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因素结合Box-Benhnken响应曲面法优化载青蒿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制备工艺
1
作者 胡迪迪 薛昊 +3 位作者 金旭东 李宛俞 徐湘迪 陈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599,1572,共9页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 本研究优化包载青蒿素(artemisinin,AR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PLGA-ART-NPs)的最优工艺。首先采用乳化-溶剂法制备纳米粒,以单因素实验确定乳化剂种类(聚乙烯醇、吐温80、泊洛沙姆)、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及载体-药物比例对粒径、载药量、包封率的影响;以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通过Box-Benhnken响应面法,进一步优化PLGA-ART-NPs制备工艺。结果表明聚乙烯醇乳化效果最好,以乳化剂浓度、水-油两相比例、载体-药物比例为影响因素,最优处方确定为:乳化剂浓度为0.017 g/mL,水-油两相比例为18∶1(V/V),载体-药物比例为10∶1(W/W)。以最优处方制备的纳米粒载药量为(4.43±0.22)%,zeta电位为-28.28±2.17 mV,表明本文优化后的处方工艺条件稳定,重复性良好,可行性高,制得的纳米溶液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青蒿素纳米粒 响应曲面法 单因素分析 乳化-溶剂挥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支持细胞糖脂代谢在生精细胞发育中的作用及机制
2
作者 李舒豪 孔亮 +1 位作者 梁景岩 马坦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65,共9页
睾丸支持细胞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精子发生的异常与睾丸支持细胞糖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睾丸支持细胞的代谢环境为缺氧,其主要的代谢方式包括糖酵解和脂肪酸β氧化,其中糖酵解是睾丸支持细胞为生精细胞提供能量的经典途径,而... 睾丸支持细胞在精子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精子发生的异常与睾丸支持细胞糖脂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睾丸支持细胞的代谢环境为缺氧,其主要的代谢方式包括糖酵解和脂肪酸β氧化,其中糖酵解是睾丸支持细胞为生精细胞提供能量的经典途径,而脂肪酸β氧化可能是睾丸支持细胞产生腺苷三磷酸的主要途径。目前睾丸支持细胞糖脂代谢与生精细胞发育的关系、糖代谢与脂代谢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包括性激素在内的多种激素可以通过调控内分泌影响睾丸支持细胞糖代谢。AMPK、mTOR、Akt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或抑制可以改变糖酵解相关转运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脂肪酸生成,影响睾丸支持细胞糖脂代谢过程。一些转录因子如PPARγ可通过直接与响应元件结合来调节下游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促进睾丸支持细胞脂肪酸氧化。本综述基于睾丸支持细胞糖脂代谢过程以及相关的实验研究结果,阐述了睾丸支持细胞中糖代谢和脂代谢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联系,并对男性不育症的临床潜在治疗方向进行了讨论,以期为男性不育症的精准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支持细胞 生精细胞 糖代谢 脂代谢 精子发生 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秀丽线虫为模型探究中药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裴雨晴 徐纯钰 +7 位作者 邵歆迪 朱煜洁 周思玥 郑执一 成飞 施萱 陈章悦(综述) 李华玲(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0-765,共6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现已发现AD与遗传、心脑血管、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多种致病因素有关,但仍未有明确的结论说明其发病机制。本文就秀丽线虫模型对AD病理机制的研究以及中药提取物对AD的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现已发现AD与遗传、心脑血管、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等多种致病因素有关,但仍未有明确的结论说明其发病机制。本文就秀丽线虫模型对AD病理机制的研究以及中药提取物对AD的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研究中药提取物对AD的缓解作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常用模型 秀丽线虫转基因株系 中药提取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萼木叶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4
作者 普智琳 虞婕 +4 位作者 张悦 张艳艳 徐海荣 董小耘 杨长水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09,共4页
从留萼木(Blachia pentzii(Müll.Arg.)Benth.)叶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醛(1)、丁香醛(2)、5-羟甲基糠醛(3)、去氢吐叶醇(4)、东莨菪内酯(5)、勾儿茶素(6)、3,3′,4-邻三甲基鞣花酸(7)、壬二... 从留萼木(Blachia pentzii(Müll.Arg.)Benth.)叶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12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醛(1)、丁香醛(2)、5-羟甲基糠醛(3)、去氢吐叶醇(4)、东莨菪内酯(5)、勾儿茶素(6)、3,3′,4-邻三甲基鞣花酸(7)、壬二酸(8)、熊果酸(9)、木栓酮(10)、β-谷甾醇(11)和豆甾醇(12)。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留萼木属(Blachia Baill.)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萼木 乙醇提取物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杨亚旭 邵丽娟 +3 位作者 朱晓舟 朱琦 孔桂美 卜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9-212,226,共5页
