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医骨内科学》总结施杞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学术思想
1
作者 司誉豪 尹恒 +3 位作者 郭杨 潘娅岚 王礼宁 马勇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9-842,共4页
国医大师施杞是中医骨内科学奠基人,所著《中医骨内科学》详细阐述了基础理论、辨证治法、临证应用及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对《中医骨内科学》内容的理解,总结和归纳施教授治疗中医骨内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即治疗思想体系从整体观念、... 国医大师施杞是中医骨内科学奠基人,所著《中医骨内科学》详细阐述了基础理论、辨证治法、临证应用及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基于对《中医骨内科学》内容的理解,总结和归纳施教授治疗中医骨内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即治疗思想体系从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出发,以八纲辨证为首,并由“气血为先、调和脏腑、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少阳为枢”等理念共同构成,对骨伤科临床诊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杞 中医骨内科学 学术思想 八纲辨证 少阳为枢 气血为先 动静结合 筋骨并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炎症因子与骨质疏松症的因果关联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亮 郭翔云 +4 位作者 秦金然 刘庆庆 周勤峰 郭杨 章轶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69,共8页
目的评估炎症因子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GWAScatalog数据库中获取41个炎症因子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GWAS数据,芬兰数据库中获取OP的GWAS数据。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法(M... 目的评估炎症因子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从GWAScatalog数据库中获取41个炎症因子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GWAS数据,芬兰数据库中获取OP的GWAS数据。采用逆方差加权法(IVW)、MR-Egger回归法(MER)、加权中位数法(WME)、简单中位数法和加权中值方法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并以IVW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再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留一法评估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结果的影响。最后进行药物预测和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炎症因子的药理价值。结果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与OP和BM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其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与OP发生风险呈正相关;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与0~15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白细胞介素7(IL-7)与15~30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与30~45岁人群的BMD呈负相关;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与60岁以上人群的BMD呈负相关;MIP-1α与全年龄段人群的BMD呈负相关。此外,分子对接证明了药物与蛋白质的良好结合,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靶点的药理价值。结论通过孟德尔随机化方法全面评估了41种炎症因子对OP和BMD的因果效应,表明炎症因子与OP和BMD之间存在因果关联,提示OP患者可以在疾病早期通过干预炎症因子进而干预OP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免疫 炎症因子 骨质疏松症 孟德尔随机化 药物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血管钙化悖论”相关机制及调节因子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昱坤 周士杰 +5 位作者 王礼宁 张天驰 郭杨 张春雷 童凯 马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9-613,共5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和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危害其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传统观念中,它们往往被认为是与年龄相关的独立疾病;然而,愈来愈多的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直接相...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和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危害其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传统观念中,它们往往被认为是与年龄相关的独立疾病;然而,愈来愈多的研究揭示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直接相关性,通常被定义为“骨-血管钙化悖论”。“骨-血管钙化悖论”是连接骨骼疾病与血管疾病的桥梁,笔者就钙化悖论可能病理机制以及相关调节因子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概念与产生机制,为探究同时靶向干预骨与血管的潜在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血管钙化 骨-血管钙化悖论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阳主骨”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知鑫 司誉豪 +2 位作者 郭杨 刘孟敏 马勇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6-859,866,共5页
“少阳主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从经络、脏腑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少阳”与“骨”的关系,是除“肾主骨”之外临床诊疗慢性筋骨病的又一指导思想。通过对近年来“少阳主骨”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少阳主骨”理论指导下中医内外治法... “少阳主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从经络、脏腑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少阳”与“骨”的关系,是除“肾主骨”之外临床诊疗慢性筋骨病的又一指导思想。通过对近年来“少阳主骨”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少阳主骨”理论指导下中医内外治法治疗慢性筋骨病疗效显著。同时,生物学机制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通过降低炎症介质水平、抑制血管翳形成、介导骨转换相关通路、干预细胞衰老凋亡等方式治疗少阳所主之骨病。此外,结合肝性骨病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肝-骨轴”与“少阳主骨”的理论内涵一致,基于此提出从“肝-骨轴”角度研究“少阳主骨”相关机制的新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阳主骨 枢机不利 和解少阳 慢性筋骨病 骨质疏松症 骨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 肝-骨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FKBP15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
