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改进措施——以镇江市丹阳市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婉熙 洪文龙 +2 位作者 许俊齐 戴照琪 宣文芳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选择,有助于丰富农民的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基于此,本研究详细介绍了丹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和培训成效,指出了丹阳市农民培训过程中存在农民队伍文化素质整体不... 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选择,有助于丰富农民的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基于此,本研究详细介绍了丹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和培训成效,指出了丹阳市农民培训过程中存在农民队伍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培训对象年龄结构偏大及培训和评估手段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丹阳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整改措施,如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培训机制;线上服务、线下培训齐发力;多方位宣传发动,营造培训氛围;强化监督检查,规范培训管理等。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积极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拓展培训形式、探索培训评估方法,有助于构建出一套符合农民文化层次、能让农民更好接受的培训体系,为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添砖加瓦,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丹阳市 新型职业农民 培训 现状与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小麦的氮磷钾肥料效应及养分吸收利用研究——以太湖流域丹阳市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网宇 陈功磊 +2 位作者 吴迪 张辉 蒋国龙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3期96-101,共6页
研究太湖流域江苏省丹阳市主栽小麦品种氮磷钾推荐用量及养分吸收状况,为引导该区域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改进的“3414”试验方案,设置梯度土壤肥力试验,研究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 研究太湖流域江苏省丹阳市主栽小麦品种氮磷钾推荐用量及养分吸收状况,为引导该区域科学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改进的“3414”试验方案,设置梯度土壤肥力试验,研究氮磷钾配合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施用氮、磷、钾肥料与缺素区相比相对增产效果为氮>钾>磷。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该区域2氮、磷、钾肥料最佳经济施用量分别为188.1、65.7、104.0kg/hm。合理施肥可促进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小麦对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0.2%、43.7%、36.0%。该区域养分推荐用量较好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壤肥效反应,并可为其他作物的区域施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小麦 改进的“3414”试验 产量 推荐施肥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丹阳市粮食类家庭农场的调查与分析
3
作者 王小莉 《农机科技推广》 2022年第11期58-59,61,共3页
目前,江苏省丹阳市拥有各类家庭农场2295家,其中粮食种植类1867家,占全市总量的81.35%;家庭经营土地面积为35.74万亩,其中耕地为33.37万亩。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有粮食类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9家,实际平均种植面积550亩、农业配套设施用地1... 目前,江苏省丹阳市拥有各类家庭农场2295家,其中粮食种植类1867家,占全市总量的81.35%;家庭经营土地面积为35.74万亩,其中耕地为33.37万亩。截止2021年底,全市共有粮食类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9家,实际平均种植面积550亩、农业配套设施用地1.72亩,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从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监测调查的情况看,粮食类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四方面突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家庭经营 设施用地 粮食种植 监测调查 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丹阳市 调查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化末期-灌浆初期干旱胁迫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景秀 周苗 +8 位作者 王晶 王岩 王旺 王开 郭保卫 胡雅杰 邢志鹏 许轲 张洪程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7,共15页
【目的】研究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土壤干旱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生理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水稻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供试材料,分别在穗分化末期至籽粒灌浆初期20 d(BAH)、穗分化末期10 d(BH)与... 【目的】研究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土壤干旱对优质食味粳稻根系形态生理与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水稻抗旱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粳9108和丰粳1606为供试材料,分别在穗分化末期至籽粒灌浆初期20 d(BAH)、穗分化末期10 d(BH)与灌浆初期10 d(AH)设置轻度干旱(LD,ψsoil=−20±5 kPa)、重度干旱(SD,ψsoil=−40±5 kPa)及常规水分(CK)处理。