目的探究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从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其相关性并预测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情况。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进行常规血细胞分析、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 目的探究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情况,从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其相关性并预测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情况。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肝肾阴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进行常规血细胞分析、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Ig ARF Ig MRF,Ig G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检测、骨代谢指标检查和骨密度(BMD)检查。使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相关性并预测危险因素。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肝肾阴虚型RA患者64人。其中骨质疏松患者共30人,占46.88%。明显较湿热痹阻型RA发生率(18.18%)高。BMD与抗CCP抗体数值相关,骨质疏松的患者抗CCP抗体较高;血红蛋白数值与BMD有关,骨量正常组的血红蛋白数值较高。急性炎症指标与PTH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Ig MRF、抗CCP抗体、PTH水平与髋部BMD水平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年龄大于65岁患者较其他患者髋部骨质疏松的风险多约一倍;血沉异常患者的腰椎及髋部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均为血沉正常患者的10倍左右;抗CCP抗体高滴度患者腰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其他患者的7倍、髋部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其他患者的9倍余。结论年龄、ESR、抗CCP抗体水平与BMD值关系密切,均为继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其中年龄大于65岁,ESR、抗CCP抗体水平较高、血红蛋白水平较低的RA肝肾阴虚型患者,即RA控制不佳的肝肾阴虚型患者更易患继发性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骨代谢 骨质疏松 肝肾阴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素工业提取废料丙酮层中猫眼草黄素等3种多甲氧基黄酮富集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鑫 王可轩 +1 位作者 李东辉 陈靖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01-2006,共6页
为从青蒿素工业生产废料丙酮层中富集纯化猫眼草黄素、蒿黄素、槲皮万寿菊素3种活性多甲氧基黄酮。取一定量丙酮层,氯仿溶解,取与丙酮层生产废料质量相等的HPD-100大孔树脂拌样,挥干后上HPD-100大孔树脂,60%、70%、80%、90%EtOH/H 2O依... 为从青蒿素工业生产废料丙酮层中富集纯化猫眼草黄素、蒿黄素、槲皮万寿菊素3种活性多甲氧基黄酮。取一定量丙酮层,氯仿溶解,取与丙酮层生产废料质量相等的HPD-100大孔树脂拌样,挥干后上HPD-100大孔树脂,60%、70%、80%、90%EtOH/H 2O依次进行洗脱;以RP-HPLC-UV为目标化合物追踪方法,取含目标化合物的70%洗脱部分,上硅胶柱,以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100∶13馏份有黄色结晶(1),100∶15馏份有黄色结晶(2),100∶20馏份有黄色结晶(3),经TLC、RP-HPLC-UV及1H NMR、13 C NMR分析,确定为猫眼草黄素(1,3000 mg)、蒿黄素(2,1000 mg)、槲皮万寿菊素(3,500 mg),以上既为后续药效学研究提供原料,也为青蒿素工业废料循环利用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眼草黄素 蒿黄素 槲皮万寿菊素 青蒿素工业废料 多甲氧基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肝细胞色素P450的诱导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虞茜 万子衿 +4 位作者 朱燕萍 徐海荣 廖凯 刘峰 李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6-372,共7页
目的探索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对肝细胞中细胞色素P450(CYPs)的诱导及可能机制。方法 TP处理大鼠原代肝细胞或Hep G2细胞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CYPs的表达水平变化,并结合特异性抑制剂或基因敲低的方法分... 目的探索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对肝细胞中细胞色素P450(CYPs)的诱导及可能机制。方法 TP处理大鼠原代肝细胞或Hep G2细胞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CYPs的表达水平变化,并结合特异性抑制剂或基因敲低的方法分析TP诱导CYPs的可能机制。结果 TP能够分别诱导大鼠CYP1A2、2C7、2C11、2C12、2D2、2E1和3A1的mRNA表达,50 nmol·L^(-1)时诱导倍数分别为18.5、2.2、31.2、3.2、21.5、88.3、34.0;100 nmol·L^(-1)时诱导倍数分别为20.3、4.6、29.6、23.1、61.1、83.0、38.5。HepG2细胞中人CYP1A1、2B6、2C9、2C19、2D6、2E1和3A4也被TP诱导。大鼠原代肝细胞内核受体PXR和CAR的活性被TP下调;TP可上调肝细胞内p53的蛋白水平,p53活性抑制后TP对部分CYPs的诱导作用受到抑制。结论 TP可在肝细胞水平诱导CYPs表达,该诱导作用可能不通过核受体,p53可能参与了TP对部分CYPs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细胞色素P450 核受体 P53 肝细胞 HEPG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飞蓟在治疗慢性肝炎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8
作者 翟硕 李娜 +3 位作者 陈蓓宁 寇俊萍 邢为藩 张评浒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5期573-579,共7页
水飞蓟( Silybum marianum )是菊科水飞蓟属植物,其种子含有的黄酮类天然产物水飞蓟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保肝降酶、降脂等多种药理活性,且临床对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脏疾病均有显著疗效。本... 水飞蓟( Silybum marianum )是菊科水飞蓟属植物,其种子含有的黄酮类天然产物水飞蓟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保肝降酶、降脂等多种药理活性,且临床对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脏疾病均有显著疗效。本文就经典保肝药-水飞蓟素在治疗各类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及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水飞蓟素在抗肝炎领域的再次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飞蓟 慢性肝炎 保肝降酶 细胞因子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101555经Wnt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癌的侵袭和迁移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德望 夏群 +1 位作者 戚庭月 王成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83-1089,共7页
