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智时代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矛盾及解决路径
1
作者 季凯 张志华 蒋丽婷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8-46,共9页
数智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人民幸福、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质量充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样态、过程和目标,不同问题情境中的差异化特征共同构成了其内涵:政策变迁视野下表现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的民生福祉增进,社会变迁视野... 数智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人民幸福、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高质量充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样态、过程和目标,不同问题情境中的差异化特征共同构成了其内涵:政策变迁视野下表现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的民生福祉增进,社会变迁视野下表现为从“生存工具”到“发展载体”的质变,价值变迁视野下表现为追求人的自我实现。经济社会数智化转型改变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变迁逻辑,呈现出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错配”矛盾,知识生产逻辑与人才培养逻辑的“错位”矛盾,就业价值取向与新型劳动形态的“错觉”矛盾,归根结底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必须要以供需适配的关键要素为抓手,通过构建学科专业优化的数字适配机制,重构超学科逻辑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新型劳动形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高校毕业生 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玉倩 史献芝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0-65,共6页
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是政产学研等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创造的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复杂网络系统。为了促进产教融合的高质量推进,该系统从形式上需要向集成化大平台演化,从驱动上需要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从价值上谋... 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是政产学研等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创造的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复杂网络系统。为了促进产教融合的高质量推进,该系统从形式上需要向集成化大平台演化,从驱动上需要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从价值上谋求“四链融合”,从技术上始终保持先进性。由于资源与创新是系统的两个核心要义,可以将系统置于创新资源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过往产教融合的推进主要依据资源依赖理论,且这种理论在新时期存在局限性,需要从资源基础和资源拼凑寻求理论支撑。依据三种资源理论,分别提出了差异化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构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理论 产教融合 高质量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耦合可能与限度约束 被引量:15
3
作者 金久仁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4,共10页
信息技术正在并仍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将会通过对教育内外部公平土壤的塑造、公平正义观念的传播、优质课堂资源的复制、优秀教师资源的弥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等多种方式,推动教育公平的发展。然而,在促进教育... 信息技术正在并仍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将会通过对教育内外部公平土壤的塑造、公平正义观念的传播、优质课堂资源的复制、优秀教师资源的弥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等多种方式,推动教育公平的发展。然而,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信息技术的作用也存在限度。就促进教育机会公平而言,信息技术并不能重构一套更加公平的“入口”规则,来破解不同教育阶段中因家庭经济资本参与择校所造成的优质教育享有差距;就促进教育条件公平而言,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差异化群体之间本身也存在着“享有”和“使用”的鸿沟;就促进教育过程公平而言,信息技术可通过复制优秀教师的“教”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但在对孩子心灵的关怀、品德的养成、情感的熏陶等“育”的功能上仍存在局限;就促进教育结果公平而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工具性手段,无法凭借一己之力从根本上扭转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条件中的不公平,进而创造一个指向人人的结果公平。未来,随着教育公平价值主张的变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耦合可能与约束机制将产生新的不确定性,需以更加长远的动态眼光来审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育公平 耦合机制 约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疫情应对中我国科研力量协同整合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志华 陈雨馨 赵波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7,共7页
重大疫情下,科技研发在病毒溯源、病患救治、疫情防控、风险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研力量有效协同将放大和加速科技研发的作用。协同整合效果如何,既与科研单位内外部因素有关,也与科研单位间的协同互动过程有关。基于个体、组织和... 重大疫情下,科技研发在病毒溯源、病患救治、疫情防控、风险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科研力量有效协同将放大和加速科技研发的作用。协同整合效果如何,既与科研单位内外部因素有关,也与科研单位间的协同互动过程有关。基于个体、组织和互动过程3个维度,分析科研力量协同整合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健全协同整合体制机制、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培育龙头科研单位、加快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加强与世卫组织对接联动以及培养应急管理科研人才等方面,提出重大疫情应对中我国科研力量协同整合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科研力量 协同整合 疫情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一个增强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锚点
5
作者 史献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6,共9页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数智时代,传统守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底线的被动工作方式,难以回应多维交织的复杂图景。在诸多应然的努力方向中,争夺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权力,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核心阐释力、思想凝聚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在数智时代,传统守住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底线的被动工作方式,难以回应多维交织的复杂图景。在诸多应然的努力方向中,争夺集体记忆的数字书写权力,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核心阐释力、思想凝聚力、价值导向力、共识辐射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新锚点。对此,在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集体记忆在主体身份、内容构建、资源存储、作用机制的数字化嬗变趋势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治理,筑牢数字集体记忆的话语权威体系;数字化符号建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沉浸式感知;沉浸式数字渗透,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技术赋能边界;记忆青年化刻写,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代际认同链条,以此不断把数智时代的挑战转化为增强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主流意识形态 认同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一流多元”发展的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研究