5
作者 朱弈桦 孙海涛 +5 位作者 彭晨健 杨浩淼 储旭东 郭杨 马勇 王礼宁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8-525,548,共9页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PMOP-SXXY)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PMOP-SXXY)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初期纳入PMOP-SXXY和骨量正常女性患者共10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PBMC,使用Trizol法进行RNA提取并进行文库构建,后利用RNA测序技术得到lncRNA和mRNA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lncRNAs(differential expressed lncRNA,DElncRNAs)和mRNAs(differential expressed mRNA,DEmRNAs)(筛选标准为表达倍数变化FC≥2,P<0.05);根据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同时选择显著差异表达的10个lncRNAs与20个mRNAs进行lncRNA-mRNA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潜在可作为生物诊断标志物的lncRNAs;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潜在lncRNAs作为PMOP-SXXY诊断标志物的诊断价值;后再次纳入PMOP-SXXY和骨量正常女性患者共30例,行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对筛选结果进行外部验证。结果①与骨量正常组相比,PMOP-SXXY组中共2599个DElncRNAs和751个DEmRNAs。②GO富集分析中发现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蛋白结合上以及膜、质膜、胞外基质等细胞组分上;KEGG分析则显示差异表达的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ECM-receptor interaction)、PI3K-Akt信号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焦点粘连(Focal adhesion)、癌症通路(Pathways in cancer)和蛋白质消化与吸收(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等信号通路中;lncRNA-mRNA相关性网络显示,lncRNA FKBP15具有最多的节点数,共15个,其次为lncRNA HMGCR、lncRNA SLC25A37和lncRNA IQGAP1等。③利用ROC曲线分析筛选出对PMOP-SXXY诊断具有较好预测价值的lncRNAs:lncRNA FKBP15:其AUC为1.000,95%CI:1.000~1.000;lncRNA SLC25A37:其AUC为0.900,95%CI:0.690~1.000;lncRNA HMGCR:其AUC为1.000,95%CI:1.000~1.000;lncRNA IQGAP1:其AUC为0.960,95%CI:0.843~1.000,其中lncRNA FKBP15和lncRNA HMGC的诊断价值最高。④qPCR结果显示,lncRNA FKBP15、lncRNA HMGCR、lncRNA SLC25A37和lncRNA IQGAP1与PMOP-SXXY的发生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lncRNA FKBP15在PMOP-SXXY组和正常组中具有更明显的差异性表达。结论lncRNA FKBP15在PMOP-SXXY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PMOP-SXXY的临床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肾虚血瘀证 lncRNA 潜在生物标志物 R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远智 王礼宁 +5 位作者 郭杨 胡玥 张亚峰 尹恒 张春雷 马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18-1523,共6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早期识别骨折高危风险,采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进而降低骨折风险尤为重要。预测模型能够对骨折风险进行分层预测,对骨折的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数量众多、方法不...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早期识别骨折高危风险,采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进而降低骨折风险尤为重要。预测模型能够对骨折风险进行分层预测,对骨折的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数量众多、方法不一,本文从模型构建方法的角度出发,对比传统统计学方法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的优劣,总结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临床医师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早期诊断(识别)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肾通络止痛方抑制巨噬细胞衰老改善BMSC成骨分化和老年性骨质疏松模型小鼠骨丢失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天驰 李沐哲 +6 位作者 牛园园 郭杨 王礼宁 田霖坤 王遇珩 王泉荃 马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9-260,共12页
目的探讨温肾通络止痛方调控巨噬细胞衰老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过氧化氢制备衰老巨噬细胞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含药血清低剂量组、含药血清高剂量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以及qPCR... 目的探讨温肾通络止痛方调控巨噬细胞衰老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SOP)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过氧化氢制备衰老巨噬细胞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含药血清低剂量组、含药血清高剂量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以及qPCR、Western blot检测衰老指标p21和p53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衰老的影响。使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染色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qPCR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分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CD206、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mRNA水平,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分子精氨酸酶(Arginase,ARG1)和iNOS的蛋白表达,评估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qPCR检测成骨相关指标骨钙蛋白(Osteocalcin,OCN)、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Ⅰα1,Col1a1)、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的mRNA水平以及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评估含药血清处理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成骨分化的影响。