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挝万象盆地萨塔尼钾盐矿的构造变形与深部矿预测 被引量:11
1
作者 梁光河 徐兴旺 +2 位作者 刘兴江 李德华 高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4-942,共9页
老挝万象盆地蕴藏有丰富钾盐矿,钾盐成矿后受到了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后期构造运动对万象盆地的钾盐矿产生了怎样的改变?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在挤压走滑背景下,后期的构造运动对钾盐进行改造,并使得钾盐矿体发生了塑... 老挝万象盆地蕴藏有丰富钾盐矿,钾盐成矿后受到了后期构造运动的强烈改造。后期构造运动对万象盆地的钾盐矿产生了怎样的改变?一直缺乏深入研究。本次研究表明,在挤压走滑背景下,后期的构造运动对钾盐进行改造,并使得钾盐矿体发生了塑性柔流和脆性滑移。万象盆地萨塔尼钾盐矿区的三维地震勘探结果表明,无论水平切片还是垂直剖面上,都清晰地显示了构造运动对钾盐矿和地层的后期改造。钻探岩心也显示与构造运动有关的柔流变形。通过钻孔测井资料对三维地震勘探进行标定,可以准确外推钾盐矿体的横向变化并预测定位钾盐矿的空间位置。最终在老挝万象盆地萨塔尼一个很小的矿区详勘发现了一个超大型钾盐矿床,因此三维地震在万象盆地钾盐矿后期改造和勘探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万象盆地 钾盐矿 印支地块 隐伏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场景下多模态点云数据配准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付超 夏佳毅 +2 位作者 解琨 吴大鹏 付沁珵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6-150,共5页
针对复杂环境下多模态点云数据获取难,以及对点云数据配准、三维模型构建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本文以南通大剧院实景三维建模为例,当初始点云和校准点云两组多模态融合点云位置差较大时,采用ICP算法进行点云配准易导致局部最优问... 针对复杂环境下多模态点云数据获取难,以及对点云数据配准、三维模型构建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本文以南通大剧院实景三维建模为例,当初始点云和校准点云两组多模态融合点云位置差较大时,采用ICP算法进行点云配准易导致局部最优问题,利用所提出的基于控制点辅助约束的最近点迭代(CPA-ICP)算法通过对点云数据进行配准,并与其他3种点云配准算法的试验进行对比,可知该方法的配准精度和配准效率较高,对复杂场景下的多模态点云数据融合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场景 多模态点云 联合定向匹配 CPA-ICP算法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霍特—阿林造山带那丹哈达地体四平山金矿床成因与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和流体地球化学制约 被引量:1
3
作者 何云龙 张国宾 +3 位作者 杨言辰 冯玥 孔金贵 陈兴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53,共26页
黑龙江省虎林市四平山金矿床位于那丹哈达地体东部,为该地体中规模最大的金矿床,已探明金资源量5.8 t,矿体赋存于四平山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以及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中。为了进一步厘定成岩成矿时代,阐释成矿过程,查明成岩成矿地球动力... 黑龙江省虎林市四平山金矿床位于那丹哈达地体东部,为该地体中规模最大的金矿床,已探明金资源量5.8 t,矿体赋存于四平山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以及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中。为了进一步厘定成岩成矿时代,阐释成矿过程,查明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文在四平山金矿床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基础上,以四平山组硅质岩、硅质角砾岩和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为研究对象,开展赋矿围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全岩主微量组成测试,以及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大塔山林场组流纹岩(SPS-H-002、SPS-H-009)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34±1)Ma和(123±1)Ma,金矿化时代略晚于流纹岩的成岩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晚期;硅质岩和硅质角砾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富集Cu、Ni、Ba元素而贫Co元素,ΣREE含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不明显,具有铕正异常,形成于热水沉积作用;流纹岩具有高硅、富铝、贫钛锰磷和低Zr含量,为亚碱性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明显的铕负异常,无铈异常,属于高分异S型花岗岩,可能为亏损地幔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含金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大小介于5~12μm之间,呈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成群或孤立分布,均一温度为118.7~223.4℃,盐度为0.40%~8.9%,密度为0.84~0.97 g/cm^(3),捕获压力为21.2~51.4 MPa,δD值为-113.8‰~-84.0‰,δ^(18)O_(H2O)值为-3.1‰~2.2‰,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显示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的特点。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四平山金矿床形成于碰撞后构造背景,成矿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那丹哈达地体 四平山金矿床 锆石U-Pb同位素 地球化学 古太平洋板块 成矿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陷落柱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吴守华 周国兴 +1 位作者 杨素霞 何黄生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2-54,共3页