目的探讨circ-101555经Wnt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机制。方法收集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irc-101555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PTC临床... 目的探讨circ-101555经Wnt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机制。方法收集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应用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irc-101555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MTT法检测甲状腺癌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检测甲状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的能力变化;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178对下游靶基因Wnt1的调控;Western blot法分析circ-101555下游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Circ-101555 RNA在PTC组织中主要为阳性,而在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主要为阴性,PTC组织中circ-101555的阳性比值为0.758±0.11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072±0.012)(t=6.862,P<0.05)。Circ-101555表达与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结转移及合并其他良性甲状腺疾病均密切相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肿瘤大小、TNM分期和钙化均无相关性(P均>0.05)。MTT增殖活性检测表明:过表达circ-101555或敲低circ-101555对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无明显变化(P>0.05)。侵袭和迁移实验表明:与对照组[(58.6±6.46)个]相比,过表达circ-101555甲状腺癌细胞的侵袭数目增多[(93.6±9.28)个],而敲低circ-101555甲状腺癌细胞的侵袭数目明显减少[(26.82±5.44)个];与对照组相比[(50.95±7.21)个],过表达circ-101555后甲状腺癌细胞的迁移数目增多[(81.6±9.98)个],而敲低circ-101555甲状腺癌细胞的迁移数目明显减少[(23.86±6.42)个],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并通过qRT-PCR实验验证miR-1178是circ-101555的下游靶基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178与Wnt1的结合具有特异性,Wnt1是miR-1178的直接靶基因。Western blot和回复实验结果表明:无论circ-101555和miR-1178如何变化,Wnt1、β-catenin和MMP-9都受circ-101555的调控。结论甲状腺癌中circ-101555抑制了miR-1178表达,进而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甲状腺癌的侵袭和迁移,可为circ-101555治疗转移性PTC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circ-101555 miR-1178 WNT通路 迁移与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蛎共生菌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亚伟 孙丽 +3 位作者 韩旭 袁梦 王凤舞 申丽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4-151,共8页
为研究牡蛎共生菌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的化学成分,首先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粗浸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采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谱等现代波... 为研究牡蛎共生菌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的化学成分,首先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粗浸膏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采用高分辨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及文献比对的方法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最后采用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全球天然产物(GNPS)分子网络技术分析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结果从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粗浸膏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emodin(化合物1)、3-indolethanol(化合物2)、ω-hydroxy-emodin(化合物3)和(22E,24R)-8,14-epoxyergosta-4,22-diene-3,6-dione(化合物4);通过LC-MS/MS分子网络分析,从菌株ML-3发酵液中识别出6类22个化合物,包括11个蒽醌类化合物(3个二蒽醌和8个单蒽核蒽醌)、3个脂肪酸类化合物、4个环二肽、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吲哚生物碱和1个麦角甾醇等。Talaromyces sp. ML-3发酵液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潜在来源,本研究为后续化合物的导向分离和新活性化合物的挖掘提供了研究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菌 次生代谢产物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分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邹丽 王秀秀 +3 位作者 钱薇 杨蕴智 葛焱 许正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08-2613,共6页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向灌流、单酶解法获得单个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的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上INa的影响。