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红素-薏苡仁组分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内抗肺癌药效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黄萌萌 李萍 +3 位作者 刘玉萍 刘聪燕 瞿鼎 陈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1期1801-1808,共8页
目的:以薏苡仁油和薏苡仁多糖作为双功能辅料包埋雷公藤红素,制备雷公藤红素-薏苡仁组分微乳(Tripterine-Coix seed Components Microemulsions,TCC-MEs),评价其体内抗肺癌疗效。方法:采用超临界萃取法获取薏苡仁油,残渣热水浸提、分级... 目的:以薏苡仁油和薏苡仁多糖作为双功能辅料包埋雷公藤红素,制备雷公藤红素-薏苡仁组分微乳(Tripterine-Coix seed Components Microemulsions,TCC-MEs),评价其体内抗肺癌疗效。方法:采用超临界萃取法获取薏苡仁油,残渣热水浸提、分级醇沉法制备薏苡仁多糖;以薏苡仁油作为油相,薏苡仁多糖水溶液作为水相,RH40为表面活性剂,PEG400为助表面活性剂,包埋雷公藤红素,一步滴定法制备TCC-MEs;借助动态光散射纳米激光粒度仪和高效液相分别测定其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zeta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皮下注射肿瘤细胞法构建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模型,采用TCC-MEs灌胃方式考察其体内抗肺癌活性,并通过组织HE染色及生化指标评价其肝肾毒性。结果:TCC-MEs最佳处方为薏苡仁油400 mg,RH40 300mg,PEG400 100 mg,薏苡仁多糖50 mg,雷公藤红素10 mg;雷公藤红素包封率为(90.72±0.28)%,载药量为(1.08±0.17)%,微乳平均粒径为(43.86±0.22)nm,PDI为0.10±0.01,Zeta电位为(-13.14±1.35)mV,TCC-MEs体内抗肺癌活性显著优于各对照组,且治疗后未见明显肝肾毒性。结论:所得TCC-MEs常规辅料用量少,粒径小,且稳定性高,雷公藤红素与薏苡仁组分整合至微乳体系后具有协同减毒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油 薏苡仁多糖 雷公藤红素 微乳 抗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云艳 瞿鼎 +2 位作者 郭梦斐 秦越 陈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31-438,共8页
纳米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系统毒性,在替代传统化疗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肿瘤中药有着许多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 纳米给药系统是靶向递送抗肿瘤药物的理想载体,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系统毒性,在替代传统化疗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肿瘤中药有着许多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性成分的吸收障碍以及体内的无选择性分布,抗肿瘤中药的治疗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通过对纳米给药系统和中药多组分在抗肿瘤领域优势的有机整合,多种中药纳米给药系统见于报道:在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能力,增加药物体内外稳定性,智能调节组分释放以及增效减毒方面优势显著,大量的研究实例丰富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策略,也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数据,本文以靶向策略方式为切入点,综述了近年来中药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纳米给药系统 抗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PP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车晓瑜 秦晓颖 +1 位作者 陈彦 刘玉萍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0-1836,共7页
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s/phosphodiesterases,ENPPs)参与一系列生理过程中不同嘌呤核苷酸的水解。最近几年发现其也参与肿瘤进展,ENPP1在肿瘤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肿瘤增殖、转移、免疫、复发等方... 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ecto-nucleotide pyrophosphatases/phosphodiesterases,ENPPs)参与一系列生理过程中不同嘌呤核苷酸的水解。最近几年发现其也参与肿瘤进展,ENPP1在肿瘤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肿瘤增殖、转移、免疫、复发等方面,而且推测ENPP1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预后指标。ENPP1通过参与调控ATP/腺苷平衡来促进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其与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交叉,通过水解效应子2′,3′-环GMP-AMP损害其强大的免疫反应。因此,ENPP1阻断成为引发免疫重塑,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现有的ENPP1抑制剂主要包括天然小分子化合物、核苷酸类、非核苷酸类ENPP1抑制剂、新型小分子ENPP1抑制剂。迄今为止,已开发的少量ENPP1抑制剂较少用于体内实验,尚处于开发出有效的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阶段,关于ENPP1抑制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该文总结并讨论了ENPP1在肿瘤中的作用,并汇总了现有的各类ENPP1抑制剂及其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制备候选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PP1 肿瘤免疫 ENPP1抑制剂 肿瘤增殖 肿瘤转移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细胞外泌体的抗肿瘤转移研究进展及思考
4
作者 刘玉萍 陈彦 +1 位作者 黄萌萌 傅荣萍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2017年第11期1773-1780,共8页
外泌体是一种来源于细胞、直径为40-130 nm的纳米级囊泡结构,能够携带大量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命信息,在细胞与细胞通讯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不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重要的功能,在疾病状态下如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外泌体同样... 外泌体是一种来源于细胞、直径为40-130 nm的纳米级囊泡结构,能够携带大量的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生命信息,在细胞与细胞通讯之间发挥重要的作用。外泌体不仅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具有重要的功能,在疾病状态下如肿瘤转移等过程中外泌体同样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也是肿瘤复发、治疗失败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因分子机制复杂,转移灶隐匿及药物难以到达等导致肿瘤转移治疗困难。本文介绍了外泌体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以及从源头、功能和信号抑制等角度探讨如何利用外泌体达到治疗肿瘤转移的策略,重点介绍了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治疗肿瘤转移的前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靶向外泌体,有望建立器官靶向性载药系统、外泌体介导信号切断等治疗体系,将为肿瘤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肿瘤转移 治疗 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免疫交联”策略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5