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温肾通络止痛方低剂量组、温肾通络止痛方高剂量组,D-半乳糖制备SOP小鼠模型。Micro-CT分析小鼠股骨微结构,HE染色检测小鼠股骨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胫骨衰老相关分子p21、p53和成骨相关指标OCN、Runx2蛋白表达水平,qPCR检测小鼠胫骨衰老相关分子p21、p53 mRNA和巨噬细胞极化相关分子IL-6、iNOS、CD206、IL-10 mRNA的表达水平,评估温肾通络止痛方对小鼠SOP模型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温肾通络止痛方含药血清干预后,衰老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21和p5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P<0.001)。此外,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H_(2)O_(2)诱导的巨噬细胞ROS的产生(P<0.05,P<0.001)、线粒体膜电位下降(P<0.05)。含药血清处理后,巨噬细胞M1相关基因iNOS的mRNA表达下调(P<0.01),M2相关基因CD163和CD206 mRNA表达上调(P<0.05),iNOS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ARG1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5)。含药血清处理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增加ALP阳性细胞数(P<0.01,P<0.001)、茜素红阳性面积(P<0.05),以及升高成骨相关基因Runx2、Col1a1和OCN mRNA表达(P<0.05,P<0.01)。Micro-CT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温肾通络止痛方组小鼠股骨BMD、BV/TV、Tb.N显著增加(P<0.05,P<0.01,P<0.001),Tb.Sp显著降低(P<0.05,P<0.01);HE结果显示,骨小梁明显改善,数量增多变宽。此外,温肾通络止痛方可显著抑制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胫骨衰老相关基因p21和p53 mRNA和蛋白上调(P<0.05,P<0.001,P<0.0001),促进成骨相关指标OCN、Runx2蛋白表达(P<0.01,P<0.0001),促进M1相关基因IL-6和iNOS下调(P<0.05),同时可促进M2相关基因IL-10和CD206表达(P<0.05,P<0.01)。结论温肾通络止痛方可能通过抑制巨噬细胞衰老,促进BMSC成骨分化,从而发挥抗骨质疏松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骨质疏松 温肾通络止痛方 巨噬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微生物介导免疫系统影响骨代谢
8
作者 叶灵山 华臻 +2 位作者 李绍烁 孟晓辉 王建伟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4-532,共9页
近期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iota,GM)可通过调控宿主代谢水平、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途径影响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其中,GM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或介导免疫过程相关信号通路调控骨代谢是重要一环。本文... 近期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iota,GM)可通过调控宿主代谢水平、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途径影响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其中,GM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发育分化或介导免疫过程相关信号通路调控骨代谢是重要一环。本文总结GM通过影响宿主免疫系统在OP进程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以期为未来预防或治疗OP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免疫系统 骨代谢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反馈对中医阴阳消长的理解
9
作者 赵瑞华 郭杨 +2 位作者 吴承杰 马俊杰 马勇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60-3864,共5页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限度、时空里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以阴阳交感为前提,以阴阳对立、互根为基础的事物量变的过程,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形式之一,用以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中医阴阳学说指出,阴阳通过同消同长...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限度、时空里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以阴阳交感为前提,以阴阳对立、互根为基础的事物量变的过程,是阴阳运动变化的形式之一,用以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中医阴阳学说指出,阴阳通过同消同长和互为消长2种调节方式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生物反馈是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生物反馈原理广泛应用于近代系统科学,主要通过正反馈与负反馈共同维持机体的稳定。通过剖析中医阴阳消长与生物学反馈的关联,发现二者之间有着相通之处:“正反馈”与“阴阳同消同长”都是通过相互协同的作用方式促进机体平衡,“负反馈”与“阴阳互为消长”都是通过相互制约的方式维持机体稳定。同时列举名家名方进一步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以系统论的角度审视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阴阳学说的科学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消长 阴阳同消同长 阴阳互为消长 生物反馈 正反馈 负反馈 系统论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肾通督方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促进脊髓损伤大鼠恢复
10
作者 张昊恒 陈思娴 +6 位作者 郭杨 赵瑞华 李沐哲 孙孝先 马勇 俞云飞 吴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04-913,共10页
