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语言模型构建鼻炎医案知识图谱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李玥 洪海蓝 +1 位作者 李文林 杨涛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5,共9页
将大语言模型用于医案的自动化知识抽取,构建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鼻炎知识图谱,为中医药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法。采用干祖望教授的临床医案数据作为基础样本,使用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构建本体模型,确定抽取对象与关系... 将大语言模型用于医案的自动化知识抽取,构建国医大师干祖望治疗鼻炎知识图谱,为中医药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方法。采用干祖望教授的临床医案数据作为基础样本,使用OWL(Web ontology language)构建本体模型,确定抽取对象与关系,再采用示范案例与关系列表结合的提示模板,引导大语言模型对医案数据进行自动化抽取实验,并使用Nebula Graph进行知识图谱的存储和可视化展示。与传统的知识抽取模型Bert-BiLSTM-CRF相比,ChatGPT4模型在综合指标上表现最佳,F1值达到82.75%,为快速处理非结构化医案数据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实现了半自动化构建中医药领域知识图谱。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知识图谱构建,不仅为中医药领域的智能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为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传承和中医药知识图谱的快速构建贡献了新的研究思路,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医大师 干祖望 大语言模型 Nebula Gra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驱动的中医智能诊疗研究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杨涛 漆隽之 +1 位作者 胡孔法 朱学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6,I0001,I0002,共6页
中医诊疗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医先验知识,建立知识驱动的中医智能诊疗方法和模型,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和分析以知识工程为代表的中医智能诊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多模态数据... 中医诊疗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医先验知识,建立知识驱动的中医智能诊疗方法和模型,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和分析以知识工程为代表的中医智能诊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多模态数据为基础,构建涵盖知识抽取、知识组织和辅助诊疗于一体,知识驱动的中医智能诊疗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为中医诊疗数字化和智能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驱动 知识图谱 中医诊疗 智能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语言预训练模型的中医个性化处方推荐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欣宇 杨涛 胡孔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8,I0006,共5页
目的针对中医个性化处方推荐问题,研究自动化处方推荐任务,为中医临床辅助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大语言预训练文本生成模型设计一种中医个性化处方推荐算法。将中医处方推荐任务转化为端到端(seq2seq)的文本生成任务,即将临床症状描述... 目的针对中医个性化处方推荐问题,研究自动化处方推荐任务,为中医临床辅助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大语言预训练文本生成模型设计一种中医个性化处方推荐算法。将中医处方推荐任务转化为端到端(seq2seq)的文本生成任务,即将临床症状描述文本通过模型转化为处方文本,以实现处方推荐任务的需求,并利用基于大语言预训练的BART(Bidirectional and Auto-Regressive Transformers)模型的预训练参数来提升模型对通用语义信息的理解,通过对训练集处方内中药排序提升模型的处方推荐性能。结果实验证明通过大语言预训练模型以及端到端的文本生成架构可有效提升模型的生成性能,同时对处方内中药依次排序可以获取更高准确率,并且通过中药的排列获取更多值得参考的有价值信息。中医个性化处方推荐模型在处方排序后分别在前5、10、15味生成的处方分别取得了58.60、53.79和49.67的准确率。结论中医个性化处方推荐模型取得了更优的处方推荐效果,表明其可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进行参考,达到辅助临床决策支持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方推荐 大语言模型 中医 文本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石烧伤膏促进湿热下注型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潘雨茜 张明 +4 位作者 杨晨茜 王裔惟 陈军 王可为 章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71,共9页