结果五味子乙素(>3μm...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的影响。方法应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向灌流、单酶解法获得单个大鼠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的五味子乙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上INa的影响。结果五味子乙素(>3μmol/L)对INa可产生显著抑制作用(P<0.05,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五味子乙素(10、30μmol/L)可使钠通道的I-V曲线显著上移,但I-V曲线的激活电位、峰电位及形态未发生改变,使INa的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迁移(P<0.01),半数激活电位由给药前(-53.90±5.21) mV变为(-43.69±5.34) mV和(-40.80±3.23) mV。五味子乙素能使INa失活曲线向超级化方向移动(P<0.01),半数失活电压(对照、10μmol/L、30μmol/L)分别为(-57.80±6.21) mV、(-71.16±6.45) mV和(-81.03±7.53) mV。此外,五味子乙素还能显著延长INa失活后恢复时间(P<0.01),τ(对照、10μmol/L、30μmol/L)分别为(16.68±1.72) ms、(25.73±2.93) ms和(43.79±3.87) ms。结论五味子乙素能浓度依赖性阻滞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对其激活、失活和失活后恢复动力学特征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味子乙素 心室肌细胞 膜片钳 钠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肾纤维化机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华男 李佩芬 +4 位作者 李善义 张雪莹 董欣茹 杨明 沈维干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4-604,共11页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肾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TGF-β1处理和未处理的肾成纤维细胞NRK-49F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分析测序结果,以错误发现率低于0.05且log2FC绝对值大于1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 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肾纤维化的机制。方法:将TGF-β1处理和未处理的肾成纤维细胞NRK-49F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分析测序结果,以错误发现率低于0.05且log2FC绝对值大于1为标准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筛选差异表达基因中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并利用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的小鼠肾纤维化模型和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SE104954数据集对这些基因在肾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进行验证。结果:TGF-β1处理6、12和24 h后,分别有552、1209和1028个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发育、细胞死亡和细胞迁移过程中显著富集。KEGG分析显示,在TGF-β1诱导早期(TGF-β1处理6 h)主要表现为Hippo、TGF-β、Wnt信号通路的变化,而在TGF-β1诱导晚期(TGF-β1处理24 h)主要表现为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局灶黏附和黏附分子连接等相关通路的改变。在TGF-β1处理6 h时291个上调的差异表达基因中,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Vdr、Lef1、Ahr、Foxo1、Myc、Tcf7、Foxc2、Glis1等13个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在细胞模型中验证发现,TGF-β1可以诱导其中9个编码转录因子基因(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Vdr、Lef1、Myc、Tcf7)的表达,其余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TGF-β1处理后无显著变化。在动物模型验证中发现,Snai1、Irf8、Bhlhe40、Junb、Arid5a、Myc和Tcf7显著上调,而Vdr显著下调,Lef1无显著变化。在GSE104954数据集中验证发现,IRF8在糖尿病肾病患者和IgA肾病患者的肾小管间质中显著高表达,MYC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高表达,而其他7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对照组相似。结论:TGF-β1诱导肾成纤维细胞基因差异表达,Irf8和Myc可能是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 转化生长因子-Β1 成纤维细胞 肾纤维化 机制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栝楼瞿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大鼠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机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惠晓丹 朱虹 +2 位作者 张昊悦 孙峰 赵蓓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4,共6页