通过分析研究陷落柱地震响应特征 ,提出判别陷落柱的依据 ,并与实例进行验证比较 。
关键词 陷落柱 绕射波 地震响应 叠加剖面 偏移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南通区调工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缪卫东 周国兴 +2 位作者 冯金顺 高立 鄂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0-531,共12页
通过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南通地区松散沉积层中的运用,发现了5个较明显的反射波组,可与地层中的5个沉积界面较好地对应,对区内松散沉积层的展布有了较直观的揭示。根据对波组连续性的分析,揭示了5条断裂及一些古河谷的存在,并对以往推测... 通过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在南通地区松散沉积层中的运用,发现了5个较明显的反射波组,可与地层中的5个沉积界面较好地对应,对区内松散沉积层的展布有了较直观的揭示。根据对波组连续性的分析,揭示了5条断裂及一些古河谷的存在,并对以往推测的可能存在的长江沿江断裂有了进一步的验证。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对区内基底的揭示效果也很好,发现在小海镇一带有较明显的潜山存在。结果表明,在松散层深覆盖区运用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完成区域地质调查的一些任务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地震 松散沉积层 长江断裂 区域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弹性波阻抗反演与同步反演确定构造煤的分布 被引量:14
6
作者 孙学凯 崔若飞 +1 位作者 毛欣荣 田中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8-783,共6页
利用两种不同的叠前反演方法来确定构造煤的分布,即基于Shuey方程的弹性波阻抗反演与基于Aki-Richard方程的同步反演。通过分析构造煤的岩石物性特征,对两种反演方法分别采用了针对性的解释路线。在弹性波阻抗反演解释中,通过结合弹性... 利用两种不同的叠前反演方法来确定构造煤的分布,即基于Shuey方程的弹性波阻抗反演与基于Aki-Richard方程的同步反演。通过分析构造煤的岩石物性特征,对两种反演方法分别采用了针对性的解释路线。在弹性波阻抗反演解释中,通过结合弹性波阻抗信息与声波阻抗信息创建了煤体破坏程度预测因子P值,并将P≥5作为构造煤的判断标准。在同步反演解释中,则通过LMR变换获得了LR与MR两个岩性指示因子,并将LR≤2 GPa与MR≤1 GPa作为判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波阻抗 同步反演 构造煤 叠前反演 LMR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衢盆地的原型及其含油气前景 被引量:5
7
作者 祖辅平 舒良树 +1 位作者 沈骥千 李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4-657,共14页
金衢盆地是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发育在前中生代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主要由北部浅凹陷带、中央隆起带以及南部深凹陷带三个构造单元组成。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构造事件、深部构造、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 金衢盆地是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断陷盆地之一,发育在前中生代变质褶皱基底之上,主要由北部浅凹陷带、中央隆起带以及南部深凹陷带三个构造单元组成。运用盆地原型分析方法,对盆地的构造事件、深部构造、蚀源区、沉降史、沉积中心、盆地边界构造和沉积间断等进行了研究。盆地经历了早期陆内挤压、早白垩世晚期伸展拉张、晚白垩世拗陷、白垩世末萎缩以及后期改造几个演化阶段。研究认为: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早期褶皱隆升的前中生代地层的剥蚀以及晚期拉张背景的山体风化剥蚀,证实了金衢盆地经历过由挤压向拉张机制转换所致抬升剥蚀事件,这些事件对断陷箕状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盆地沉积沉降中心主要在衢州附近,而在不同的古岩相期又有一定位移的迁移。研究表明,盆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前景,钱家、水亭、杨塘和蒋塘4个构造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衢盆地 原型分析 沉降中心 构造环境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在GMS平台下实现地层实体建模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于军 王晓梅 +2 位作者 吴加和 何黄生 金永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0,15,共4页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数据体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任意物性反射层均可作为钻孔地层划分的依据。物性反射层等深线数据文件与GMS中钻孔数据文件通过点的空间坐标相互关联,可高效地构建GMS中地层实体建模所需的虚拟钻孔。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数据体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任意物性反射层均可作为钻孔地层划分的依据。物性反射层等深线数据文件与GMS中钻孔数据文件通过点的空间坐标相互关联,可高效地构建GMS中地层实体建模所需的虚拟钻孔。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地层建模精度,能成倍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三维地震勘探成果中其它物性特征的获取利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物性反射层 地层实体建模 GMS平台 虚拟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I介质弹性波波场分解的空间域算法 被引量:5
9