目的研究温肾通督方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组、温肾通督方低剂量组、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温肾通督方高剂量组、3BDO组以及3BDO+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通过改良A... 目的研究温肾通督方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强的松组、温肾通督方低剂量组、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温肾通督方高剂量组、3BDO组以及3BDO+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通过改良Allen s法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造模1 d后开始干预,连续给药14 d。给药期间,通过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评估各组大鼠运动功能。造模第3、7、14天,采用HE染色观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IL-4、IL-10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组织Beclin1、LC3B、p62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CD16、CD206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组织Beclin1、LC3B及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肾通督方中剂量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升高,脊髓组织排列紊乱、脊髓空泡和炎性浸润现象显著改善,尤以第14天差异最为显著。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1β、IL-6表达水平增加(P<0.01),IL-4、IL-10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温肾通督方组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IL-4、IL-10水平显著增加(P<0.05,P<0.01);与温肾通督方组相比,3BDO组小鼠血清IL-1β、IL-6浓度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M1/M2比例、P62蛋白表达、p-Akt/Akt及p-mTOR/mTOR比值均显著增加(P<0.05,P<0.01),Beclin1相对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肾通督方组脊髓组织M1/M2比例、p-Akt/Akt及p-p70S6K/p70S6K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3BDO组Beclin1蛋白水平下降,p-Akt/Akt、p-mTOR/mTOR比值增加(P<0.05,P<0.01)。与温肾通督方组比较,3BDO组和3BDO+温肾通督方组M1/M2比例增加(P<0.01),3BDO组Beclin1、LC3B蛋白阳性率显著下降(P<0.01),3BDO+温肾通督方组p-p70S6K/p70S6K的比值显著增加(P<0.01)。结论温肾通督方可促进脊髓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为通过调控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从而减轻脊髓神经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Akt/mTOR通路 温肾通督方 自噬 炎症反应 小胶质细胞 3BDO 小胶质细胞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二至丸治疗LPS诱导小鼠肝炎的药效物质及机制研究
11
作者 李雪 薛傲 +6 位作者 李光 杨萌 赵红梅 赵灿 任毅帆 张亚峰 张宁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7-627,共11页
目的:探究二至丸治疗肝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9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脂多糖,LPS)和二至丸组(EZP),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复制肝炎小鼠模型,利用全自动生化仪对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 目的:探究二至丸治疗肝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9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模型组(脂多糖,LPS)和二至丸组(EZP),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复制肝炎小鼠模型,利用全自动生化仪对小鼠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进行测定;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小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UPLC-Q-TOF-MS/MS检测二至丸的入肝成分;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差异代谢产物;网络药理学预测二至丸入肝成分的潜在靶点与通路。结果:与Control组比,LPS组小鼠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增高,肝组织TNF-α和IL-1β水平增高,肝小叶结构异常,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PS组小鼠给予二至丸干预后,可有效逆转上述指标。液质联用分析共鉴定出木犀草素、芹菜素和阿魏酸等24个入肝成分;肝脏代谢组学筛选出ADP、谷氨酸和谷胱甘肽等31个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到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6条代谢通路;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二至丸入肝成分与肝炎的交集靶点303个,PPI网络筛选得到22个核心靶点,涉及HIF-1、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结论:该研究初步揭示了二至丸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改善LPS诱导小鼠肝炎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至丸 肝炎 UPLC-Q-TOF-MS/MS 药效物质 网络药理学 非靶向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骨代谢功能细胞中的机制与展望 被引量:7
12
作者 秦金然 王亮 +5 位作者 王礼宁 朱三木 马勇 谢雁鸣 魏戌 章轶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13-1818,1825,共7页
细胞铁死亡表型在骨代谢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主要归因于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抗氧化系统失调以及铁代谢异常,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笔者总结了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并... 细胞铁死亡表型在骨代谢疾病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主要归因于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抗氧化系统失调以及铁代谢异常,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笔者总结了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并从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骨代谢效应细胞角度,分述骨代谢稳态失衡状态下铁死亡表型的作用机制进展、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以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骨代谢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与治疗策略选择奠定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骨质疏松 治疗策略 机制 功能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天赐 郭杨 +3 位作者 王礼宁 马学智 任帅 马勇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33-1837,共5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对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有着巨大威胁,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现有的医疗技术手段对该病的诊断仍存在诸多不足。