目的观察珍石烧伤膏对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60例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对照... 目的观察珍石烧伤膏对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3年5月至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60例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术后对照组给予灭菌凡士林油纱条外敷,试验组给予珍石烧伤膏外敷,2组疗程均为30 d。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疼痛评分、创面肉芽生长与分泌物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术后14 d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情况,qPCR法检测肉芽组织中Ⅰ型胶原(COL1A1)、Ⅲ型胶原(COL3A1)、表皮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MEK/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7、14、21、30 d创面愈合率显著增加(P<0.01),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P<0.01);术后7 d,试验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14 d,试验组创面肉芽生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4 d,试验组分泌物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4、30 d,试验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4 d,试验组创面肉芽组织病理改善优于对照组,胶原纤维与COL1A1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OL1A1、COL3A1、EGF、FGF2 mRN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p-MEK1/2、p-ERK1/2蛋白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珍石烧伤膏对促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有良好效果,可能与上调生长因子表达、促进胶原再生、激活MEK/ERK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石烧伤膏 湿热下注证 单纯性肛瘘 肛瘘术后 创面愈合 肉芽组织 MEK/ERK信号通路 胶原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研究
5
作者 宋芝超 黄森兰 +4 位作者 祝茜茜 陆姗姗 刘文君 瞿叶清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 目的阐明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不同成分的规律性。方法以五种热性中药挥发油(高良姜油、干姜油、肉桂油、胡椒油、吴茱萸油)为研究对象,以常用化学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PE)氮酮为对照,首先考察皮肤安全性,然后在建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以考察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9种中药成分的效果。结果5种热性中药挥发油皮肤细胞毒性IC 50值是氮酮的3.63~8.15倍。HPLC方法专属性良好,各成分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热性中药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与所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相关,对于log P在2.6~3.5范围内的亲脂性成分如白藜芦醇、延胡索乙素、槲皮素等促渗效果较好。结论应根据促渗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合理选用热性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性中药挥发油 皮肤细胞毒性 透皮促渗效果 油水分配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医医案中的人文叙事特色探析
6
作者 胡秋怡 吴承艳 李文林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44-48,共5页
以民国时期《国医杂志》《中医世界》《妇女医学杂志》等50种期刊中的妇科医案为例,探究民国时期中医人文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民国医案不仅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疾病症状,更关注其心理状态、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维因素... 以民国时期《国医杂志》《中医世界》《妇女医学杂志》等50种期刊中的妇科医案为例,探究民国时期中医人文理念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民国医案不仅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疾病症状,更关注其心理状态、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维因素,侧重对个体整体性的关怀。从历史视角探讨中医人文理念和临床实践融合的诊疗思维,为保持中医传统诊疗特色,促进现代医疗实践避免从“以人为主”向“以病为主”转向,以及医疗服务的人性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文 民国中医药期刊 中医医案 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附四物汤全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合一”作用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姚俊宏 任略 +3 位作者 董洁 顾薇 陆姗姗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1,共7页
目的比较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合一”作用。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和当归油、川芎油、木香油、香附油等4种组方药材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通过皮肤电阻法比较全方... 目的比较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与组方药材挥发油经皮外用“药辅合一”作用。方法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和当归油、川芎油、木香油、香附油等4种组方药材挥发油。采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通过皮肤电阻法比较全方挥发油和各组方药材挥发油的透皮促渗效果,以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评价挥发油的皮肤细胞毒性,并采用大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全方挥发油和组方药材挥发油的生物效应。结果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以藁本内酯为其最主要成分,含量为43.54%;与各组方药材挥发油相比,全方挥发油含有16种新成分。全方挥发油及4种组方药材挥发油均具有显著的透皮促渗效果(P<0.05),其中全方挥发油的促渗作用较强,是氮酮的2.5倍。5种挥发油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的毒性均显著低于氮酮(P<0.05),IC_(50)值为氮酮的1.98~6.25倍。5种挥发油均不同程度地抑制缩宫素诱导的离体子宫收缩,其中全方挥发油对平滑肌收缩幅度、收缩频率和肌张力的抑制作用均最强,分别为66.69%,47.56%和66.98%。结论香附四物汤全方挥发油作为透皮促渗剂应用于中药外用制剂具有低毒、高促渗和生物活性强的特点,更易发挥“药辅合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四物汤 挥发油 透皮促渗 子宫收缩模型 药辅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外用制剂研究概述与展望 被引量:36