作者 郭鹏 何兵寿 沈骥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7-575,676+501-502,共9页
本文在波数域波场分解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VTI介质中弹性波波场准纵波、准横波分解的空间域算法。通过求解克里斯托弗尔方程,得到准纵波与准横波的偏振方向及波数域波场分解算子,对其进行反傅里叶变换得到空间域波场分解算子;由空间域... 本文在波数域波场分解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VTI介质中弹性波波场准纵波、准横波分解的空间域算法。通过求解克里斯托弗尔方程,得到准纵波与准横波的偏振方向及波数域波场分解算子,对其进行反傅里叶变换得到空间域波场分解算子;由空间域波场分解算子与原始波场的褶积即可得到对应不同波型的具有多分量特征的波场分解结果。由于在不同空间位置处采用不同的分解算子,故本文算法能适应各向异性参数随空间位置变化的情况。分别采用均匀VTI介质模型、层状VTI介质模型和Sigbee2A VTI模型进行了模拟试算,模拟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介质 多分量 空间域 波场分解 克里斯托弗尔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龙岩永福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Lu-Hf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3
10
作者 康丛轩 周延 +4 位作者 范飞鹏 苗娜 李凤春 孙建东 吕劲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0-973,共14页
永福岩体位于永梅晚古生代拗陷带中部。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测得永福岩体中YF-1样品的年龄为133±1 Ma(MSWD=0.50)、YF-2样品的年龄为143±1 Ma(MSWD=0.59),说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该岩体富硅、碱... 永福岩体位于永梅晚古生代拗陷带中部。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测得永福岩体中YF-1样品的年龄为133±1 Ma(MSWD=0.50)、YF-2样品的年龄为143±1 Ma(MSWD=0.59),说明其形成于早白垩世,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该岩体富硅、碱,里特曼指数σ=0.96~2.43,铝饱和指数(A/CNK)=0.98~1.66,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到过铝质范围。稀土元素总量较高,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具中-弱Eu负异常,弱Ce负异常到无异常,轻重稀土的分馏较微弱;微量元素表现为亏损元素Ba、Sr、K、P和Ti,富集Th、U、Zr、Hf等元素。样品YF-2~YF-7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为永福岩体主体,源岩可能来自古-中元古代下地壳沉积岩;而样品YF-1具有Ⅰ型花岗岩特征,源岩可能来自古-中元古代下地壳火成岩。锆石的εHf(t)值除一颗来自残留基底为正值外,其他锆石全部为负值(-4.30^-11.82),Hf同为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5~1.92 Ga,表明永福岩体可能形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重融。岩体形成于燕山期地壳的伸展背景下,在岩石圈伸展作用下幔源岩浆底侵促使古-中元古代下地壳沉积岩先发生部分熔融,形成永福岩体早期的S型花岗岩,岩浆作用后期,古-中元古代下地壳火成岩部分熔融,形成永福岩体晚期的I型花岗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LU-HF同位素 岩体成因 永福岩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的因果岸地裂缝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于军 陈光明 +3 位作者 王晓梅 何黄生 徐小连 吴加和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7-119,123,共4页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数据包含丰富的三维地质信息,它保存了受地裂缝灾害影响而改变的地层结构、地球物理场信息变化的各类特征。本文利用因果岸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分析了该区地裂缝的成因,对控制其形成的三个内因———粘弹性地层、古潜山...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数据包含丰富的三维地质信息,它保存了受地裂缝灾害影响而改变的地层结构、地球物理场信息变化的各类特征。本文利用因果岸三维地震勘探数据,分析了该区地裂缝的成因,对控制其形成的三个内因———粘弹性地层、古潜山起伏形态及含水砂层空间分布进行了半定量化分析,为地裂缝灾害易发区预测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成因 三维地震资料 无锡因果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勘探在地裂缝探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光明 何黄生 张德元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67,共3页
根据地裂缝改变层状地层的几何结构,破坏地层界面的连续性,引起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等特征,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探查地裂缝。以长江三角洲WYGA地区三维地震勘探为例,论述了三维地震探查地裂缝数据采集方法、资料数字处理、资料解释等问题... 根据地裂缝改变层状地层的几何结构,破坏地层界面的连续性,引起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等特征,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方法探查地裂缝。以长江三角洲WYGA地区三维地震勘探为例,论述了三维地震探查地裂缝数据采集方法、资料数字处理、资料解释等问题,结果显示,地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三维地震勘探 地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东部那丹哈达地体燕山期金铜成矿系统——中生代岩浆作用与成矿背景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国宾 何云龙 +3 位作者 杨言辰 孔金贵 冯玥 陈兴凯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63-1794,共32页