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将常规的影像学图像转化为可挖掘的数据,...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对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有着巨大威胁,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现有的医疗技术手段对该病的诊断仍存在诸多不足。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将常规的影像学图像转化为可挖掘的数据,经人工智能算法处理后构建相关模型,进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精准的结果。目前该技术在骨质疏松症诊断中表现出巨大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笔者从影像组学在骨质疏松骨量评价、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预测及诊断等方面展开综述,并探讨当前该技术在骨质疏松症方面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影像组学 纹理分析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外泌体血清制备方法筛选及对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司誉豪 马勇 尹恒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9-455,共7页
目的研究制备去外泌体血清的超速离心方法,并评估对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为研究成骨、破骨细胞来源外泌体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用NTA技术比较目前3种主流超速离心法以及商品化去外泌体血清的纳米颗粒去除效果,筛选... 目的研究制备去外泌体血清的超速离心方法,并评估对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为研究成骨、破骨细胞来源外泌体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用NTA技术比较目前3种主流超速离心法以及商品化去外泌体血清的纳米颗粒去除效果,筛选最佳方法,并用Western blot验证。然后将最佳去外泌体血清作为Exo-free组,普通胎牛血清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原代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利用ALP染色法、茜素红染色法观察成骨细胞成熟与矿化,EdU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情况;应用TRAP评估破骨细胞诱导情况,并记录骨吸收陷窝数量分析骨吸收功能。结果NTA显示方法一(纯胎牛血清,100000×g,4℃,离心18 h)所得去外泌体血清效果最佳,纳米颗粒清除率达99.31%,优于商品化血清及其他两种方法,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方法一所得血清中外泌体标志蛋白CD9、CD63、TSG101表达均明显下降。Exo-free组成骨细胞ALP染色阳性面积、矿化结节面积和增殖活性均略低于对照组,而早期与晚期凋亡率略高于对照组,但上述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Exo-free组与对照组骨髓单核细胞均在第5天呈现出明显融合迹象,且两组TRAP染色阳性面积及骨吸收陷窝数量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方法一超速离心法(纯胎牛血清,100000×g,4℃,离心18 h)可高效去除血清外泌体,降低后续实验干扰,且去外泌体血清对成骨、破骨细胞生物活性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外泌体 超速离心法 骨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对阿尔茨海默病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雷霞 王加朋 +6 位作者 佟玉良 张金凤 苏婷 于浩 金美玲 徐红丹 张宁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5-619,共5页
目的 从线粒体功能损伤角度探讨六味地黄丸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D)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以C.elegans为模式生物,实验分为空白组(CL2122型)、模型组(CL2355型)、阳性药组(CL2355型,50 mmol/L二甲双胍)和... 目的 从线粒体功能损伤角度探讨六味地黄丸提取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D)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以C.elegans为模式生物,实验分为空白组(CL2122型)、模型组(CL2355型)、阳性药组(CL2355型,50 mmol/L二甲双胍)和六味地黄丸低、中、高剂量组(CL2355型,0.5、1.0、2.0 mg/mL)。通过行为学方法观察线虫的学习记忆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线虫体内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paqr-1、aak-1、sir-2.1 mRNA表达。结果 六味地黄丸提取物提高了模型组线虫的化学趋向性(P<0.01),并显著改善其学习记忆能力。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p-AMPK和SIRT1蛋白表达降低(P<0.01),aak-1、sir-2.1、paqr-1 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和六味地黄丸中、高剂量组p-AMPK和SIRT1蛋白表达升高(P<0.01),aak-1、sir-2.1、paqr-1 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 六味地黄丸通过增强AD模型线虫脂联素受体1(AdipoR1)表达,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改善中枢神经线粒体功能,修复神经元损伤,从而发挥对AD模型线虫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阿尔茨海默病 秀丽隐杆线虫 线粒体损伤 AMPK/SIRT1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母-黄柏药对改善D-半乳糖诱导衰老小鼠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加朋 王雅梦 +4 位作者 赵德萍 薛傲 张金凤 张宁 雷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9-746,共8页