8
作者 陈军 梁秉文 +5 位作者 乔鹏丽 严国俊 尹少平 付鹏 王裔惟 曾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作用优势,但近年来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笔者在回顾中药外用制剂发展历程、概述中药传统和现代外用制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外用制剂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对中药外用制剂的... 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作用优势,但近年来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笔者在回顾中药外用制剂发展历程、概述中药传统和现代外用制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药外用制剂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对中药外用制剂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外用制剂与口服、注射制剂有“三分天下”的发展趋势,中药外用制剂研究重点在于解决关键物质基础不明、外用吸收效率低和慢性创面难以愈合三大关键问题,有望通过仿生膜分离技术、中药挥发油促渗剂开发和创面微生态调节加以解决。未来的中药外用制剂研究热点可能集中在创新材料研究、创新技术应用、创新制剂研究和微生态研究方面,发展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外用制剂 皮肤 黏膜 创面 微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马勃的应用历史、研究概述与展望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军 叶亮 +5 位作者 贺唐唐 杨晨茜 赵玉荣 闵文 董洁 王裔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5-500,共6页
马勃是我国传统真菌类中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中国药典》记载马勃包括脱皮马勃、大马勃或紫色马勃的干燥子实体,但中医古籍记载的马勃品种主要为紫色马勃。笔者系统介绍了紫色马勃的应用历史、生长情况、成分研究及药效学研究... 马勃是我国传统真菌类中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应用历史。《中国药典》记载马勃包括脱皮马勃、大马勃或紫色马勃的干燥子实体,但中医古籍记载的马勃品种主要为紫色马勃。笔者系统介绍了紫色马勃的应用历史、生长情况、成分研究及药效学研究进展,总结出历史上紫色马勃主要取孢子粉应用于创面促愈。紫色马勃主要含有甾酮类成分、无机元素、挥发性成分和多糖类成分,具有创面促愈、抗肿瘤、预防应激性胃溃疡和酒精性肝损伤的药效。该文为紫色马勃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并展望了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创面促愈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马勃 创面促愈 应用历史 活性成分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勃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0
作者 丁晓桐 汤清涵 +5 位作者 王裔惟 闵文 孙旭 尹少平 顾薇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马勃Lasiosphaera Calvatia属于真菌类中药,具有消肿、止血、解毒等功效,常以粉末形式外治创伤出血。古籍记载及现代临床发现马勃具有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功效,为深入研究马勃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活性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及机制,作者... 马勃Lasiosphaera Calvatia属于真菌类中药,具有消肿、止血、解毒等功效,常以粉末形式外治创伤出血。古籍记载及现代临床发现马勃具有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功效,为深入研究马勃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活性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及机制,作者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大马勃Calvatia gigantea(Batsch ex Pers.)Lloyd和紫色马勃Calvatia lilacina(Mont.et Berk.)Lloyd的报道进行综述,整理出超过100种化学成分,包括甾体类化合物、蛋白质及多肽、氨基酸、脂肪酸及酯、糖类及挥发性成分等。马勃具有止血、抗氧化、抑菌、降血糖、促进细胞增殖等药理作用,通过调控创面微环境,促进增殖期进程,恢复慢性难愈性创面愈合。同时提出马勃在药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展望马勃在创面修复治疗的应用前景,以期为马勃资源在临床创伤治疗领域的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勃 创面愈合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增殖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中医智能诊疗研究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杨涛 王欣宇 +2 位作者 朱垚 胡孔法 朱学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67-971,共5页