作者 毛登烜 赵杨 +1 位作者 刘玉萍 陈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2-218,共7页
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希望,然而肿瘤血管与免疫微环境之间相互交错的复杂关系导致其疗效不如人意。散乱的肿瘤血管阻碍CD8^(+)T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 恶性肿瘤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希望,然而肿瘤血管与免疫微环境之间相互交错的复杂关系导致其疗效不如人意。散乱的肿瘤血管阻碍CD8^(+)T细胞进入肿瘤微环境,而且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驱动力VEGF干扰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抑制T细胞的启动,VEGF还诱导CD8^(+)T细胞的耗竭。同时,多种先天免疫细胞和获得性免疫细胞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加速失控的血管生成,促进血管不成熟。因此,靶向肿瘤血管和免疫是加强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有潜力的策略。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运用血管与免疫相互干预的策略来进行联合抗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综述对免疫和血管交联肿瘤微环境进行总结与讨论,综述了近几年内运用血管-免疫相互干预策略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 血管 交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疹方通过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而减轻EGFR抑制剂所致小鼠皮肤毒性
6
作者 王心甜 程呈 +3 位作者 罗玲 陈彦 刘玉萍 邢海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2-1399,共8页
目的:探讨消疹方(Xiaozhen Fang,XZF)减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诱导的小鼠皮肤毒性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建立皮肤毒性小鼠模型,设置空白组、厄洛替尼(150 mg/kg)组、厄洛替尼(150 mg/kg... 目的:探讨消疹方(Xiaozhen Fang,XZF)减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诱导的小鼠皮肤毒性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建立皮肤毒性小鼠模型,设置空白组、厄洛替尼(150 mg/kg)组、厄洛替尼(150 mg/kg)和消疹方(45 g/kg)联合给药组,每组5只。评估动物皮肤毒性严重程度、体重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皮肤组织中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胱天蛋白酶1(caspase-1)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免疫荧光分析皮肤组织中GSDME、IL-1β、caspase-1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HacaT细胞,制备XZF含药血清,厄洛替尼刺激细胞24 h后,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XZF含药血清干预24 h,采用MTT法评估细胞活力,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同时通过免疫荧光分析p53结合蛋白1(p53-binding protein 1,53BP1)的表达情况。结果:皮肤毒性小鼠模型经XZF治疗后,皮疹发生率降低,四肢红肿程度减轻,体重显著升高(P<0.05),背部组织中GSDMD、GSDME、IL-1β、caspase-1和NLRP3表达水平下调(P<0.05或P<0.01);经XZF含药血清干预后,HacaT细胞焦亡显著受到抑制(P<0.01),电镜下观察细胞表面相对完整,没有明显的孔洞或损伤,且细胞中53BP1蛋白免疫荧光强度显著下调(P<0.01)。结论:消疹方对EGFR抑制剂诱导的小鼠皮肤毒性具有逆转作用,其可能通过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焦亡从而发挥细胞保护效应,从而减轻其引起的皮肤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疹方 厄洛替尼 皮肤毒性 细胞焦亡 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薏方有效组分及其配伍的体内外抗肺癌活性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聪燕 刘玉萍 +3 位作者 马益华 陈彦 周静 黄萌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48-2252,共5页
目的研究灵薏方各单味药有效组分(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和百合总生物碱)及其配伍的体内外抗肺癌活性。方法采用MTT法,考察了灵薏方单味药有效组分及其配伍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以Lewis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免疫器官(... 目的研究灵薏方各单味药有效组分(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和百合总生物碱)及其配伍的体内外抗肺癌活性。方法采用MTT法,考察了灵薏方单味药有效组分及其配伍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以Lewis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免疫器官(肝、脾和胸腺)指数和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为考察指标,评价灵薏方的体内抗肺癌药效。结果灵薏方各单味药有效组分配伍给药后的抗肺癌增殖作用最强(IC501.98 mg生药/m L),抑瘤率最高(54.60%),肝指数、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及TNF-α和IL-6水平较单一组分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灵薏方的抗肺癌物质基础为灵芝总三萜、薏苡仁甘油三酯和百合总生物碱,各组分配伍给药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发挥协同抗肺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薏方 有效组分 配伍 A549 LEWIS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指纹图谱的黄花菜抗抑郁指标成分筛选及提取工艺优化
8
作者 陈妙莹 李晓琦 陈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47-56,共10页