目的:研究知母-黄柏药对(简称“知柏”)对D-半乳糖(D-gal)诱导衰老模型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gal 125 mg/kg)、吡拉西坦组(468 mg/kg)、知柏组(4.5 g/kg)和雷帕... 目的:研究知母-黄柏药对(简称“知柏”)对D-半乳糖(D-gal)诱导衰老模型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5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D-gal 125 mg/kg)、吡拉西坦组(468 mg/kg)、知柏组(4.5 g/kg)和雷帕霉素哺乳靶蛋白(mTOR)抑制剂组(依维莫司,RAD001,3mg/kg),每组15只。通过D-gal建立小鼠衰老模型,并连续8周灌胃给予知柏水煎液。采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测试评价衰老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变化情况;尼氏染色和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和突触的病理形态变化;收集海马组织以测定脑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中泛素结合蛋白62(P62)、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1)、突触素(Syn)、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海马中Syn、AMPK、mTO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Morris水迷宫和新物体识别测试中表现出认知功能显著降低(P<0.01)。在模型组中,海马区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排列松散,神经元形态不规则,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树突分支数量以及树突棘密度也显著减少。模型组小鼠海马中ATP水平、P62、Syn、PSD-95、mTOR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Beclin-1表达显著升高(P<0.01),pAMPK/AMPK蛋白含量比值和AMPK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Syn和mTOR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吡拉西坦组和知柏组小鼠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表现为Morris水迷宫测试中潜伏期的显著缩短(P<0.01),穿越平台次数和靶象限停留时间显著增加(P<0.01),以及新物体识别指数的显著升高(P<0.01),海马区树突棘密度显著增加(P<0.01),神经元损伤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海马中ATP水平、P62、Syn、PSD-95和mTOR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Beclin-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AMPK/AMPK蛋白含量比值和AMPK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Syn、mTOR基因表达显著升高(P<0.01)。抑制剂RAD001组与模型组结果相似,经知柏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回调。结论:知柏可能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过度自噬,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由D-gal引起的小鼠认知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母-黄柏药对 D-半乳糖 衰老 认知障碍 AMPK/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母-黄柏对D-gal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异常自噬的影响
17
作者 刘宇欣 王雅梦 +6 位作者 成思敏 朱紫悦 金美玲 赵德萍 徐红丹 雷霞 张宁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459-1467,共9页
目的:通过观察海马内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知母-黄柏药对(AP)改善D-半乳糖(D-gal)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AP组,自噬诱导剂依维莫司(RAD001)组,除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 目的:通过观察海马内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知母-黄柏药对(AP)改善D-半乳糖(D-gal)模型小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AP组,自噬诱导剂依维莫司(RAD001)组,除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各组均注射0.125 g·kg^(-1)·d^(-1)的D-gal以复制认知功能障碍模型。通过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认知功能障碍情况,HE染色及尼氏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状态以及尼氏小体数量,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中LC3及P62阳性细胞数量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海马中与自噬相关蛋白ULK1、LC3、Beclin-1、P62等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中ULK1、Beclin-1、P62等基因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和尼氏体出现严重丢失,且排列紊乱;海马内ULK1、LC3、Beclin-1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P<0.01,P<0.05),P62蛋白及基因表达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吡拉西坦组、AP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提高,神经元、尼氏体丢失现象减少;海马内ULK1、LC3、Beclin-1蛋白及基因表达下降(P<0.01),P62蛋白及基因表达升高(P<0.01)。RAD001组显示AP给药后可部分逆转细胞过度自噬现象。结论:AP可以改善D-gal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海马区细胞过度自噬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母-黄柏药对(AP) D-gal模型 认知功能障碍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味地黄丸入血、入脑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雪 佟玉良 +6 位作者 夏天利 左坤 于浩 王迪 张宁 赵继会 雷霞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534-3539,共6页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入血、入脑成分。方法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双蒸水、六味地黄丸混悬液(1.62 g/kg),于0.5、1、1.5、2 h采血,抽取脑脊液,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LTQ-Orbitrap-MS)法进行... 目的分析六味地黄丸入血、入脑成分。方法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双蒸水、六味地黄丸混悬液(1.62 g/kg),于0.5、1、1.5、2 h采血,抽取脑脊液,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LTQ-Orbitrap-MS)法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出38种入血成分,其中29种为原型,9种为代谢产物,同时还鉴定出10种原型入脑成分。结论六味地黄丸入血、入脑成分大多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为该制剂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用的发挥奠定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丸 入血成分 入脑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LTQ-Orbitra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