中医诊疗智能化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大语言模型技术推动了人工智能发展,将其与中医药结合,构建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中医智能诊疗方法和应用,对中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和总结中医智能诊疗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构建涵盖... 中医诊疗智能化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大语言模型技术推动了人工智能发展,将其与中医药结合,构建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中医智能诊疗方法和应用,对中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和总结中医智能诊疗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构建涵盖语料准备、知识表征、指令微调和强化学习于一体,大语言模型驱动的中医智能诊疗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中医诊疗的智能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疗 智能诊疗 大语言模型 思路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外用制剂的品质传递过程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马丽霞 亓雅丽 +9 位作者 庄欣雅 张佳 余亦婷 周悦 顾薇 董洁 毛春芹 陆兔林 陈军 严国俊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17,共9页
中药品质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中药外用制剂从源头生产至制剂开发设计以及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核心是将高品质的中药质量完整地传递到临床。然而,中药外用制剂是一个成分复杂多元的集合体,为保证中药产品的均一、稳定、安全、有... 中药品质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基本保证。中药外用制剂从源头生产至制剂开发设计以及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核心是将高品质的中药质量完整地传递到临床。然而,中药外用制剂是一个成分复杂多元的集合体,为保证中药产品的均一、稳定、安全、有效,须关注制剂生产全过程的每个环节——中药材良种选育、合理采收与加工、规范炮制、成型工艺优化、药物释放与吸收评价、临床安全与有效评价。基于此,笔者系统分析了影响中药外用制剂品质传递的关键环节,探讨提高外用制剂疗效和减小毒副反应的途径,以期用经典化学计量分析方法结合生物效应评价等方法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自身特色的外用制剂工艺与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中药外用制剂工艺与质量标准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外用制剂 品质传递 质量评价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苏曼 王昊 +3 位作者 黄玉浩 周文明 顾薇 陈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7-652,共6页
目的 筛选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较强的中药并探究其主要功效物质。方法 对26味药材进行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研究,采用HPLC-Q/TOF-MS/MS法对丁香、蛇床子、百部、大黄、土荆皮、苦参进行分析,对主要成分进行药效验证。结果 苦参和土荆... 目的 筛选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较强的中药并探究其主要功效物质。方法 对26味药材进行体外抗红色毛癣菌效应研究,采用HPLC-Q/TOF-MS/MS法对丁香、蛇床子、百部、大黄、土荆皮、苦参进行分析,对主要成分进行药效验证。结果 苦参和土荆对红色毛癣菌抑制效果最好,MIC值为64μg/mL。油镜观察显示该6味药材对红色毛癣菌菌丝的细胞壁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欧前胡素、蛇床子素、土荆皮乙酸和苦参酮对红色毛癣菌有抑菌效果,MIC值为16μg/mL。结论 苦参、土荆皮、大黄、丁香、蛇床子和百部对红色毛癣菌抑制效果最好,其药效物质为苦参酮、土荆皮乙酸、欧前胡素、蛇床子素、丁香酚、乙酰基丁香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毛癣菌 抗真菌 中药 手足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中药学思维的中药研究方法探讨——以外用中药为例 被引量:8
14
作者 乔宏志 陈熹 +1 位作者 陈军 狄留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70-975,共6页
物质在不同尺度的聚集状态是决定其性质的关键因素。结构中药学是以中药中天然存在的或经加工形成的聚集态为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特征、形成机制、体内命运及其功能关联性的中药学新兴交叉领域。相较于中药传统的分子层次研究,结构中药... 物质在不同尺度的聚集状态是决定其性质的关键因素。结构中药学是以中药中天然存在的或经加工形成的聚集态为对象,研究其组成结构特征、形成机制、体内命运及其功能关联性的中药学新兴交叉领域。相较于中药传统的分子层次研究,结构中药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跨尺度、异质性、多效应的特点,是从介观视角和空间维度对中药药效物质和起效机制的再认识和再研究。中药外用是中医传承千年的用药特色,但其科学内涵缺乏深入的阐释。笔者以外用中药为例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提出基于结构中药学思维的研究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中药学 中药外用 药效物质 团簇 聚集体 相分离 囊泡 炭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经皮水分散失量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黄森兰 祝茜茜 +4 位作者 陆姗姗 宋芝超 董洁 王裔惟 陈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3-509,共7页