黑龙江东部那丹哈达地体位于锡霍特—阿林造山带中部西缘,中生代以来发生了剧烈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育有热泉型、火山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以及矽卡岩型等铜金矿床。笔者等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四平山、先锋北山、258... 黑龙江东部那丹哈达地体位于锡霍特—阿林造山带中部西缘,中生代以来发生了剧烈的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发育有热泉型、火山热液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以及矽卡岩型等铜金矿床。笔者等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四平山、先锋北山、258高地和跃进山4个典型矿床的成矿岩体进行主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以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旨在探讨研究区燕山期铜金成矿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四平山金矿床、先锋北山金矿床、258高地金矿床和跃进山铜金矿床成矿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2.5±1.1 Ma、117.0±0.4 Ma、116.9±0.8 Ma和115.7±1.1 Ma,矿床成矿时代属于早白垩世晚期。4个矿床的成矿岩体具有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源区,形成于碰撞后构造背景。结合矿床地质背景、锆石U-Pb年代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区域构造演化,笔者等认为四平山金矿床、先锋北山金矿床、258高地金矿床和跃进山铜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基本一致,成因均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相关,属于同一成矿系列,铜金成矿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同位素 岩石地球化学 成矿构造背景 成矿模式 那丹哈达地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名地址普查与建库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陈玉萍 张秀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3-107,共5页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不同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址是对地名信息方位、地理位置的文字描述,地名地址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地址普查与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 地名是人们赋予各个不同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址是对地名信息方位、地理位置的文字描述,地名地址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地址普查与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参与的地名地址普查项目的经验,对地名地址普查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就地名地址数据库设计、外业普查对象与数据采集方法作了简要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城市 地名地址 兴趣点 地名地址普查 数据建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意广角方程逆时偏移及其在煤田资料中的应用
15
作者 鲁统祥 何兵寿 沈骥千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18-25,共8页
利用任意广角方程逆时延拓的高阶有限差分格式实现了纵波资料的叠前逆时深度偏移,给出了稳定性条件及吸收边界条件;采用归一化互相关成像条件,在成像条件的计算中摒弃双程波方程,采用单程波方程对检波点逆时延拓波场和炮点正向延拓波场... 利用任意广角方程逆时延拓的高阶有限差分格式实现了纵波资料的叠前逆时深度偏移,给出了稳定性条件及吸收边界条件;采用归一化互相关成像条件,在成像条件的计算中摒弃双程波方程,采用单程波方程对检波点逆时延拓波场和炮点正向延拓波场进行计算,得出了最佳归一化互相关成像条件。该算法在煤田资料偏移处理中,对较深处的构造清晰成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意广角方程 逆时偏移 成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水平叠加技术道集内反射点离散量的分析
16
作者 邱甦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77-84,共8页
常规地震水平叠加技术采用共中心点道集表达共反射点道集的信息,这使其具有很大局限性。为了计算CMP道集内各道离散量的大小,分析离散量对地震资料的影响程度,首先采用模型分类方法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然后针对分类后的模型计算出CMP道... 常规地震水平叠加技术采用共中心点道集表达共反射点道集的信息,这使其具有很大局限性。为了计算CMP道集内各道离散量的大小,分析离散量对地震资料的影响程度,首先采用模型分类方法解决数学建模的困难,然后针对分类后的模型计算出CMP道集内各道的离散量的大小,最后分析离散量对资料的影响程度,总结离散量与煤层倾角、煤层埋深、野外采集的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及变化规律。模型的空间离散量和剩余时差的计算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地震CMP道集内离散量和剩余时差数值均较大、能够形成明显的混叠效应,影响到地震资料的精度和分辨能力。根据煤层埋深、倾角情况设计适合的采集排列长度,从而控制离散量和剩余时差对地震资料的影响程度,该方法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集 空间离散量 剩余时差 地震勘探 动校正 叠加 炮检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