目的:预测并验证黄花菜抗抑郁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得到黄花菜干花蕾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出黄花菜抗抑郁关键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关键信号通路;建立黄花菜HPLC指纹图谱,并对15批江苏宿迁产地黄花菜指纹图谱进行相似... 目的:预测并验证黄花菜抗抑郁药效成分及作用机制,得到黄花菜干花蕾最佳提取工艺。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出黄花菜抗抑郁关键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关键信号通路;建立黄花菜HPLC指纹图谱,并对15批江苏宿迁产地黄花菜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指认共有峰及其中抗抑郁活性成分,结合指纹图谱及分子对接结果确定黄花菜抗抑郁指标成分,并进行黄花菜干花蕾提取工艺正交试验优化。结果:通过拓扑分析筛选得到黄花菜中异丁香酚、芦丁、金丝桃苷等10个抗抑郁关键活性成分,通过PPI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预测得到SRC、TP53、HSP90AA1等10个关键靶点,通过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等10个关键信号通路。建立了15批黄花菜HPLC指纹图谱,匹配得15个共有峰,指认得新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槲皮素4个抗抑郁关键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上述成分与靶标对接结合能均小于-5 kcal/mol。以抗抑郁关键成分总黄酮、新绿原酸、芦丁转移率及出膏率为指标,优化得黄花菜干花蕾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g/mL),提取2次,提取时间1 h。该工艺下总黄酮转移率72.12%±0.61%,新绿原酸转移率68.11%±0.65%,芦丁转移率63.40%±1.59%,出膏率52.62%±0.15%。结论: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的有机结合,筛选得黄花菜中可用于提取工艺研究的抗抑郁指标成分,且优化后的黄花菜干花蕾提取工艺稳定可行,为黄花菜的抗抑郁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菜 抗抑郁 网络药理学 指纹图谱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淫羊藿总黄酮在骨质疏松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 被引量:6
9
作者 刘聪燕 高霞 +2 位作者 陈彦 黄萌萌 瞿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95-1600,共6页
目的研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总黄酮在骨质疏松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12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双侧卵巢摘除法复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灌胃总黄酮(500 mg/kg)后,HPLC-DAD法测定13个时间点(0.083、0.25、0.5、0.75、1、2、3... 目的研究淫羊藿Epimedii Folium总黄酮在骨质疏松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方法 12只大鼠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双侧卵巢摘除法复制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灌胃总黄酮(500 mg/kg)后,HPLC-DAD法测定13个时间点(0.083、0.25、0.5、0.75、1、2、3、4、6、8、12、24、48 h)总黄酮原型苷(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及其代谢产物(箭藿苷A、箭藿苷B、2″-O-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宝藿苷Ⅰ、淫羊藿苷元)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总黄酮原型苷及其代谢产物在2组大鼠体内的药-时曲线均呈双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整合AUC和Cmax均显著降低(P<0.01),t1/2显著延长(P<0.01)。结论在大鼠骨质疏松状态下,淫羊藿总黄酮的体内吸收和代谢显著变慢,从而影响其药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总黄酮 药动学行为 骨质疏松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石颗粒中5种指标成分和总黄酮的测定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萌萌 陈彦 +1 位作者 刘聪燕 瞿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测定排石颗粒(连钱草、木通、徐长卿等)中5种指标成分和总黄酮的含有量。方法 RP-HPLC法测定排石颗粒50%甲醇提取液中各成分含有量,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 目的测定排石颗粒(连钱草、木通、徐长卿等)中5种指标成分和总黄酮的含有量。方法 RP-HPLC法测定排石颗粒50%甲醇提取液中各成分含有量,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以乙腈-0.05%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0 nm;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有量。结果绿原酸、马钱苷、芦丁、迷迭香酸、甘草酸铵分别在18.88~604.00、18.50~592.00、20.25~648.00、18.75~600.00、18.81~602.00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9%、100.7%、103.3%、96.4%、102.4%,RSD分别为1.4%、0.4%、2.7%、1.2%、2.3%。20批样品中总黄酮含有量均符合药典要求,而指标成分含有量均有一定差异,其中马钱苷变化最明显,芦丁和甘草酸铵次之。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排石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石颗粒 指标成分 总黄酮 RP-HPLC 紫外分光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复方鱼腥草合剂抗COVID-19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玉萍 屠书梅 陈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3-639,共7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复方鱼腥草合剂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收集并筛选复方鱼腥草合剂组方中各味药材的成分及对应的靶标。采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究复方鱼腥草合剂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收集并筛选复方鱼腥草合剂组方中各味药材的成分及对应的靶标。采用Cytoscape 3.6.1软件构建成分-靶标网络,对靶标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借助计算机虚拟对接技术对核心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预测。结果共收集到77种潜在有效成分,其中有9种为多味药材共同含有,以及248个对应靶标。成分-靶标网络中316个节点、1 062个复合目标交互,核心靶标包括前列腺素G/H合酶2(PTGS2)、前列腺素G/H合酶1(PTGS1)、热休克蛋白90(HSP90)等。GO富集分析得到115个与炎症、免疫应答相关的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则得到与抗病毒、肺部疾病相关的99条通路。复方鱼腥草合剂组方药材的核心成分与对COVID-19的ACE2蛋白、S蛋白、3CLpro蛋白都有一定的结合能力,对3CLpro蛋白的亲和性更佳。结论复方鱼腥草合剂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标、多途径的作用方式而具有治疗COVID-19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鱼腥草合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作用机制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