目的研究栝楼瞿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大鼠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的机制,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SD大鼠采用单侧肾切除及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构建大鼠糖尿病肾病(DN)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 目的研究栝楼瞿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大鼠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的机制,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SD大鼠采用单侧肾切除及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构建大鼠糖尿病肾病(DN)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DN模型组,栝楼瞿麦汤高、中、低剂量组,阳性药物(缬沙坦)组,另设正常组。治疗组从实验开始第4周起,栝楼瞿麦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以5.6、2.8、1.4g/kg ig,缬沙坦4.8×10^(-3) g/kg ig,正常组及模型组均给予2.8g/kg蒸馏水ig,每日1次,连续12周。于末次给药12h后,剖杀取大鼠肾组织。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光镜观察大鼠肾小球、肾小管组织结构变化;ELISA检测大鼠肾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生长因子(IGF)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组织p-p38、p-CREB、FN蛋白表达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大鼠肾组织FN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DN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比较,肾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肾组织中bFGF、IGF、MCP-1含量显著升高(P<0.01);p-p38MAPK、p-CREB、F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FNmRN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5)。经栝楼瞿麦汤干预后,各治疗组与DN模型组比较,肾组织病理变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组织中bFGF、IGF、MCP-1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肾组织中p-p38MAPK、p-CREB、FN蛋白表达水平下调;FNmRNA基因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栝楼瞿麦汤能通过抑制DN大鼠肾组织中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从而延缓DN的病理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栝楼瞿麦汤 P38MAPK通路 bFGF IGF MC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25
14
作者 徐沛 苏佩清 颜丙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6-219,共4页
癫痫是脑神经元的突然异常放电而导致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全球大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1-2]。癫痫还伴有大量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合并症,如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孤独症、自杀和偏头痛等。这... 癫痫是脑神经元的突然异常放电而导致暂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全球大约有5000万癫痫患者[1-2]。癫痫还伴有大量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合并症,如认知功能障碍、抑郁症、焦虑症、注意力缺陷、孤独症、自杀和偏头痛等。这些合并症对癫痫患者来说是巨大的问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治疗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认知障碍 抑郁症 焦虑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心理学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荣花 郑志慧 +3 位作者 张雨茜 闵锐 朱英 张评浒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共9页
冠状病毒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致病原,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致命威胁。宿主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但过激的免疫应答也会加重病毒感染和病理损伤。病毒免疫逃... 冠状病毒是人和动物的重要致病原,其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致命威胁。宿主固有免疫反应是宿主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但过激的免疫应答也会加重病毒感染和病理损伤。病毒免疫逃逸是冠状病毒的重要致病机制。本文主要从宿主免疫传感器、干扰素、细胞因子和冠状病毒免疫逃逸方面重点阐述了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以期为抗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COVID-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宿主固有免疫反应 免疫逃逸 免疫传感器 干扰素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后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璐佳 梁景岩 熊天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0-506,共7页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致死率高,而抑制神经炎症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因其来源广、直径小、有效成分多而被广泛关注。近期研究表明,MSC来源的外泌体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促炎反应活性,...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致死率高,而抑制神经炎症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间充质干细胞(MSC)来源的外泌体因其来源广、直径小、有效成分多而被广泛关注。近期研究表明,MSC来源的外泌体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的促炎反应活性,刺激其神经保护活性;也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抑制神经炎症。本文阐述了MSC来源的外泌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炎症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希望为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胶质细胞 炎症介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CSK9点突变家兔模型