目的研究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对经皮水分散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3种苷类成分(栀子苷、龙胆苦苷、芍药苷)的含量及油水分配系数,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 目的研究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对经皮水分散失量(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3种苷类成分(栀子苷、龙胆苦苷、芍药苷)的含量及油水分配系数,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离体SD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吸收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实验,考察高良姜、干姜、薄荷、胡椒和吴茱萸5种中药挥发油对3种苷类成分的体外透皮促渗效果,采用经皮水分散失量评价5种中药挥发油对大鼠皮肤屏障功能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苷类成分效果与其对皮肤屏障功能影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良姜油、干姜油、薄荷油、胡椒油能促进3种苷类成分的透皮吸收,也能显著降低大鼠的皮肤屏障功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挥发油对苷类成分的透皮促渗效果与其对皮肤经皮水分散失量的影响显著相关。结论TEWL为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剂的快速筛选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在体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挥发油 透皮促渗剂 经皮水分散失量 皮肤屏障功能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分析酸枣仁汤化学成分及雌性大鼠入血成分
16
作者 孔子洋 吴亮 +6 位作者 理文 韩杰 盛晨敏 练宇恒 孟令栋 赵玉男 卞尧尧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382,共8页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酸枣仁汤灌胃给药后的入血成分。方法以SD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灌胃给予酸枣仁汤,收集血清样品,采用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酸枣仁汤水提物和血...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酸枣仁汤灌胃给药后的入血成分。方法以SD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灌胃给予酸枣仁汤,收集血清样品,采用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酸枣仁汤水提物和血清并鉴定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并与LuMet-TCM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酸枣仁汤水提物共鉴定出458个成分,入血成分共鉴定出26个化学成分,其中23个为原型成分,3个为代谢产物。结论研究发现的入血原型成分可能是酸枣仁汤的有效成分,为酸枣仁汤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汤 雌性大鼠 入血成分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杯苋甾酮对膝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炎症和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17
作者 刘德仁 施蕾 +4 位作者 刘江宇 廖太阳 王培民 吴鹏 茆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75-1783,共9页
目的:探讨杯苋甾酮(CYA)对膝骨关节炎(KOA)软骨细胞炎症和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前交叉韧带横断(ACLT)构建大鼠KOA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CLT组、ACLT+CYA(10 mg/kg)组、ACLT+CYA+SR9009[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录... 目的:探讨杯苋甾酮(CYA)对膝骨关节炎(KOA)软骨细胞炎症和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前交叉韧带横断(ACLT)构建大鼠KOA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CLT组、ACLT+CYA(10 mg/kg)组、ACLT+CYA+SR9009[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录因子样蛋白1(BMAL1)抑制剂]组、ACLT+CYA+LY29400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组,每组各6只。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病理学改变并进行国际骨关节炎研究协会(OARSI)分级;免疫组化法测定软骨中BMAL1、磷酸化PI3K(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蛋白水平。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诱导大鼠软骨细胞体外KOA模型。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和TNF-α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MAL1、PI3K、p-PI3K、AKT、p-AKT、NF-κB和p-NF-κB蛋白水平。结果:体内实验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CLT组出现明显软骨破损、裂隙,提示成功建立KOA模型;与ACLT组比较,ACLT+CYA组、ACLT+CYA+SR9009组和ACLT+CYA+LY294002组软骨破损、裂隙均减轻,OARSI分级降低(P<0.05),BMAL1表达水平升高(P<0.05),p-PI3K、p-AKT和p-NF-κB蛋白水平降低(P<0.05)。体外实验中,与IL-1β组比较,IL-1β+CYA组、IL-1β+CYA+SR9009组和IL-1β+CYA+LY294002组的IL-6、IL-1β和TNF-α水平降低(P<0.05),细胞凋亡水平降低(P<0.01),BMAL1表达水平升高(P<0.05),p-PI3K/PI3K、p-AKT/AKT和p-NF-κB/NF-κB比值降低(P<0.05)。结论:CYA可能通过激活BMAL1,进而抑制PI3K/AKT/NF-κB蛋白磷酸化来减轻KOA软骨细胞的炎症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杯苋甾酮 膝骨关节炎 BMAL1蛋白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 炎症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花提取物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祯 毛春芹 +5 位作者 顾薇 毛靖 苏联麟 李林 皮文霞 陆兔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10期1720-1727,1796,共9页