6
作者 许枝 金久仁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4-28,共5页
高等教育"一流多元"发展在价值内涵上既包含"一流中的多元"之要义,也包含"元多中的一流"之要义。当前,基于高等教育同质化的"金字塔"式的分层体系依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体系,基于差异化... 高等教育"一流多元"发展在价值内涵上既包含"一流中的多元"之要义,也包含"元多中的一流"之要义。当前,基于高等教育同质化的"金字塔"式的分层体系依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体系,基于差异化的"多圆交叉"的平行分类体系仍然没有得到实践观照,高等教育"一流多元"从价值主张走向发展实践依然面临包括制度约束、评价约束、动力约束等系列困境。因此,从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深入推进评价改革、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协同发力,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一流多元"从价值理念走向发展实践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多元” 价值指向 现实困境 推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促进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以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为例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志华 季凯 赵波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18,254,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提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风险治理能力有重要作用。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呈现出突发性、复杂性、扩散性、冲突性和破坏性的特征,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应对风险治理实践中的诸多困境。从应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实践来看,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提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风险治理能力有重要作用。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呈现出突发性、复杂性、扩散性、冲突性和破坏性的特征,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应对风险治理实践中的诸多困境。从应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的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在风险治理中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在技术、政策、管理和应用层面仍面临诸多制约。因此,应从战略层面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布局,从制度层面强化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实施的保障,从应用层面推动人工智能数据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从体系层面构建国家、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人工智能协同创新机制,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提升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治理效能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风险治理 新冠肺炎疫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框架与优化策略 被引量:26
8
作者 季凯 张志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9-46,共8页
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透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进路,形成以高等教育内涵与形态变革为核心的“双环”逻辑框架,二者围绕高等教育目标、课程、教学、评价和治理等领域,通过多重要素... 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透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进路,形成以高等教育内涵与形态变革为核心的“双环”逻辑框架,二者围绕高等教育目标、课程、教学、评价和治理等领域,通过多重要素互动的形式趋于匹配,实现人机融合的应然状态。其中,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体等多元主体需求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导向,数字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等技术要素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技术安全问题、伦理问题等风险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限度。需要针对逻辑框架中各要素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特色鲜明的理论研究体系、多跨协同的组织管理体系、系统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此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育数字化 数字技术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论视域下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分析框架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9
9
作者 史献芝 尹潇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4-102,共9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结构中,意识形态领域中或隐或显的风险挑战也陡然增多增强。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是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系统论视域中看,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复杂...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空结构中,意识形态领域中或隐或显的风险挑战也陡然增多增强。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是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系统论视域中看,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包含防控的主体、目标、场域、技术手段和外在支持等结构性要素,呈现出鲜明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内在特质。学界应秉承宽广的学术视界和问题导向的研究意识,挣脱那种单向度的因果决定论和仅仅着眼局部的传统的线性思维和分析方法,依循非线性思维和系统分析方法,科学建构和锚定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控的分析框架和实践进路,显然是一件极具时代质感和现实意义的基础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新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风险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