国先进分子通过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反思西方工业文明,开启了追寻新文明的历史进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实践主题上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换,在性质方向上实现从旧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跃迁,在功能定位上实现从服务于现代化到兼顾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提升,在价值指归上实现从复兴中华文明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拓展,在方法路径上完成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深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历史使命也是现实担当,应以文化自信抵制文化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以开放包容融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以守正创新连接传统文脉与时代呼声。
-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信
开放包容
守正创新
-
分类号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G12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