17
作者 严坤宁 张婷 +2 位作者 查艺闻 梁景岩 成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9-238,共10页
目的: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点突变家兔模型。方法:根据Pub Med基因蛋白数据对人和兔的PCSK9蛋白功能区进行Blast分析,发现人PCSK9基因的386S(丝氨酸)氨基酸功能区与兔PCSK9基因的485S同源。... 目的: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点突变家兔模型。方法:根据Pub Med基因蛋白数据对人和兔的PCSK9蛋白功能区进行Blast分析,发现人PCSK9基因的386S(丝氨酸)氨基酸功能区与兔PCSK9基因的485S同源。根据家兔PCSK9基因的485S对应的碱基替换位置及序列分析结果设计3条单链向导RNA和1条单链寡核苷酸供体模板。将合成的单链向导RNA、Cas9 m RNA和单链寡核苷酸供体共同注射入家兔受精卵细胞质内并将胚胎移植入待孕母兔体内。对获得的F0代兔进行PCR、TA克隆、脱靶检测以鉴定PCSK9S386A是否突变成功。利用获得的PCSK9S386A基因点突变家兔进行繁殖,扩大群体。结果:共获得15只F0代兔,其中1只为PCSK9S386A点突变纯合子,2只为PCSK9S386A点突变杂合子,且该突变可以稳定遗传。结论: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了PCSK9S386A点突变家兔模型,为探究PCSK9功能减弱的分子机制,开发可靠、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点突变 CRISPR/Cas9 动物模型 新西兰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血管单元与脑梗死后免疫抑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梦琴 苏芃 +1 位作者 梁景岩 熊天庆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2-672,共11页
脑梗死的脑损伤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血管单元包括神经元、内皮细胞、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其失稳态直接参与了炎症免疫调节过程。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促使炎症过度反应协同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来启... 脑梗死的脑损伤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神经血管单元包括神经元、内皮细胞、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其失稳态直接参与了炎症免疫调节过程。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促使炎症过度反应协同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来启动脑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SIID),又以抗炎表型参与免疫抑制进展。SIID虽能缓解炎症导致的损伤,但同时导致脑卒中患者更易受到感染,导致全身性损伤而恶化病情。本文综述了SIID发生机制,神经血管单元重要组成细胞及其他相关免疫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以期为脑梗死的再通、预后及免疫调节治疗研究提供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神经血管单元 免疫抑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载体制备青蒿素速释型固体分散体工艺优化研究
19
作者 薛昊 苏婧钰 +5 位作者 陈文君 申雨玫 王可轩 李鑫 陈靖 杨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4期620-629,675,共11页
对载体类型影响青蒿素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度进行研究及优化制备工艺。以大豆卵磷脂与PEG 6000或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双分散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青蒿素速释型固体分散体,以溶出度为考察指标,单因素试验筛选载体类型及最佳制备工艺;并采用... 对载体类型影响青蒿素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度进行研究及优化制备工艺。以大豆卵磷脂与PEG 6000或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双分散载体,采用溶剂法制备青蒿素速释型固体分散体,以溶出度为考察指标,单因素试验筛选载体类型及最佳制备工艺;并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物相表征,明确载体-药物存在状态。结果表明在50 min内卵磷脂-PVP K30双载体比卵磷脂-PEG 6000药物溶出度更高,制备固体分散体为速释型,50 min内总溶出度87%以上,显著高于原料药和物理混合物,且优化最佳工艺条件为卵磷脂与PVP K30比为1∶7,搅拌时间30 min,无水乙醇用量20 mL。IR及DSC结果显示在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可能以无定型状态存在。双载体制备青蒿素速释型固体分散体工艺简单可行,可显著提高药物溶出度,为提高青蒿素疗效奠定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释型固体分散体 青蒿素 双载体 体外溶出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水岭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
作者 徐名扬 颜丙春 苏佩清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4期395-399,共5页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也被称为边缘带脑梗死),是发生在具有特征性位置的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的缺血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脑梗死类型。本文从CWI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及表现、影像学检查4个方...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也被称为边缘带脑梗死),是发生在具有特征性位置的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的缺血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脑梗死类型。本文从CWI的高危因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及表现、影像学检查4个方面回顾了近年的研究进展。其中关于CWI的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及表现、影像学检查3方面已日趋完善,但部分高危因素(诱因及原发病等)仍缺乏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 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