【结果】1)在处理结束当天、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干质量与根系活力均表现为SD<LD<CK,根冠比呈相反趋势。在处理结束时,BAH时段SD、LD均与CK差异显著,除根冠比外,BH、AH时段SD与CK差异显著,LD与CK无显著差异。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BAH时期SD与CK差异显著,除根尖数外LD与CK差异不显著,BH时期SD根系部分指标与CK差异显著,AH时期水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在处理结束时、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剑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表现为SD<LD<CK,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相反趋势。在处理结束时,BAH时段SD、LD各指标均与CK差异显著,除Ci外SD、LD间差异也显著,BH、AH时段SD各指标均与CK差异显著,LD与CK差异不显著。在处理结束后10 d、穗后30 d与成熟期,BAH时段SD与CK差异显著,LD与CK差异多不显著,BH时段SD的Pn、Tr、Fv/Fm较CK差异显著,而AH时段各指标在水分处理间差异多数不显著。3)三处理时段下各胁迫处理间产量均表现为SD<LD<CK,BAH、BH时段不同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AH时段LD、CK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均与SD差异显著。【结论】BAH时期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均会抑制根系生长与叶片光合能力,显著降低产量,其中轻度干旱影响较小。BH时期土壤重度干旱时,根、叶形态生理指标在处理结束后难以恢复至对照水平,AH时期轻度干旱、重度干旱处理各指标在处理结束后能较快恢复。可见,在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水稻根系和叶片生长对穗分化末期干旱胁迫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穗分化末期至灌浆初期 优质食味粳稻 干旱胁迫 根系形态生理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东绿聚能复合肥对武运粳23号产量·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5
作者 王子涵 曹文雅 +11 位作者 朱正康 彭斌 王树深 伏桐 丁周宇 杨英 舒小伟 周娟 姚友礼 黄建晔 王余龙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4期120-126,143,共8页
在盆栽和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中东绿聚能复合肥对武运粳23号水稻产量、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东绿聚能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盆栽和大田试验均能显著提高武运粳23号水稻的产量。施用量或施用比例越大增产幅度越大... 在盆栽和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中东绿聚能复合肥对武运粳23号水稻产量、根系性状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东绿聚能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盆栽和大田试验均能显著提高武运粳23号水稻的产量。施用量或施用比例越大增产幅度越大,越早施用增产效果越好,基肥增幅最大。从大田试验来看,MT5和HT5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优。产量增加主要是穗数的显著增加;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平均增加24.9%,对比、施用量、施用时期平均分别增加30.03%、23.66%、20.79%。随着绿聚能施用量的增加氮素累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在促分蘖、促大穗的肥料中,早施的效应明显大于晚施;对氮收获指数、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均有促进作用,随着绿聚能施用量的增加,后3个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栽后30 d的水稻单株不定根数、单株不定根总长、单株根干重、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均较低,单株根活力、最长根长、众数根长较高;抽穗期上述根系性状均高于对照,但冠根比低于对照。成熟期冠根比高于对照。由此可知,施用绿聚能复合肥能显著促进水稻穗数的增加,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聚能复合肥 水稻 产量 根系性状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夏红芳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22期107-108,共2页
水稻纹枯病,是典型的农业种植常见病症,对农作物的产量、颗粒饱满度等方面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江苏省丹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研究资料,着重对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达到明晰疾病治疗要点,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 水稻纹枯病,是典型的农业种植常见病症,对农作物的产量、颗粒饱满度等方面均会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江苏省丹阳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研究资料,着重对水稻纹枯病防治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以达到明晰疾病治疗要点,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实践中完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 防治策略 关键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冬季赤松茸栽培技术
7
作者 张丹凤 《农家致富》 2020年第17期34-35,共2页
一、整地作畦以露地为例,首先在栽培大田和栽培垄四周开好排水沟,沟深25厘米左右,确保可灌可排;然后把地整成垄形,中间稍高,两侧稍低,垄高10~15厘米、宽110~120厘米。二、栽培料处理新料栽培的基质主要有稻草等,应选择新鲜无霉变,不含... 一、整地作畦以露地为例,首先在栽培大田和栽培垄四周开好排水沟,沟深25厘米左右,确保可灌可排;然后把地整成垄形,中间稍高,两侧稍低,垄高10~15厘米、宽110~120厘米。二、栽培料处理新料栽培的基质主要有稻草等,应选择新鲜无霉变,不含农药和其他化学成分的稻草,并经充分暴晒后进行消毒预湿,然后就地整理成畦进行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地作畦 栽培技术 栽培料 垄高 排水沟 稻草 化学成分 秋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