栀子花作为化妆品原料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但由于对其研究较少导致其开发受限。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对栀子花精油(Gardenia jasminoides flower essential oil,GJFEO)的超临界CO 2萃取工艺和残渣中的栀子花总黄酮提取物(Gard... 栀子花作为化妆品原料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但由于对其研究较少导致其开发受限。本研究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对栀子花精油(Gardenia jasminoides flower essential oil,GJFEO)的超临界CO 2萃取工艺和残渣中的栀子花总黄酮提取物(Gardenia jasminoides flower flavonoids extract,GJFFE)的乙醇超声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将得到的GJFEO和GJFFE按照质量比1∶24复配得到栀子花复合提取物(Gardenia jasminoides flower compound extract,GJFCE)。之后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分别考察了GJFEO、GJFFE和GJFCE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GJFEO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38℃、萃取压力32 MPa、分离压力12 MPa;GJFFE的萃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液料比25∶1、提取2次、每次50 min。三种提取物对氧化损伤的人角质细胞均有保护作用,且GJFCE的抗氧化活性优于单一使用的GJFEO和GJFFE(P<0.001)。本研究为栀子花的深加工及其在化妆品领域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花 精油 总黄酮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药剂学思维的外用中药药性“组分-递送-效应”三要素表征思路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军 姚俊宏 +4 位作者 王裔惟 顾薇 严国俊 张晓东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4-657,共4页
药性表征是在药性理论指导下开展现代中药研究的必要基础,但当前中药外用研究缺乏药性表征思路的指导。团队基于药性表征研究进展和外用途径的特点,在生物药剂学思维的指导下,探索性地提出了递送是外用途径下组分发挥效应关键环节的基... 药性表征是在药性理论指导下开展现代中药研究的必要基础,但当前中药外用研究缺乏药性表征思路的指导。团队基于药性表征研究进展和外用途径的特点,在生物药剂学思维的指导下,探索性地提出了递送是外用途径下组分发挥效应关键环节的基本认识和外用中药药性“组分-递送-效应”三要素的表征思路,并且通过辛味中药挥发油透皮促渗作用“热者易效”规律的发现与机制研究验证了该思路的合理性。该表征思路可为外用中药的科学研究、临床应用及新药创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用中药 药性表征 递送 生物药剂学 中药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研究易层敷贴缓解TGF-β1诱导的膝骨关节炎大鼠滑膜纤维化的机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德仁 廖太阳 +4 位作者 魏义保 方媛 王培民 茆军 吴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38-745,共8页
目的探讨易层敷贴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滑膜纤维化TGF-β1、α-SMA、COL1A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易层组,膝关节腔注射200 ng转化生长因子-β1重组蛋白(... 目的探讨易层敷贴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滑膜纤维化TGF-β1、α-SMA、COL1A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易层组,膝关节腔注射200 ng转化生长因子-β1重组蛋白(TGF-β1)建立膝关节滑膜纤维化动物模型,2 d 1次,持续3次,造模14 d后给予易层敷贴外用治疗28 d后取滑膜组织。HE和Masson染色观察滑膜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滑膜p-PI3K、p-AKT、HIF-1α、TGF-β1、α-SMA、COL1A1的表达水平。提取雄性SD大鼠膝关节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s),以10 ng·mL-1 TGF-β1诱导24 h建立KOA滑膜纤维化细胞模型,易层冻干粉干预24 h,Western blot检测PI3K、p-PI3K、AKT、p-AKT、HIF-1α、TGF-β1、α-SMA、COL1A1的蛋白表达,qPCR检测HIF-1α、TGF-β1、α-SMA、COL1A1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HE染色滑膜炎加重(P<0.01),Masson染色滑膜纤维化占比显著增加(P<0.01),免疫组化中p-PI3K、p-AKT、HIF-1α、TGF-β1、α-SMA、COL1A1表达均增加(P<0.01);滑膜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HIF-1α、TGF-β1、α-SMA、COL1A1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P<0.01),HIF-1α、TGF-β1、α-SMA、COL1A1 mRNA表达均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易层组滑膜炎和滑膜纤维化状况改善,p-PI3K、p-AKT、HIF-1α、TGF-β1、α-SMA、COL1A1的表达均减少(P<0.05,P<0.01);滑膜细胞中p-PI3K/PI3K、p-AKT/AKT、HIF-1α、TGF-β1、α-SMA、COL1A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HIF-1α、TGF-β1、α-SMA、COL1A1 mRNA表达均下调(P<0.05,P<0.01)。结论易层敷贴通过调控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降低TGF-β1、α-SMA、COL1A1的表达,有效改善TGF-β1诱导的KOA大鼠滑膜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滑膜纤维化 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 易层敷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